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佬的《駁fanqianyulei關於為袁崇煥辯護一文》中,我又指出了其篡改史實的13個地方並請其迴答。****大佬的迴複又一次上演了一套答非所問和篡改編造曆史的精彩表現。現試撰此文,以還原真正的曆史。


    第1問、錦州的取舍在“寧錦大戰”以後是有定論的。


    ——什麽定論?你把天啟皇帝的最後裁決藏起來幹什麽?底下一些貪生怕死的官員被皇帝否決了的言論,到你嘴裏反倒成了定論了?


    =====================


    對於這個問題,****大佬用的是答非所問的伎倆,把他篩選和編緝過的“史料”貼上了一大堆,卻始終不敢拿出天啟的裁決。“關門之倚寧遠,寧遠之倚塔山、錦州,皆層層外護,多設藩籬以壯金湯”。此外,命令杜文煥駐寧遠、侯世祿駐塔山、尤世祿駐錦州,“都要各守信地,修築城池,操練軍士,實心料理,以戰守急圖,不得妄分彼此。”《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七月。


    ****大佬把爭議過程中部分官員將領棄守錦州的言論摘出來冒充“定論”,卻把天啟最後的裁決給藏了起來,學風和人品實在是不堪的很。


    此外,****大佬還把第二年明軍放棄錦州作為一個“證據”,一個邊防政策爭論能持續一年嗎?這也太貶低明朝的行事效率了,而且簡直是把天啟皇帝的聖旨當作空氣。崇禎元年五月王之臣私自棄守錦州,是得到朝廷允許的嗎?如果是的話,七月的時候王之臣就不會因此被崇禎催促罷免了(以袁崇煥替王之臣的方案四月就提出來了,但是朝中的閹黨還是一直拖延,但是當王之臣出了這個大錯後,閹黨就再也拖不下去了)。此事還連累到滿桂被調任大同總兵。


    第2問、兵部侍郎霍維華雖然認為錦城不能輕易放棄,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為:“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


    ——又玩斷章取義的把戲了?上下文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


    ====================


    對於這個問題,****大佬仍舊是堅持不拿出霍維華的原話,隻堅持原來的曲解。


    霍維華的原話是什麽呢?整個奏折很長,在《熹宗實錄》裏麵有兩頁。我就先抄兩句出來,“錦州不可不守。夫全遼疆土期於必複咫尺,豈可異議?況向以修築未完之日尚能據以挫賊,今乘此戰守已勝之餘,何難憑以自固!”“塔山不可不城。錦州既在必守,而聯絡於寧錦之間者惟塔山。”


    霍維華完全和閻鳴泰等人持相反立場的,****大佬居然能把霍維華的洋洋數百字的話截取了九個字出來後說成了“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指鹿為馬的功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祖師爺趙高了。


    ****大佬的這段文字是從capo1234的《崇禎二年己巳之變》中拷貝而來的。capo1234的原文是“兵部侍郎霍維華比較得失後,仍然覺得‘錦城已守有成效,決不當議棄。’但他也提不出什麽好辦法,隻說‘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雖然capo1234也是倒袁派的一員,同樣玩了把天啟皇帝的裁決藏起來的把戲,但是霍維華的立場他還是不敢混淆的。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還真是千古至理,****大佬的臉皮比他的前輩就厚的多了。


    霍維華說的“堅壁清野以待”其實是正解,袁崇煥的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戰就是這麽做的。霍維華總結的辦法也不止這一條,大致有:“一曰錦州不可不守”,“一曰塔山不可不守”,“一曰火器不可不練”,“一曰車營不可不備”,“諸營皆以車為主,充以步卒,以盡火器之長,中藏馬兵,可以妙出奇之計,進憑以攻,止據以固”等等。


    第3問、駐守該地的總兵尤世祿稱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


    ——看不懂古文?這個是錦州不可守的理由?


    ======================


    對於這個問題,****堅稱這是“前線將領的意見”,卻迴避了這個意見是否當得上錦州不可守的理由。


    尤世祿此言其實足以稱得上好逸惡勞。後金的鐵騎都沒摧毀錦州,一場暴雨就能讓城池損壞到了不能駐守的程度?頂多不過是城裏的兵營暫時不堪居住罷了。但是,明朝讓你到錦州不是讓你來休假療養的,而是讓你守衛在國防第一線的。上甘嶺貓耳洞都能堅守,何況是錦州這花了巨大人力物力築起的堅城。尤世祿自己也沒好意思以這個原因提出就此撤守錦州,他的原話是“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今暫駐杏山”。杏山也是錦州防線的一環。但是後麵這一句****大佬卻故意省掉了,尤世祿要求暫駐杏山的奏折,被他斷章取義為整個錦州防線都不能駐守,甚至更進一步,把尤世祿在雨季的臨時要求解釋成為尤世祿認為錦州的地理形勢不能防守。


    第4問、駐塔山守將認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別所”


    ——上下文,上下文!老玩這種把戲煩不煩?


