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伯繼續開腔了:“要是碰到那種少陰之氣在下的年份,熱得過頭了,那可真是不得了!熱得連江河湖海都像是被點著了似的,波光粼粼,熱氣騰騰,連那些陰涼的地方都變得亮堂堂的,你說神奇不神奇?”
咱們現代人一聽,這簡直就是“全球變暖”的古代版嘛!不過別急,歧伯還沒講完呢。
“這時候啊,老百姓們可就遭殃了。肚子裏整天咕嚕咕嚕響,跟開了鍋似的,氣還直往上衝,衝得胸口疼,喘口氣都費勁,站久了都得扶著牆。皮膚也是,一會兒冷得直哆嗦,一會兒又熱得跟火燒似的,還疼得厲害。眼睛累得睜不開,牙齒也跟著湊熱鬧,疼得要命,還腫得跟小山包似的。你說這還不算完,一會兒冷得跟冰窖似的,一會兒又燒得跟火爐一樣,跟得了瘧疾似的。小肚子還隱隱作痛,肚子大得跟懷孕了幾個月似的,連那些冬眠的小蟲子都受不了,提前跑出來躲難了。”
聽完歧伯的這段描述,是不是覺得古人那會兒的生活也挺不容易的?不過別急,歧伯可是有名的“醫林聖手”,他肯定有辦法對付這些“熱過頭”的毛病。
“要想治這病啊,咱們得先想想為啥會熱過頭。說白了,就是身體裏的陰陽失調了,熱氣太多,得給它降降溫。”歧伯爺爺頓了頓,繼續說道,“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藥食同源’,所以呀,得從吃的上下功夫。”
說到這兒,歧伯突然話鋒一轉:“不過啊,我這可不是讓你去吃冰淇淋、喝冰鎮飲料哦!那些玩意兒雖然一時爽,但長久下來,可就把身體給搞壞了。”
那到底該吃啥呢?歧伯爺爺微微一笑,說:“你得吃點能清熱瀉火的東西,比如金銀花、菊花、連翹這些。它們就像是身體裏的‘滅火器’,能把那些多餘的熱氣給滅掉。”
“要是覺得吃藥太苦,咱們還可以來點食療。比如熬點綠豆湯喝喝,綠豆啊,那可是夏天的‘小甜心’,清熱解暑的效果杠杠的!”歧伯說完,還不忘幽默一把。
除了吃的,歧伯還提到了按摩穴位。“你知道嗎?咱們身上有些穴位就像是身體的‘開關’,按一按就能調節身體的平衡。”歧伯指了指自己的肚子,“比如這個‘中脘穴’,它就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多揉揉它,能幫助消化,緩解肚子脹氣的毛病。”
“還有啊,這個‘合穀穴’,就在咱們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位置,按一按它,能緩解頭痛、發熱的症狀。你說神奇不神奇?”歧伯邊說邊比劃著,仿佛在給我們上一堂生動的“穴位按摩課”。
當然啦,歧伯還提到了脈象。他說:“脈象啊,就像是身體的‘語言’,它能告訴我們身體出了什麽問題。”
“比如啊,要是脈跳得太快太猛,就像是在跟你賽跑似的,那可能就是身體裏的熱氣太多了。這時候啊,你就得注意了,得趕緊給身體降降溫了。”
岐伯繼續說道:在那個遙遠的古代,如果“歲太陰在泉”(就是天文術語啦,咱們可以理解為某個特定的年份,天地間的能量場有點特別),那草兒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早早地就開始綠油油地瘋長。為啥呢?因為濕氣太重了,濕氣這家夥一泛濫,整個世界就像被一層厚厚的霧霾籠罩,連山穀裏的石頭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層濕漉漉的麵紗,連顏色都變了,黃色的山穀看起來竟然有點發黑,你說神奇不神奇?
