秦時月忽然想起一事,說:“阿餅叔,既然燕落村的人都是梁山泊好漢浪子燕青的後代,那會武藝麽?”
“武藝?什麽叫武藝啊?”阿餅說著,身子搖搖晃晃,腳步踉踉蹌蹌。
小薯要去扶,但每次都扶空,而阿餅明明在東倒西歪,小薯就是碰不到。
幾次之後,時月以手製止小薯,並示意他仔細看那阿餅的步伐。
隻見阿餅穿著棉背心的身子,雖然顯得有些臃腫,酒多以後腳步淩亂,身子也搖搖欲墜,但腳步虛而不浮,虛中有實,始終有一條腿起支撐作用,故而重心在變化中依然很穩,身子也就成了不倒翁,每次傾斜均是有驚無險,能夠化險為夷。
那對手臂呢,隨著腳步的遊走和身子的欹正,在體側與頭頂一伸一縮,活像烏龜的腳肢。
秦時月也故意裝著酒多步亂,嚐試著用身子去撞阿餅,但每次也都被他輕靈地躲開。
起初,時月還以為阿餅隻是靠巧合與運氣罷了,但次數多了,每次都能被阿餅堪堪避過,這就引起了時月的重視。
經過觀察,時月發現阿餅動作雖慢,但時機拿捏的很準,所以總是能以最小的幅度,最小的力,化解時月的衝撞,這就不是運氣的事情了,而是一種很高的功夫。
使到興奮處,阿餅一個後仰,頭肘已支在草地上,但後背、臀部與雙腿全是淩空的,雙腳如古樹盤根一般牢牢地抓在地麵。
你欺身過去,他以肘和頭為支點,一仰身使個後翻,就讓身子麵對著你了。
趔趣幾步,忽然又俯跌於地,一副爛醉如泥的模樣。可突然間,身子又從地上平平躍起,金槍魚一樣往前躥了一個身位。
練武之人都知道,這種位移,完全是靠四肢於瞬間觸地反彈時生發的整勁,是依賴全身高度協調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共振力”。
之後,阿餅翻身仰天,單腿貼著肚子一掃,肩背一挺,人就從地上起來了,使的卻是“烏龍絞柱”,靈活得像隻猴子。
小薯湊近時月耳邊說,團長,演義上講武鬆和魯智深都是醉拳的高手。武鬆在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魯智深酒後大鬧五台山,都是戲台上非常經典的武戲段子。莫非這老頭是得了他們的真傳?
秦時月笑著糾正他,說,人家不是“老頭”,而是“前輩”哦。得祖宗真傳麽,完全有可能的,誰讓他的祖宗是梁山燕青呢。
他再看阿餅的動作,越發覺得跟通常的打拳有些不同,雙臂伸縮上下自如,很像烏龜在水裏遊動的模樣,於是笑著說:“阿餅叔練的或許是上乘的烏龜功,大巧若拙啊。”
“什麽烏龜,別,別功夫啦……”阿餅一邊步子跌跌撞撞,身體搖搖晃晃,一邊自言自語。
秦時月聽了,想是人家也半醉了,並無心思與他談論武功,便也打住,不再追問他功夫的出處,倒是跟阿餅說:“阿餅叔,今晚大家酒也多了,時候也不早了。夜風起來,當心感冒,我看大家還是各自迴家吧。”
阿餅嘴裏說:“好,好,家去啦,家去啦。”跌跌撞撞之間,已在前麵慢慢拉開了距離。
時月由於心裏想著案子,腳下慢了,不知不覺已落在後麵。
小薯酒量不及時月,今晚舍命陪君子喝了一通,早就不勝酒力,搖搖晃晃地跟在時月後麵。
時月不管他。
他始終認為,男子漢大丈夫,不會喝酒還能幹什麽?酒量和膽量都要練出來的。如果先天酒量不行,那麽後天練功作補。總之,不管怎麽樣,一個男人,頂天立地,如果連杯酒都對付不了,怎麽還能馭馬如風,上陣殺敵,保家衛國呢?
