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著”先上了一壇10斤裝的老酒,一隻臘腸片,一盤事先炸好的花生米,一盤蘿卜燉辣醬。
時月問阿餅,這酒可是他喜歡的?阿餅點點頭,說“困著”了解他的口味,所以直接上了老酒,問時月好不好。
時月告訴他,米酒太淡,燒酒太兇,老酒剛好對胃口。
阿餅笑了,向時月豎著大拇指,說他懂酒。
小薯讓“困著”將老酒去燙了來。時月連忙製止,說有些人喜歡喝冷老酒的,先問問阿餅叔再說。果然,阿餅也說冷老酒更見老酒的味道。
小薯敬佩地說:“秦大哥,看來您真是懂酒的人,是阿餅的知音啦。”
小薯給三隻碗滿上酒,時月二人先敬了阿餅一碗,三人一口幹了,然後用手抓了把花生米,慢慢吃著等熱菜。
小薯又去點了漾石虎、紅鐵鯊。
這兩種魚是壺溪中極珍稀的,對水質的要求也奇高,一般人也抓不到。
時月想到什麽,又去廚房問廚娘,會不會攤麥果?廚娘說,會。時月於是讓她盡管攤了來,有多少都要。隨後又點了豇豆幹炒辣椒,蕨菜幹、辣椒炒肉片三隻菜。
“困著”上菜時,秦時月在一旁觀察,見他胖胖的,兩眼細成兩根針,睜著跟閉著還真沒有多少分別,不由得歎服老百姓取綽號的本事。
兩位帶著好奇心的差人,一個困著一樣夢遊著一趟趟上菜的酒店主人,一個看著你就像看著別人一樣的酒鬼阿餅,生活是不是就像在戲裏夢裏一樣?
想到這個,秦時月使勁眨了眨眼睛,再用手揉了揉,發覺自己就是在真實的生活裏。
最後一定會講到那首童謠的,對不?那是自然。但講了跟不講,區別也不大。
誠如秦時月所料,這幾百年裏,燕落村有不少人上過黃天蕩啦。
可上去了有什麽用?
明知奇書是在黃天蕩的“下麵”又有什麽用?
“下麵”是哪裏?是天坑,是絕壁。
這兩個地方,誰都“下”不去啊。
好不容易有幾個膽大的,結了粗麻繩下去,下了五十米就快尿褲子了。
第一個原因是太怵。不能失手啊,要不人就沒了。可那麽深的坑,人就靠一條繩束懸在絕壁上,能不怕麽?
第二個原因是看不到特別的東西。除了懸崖就是絕壁,除了灌木就是荊棘。加上猴子、老鷹和胡峰的攻擊,讓他們膽戰心驚。
他們想,在這樣的地方,能找到什麽樣的寶貝?燕青不就是個俠客嗎?又不是大盜與貪官,能積下什麽樣的寶貝?至於金台的十八隻金鱉,會不會隻是傳說呢?與其拿性命冒險,不如在家裏陪著老婆、孩子過日子舒服。
這樣勸說自己安慰別人幾次之後,村裏就不再組織什麽探險隊、尋寶隊。
但兒歌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探險的經曆,也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講述裏。
也許大人們是這樣想的:讓村子背後的大山多一點神秘,讓孩子們多一點夢想與好奇,總是不錯的。
什麽東西都看穿了,都明明白白了,生活還有多少味道呢?
這就像旅遊,如果前方的一切都清晰明了、一覽無餘、一眼可以望到頭,那還有多少味道呢?
人生也一樣。生活的滋味,不就是在隱隱約約、若隱若現、若即若離、若明若暗當中?在似是而非的期盼和模模糊糊的等待之中?
燕落村的秘密,似乎就藏在幾首兒歌中,顯得撲朔迷離,讓人心向往之。
隻是,小孩子們有口無心,大人卻當迴事了;村裏人耳熟能詳見怪不怪,外村人倒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作了新鮮事。
新大陸是我們的大太監兼航海家鄭和發現的不是?鄭和沒當迴事,哥倫布卻當成了天大的事。
秦時月覺得,此刻的自己,就像當年少見多怪的哥倫布一樣。
三個人輪流敬酒,幾乎每碰一次碗,都是一幹而盡。
秦時月喜歡這種豪飲。豪飲見性情,見真情,見情趣;見酒量,更見人品;也方能體現喝酒的樂趣,方能盡興而歸。
阿餅吃著源源不斷上來的麥果,高興得像個小孩一樣,手舞足蹈地說,哈哈,多少年沒有這麽盡興地吃過糊麥果了,啊哈,味道真是好極了!