這時候啊,人們就開始遭殃了。濕氣太重,首先影響的就是脾胃,脾胃一弱,水濕就排不出去,結果呢,肚子裏的水越積越多,就像喝飽了水的氣球,稍微一動就“咕嚕咕嚕”響,心痛、耳聾也跟著來了。整個人感覺就像是被一團濕棉花堵住了一樣,腦袋混混沌沌的,耳朵也像是被塞了耳塞,聽啥都費勁。
更慘的是,喉嚨也開始腫痛,咽口水都像是在吞刀片,這就是傳說中的“喉痹”。還有啊,有的小夥伴會發現,哎呀,怎麽下麵出血了?這可不是好事,是濕氣太重,影響了身體的正常循環。小肚子也開始隱隱作痛,腫得跟個小山丘似的,想上個廁所都費勁,那感覺,就像是膀胱被一塊大石頭壓住了。
還有更絕的,頭痛得像是要裂開一樣,眼睛感覺快要掉出來了,脖子像被人硬生生拔高了幾厘米,腰呢,彎一下都痛得要命,好像隨時會折斷。大腿轉個彎都困難,膝蓋那裏像是被綁了個大結,小腿肚子也像是被人硬生生掰開了似的,那叫一個酸爽!
好啦,說了這麽多,咱們來點實際的,怎麽對付這些濕氣呢?別急,岐伯老祖宗早就給我們準備好了方子。
首先,咱們得祛濕,對吧?那就來個“祛濕湯”吧!這個方子啊,得用到茯苓、白術、豬苓、澤瀉各10克,再加上桂枝6克,這五味藥一起煮,就像給身體來了一場大掃除,把濕氣統統趕出去!
然後呢,咱們還得按摩按摩穴位,幫助身體更好地排濕。比如說,足三裏穴,這可是個祛濕的大穴,每天按個幾分鍾,就像給身體開了一扇窗,讓濕氣隨風而去。還有豐隆穴,也是祛濕的好幫手,按一按,感覺整個人都輕盈了不少呢!
當然啦,說到脈象,這也是判斷濕氣的一個重要依據。濕氣重的人,脈象往往比較濡滑,就像是摸到了一條濕漉漉的泥鰍,滑不溜手的。這時候啊,咱們就得更加注意身體的變化了,及時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別讓濕氣繼續肆虐。
岐伯接著悠悠地說:“哎呀,要是碰到那少陽之氣在泉下作威作福的時候,火這家夥可就囂張啦,簡直就像野外的篝火晚會,火光衝天,熱得你隻想跳河,冷得你又想抱火爐,冷熱交替,跟玩兒似的。”
咱們現代人一聽,這不就是氣候變化無常嘛!岐伯繼續道:“這時候,老百姓可就慘咯,拉肚子拉得跟開了水龍頭似的,還分什麽紅啊白的(注泄赤白,就是拉肚子帶血絲或者黏液),小肚子疼得跟有人在裏麵打鼓,撒尿都跟紅茶似的(溺赤),嚴重的呢,直接拉血(血便)!這時候啊,少陰經的毛病也跟著湊熱鬧,簡直是雪上加霜。”
好家夥,這描述得也太生動了吧!咱們現代人一聽,這不就是腸胃炎加尿路感染的節奏嘛!
言歸正傳,岐伯要是開方子,那肯定是杠杠的!不過呢,咱們先把穴位轉換成現代的,免得大家一頭霧水。在古代,穴位名字都挺文藝的,比如“太衝”啊,“湧泉”啊,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絕世武功。但咱們今天不講武功,講醫學!
岐伯給出了一個調理方子,裏麵可能會提到“足三裏”和“關元”這兩個穴位。足三裏,就是小腿外側,膝蓋骨下麵三寸的地方,你找找看,是不是有個地方按起來酸酸漲漲的?對,那就是了!關元嘛,更簡單,肚臍眼下麵四橫指的地方,那可是固本培元的好地方!
不過,別急著動手按,岐伯的方子可不止按摩這麽簡單。咱們再來個方劑,就叫“降火止瀉湯”吧!這方子啊,得用上黃連、黃芩、黃柏各10克,再加上茯苓、白術各15克,還有炙甘草5克。
製作方法嘛,簡單得很,就像煮火鍋一樣,不過咱們這是健康火鍋!把這些藥材洗幹淨,丟進鍋裏,加水沒過藥材兩三厘米,大火燒開,轉小火慢慢燉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直到藥水濃縮成一小碗,顏色金黃,香氣撲鼻,就像古代宮廷裏的秘製藥膳一樣。
喝的時候,記得要趁熱,但別太燙,免得燙了嘴還怪我沒提醒。這湯啊,喝下去,保證你肚子裏的小火苗瞬間熄滅,拉肚子啥的,統統說拜拜!