阿餅一個人哼著小調徑自到家。
家是兩間柴門,一間燒火做飯,一間吃飯睡覺。門不鎖,風進風出,吹得簷下掛著的紅辣椒、玉米棒搖搖擺擺,蕩來蕩去。
這阿餅不鎖門。也是,家徒四壁,鎖什麽門呢?不鎖,省得拿鑰匙,進進出出多少方便。
阿餅脫了鞋,也不脫衣褲,直接在板床上伸展四肢囫圇躺下。
他這個樣子,真的是應了一句形容光棍漢的討巧話,叫做“一人吃飽,全家不愁。”
次日,又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想起來再起來,想不起來可再原地做夢。
《三國演義》當中有首描寫諸葛亮臥龍崗生活的詩篇,看官可曾記得?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此刻,如果用這首詩來形容阿餅過的日子——瀟灑隨意、自由自在的日子,怎麽樣?
秦時月覺得,二者相當匹配。
其實,諸葛亮那樣心懷理想的人,住在山中,不過是《紅樓夢》中描寫的賈雨村一樣,“玉在匣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罷了,還做不到真正的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倒是像阿餅這樣的人,沒有家人,沒有職業,沒有抱負與想法,整天無心無事,高枕無憂,才是真正的曠達與出世呢,真正的放下與無求呢。
過了一會,鼾聲停了,阿餅竟然突然起身下床,用力抬起一隻床腳,將一樣東西舉在手裏左右端詳,一邊看,一邊嗬嗬笑著自言自語:“什麽烏龜,別,別……”
有人在外麵扒著窗子看,卻是秦時月與張小薯。阿餅貌似瘋瘋癲癲,在秦時月看來卻更為神神秘秘,所以他招唿著小薯尾隨而來。
此時,兩人隔著窗子看進去,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那醉漢阿餅手裏舉著的,不是磚石,卻是一隻老鱉。
時月想,那八成是一隻鱉幹吧,竟然拿來當床腳石墊,也多虧他想得出來,這家夥。連塊磚頭都懶得揀,真是懶得不能再懶了。
正思忖間,卻見阿餅用指頭彈了一下鱉頭,鱉頭竟然縮了進去,四隻腳也動了幾下——天啊,那鱉竟然是活的!時月和小薯頓時麵麵相覷。
阿炳迷朦著雙眼滿意地笑笑,然後將老鱉塞迴床腳,嘴裏囁嚅著:“什麽烏龜,別,別功夫……”一個翻身倒下,再不言語,不一會就“唿嚕唿嚕”地打起鼾來。
秦時月在窗外發著呆。他想起阿餅剛才腳步漂浮的身手,又聽他幾次自言自語的話,才反應過來,原來阿餅講的話是:“什麽烏龜,鱉,鱉功夫……”
聯想剛才看到的床腳下的老鱉,可以推想,這老家夥在渡口練的,原來是鱉功啊,難怪看著像烏龜,而且總是能躲過時月的進攻。
哈呀,一個別人眼裏的光棍、閑漢、流浪漢、醉鬼,原來是個武林高手!
象形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拳種。
我們偉大的先人,通過觀察、模仿和琢磨貓、狗、猴、蛇、虎、豹、鷹、兔、螳螂、仙鶴等動物的姿態,創造出了相應的拳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武術的寶庫,也為許多內功心法提供了重要源頭。
同時,這種師法造化,吸收天地萬物和宇宙星辰精華的做法,也為廣大練功修行的人和哲學家、藝術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
壺溪一帶從來都有“千年烏龜萬年鱉”的講法,是說烏龜壽命夠長了,而鱉的壽命更長,那就說明鱉的唿吸吐納功夫還在烏龜之上,可見其厲害,也難怪廟下村一帶會有十八隻金鱉的傳說。
時月聯想到閉目師父教給自己的雲拳,發覺它與阿餅打的鱉拳有不少相通之處,特別在鬆柔和綿軟上麵,在心靜重心穩而其他一切皆可處於動蕩變化之中等方麵……
這個豁然開竅,讓秦時月好生激動,益發對燕落村生起一份特別的情感,對下一步的尋寶也生出新的信心來,並對金台、燕青的武學思想產生更多的遐想。
秦時月推開阿餅家的門進了屋,將睡夢中的阿餅叫醒,說天太晚了,不迴城了,想與小薯在他這裏留宿一晚。
小薯又掏出銀圓遞給阿餅,阿餅以手作擋,說;“隨便睡,不要錢。”
秦時月真心說:“我們宿夜店的話,還是要錢的,你拿著吧。”
阿餅搖搖頭,說:“我要你們的銀子幹什麽?金子我都有,也不在乎。”
“金子?你哪來的金子?吹牛吧,哈哈!”小薯笑著說。
阿餅聽了,骨碌一下起身,揭開灶台邊鹹菜缸上麵的木蓋, 一隻手往缸裏一掏,又抓出一隻鱉來。
秦時月想,這阿餅也真是瘋瘋癲癲的,怎麽床腳下有鱉,鹹菜缸裏也養著鱉啊!不過,他盯著看了半天,發現這隻鱉沒有動,這迴難道真是死的?
