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黃帝又發問了:“岐伯啊,要是趕上那一年,太陽這家夥跑到地底下當‘在泉’大佬(在中醫五行六氣理論裏,‘在泉’是個術語,咱們可以理解為影響這一年的地下能量場),還整得寒氣四溢,凍得大家直哆嗦,這時候,咱們老百姓會咋樣呢?”


    岐伯捋了捋長胡子,慢悠悠地說:“哎呀,皇上您問得好!這寒氣一霸道起來,那可不得了,整個世界都像被速凍了一樣,氣氛凝重得能讓人心裏發毛。老百姓們呢,就會感覺小肚子(咱們現代人說的下腹部)和蛋蛋(咳咳,這裏用現代醫學術語就是‘會陰區’)那兒,好像被冰塊凍住了,又疼又緊。這股寒氣還會順著身體往上爬,拉扯著腰脊,疼得人們直不起腰來。更慘的是,它還能一路衝到心口窩,那感覺,就像是有人拿冰錐子戳你心髒,疼得你眼淚鼻涕一起流。有的朋友,可能還會因為寒氣太猛,導致血管破裂,出點‘小紅點’(其實就是皮下出血啦)。還有啊,喉嚨那塊兒,疼得跟吞刀片似的,下巴也跟著腫起來,跟河豚生氣時鼓起的腮幫子有一拚!”


    黃帝一聽,這寒氣也太囂張了吧!趕緊追問:“那咱得怎麽給百姓們治治啊?”


    岐伯笑了笑,說:“治嘛,當然有招兒!不過首先得說清楚,穴位咱得換成現代的叫法,別整得跟穿越劇似的。比如說,要是感覺小肚子和會陰區不對勁兒,咱們可以按按‘曲骨穴’和‘中極穴’,這倆穴位就像是身體的小暖爐,能幫你驅散寒氣。至於腰脊那塊兒,不妨多揉揉‘腎俞穴’和‘命門穴’,這可是強腎壯陽的好幫手,讓寒氣無處遁形!”


    “至於藥方嘛,咱們來個‘溫陽散寒湯’怎麽樣?配料嘛,得有點講究:熟地黃100克,肉桂25克,附子25克(附子可是個猛藥,得小心用),當歸50克,川芎25克,白芍50克,炙甘草25克。把這些藥材放鍋裏,加水沒過藥材兩指寬,大火燒開轉小火慢慢燉,燉到水剩下原來的一半,過濾掉藥渣,一天分三次喝。這湯啊,暖身又暖心,喝完保證你從頭到腳都暖和和的,寒氣都得繞道走!”


    黃帝一聽,這方子聽起來就很滋補,不過又擔心起來:“那這脈象上,有啥特別的表現嗎?咱們也好提前預防啊!”


    岐伯點頭笑道:“脈象嘛,也是有講究的。寒氣太重的人,脈象往往會變得緊而遲,就像是冬天的河水,凍得邦邦硬,流動也慢了。這時候,你得仔細摸摸,感覺就像是你手伸進冰箱冷凍室,摸到的那塊凍得硬邦邦的肉,既緊繃繃的,又慢悠悠的。遇到這樣的脈象,可別不當迴事兒,趕緊保暖、調理,別等到寒氣把身體凍成‘冰棍’了才後悔哦!”


    黃帝眉頭緊鎖,對著岐伯說:“岐伯啊,你說這治病救人的事兒,咱們得怎麽搞定呢?”


    岐伯一聽,嘿,這可是個大話題,得好好聊聊。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一段讓人笑中帶悟的醫學講解。


    “陛下啊,您這問得可是太到位了!咱們這人體啊,就像個小宇宙,各種氣兒都得平衡才行。要是風這家夥在內部搗亂了,咱們就用點辛涼的藥材,比如薄荷啊、桑葉這些,給它降降溫。再加點苦的,比如黃連,輔助一下。然後呢,再用點甘甜的,比如甘草,讓它別那麽急躁。最後,再來點辛的,比如麻黃,把風邪給趕出去!”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嗯,有道理!那要是熱邪在體內鬧騰呢?”


    岐伯笑了笑:“熱邪啊,咱們就用鹹寒的藥材,比如芒硝、寒水石這些,給它來個透心涼。再加點甘苦的,比如黃芩、黃連,一苦一甜,平衡一下。然後呢,用酸的,比如烏梅,給它收收心。最後,再用點苦的,比如大黃,給它發發汗,把熱邪給逼出去!”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你這藥方,簡直就是一場人體內的‘冰與火之歌’啊!”