至於脈象嘛,岐伯肯定會說:“這時候的脈象啊,就像夏天的雨,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不穩定得很。”咱們現代人呢,可以理解為心跳不規律,一會兒快得像兔子,一會兒又慢得像蝸牛,跳得力度也是時強時弱。這時候啊,就得趕緊調理了,不然小心心髒也跟你一起“跳舞”哦!
想象一下,你的心髒是個dj,在少陽在泉的時候,它突然決定開一場“蹦迪派對”,節奏快得讓你懷疑人生,慢下來的時候又讓你懷疑它是不是累了要罷工。這時候,“降火止瀉湯”就像是派對的救火隊員,一來就把這場混亂的派對給平息了,讓你的心髒迴歸正常的節奏,從此過上安穩的小日子。
岐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地說:“哎,你們知道嗎?當年歲陽明在泉的時候,那幹燥的氣息可囂張了,整個天地就像被誰按了‘幹燥鍵’,霧氣蒙蒙的,但感覺特別清爽,就像你剛洗完臉沒擦幹,風一吹,哎呀,那個酸爽!”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這幹燥氣息跟咱們有啥關係呢?別急,岐伯接著說:“老百姓們可就遭殃了,一個個跟被點了‘幹嘔穴’似的,動不動就想吐,而且吐出來的東西還帶著苦味,就像是喝了半杯咖啡沒加糖。他們還不停地歎氣,就像是考試沒考好,被老師訓了一頓,心裏那個憋屈啊!”
說到這“歎氣”,岐伯老先生還特意提到了現代醫學裏的“太息穴”(其實中醫裏並沒有直接對應的穴位,但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穴位,比如膻中穴)。他風趣地說:“你們要是覺得壓力大,也可以多揉揉自己的‘太息穴’,說不定能緩解一下呢!不過啊,那時候的人們可沒這意識,他們隻是不停地歎氣,結果心脅那裏疼得要命,連翻個身都困難。”
岐伯老先生越說越起勁:“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喉嚨幹得要命,就像是吃了一大把沙子,喝水都不頂用。臉上呢,也像蒙了一層灰,看上去特別沒精神,就像是連續加班一個月,都沒時間洗臉一樣。身上呢,更是幹燥得不行,連點油光都沒有,就像是沙漠裏的仙人掌,摸上去都紮手。”
說到這“幹燥得紮手”,岐伯突然話鋒一轉:“但是啊,奇怪的是,他們的腳外側卻熱得要命,就像是穿了一雙夏天的運動鞋,還跑了好幾公裏馬拉鬆似的。這可真夠奇怪的,上半身幹燥得要命,下半身卻熱得不行,就像是身體內部在搞‘分裂’一樣。”
聽到這裏,你是不是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不過別急,岐伯還沒講完呢!他接著說:“所以啊,遇到這種情況,咱們得趕緊想辦法。在古代啊,雖然沒有現在這麽多高科技的手段,但老祖宗們也有他們的智慧。比如啊,他們可能會用一些潤燥的方子,比如那個‘潤燥湯’。”
說到“潤燥湯”,岐伯可是來了精神:“這方子啊,得用上當歸、生地、熟地、白芍、秦艽、防風、甘草這些藥材。你們想象一下啊,這些藥材就像是身體裏的‘濕潤劑’,能幫咱們把身體裏的幹燥氣息給趕走。而且啊,這方子裏的藥材用量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當歸啊,得用上那麽15克,生地也得來個15克,熟地嘛,少一點,8克就夠了。白芍、秦艽、防風各5克,甘草呢,就來個3克吧。把這些藥材放在一起煮,煮出來的湯啊,就像是給身體喝的一杯‘滋潤奶茶’,保證讓你瞬間從‘沙漠模式’切換到‘綠洲模式’!”
當然啦,岐伯還提醒我們:“除了喝藥湯啊,平時也得注意保養。比如啊,多喝水啊,多吃點滋潤的食物啊,像是梨子、百合啥的。還有啊,別忘了多鍛煉身體啊,讓身體裏的氣血運行起來啊,這樣才能更好地抵禦那些幹燥的氣息啊!”