看著他狐疑的目光,阿餅告訴他,這鱉,倒真是死的,因為它是一隻金鱉。
啊?秦時月急忙抓過來,果然是硬而沉的,掂一掂分量,足有一斤左右。乖乖,那得值多少錢啊!
他記得上次破獲魚埠頭大江魚殺案後,他專門去查詢了黃金方麵的知識,了解到,北宋的一兩黃金,相當於九兩白銀。南宋時金價翻了一倍,一兩黃金可兌換20兩白銀。一兩白銀可購兩石約290斤上好的大米。也就是說,一隻金鱉,在南宋可購大米六萬斤啊。
時月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發現這鱉都跟上次魚橋埠釀成血案的那隻金鱉一模一樣,於是從水缸裏舀出一瓢水,到門口將金鱉衝洗了一下,放在燭光下看,見鱉背上刻著一個繁寫的“台”字,頓時大喜過望。
經問,這金鱉是阿餅的男阿太(壺溪土話,“祖先”之意)傳下來的。
那阿太原先是甑山台基廟的出家僧人。後來流落到村裏,慢慢的就還俗娶妻。
剛才在壺溪邊,阿炳酒後所練的,叫“靈鱉神功”,也是阿太傳下來的。
此功講究渾身放鬆,所有動作都要沉肩墜肘,以腰胯帶動四肢,追求全身的鬆沉與整勁。
秦時月想,看來,那“十八隻金鱉”的傳說,還真不是空穴來風,至少目前已經發現了兩隻。那麽,餘下的十六隻會在哪裏呢?難道也被其他僧人帶走了不成?而且它出自台基廟已有鐵證。鱉上麵的“台”字,既是台基廟的實證,又讓人聯想到金台,隻差文字記載佐證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早已飛向了百花穀、藥莊及閉目師父天坑上的茅棚。他想,等拜訪過母親、師父和師妹們,他就上甑山拜見閉目師父,去尋找燕青和金台留下的寶藏,然後就可以迴百花穀過年,再去屏峰園拜年。
想著與親人們團圓的情景,他的心裏別提有多麽開心。但想到冬至馬上就到, 30日是臘八節,1947年1月21日就是除夕,22日為春節,而日本人全力追蹤金台武學著作已有多年,連河野、“鐵拐李”等人都掌握了這首藏寶詩,那會不會有另外的人已掌握了更多的東西?秦時月不得不感到強烈的緊迫感。
時月來到門外。夜深了,好靜,連聲狗叫都沒有。一彎弦月掛於峽穀上空,壺溪的流水清晰可聞。
時月與小薯在房前拉開架勢開始練拳。
他們一般都是起初各自練,到後來再來看對方練,然後再進行切磋。
由於時月技高一籌,他的疑問與指點,往往講在關鍵處,講到小薯的心尖上,因此倍受小弟歡迎。
他每天在睡前和起後練拳,幾乎雷打不動。有時午飯前時間允許的話,他也會練上一趟。他信奉“拳不離手”的古訓,更相信“勤能補拙”之理。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有誌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
但時月憑練功以來的體會,知道修行光靠勤奮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於思考,要靠開悟,要得益於因緣機會,要靠冥冥當中積累的福報……
迴想起阿餅如老鱉遊移的動作,他將它結合進自己練的雲拳當中,覺得肘墜指實,肩也鬆了不少,後背內氣豁然貫通,嗞嗞地直往後腦勺上冒,全身也變得更加暖和,右手背和右腳背像有熱水在淌一樣,溫暖舒服極了……