秦時月後來看阿餅醉眼迷糊的樣子,仗著酒興問了一句:“阿餅叔,請您直講,那黃天蕩下,真會有什麽你們燕青祖師或者金台大俠留下來的財寶麽?”
阿餅看看他,嘻嘻一笑說:“你說有就有,你說沒就沒,嘿嘿。”
張小薯說:“老阿叔這話,不是等於沒說?”
“不能這樣說的。阿餅這話,才是高人的話,” 秦時月以手向小薯示意,又問阿餅,“金台是誰知道嗎?”說完將剛才聽到的兒歌唱了一段。他一唱,阿餅便接著唱了,直到唱完。
秦時月趁機問他:“金台與燕青有關係嗎?”
阿餅說:“金台是燕青的師公嘛,這誰都知道,嘿嘿。”
秦時月點點頭。
阿餅起身伸了伸懶腰,連打兩個哈欠,說:“你說有就有,你說沒就沒,哈哈,家去啦家去啦,哈哈。”
“家去”是去家、迴家、歸家之意。秦時月老早就發現,這壺溪人的方言中,有許多古文的用法,很有味道。
“家去”是對人而言。對雞而言,則是“歸起”,迴到雞籠裏去。
小時候,秦時月他們經常會說這句話。
別看那些雞白天滿地找食,眼睛尖得很,甚至還能飛到桑樹巔和桃樹枝上去,但當夜幕降臨、黃昏到來時,它們卻會犯迷糊,看不清道,找不到方向,村裏人叫“犯雞盲”。這時就需要時月他們揮舞著小手在後麵趕,嘴巴裏喊著“歸起歸起”,雞們就頭一伸一縮慢條斯理地進到篾條編成的雞籠裏。
那個時候的雞,看不到秦時月揮舞的小手,聽到的隻是“歸起歸起”。
那些能說“歸起”的小孩、老者,以及能聽懂“歸起”的雞們,與保安團裏滿口粗話整天隻知道占公家便宜的文盲、半文盲們相比,是不是顯得更有文化呢?
時月點點頭,衝小薯說:“好的,咱們送送阿餅叔。趁天還沒全黑,我們也該家去了,歸起了。”
小薯哈哈一笑,說:“大哥,你真是學得快,用得快。”
三人起身出了酒館,月光拖出長長短短的影子。
舊檀有《山中夜飲》詩為記:
當年意氣衝霄漢,
投筆從戎未足奇。
野店舉杯驚宿鳥,
渡頭鷹隼笑人癡。
時月問阿餅,這酒可是他喜歡的?阿餅點點頭,說“困著”了解他的口味,所以直接上了老酒,問時月好不好。
時月告訴他,米酒太淡,燒酒太兇,老酒剛好對胃口。
阿餅笑了,向時月豎著大拇指,說他懂酒。
小薯讓“困著”將老酒去燙了來。時月連忙製止,說有些人喜歡喝冷老酒的,先問問阿餅叔再說。果然,阿餅也說冷老酒更見老酒的味道。
小薯敬佩地說:“秦大哥,看來您真是懂酒的人,是阿餅的知音啦。”
小薯給三隻碗滿上酒,時月二人先敬了阿餅一碗,三人一口幹了,然後用手抓了把花生米,慢慢吃著等熱菜。
小薯又去點了漾石虎、紅鐵鯊。
這兩種魚是壺溪中極珍稀的,對水質的要求也奇高,一般人也抓不到。
時月想到什麽,又去廚房問廚娘,會不會攤麥果?廚娘說,會。時月於是讓她盡管攤了來,有多少都要。隨後又點了豇豆幹炒辣椒,蕨菜幹、辣椒炒肉片三隻菜。
“困著”上菜時,秦時月在一旁觀察,見他胖胖的,兩眼細成兩根針,睜著跟閉著還真沒有多少分別,不由得歎服老百姓取綽號的本事。
兩位帶著好奇心的差人,一個困著一樣夢遊著一趟趟上菜的酒店主人,一個看著你就像看著別人一樣的酒鬼阿餅,生活是不是就像在戲裏夢裏一樣?
想到這個,秦時月使勁眨了眨眼睛,再用手揉了揉,發覺自己就是在真實的生活裏。
最後一定會講到那首童謠的,對不?那是自然。但講了跟不講,區別也不大。
誠如秦時月所料,這幾百年裏,燕落村有不少人上過黃天蕩啦。
可上去了有什麽用?
明知奇書是在黃天蕩的“下麵”又有什麽用?
“下麵”是哪裏?是天坑,是絕壁。
這兩個地方,誰都“下”不去啊。
好不容易有幾個膽大的,結了粗麻繩下去,下了五十米就快尿褲子了。
第一個原因是太怵。不能失手啊,要不人就沒了。可那麽深的坑,人就靠一條繩束懸在絕壁上,能不怕麽?