咱們現代人一聽,這簡直就是“全球變暖”的古代版嘛!不過別急,歧伯還沒講完呢。
“這時候啊,老百姓們可就遭殃了。肚子裏整天咕嚕咕嚕響,跟開了鍋似的,氣還直往上衝,衝得胸口疼,喘口氣都費勁,站久了都得扶著牆。皮膚也是,一會兒冷得直哆嗦,一會兒又熱得跟火燒似的,還疼得厲害。眼睛累得睜不開,牙齒也跟著湊熱鬧,疼得要命,還腫得跟小山包似的。你說這還不算完,一會兒冷得跟冰窖似的,一會兒又燒得跟火爐一樣,跟得了瘧疾似的。小肚子還隱隱作痛,肚子大得跟懷孕了幾個月似的,連那些冬眠的小蟲子都受不了,提前跑出來躲難了。”
聽完歧伯的這段描述,是不是覺得古人那會兒的生活也挺不容易的?不過別急,歧伯可是有名的“醫林聖手”,他肯定有辦法對付這些“熱過頭”的毛病。
“要想治這病啊,咱們得先想想為啥會熱過頭。說白了,就是身體裏的陰陽失調了,熱氣太多,得給它降降溫。”歧伯爺爺頓了頓,繼續說道,“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藥食同源’,所以呀,得從吃的上下功夫。”
說到這兒,歧伯突然話鋒一轉:“不過啊,我這可不是讓你去吃冰淇淋、喝冰鎮飲料哦!那些玩意兒雖然一時爽,但長久下來,可就把身體給搞壞了。”
那到底該吃啥呢?歧伯爺爺微微一笑,說:“你得吃點能清熱瀉火的東西,比如金銀花、菊花、連翹這些。它們就像是身體裏的‘滅火器’,能把那些多餘的熱氣給滅掉。”
“要是覺得吃藥太苦,咱們還可以來點食療。比如熬點綠豆湯喝喝,綠豆啊,那可是夏天的‘小甜心’,清熱解暑的效果杠杠的!”歧伯說完,還不忘幽默一把。
除了吃的,歧伯還提到了按摩穴位。“你知道嗎?咱們身上有些穴位就像是身體的‘開關’,按一按就能調節身體的平衡。”歧伯指了指自己的肚子,“比如這個‘中脘穴’,它就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多揉揉它,能幫助消化,緩解肚子脹氣的毛病。”
“還有啊,這個‘合穀穴’,就在咱們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位置,按一按它,能緩解頭痛、發熱的症狀。你說神奇不神奇?”歧伯邊說邊比劃著,仿佛在給我們上一堂生動的“穴位按摩課”。
當然啦,歧伯還提到了脈象。他說:“脈象啊,就像是身體的‘語言’,它能告訴我們身體出了什麽問題。”
“比如啊,要是脈跳得太快太猛,就像是在跟你賽跑似的,那可能就是身體裏的熱氣太多了。這時候啊,你就得注意了,得趕緊給身體降降溫了。”
岐伯繼續說道:在那個遙遠的古代,如果“歲太陰在泉”(就是天文術語啦,咱們可以理解為某個特定的年份,天地間的能量場有點特別),那草兒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早早地就開始綠油油地瘋長。為啥呢?因為濕氣太重了,濕氣這家夥一泛濫,整個世界就像被一層厚厚的霧霾籠罩,連山穀裏的石頭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層濕漉漉的麵紗,連顏色都變了,黃色的山穀看起來竟然有點發黑,你說神奇不神奇?