舊檀有《邪眼乜世》詩記阿餅:
眼斜隻為世風偏,
心正才得高枕眠。
但喚漁樵三五個,
清宵把酒話神仙。
“武藝?什麽叫武藝啊?”阿餅說著,身子搖搖晃晃,腳步踉踉蹌蹌。
小薯要去扶,但每次都扶空,而阿餅明明在東倒西歪,小薯就是碰不到。
幾次之後,時月以手製止小薯,並示意他仔細看那阿餅的步伐。
隻見阿餅穿著棉背心的身子,雖然顯得有些臃腫,酒多以後腳步淩亂,身子也搖搖欲墜,但腳步虛而不浮,虛中有實,始終有一條腿起支撐作用,故而重心在變化中依然很穩,身子也就成了不倒翁,每次傾斜均是有驚無險,能夠化險為夷。
那對手臂呢,隨著腳步的遊走和身子的欹正,在體側與頭頂一伸一縮,活像烏龜的腳肢。
秦時月也故意裝著酒多步亂,嚐試著用身子去撞阿餅,但每次也都被他輕靈地躲開。
起初,時月還以為阿餅隻是靠巧合與運氣罷了,但次數多了,每次都能被阿餅堪堪避過,這就引起了時月的重視。
經過觀察,時月發現阿餅動作雖慢,但時機拿捏的很準,所以總是能以最小的幅度,最小的力,化解時月的衝撞,這就不是運氣的事情了,而是一種很高的功夫。
使到興奮處,阿餅一個後仰,頭肘已支在草地上,但後背、臀部與雙腿全是淩空的,雙腳如古樹盤根一般牢牢地抓在地麵。
你欺身過去,他以肘和頭為支點,一仰身使個後翻,就讓身子麵對著你了。
趔趣幾步,忽然又俯跌於地,一副爛醉如泥的模樣。可突然間,身子又從地上平平躍起,金槍魚一樣往前躥了一個身位。
練武之人都知道,這種位移,完全是靠四肢於瞬間觸地反彈時生發的整勁,是依賴全身高度協調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共振力”。
之後,阿餅翻身仰天,單腿貼著肚子一掃,肩背一挺,人就從地上起來了,使的卻是“烏龍絞柱”,靈活得像隻猴子。
小薯湊近時月耳邊說,團長,演義上講武鬆和魯智深都是醉拳的高手。武鬆在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魯智深酒後大鬧五台山,都是戲台上非常經典的武戲段子。莫非這老頭是得了他們的真傳?
秦時月笑著糾正他,說,人家不是“老頭”,而是“前輩”哦。得祖宗真傳麽,完全有可能的,誰讓他的祖宗是梁山燕青呢。
他再看阿餅的動作,越發覺得跟通常的打拳有些不同,雙臂伸縮上下自如,很像烏龜在水裏遊動的模樣,於是笑著說:“阿餅叔練的或許是上乘的烏龜功,大巧若拙啊。”
“什麽烏龜,別,別功夫啦……”阿餅一邊步子跌跌撞撞,身體搖搖晃晃,一邊自言自語。
秦時月聽了,想是人家也半醉了,並無心思與他談論武功,便也打住,不再追問他功夫的出處,倒是跟阿餅說:“阿餅叔,今晚大家酒也多了,時候也不早了。夜風起來,當心感冒,我看大家還是各自迴家吧。”
阿餅嘴裏說:“好,好,家去啦,家去啦。”跌跌撞撞之間,已在前麵慢慢拉開了距離。
時月由於心裏想著案子,腳下慢了,不知不覺已落在後麵。
小薯酒量不及時月,今晚舍命陪君子喝了一通,早就不勝酒力,搖搖晃晃地跟在時月後麵。
時月不管他。
他始終認為,男子漢大丈夫,不會喝酒還能幹什麽?酒量和膽量都要練出來的。如果先天酒量不行,那麽後天練功作補。總之,不管怎麽樣,一個男人,頂天立地,如果連杯酒都對付不了,怎麽還能馭馬如風,上陣殺敵,保家衛國呢?