    岐伯也跟著笑了起來:“陛下說得是!那要是濕邪在體內搗亂呢?咱們就用苦熱的藥材,比如蒼術、厚樸這些,給它去去濕。再加點酸的,比如山楂,輔助一下。然後呢,再用點苦的,比如苦參,給它燥燥濕。最後,再用點淡的,比如茯苓,把濕氣給排出去!”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你這方法,簡直就是給身體來了個‘除濕大作戰’啊!”


    岐伯點了點頭:“沒錯!那要是火邪在體內鬧騰呢?咱們就用鹹冷的藥材,比如海藻、玄參這些,給它降降火。再加點苦辛的,比如黃芩、柴胡,一苦一辛,平衡一下。然後呢,再用點酸的,比如五味子,給它收收心。最後,再用點苦的,比如龍膽草,給它發發汗,把火邪給逼出去!”


    黃帝一聽,笑得前仰後合:“你這方法,簡直就是給身體來了個‘滅火器’啊!”


    岐伯也跟著笑了起來:“陛下說得太對了!那要是燥邪在體內搗亂呢?咱們就用苦溫的藥材,比如杏仁、款冬花這些,給它潤潤燥。再加點甘辛的,比如甘草、生薑,一甘一辛,平衡一下。然後呢,再用點苦的,比如大黃,給它通通便,把燥邪給排出去!”


    黃帝一聽,豎起了大拇指:“你這方法,簡直就是給身體來了個‘潤燥小能手’啊!”


    岐伯謙虛地笑了笑:“陛下過獎了!那要是寒邪在體內搗亂呢?咱們就用甘熱的藥材,比如附子、幹薑這些,給它去去寒。再加點苦辛的,比如細辛、麻黃,一苦一辛,平衡一下。然後呢,再用點鹹的,比如芒硝,給它瀉瀉火。最後,再用點辛的,比如桂枝,給它潤潤氣。再用點苦的,比如黃芩,給它堅固一下身體!”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你這方法,簡直就是給身體來了個‘驅寒小分隊’啊!”


    岐伯也跟著笑了起來:“陛下說得太好了!其實啊,咱們這治病救人的事兒,就像打仗一樣,得知道敵人的弱點,才能一招製敵!而這藥材啊,就是咱們的武器庫,得靈活運用才行!”


    黃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著什麽宇宙級難題。他轉頭問岐伯:“岐伯啊,這天氣的變化到底是個啥情況?咱們能不能給它來個深度剖析?”


    岐伯一聽,立馬來了精神,畢竟這可是他的專業領域嘛!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天氣大解密”:“哎,陛下,您問對人啦!要是厥陰風木之氣當令,那可是風起雲湧的節奏啊!風一吹,天上就像蒙了一層灰布,雲啊霧啊都亂成了一鍋粥。冬天本應寒冷,可這時候春天的氣息卻提前來了,連河水都不結冰了。老百姓們可就遭殃了,胃啊、心啊那塊兒疼得厲害,還往兩邊肋骨上竄,吃東西咽不下,喉嚨像被堵住了一樣,舌頭僵硬,吃點東西就想吐,拉肚子、肚子脹,大便還稀得跟粥似的。更慘的是,連冬眠的小蟲子都不願意出來,你說這得多冷啊!其實啊,這病根兒在脾上。要是衝陽穴(現代醫學稱為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大致在腳背的最高處,第二、三趾縫和足背連線的交點)沒動靜了,那就麻煩了,基本上是迴天無力了。”


    黃帝一聽,驚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這麽嚴重?那接下來呢?”


    岐伯接著說:“別急,還有呢!要是少陰君火之氣當令,那可是熱得讓人直翻白眼的節奏!火勢洶洶,到處燒得旺旺的。老百姓們就慘了,胸口像有一團火在燒,喉嚨幹得能冒煙,右邊肋骨那塊兒脹得慌,皮膚也火辣辣地疼。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還咳喘不停。這時候,大雨說來就來,有的人甚至咳出血來,鼻子出血,打噴嚏,嘔吐,連尿的顏色都變了。再嚴重點,那可就是滿身長瘡,腫得跟饅頭似的,肩膀、後背、胳膊肘子,還有脖子下麵那塊兒,疼得要命。心裏堵得慌,肺也好像被什麽壓著,肚子脹得跟氣球似的,喘不上氣來。這病根兒在肺上。要是尺澤穴(現代醫學稱為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大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沒動靜了,那也是兇多吉少啊!”


    黃帝聽得目瞪口呆,心想:這天氣變化還真不是蓋的,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啊!