這時候啊,人們就開始遭殃了。濕氣太重,首先影響的就是脾胃,脾胃一弱,水濕就排不出去,結果呢,肚子裏的水越積越多,就像喝飽了水的氣球,稍微一動就“咕嚕咕嚕”響,心痛、耳聾也跟著來了。整個人感覺就像是被一團濕棉花堵住了一樣,腦袋混混沌沌的,耳朵也像是被塞了耳塞,聽啥都費勁。
更慘的是,喉嚨也開始腫痛,咽口水都像是在吞刀片,這就是傳說中的“喉痹”。還有啊,有的小夥伴會發現,哎呀,怎麽下麵出血了?這可不是好事,是濕氣太重,影響了身體的正常循環。小肚子也開始隱隱作痛,腫得跟個小山丘似的,想上個廁所都費勁,那感覺,就像是膀胱被一塊大石頭壓住了。
還有更絕的,頭痛得像是要裂開一樣,眼睛感覺快要掉出來了,脖子像被人硬生生拔高了幾厘米,腰呢,彎一下都痛得要命,好像隨時會折斷。大腿轉個彎都困難,膝蓋那裏像是被綁了個大結,小腿肚子也像是被人硬生生掰開了似的,那叫一個酸爽!
好啦,說了這麽多,咱們來點實際的,怎麽對付這些濕氣呢?別急,岐伯老祖宗早就給我們準備好了方子。
首先,咱們得祛濕,對吧?那就來個“祛濕湯”吧!這個方子啊,得用到茯苓、白術、豬苓、澤瀉各10克,再加上桂枝6克,這五味藥一起煮,就像給身體來了一場大掃除,把濕氣統統趕出去!
然後呢,咱們還得按摩按摩穴位,幫助身體更好地排濕。比如說,足三裏穴,這可是個祛濕的大穴,每天按個幾分鍾,就像給身體開了一扇窗,讓濕氣隨風而去。還有豐隆穴,也是祛濕的好幫手,按一按,感覺整個人都輕盈了不少呢!
當然啦,說到脈象,這也是判斷濕氣的一個重要依據。濕氣重的人,脈象往往比較濡滑,就像是摸到了一條濕漉漉的泥鰍,滑不溜手的。這時候啊,咱們就得更加注意身體的變化了,及時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別讓濕氣繼續肆虐。
岐伯接著悠悠地說:“哎呀,要是碰到那少陽之氣在泉下作威作福的時候,火這家夥可就囂張啦,簡直就像野外的篝火晚會,火光衝天,熱得你隻想跳河,冷得你又想抱火爐,冷熱交替,跟玩兒似的。”
咱們現代人一聽,這不就是氣候變化無常嘛!岐伯繼續道:“這時候,老百姓可就慘咯,拉肚子拉得跟開了水龍頭似的,還分什麽紅啊白的(注泄赤白,就是拉肚子帶血絲或者黏液),小肚子疼得跟有人在裏麵打鼓,撒尿都跟紅茶似的(溺赤),嚴重的呢,直接拉血(血便)!這時候啊,少陰經的毛病也跟著湊熱鬧,簡直是雪上加霜。”
好家夥,這描述得也太生動了吧!咱們現代人一聽,這不就是腸胃炎加尿路感染的節奏嘛!
言歸正傳,岐伯要是開方子,那肯定是杠杠的!不過呢,咱們先把穴位轉換成現代的,免得大家一頭霧水。在古代,穴位名字都挺文藝的,比如“太衝”啊,“湧泉”啊,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絕世武功。但咱們今天不講武功,講醫學!
岐伯給出了一個調理方子,裏麵可能會提到“足三裏”和“關元”這兩個穴位。足三裏,就是小腿外側,膝蓋骨下麵三寸的地方,你找找看,是不是有個地方按起來酸酸漲漲的?對,那就是了!關元嘛,更簡單,肚臍眼下麵四橫指的地方,那可是固本培元的好地方!
不過,別急著動手按,岐伯的方子可不止按摩這麽簡單。咱們再來個方劑,就叫“降火止瀉湯”吧!這方子啊,得用上黃連、黃芩、黃柏各10克,再加上茯苓、白術各15克,還有炙甘草5克。
製作方法嘛,簡單得很,就像煮火鍋一樣,不過咱們這是健康火鍋!把這些藥材洗幹淨,丟進鍋裏,加水沒過藥材兩三厘米,大火燒開,轉小火慢慢燉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直到藥水濃縮成一小碗,顏色金黃,香氣撲鼻,就像古代宮廷裏的秘製藥膳一樣。
喝的時候,記得要趁熱,但別太燙,免得燙了嘴還怪我沒提醒。這湯啊,喝下去,保證你肚子裏的小火苗瞬間熄滅,拉肚子啥的,統統說拜拜!