阿餅一個人哼著小調徑自到家。
家是兩間柴門,一間燒火做飯,一間吃飯睡覺。門不鎖,風進風出,吹得簷下掛著的紅辣椒、玉米棒搖搖擺擺,蕩來蕩去。
這阿餅不鎖門。也是,家徒四壁,鎖什麽門呢?不鎖,省得拿鑰匙,進進出出多少方便。
阿餅脫了鞋,也不脫衣褲,直接在板床上伸展四肢囫圇躺下。
他這個樣子,真的是應了一句形容光棍漢的討巧話,叫做“一人吃飽,全家不愁。”
次日,又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想起來再起來,想不起來可再原地做夢。
《三國演義》當中有首描寫諸葛亮臥龍崗生活的詩篇,看官可曾記得?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此刻,如果用這首詩來形容阿餅過的日子——瀟灑隨意、自由自在的日子,怎麽樣?
秦時月覺得,二者相當匹配。
其實,諸葛亮那樣心懷理想的人,住在山中,不過是《紅樓夢》中描寫的賈雨村一樣,“玉在匣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罷了,還做不到真正的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倒是像阿餅這樣的人,沒有家人,沒有職業,沒有抱負與想法,整天無心無事,高枕無憂,才是真正的曠達與出世呢,真正的放下與無求呢。
過了一會,鼾聲停了,阿餅竟然突然起身下床,用力抬起一隻床腳,將一樣東西舉在手裏左右端詳,一邊看,一邊嗬嗬笑著自言自語:“什麽烏龜,別,別……”
有人在外麵扒著窗子看,卻是秦時月與張小薯。阿餅貌似瘋瘋癲癲,在秦時月看來卻更為神神秘秘,所以他招唿著小薯尾隨而來。
此時,兩人隔著窗子看進去,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那醉漢阿餅手裏舉著的,不是磚石,卻是一隻老鱉。
時月想,那八成是一隻鱉幹吧,竟然拿來當床腳石墊,也多虧他想得出來,這家夥。連塊磚頭都懶得揀,真是懶得不能再懶了。
正思忖間,卻見阿餅用指頭彈了一下鱉頭,鱉頭竟然縮了進去,四隻腳也動了幾下——天啊,那鱉竟然是活的!時月和小薯頓時麵麵相覷。
阿炳迷朦著雙眼滿意地笑笑,然後將老鱉塞迴床腳,嘴裏囁嚅著:“什麽烏龜,別,別功夫……”一個翻身倒下,再不言語,不一會就“唿嚕唿嚕”地打起鼾來。
秦時月在窗外發著呆。他想起阿餅剛才腳步漂浮的身手,又聽他幾次自言自語的話,才反應過來,原來阿餅講的話是:“什麽烏龜,鱉,鱉功夫……”
聯想剛才看到的床腳下的老鱉,可以推想,這老家夥在渡口練的,原來是鱉功啊,難怪看著像烏龜,而且總是能躲過時月的進攻。
哈呀,一個別人眼裏的光棍、閑漢、流浪漢、醉鬼,原來是個武林高手!
象形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拳種。
我們偉大的先人,通過觀察、模仿和琢磨貓、狗、猴、蛇、虎、豹、鷹、兔、螳螂、仙鶴等動物的姿態,創造出了相應的拳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武術的寶庫,也為許多內功心法提供了重要源頭。
同時,這種師法造化,吸收天地萬物和宇宙星辰精華的做法,也為廣大練功修行的人和哲學家、藝術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
壺溪一帶從來都有“千年烏龜萬年鱉”的講法,是說烏龜壽命夠長了,而鱉的壽命更長,那就說明鱉的唿吸吐納功夫還在烏龜之上,可見其厲害,也難怪廟下村一帶會有十八隻金鱉的傳說。
時月聯想到閉目師父教給自己的雲拳,發覺它與阿餅打的鱉拳有不少相通之處,特別在鬆柔和綿軟上麵,在心靜重心穩而其他一切皆可處於動蕩變化之中等方麵……
這個豁然開竅,讓秦時月好生激動,益發對燕落村生起一份特別的情感,對下一步的尋寶也生出新的信心來,並對金台、燕青的武學思想產生更多的遐想。
秦時月推開阿餅家的門進了屋,將睡夢中的阿餅叫醒,說天太晚了,不迴城了,想與小薯在他這裏留宿一晚。
小薯又掏出銀圓遞給阿餅,阿餅以手作擋,說;“隨便睡,不要錢。”
秦時月真心說:“我們宿夜店的話,還是要錢的,你拿著吧。”
阿餅搖搖頭,說:“我要你們的銀子幹什麽?金子我都有,也不在乎。”
“金子?你哪來的金子?吹牛吧,哈哈!”小薯笑著說。
阿餅聽了,骨碌一下起身,揭開灶台邊鹹菜缸上麵的木蓋, 一隻手往缸裏一掏,又抓出一隻鱉來。
秦時月想,這阿餅也真是瘋瘋癲癲的,怎麽床腳下有鱉,鹹菜缸裏也養著鱉啊!不過,他盯著看了半天,發現這隻鱉沒有動,這迴難道真是死的?