    咱們再來聊聊這穴位的事兒。衝陽穴,那可是胃的“大管家”,要是它罷工了,胃就得亂套了。想象一下,你的胃突然失去了指揮,是不是就像一盤散沙,啥毛病都來了?而尺澤穴呢,它是肺的“守門員”,要是它不管了,肺就得亂成一團麻。所以啊,咱們平時得多揉揉這些穴位,給它們加加油,讓它們好好工作!


    至於方劑嘛,比如,對於那個厥陰風木導致的脾胃問題,咱們可以來個“健脾祛風湯”。配方嘛,就來個白術10克(健脾),防風10克(祛風),茯苓10克(利濕),陳皮5克(理氣),甘草5克(調和藥性)。把這些藥材放到鍋裏,加水沒過藥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煮個半小時,濾掉藥渣,趁熱喝上一碗,保證你胃裏暖暖的,很舒服!


    至於少陰君火導致的肺熱問題嘛,咱們可以來個“清肺降火飲”。配方是:黃芩10克(清熱),桑白皮10克(清肺),麥冬10克(潤肺),桔梗5克(宣肺),甘草5克(調和藥性)。同樣地,煮上一鍋,喝上一碗,保證你喉嚨不再幹癢,咳喘也減輕了!


    當然啦,這脈象的事兒也得說說。咱們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這切脈可是個技術活。比如,那個厥陰風木導致的脾胃問題,脈象往往是沉而弦的,就像一根緊繃的弦,輕輕一撥就能聽到“嗡嗡”的聲音。而少陰君火導致的肺熱問題呢,脈象往往是洪大而數的,就像夏天的雨,又大又急。


    岐伯又繼續說道:“嘿,陛下,注意了!太陰司天,濕淫所勝,那可熱鬧了!”


    首先,這“沉陰且布”,就是說,天空就像被一塊超級大的濕抹布蓋住了,整天陰沉沉的,連太陽公公都躲在家裏不出來。然後呢,“雨變枯槁”,聽起來很矛盾對吧?其實意思是雨下得太多,反而把地裏的莊稼都給泡壞了,就像你喝水喝到撐,結果反而覺得渴了一樣。


    接下來,人們就開始遭殃了。“胕腫骨痛”,哎呀,就是說你的小腿啊、腳踝啊,莫名其妙地就腫了起來,一按一個坑,還伴隨著骨頭疼,就像是被一群小精靈拿著小錘子敲了個遍。“陰痹”,這個更有趣,就像是身體裏藏了個隱形的小惡魔,你摸不到它,但它能讓你腰啊、背啊、頭啊、脖子啊,疼得死去活來,時不時還給你來個眩暈套餐,讓你感受一下“天旋地轉”的美妙。


    更慘的是,“大便難”,嗯,這個就不需要過多解釋了,想想都痛苦。“陰氣不用”,就是說你的身體裏的“小太陽”被濕氣壓製了,明明肚子餓得咕咕叫,卻一點食欲都沒有,就像是看到一桌美食,卻發現自己的嘴巴被強力膠粘住了。


    最誇張的是,“咳唾則有血”,咳咳兩聲,竟然還能咳出血來,這可把人嚇壞了,感覺自己隨時都要變成武俠小說裏的大俠,內功深厚到吐血的境界了。還有啊,“心如懸”,就是心裏慌慌的,像是被一根隱形的線吊在半空中,下不來也上不去,別提多難受了。


    岐伯還說了,這一切的病根啊,都在腎上。腎是咱們身體的“小水庫”,要是被濕氣給侵占了,那可就麻煩大了。特別是那個“太谿穴”(現代對應的是“太溪穴”),這可是腎經上的大穴,要是它“罷工”了,那可真是“死不治”的節奏啊!不過別擔心,岐伯給了我們一個藥方,咱們可以這樣配置:


    祛濕補腎神方,材料:黃芪30克(相當於古代6兩,讓你力氣大如牛),茯苓25克(5兩,利水消腫小能手),白術20克(4兩,健脾除濕必備),山藥30克(6兩,補腎益氣好幫手),枸杞15克(3兩,明目養腎小甜心),再加上一小把黑豆,大概20克(4兩,補腎又烏發)。


    做法嘛,超級簡單,就像燉肉的配方一樣,把這些材料洗幹淨,放進砂鍋裏,加上足夠的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慢燉個一兩個小時,直到湯色變得金黃誘人,香氣撲鼻。這時候,你可以關掉火,讓它稍微涼一涼,然後一口氣喝下去,保證你全身暖洋洋,濕氣跑光光!


    當然啦,說到脈象,岐伯那個時代可是沒有心電圖機的,他們靠的是手指頭的觸感來判斷。如果濕氣太重,脈象就會變得又沉又遲,就像是你在水裏摸魚,那感覺,嘖嘖,別提多難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雲八百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雲八百裏並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