第二個原因是看不到特別的東西。除了懸崖就是絕壁,除了灌木就是荊棘。加上猴子、老鷹和胡峰的攻擊,讓他們膽戰心驚。
他們想,在這樣的地方,能找到什麽樣的寶貝?燕青不就是個俠客嗎?又不是大盜與貪官,能積下什麽樣的寶貝?至於金台的十八隻金鱉,會不會隻是傳說呢?與其拿性命冒險,不如在家裏陪著老婆、孩子過日子舒服。
這樣勸說自己安慰別人幾次之後,村裏就不再組織什麽探險隊、尋寶隊。
但兒歌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探險的經曆,也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講述裏。
也許大人們是這樣想的:讓村子背後的大山多一點神秘,讓孩子們多一點夢想與好奇,總是不錯的。
什麽東西都看穿了,都明明白白了,生活還有多少味道呢?
這就像旅遊,如果前方的一切都清晰明了、一覽無餘、一眼可以望到頭,那還有多少味道呢?
人生也一樣。生活的滋味,不就是在隱隱約約、若隱若現、若即若離、若明若暗當中?在似是而非的期盼和模模糊糊的等待之中?
燕落村的秘密,似乎就藏在幾首兒歌中,顯得撲朔迷離,讓人心向往之。
隻是,小孩子們有口無心,大人卻當迴事了;村裏人耳熟能詳見怪不怪,外村人倒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作了新鮮事。
新大陸是我們的大太監兼航海家鄭和發現的不是?鄭和沒當迴事,哥倫布卻當成了天大的事。
秦時月覺得,此刻的自己,就像當年少見多怪的哥倫布一樣。
三個人輪流敬酒,幾乎每碰一次碗,都是一幹而盡。
秦時月喜歡這種豪飲。豪飲見性情,見真情,見情趣;見酒量,更見人品;也方能體現喝酒的樂趣,方能盡興而歸。
阿餅吃著源源不斷上來的麥果,高興得像個小孩一樣,手舞足蹈地說,哈哈,多少年沒有這麽盡興地吃過糊麥果了,啊哈,味道真是好極了!
秦時月後來看阿餅醉眼迷糊的樣子,仗著酒興問了一句:“阿餅叔,請您直講,那黃天蕩下,真會有什麽你們燕青祖師或者金台大俠留下來的財寶麽?”
阿餅看看他,嘻嘻一笑說:“你說有就有,你說沒就沒,嘿嘿。”
張小薯說:“老阿叔這話,不是等於沒說?”
“不能這樣說的。阿餅這話,才是高人的話,” 秦時月以手向小薯示意,又問阿餅,“金台是誰知道嗎?”說完將剛才聽到的兒歌唱了一段。他一唱,阿餅便接著唱了,直到唱完。
秦時月趁機問他:“金台與燕青有關係嗎?”
阿餅說:“金台是燕青的師公嘛,這誰都知道,嘿嘿。”
秦時月點點頭。
阿餅起身伸了伸懶腰,連打兩個哈欠,說:“你說有就有,你說沒就沒,哈哈,家去啦家去啦,哈哈。”
“家去”是去家、迴家、歸家之意。秦時月老早就發現,這壺溪人的方言中,有許多古文的用法,很有味道。
“家去”是對人而言。對雞而言,則是“歸起”,迴到雞籠裏去。
小時候,秦時月他們經常會說這句話。
別看那些雞白天滿地找食,眼睛尖得很,甚至還能飛到桑樹巔和桃樹枝上去,但當夜幕降臨、黃昏到來時,它們卻會犯迷糊,看不清道,找不到方向,村裏人叫“犯雞盲”。這時就需要時月他們揮舞著小手在後麵趕,嘴巴裏喊著“歸起歸起”,雞們就頭一伸一縮慢條斯理地進到篾條編成的雞籠裏。
那個時候的雞,看不到秦時月揮舞的小手,聽到的隻是“歸起歸起”。
那些能說“歸起”的小孩、老者,以及能聽懂“歸起”的雞們,與保安團裏滿口粗話整天隻知道占公家便宜的文盲、半文盲們相比,是不是顯得更有文化呢?
時月點點頭,衝小薯說:“好的,咱們送送阿餅叔。趁天還沒全黑,我們也該家去了,歸起了。”
小薯哈哈一笑,說:“大哥,你真是學得快,用得快。”
三人起身出了酒館,月光拖出長長短短的影子。
舊檀有《山中夜飲》詩為記:
當年意氣衝霄漢,
投筆從戎未足奇。
野店舉杯驚宿鳥,
渡頭鷹隼笑人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