看著他狐疑的目光,阿餅告訴他,這鱉,倒真是死的,因為它是一隻金鱉。
啊?秦時月急忙抓過來,果然是硬而沉的,掂一掂分量,足有一斤左右。乖乖,那得值多少錢啊!
他記得上次破獲魚埠頭大江魚殺案後,他專門去查詢了黃金方麵的知識,了解到,北宋的一兩黃金,相當於九兩白銀。南宋時金價翻了一倍,一兩黃金可兌換20兩白銀。一兩白銀可購兩石約290斤上好的大米。也就是說,一隻金鱉,在南宋可購大米六萬斤啊。
時月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發現這鱉都跟上次魚橋埠釀成血案的那隻金鱉一模一樣,於是從水缸裏舀出一瓢水,到門口將金鱉衝洗了一下,放在燭光下看,見鱉背上刻著一個繁寫的“台”字,頓時大喜過望。
經問,這金鱉是阿餅的男阿太(壺溪土話,“祖先”之意)傳下來的。
那阿太原先是甑山台基廟的出家僧人。後來流落到村裏,慢慢的就還俗娶妻。
剛才在壺溪邊,阿炳酒後所練的,叫“靈鱉神功”,也是阿太傳下來的。
此功講究渾身放鬆,所有動作都要沉肩墜肘,以腰胯帶動四肢,追求全身的鬆沉與整勁。
秦時月想,看來,那“十八隻金鱉”的傳說,還真不是空穴來風,至少目前已經發現了兩隻。那麽,餘下的十六隻會在哪裏呢?難道也被其他僧人帶走了不成?而且它出自台基廟已有鐵證。鱉上麵的“台”字,既是台基廟的實證,又讓人聯想到金台,隻差文字記載佐證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早已飛向了百花穀、藥莊及閉目師父天坑上的茅棚。他想,等拜訪過母親、師父和師妹們,他就上甑山拜見閉目師父,去尋找燕青和金台留下的寶藏,然後就可以迴百花穀過年,再去屏峰園拜年。
想著與親人們團圓的情景,他的心裏別提有多麽開心。但想到冬至馬上就到, 30日是臘八節,1947年1月21日就是除夕,22日為春節,而日本人全力追蹤金台武學著作已有多年,連河野、“鐵拐李”等人都掌握了這首藏寶詩,那會不會有另外的人已掌握了更多的東西?秦時月不得不感到強烈的緊迫感。
時月來到門外。夜深了,好靜,連聲狗叫都沒有。一彎弦月掛於峽穀上空,壺溪的流水清晰可聞。
時月與小薯在房前拉開架勢開始練拳。
他們一般都是起初各自練,到後來再來看對方練,然後再進行切磋。
由於時月技高一籌,他的疑問與指點,往往講在關鍵處,講到小薯的心尖上,因此倍受小弟歡迎。
他每天在睡前和起後練拳,幾乎雷打不動。有時午飯前時間允許的話,他也會練上一趟。他信奉“拳不離手”的古訓,更相信“勤能補拙”之理。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有誌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
但時月憑練功以來的體會,知道修行光靠勤奮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於思考,要靠開悟,要得益於因緣機會,要靠冥冥當中積累的福報……
迴想起阿餅如老鱉遊移的動作,他將它結合進自己練的雲拳當中,覺得肘墜指實,肩也鬆了不少,後背內氣豁然貫通,嗞嗞地直往後腦勺上冒,全身也變得更加暖和,右手背和右腳背像有熱水在淌一樣,溫暖舒服極了……
舊檀有《邪眼乜世》詩記阿餅:
眼斜隻為世風偏,
心正才得高枕眠。
但喚漁樵三五個,
清宵把酒話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