至於脈象嘛,岐伯肯定會說:“這時候的脈象啊,就像夏天的雨,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不穩定得很。”咱們現代人呢,可以理解為心跳不規律,一會兒快得像兔子,一會兒又慢得像蝸牛,跳得力度也是時強時弱。這時候啊,就得趕緊調理了,不然小心心髒也跟你一起“跳舞”哦!
想象一下,你的心髒是個dj,在少陽在泉的時候,它突然決定開一場“蹦迪派對”,節奏快得讓你懷疑人生,慢下來的時候又讓你懷疑它是不是累了要罷工。這時候,“降火止瀉湯”就像是派對的救火隊員,一來就把這場混亂的派對給平息了,讓你的心髒迴歸正常的節奏,從此過上安穩的小日子。
岐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地說:“哎,你們知道嗎?當年歲陽明在泉的時候,那幹燥的氣息可囂張了,整個天地就像被誰按了‘幹燥鍵’,霧氣蒙蒙的,但感覺特別清爽,就像你剛洗完臉沒擦幹,風一吹,哎呀,那個酸爽!”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這幹燥氣息跟咱們有啥關係呢?別急,岐伯接著說:“老百姓們可就遭殃了,一個個跟被點了‘幹嘔穴’似的,動不動就想吐,而且吐出來的東西還帶著苦味,就像是喝了半杯咖啡沒加糖。他們還不停地歎氣,就像是考試沒考好,被老師訓了一頓,心裏那個憋屈啊!”
說到這“歎氣”,岐伯老先生還特意提到了現代醫學裏的“太息穴”(其實中醫裏並沒有直接對應的穴位,但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穴位,比如膻中穴)。他風趣地說:“你們要是覺得壓力大,也可以多揉揉自己的‘太息穴’,說不定能緩解一下呢!不過啊,那時候的人們可沒這意識,他們隻是不停地歎氣,結果心脅那裏疼得要命,連翻個身都困難。”
岐伯老先生越說越起勁:“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喉嚨幹得要命,就像是吃了一大把沙子,喝水都不頂用。臉上呢,也像蒙了一層灰,看上去特別沒精神,就像是連續加班一個月,都沒時間洗臉一樣。身上呢,更是幹燥得不行,連點油光都沒有,就像是沙漠裏的仙人掌,摸上去都紮手。”
說到這“幹燥得紮手”,岐伯突然話鋒一轉:“但是啊,奇怪的是,他們的腳外側卻熱得要命,就像是穿了一雙夏天的運動鞋,還跑了好幾公裏馬拉鬆似的。這可真夠奇怪的,上半身幹燥得要命,下半身卻熱得不行,就像是身體內部在搞‘分裂’一樣。”
聽到這裏,你是不是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不過別急,岐伯還沒講完呢!他接著說:“所以啊,遇到這種情況,咱們得趕緊想辦法。在古代啊,雖然沒有現在這麽多高科技的手段,但老祖宗們也有他們的智慧。比如啊,他們可能會用一些潤燥的方子,比如那個‘潤燥湯’。”
說到“潤燥湯”,岐伯可是來了精神:“這方子啊,得用上當歸、生地、熟地、白芍、秦艽、防風、甘草這些藥材。你們想象一下啊,這些藥材就像是身體裏的‘濕潤劑’,能幫咱們把身體裏的幹燥氣息給趕走。而且啊,這方子裏的藥材用量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當歸啊,得用上那麽15克,生地也得來個15克,熟地嘛,少一點,8克就夠了。白芍、秦艽、防風各5克,甘草呢,就來個3克吧。把這些藥材放在一起煮,煮出來的湯啊,就像是給身體喝的一杯‘滋潤奶茶’,保證讓你瞬間從‘沙漠模式’切換到‘綠洲模式’!”
當然啦,岐伯還提醒我們:“除了喝藥湯啊,平時也得注意保養。比如啊,多喝水啊,多吃點滋潤的食物啊,像是梨子、百合啥的。還有啊,別忘了多鍛煉身體啊,讓身體裏的氣血運行起來啊,這樣才能更好地抵禦那些幹燥的氣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