    ======================


    和上麵第3問一樣,這個內容也是記載於《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原文是“侯世祿謂,塔山低凹,迫近高山,非可守之地,其城池亦且修築未完,意欲移植別所。”侯世祿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地理不佳,一個是城池修築未完。但是到了****大佬這裏,第二個理由就給屏蔽去了。塔山也不是錦州,在地理位置上差不多是錦州和寧遠中間的地方。****大佬很喜歡用來舉例說明的遼沈大戰之“塔山阻擊戰”就是發生在這裏。塔山不可守的話,四野怎麽阻擊的?侯世祿此人還有一件極為出名的事跡是發生在崇禎二年。北京保衛戰中,袁崇煥帶著遼東軍守廣渠門,侯世祿就帶著自己的宣府兵協同滿桂的大同兵守德勝門。開戰以後,侯世祿當先逃跑,宣府兵全軍跟隨潰散,導致滿桂孤軍作戰,再加上城頭京營火炮誤傷己軍,最終導致德勝門大敗。如此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從他嘴裏說出來的塔山不可守的理由有多少可信度?


    尤世祿和侯世祿這兩個意見並非是各自單獨上奏的。他們實際上是把意見提交到薊遼督師王之臣這裏的。王之臣也就是一年之後撤守錦州的決策人。但是在天啟七年七月,他在上報此兩人的請求後,緊接著就在後麵說出了自己的處置方案,“臣思各帥信地已定,自當有進無退,豈得移易。地利失險則人心不固。容臣臨時相勢,酌處其糧料儲備,各宜廣宜預,不可須臾緩也。”顯然,王之臣此時也是堅決守禦錦州的。但是這些內容,****大佬是通通選擇性剔除的。


    第5問、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


    ——這家夥是什麽鳥人,你倒是給大家說說啊?他怎麽鬧到給充軍的,恩?就憑這個家夥的立場,憑老命反對孫承宗的方略,有什麽奇怪?


    ======================


    ****大佬的迴答是“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也預見到了以後凡是在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頭,這就是袁崇煥和洪承疇,他反對得很有道理,可惜最終袁大人還是走向了錯誤路線。”但是,閻鳴泰是什麽人他卻始終迴避了。


    首先來說說****大佬這次迴答的可笑之處。閻鳴泰這次的上書是在寧錦大戰之後,對於袁崇煥來說,怎麽會是“預見到了以後凡是在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頭”?也不知道****大佬是真的搞不清曆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呢,還是故意顛倒因果前後。在錦州守衛上,洪承疇吃了一個敗仗是沒錯,袁崇煥的寧錦大捷也叫“栽大跟頭”?****大佬還一再用一年前袁崇煥的奏折篡改了時間為毛文龍爭功呢,“栽大跟頭”的事也要塞給你衷心敬仰的毛帥嗎?


    閻鳴泰此人是標準的閹黨,崇禎收拾了魏忠賢後就把他發配充軍,罪名就是此人在他的薊遼轄區修了十幾座生祠。崇禎打擊閹黨很不徹底,波及的範圍很小,閻鳴泰卻在其列,可見他在閹黨中的地位。孫承宗是東林黨核心人物,袁崇煥堡壘推進收複遼土的思想就是秉承孫承宗而來。閹黨為了和東林黨作對,在遼事上就始終和孫承宗唱反調——隻要證明孫承宗的遼事方案錯誤,就可以推翻東林黨在遼事上的一切功績。因此,高第和閻鳴泰這兩個鐵杆閹黨是反對最為堅決的。這也就是“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的真正原因。


    第6問、錦州地處小淩河和大淩河之間,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鬆山、杏山才能到小淩河


    ——先去看看東北地圖再來這裏瞎掰。


    ======================


    ****大佬在這裏依舊是堅不認錯。


    這個問題與另一個“30問”中的第21問是相同的——因為****大佬經常把重複的東西到處拷貝,所以搞得我針對不同文章會有相同的提問。在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兼迴****大佬“答30條”》中,我已經迴複過了這個問題,原文複製如下吧:


    我讓你去看遼寧地圖倒好象是錯了——大概你看的就是現代遼寧地圖。可是在明末遼東地圖上,小淩河城是在錦州和大淩河城之間的。千萬別告訴我,你說的小淩河是指河流而不是指堡壘——你不是有卻月陣嗎,河流對明軍來說可是再有利不過的地形了,嗬嗬。


    第7問、袁崇煥在“寧錦大戰”時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洪承疇在“鬆錦大戰”時救援不了祖大壽都是因為這個地理缺陷。


    ——著名的寧錦大戰核鬆錦大戰還能瞎掰?迴去補補曆史。袁崇煥是疲憊後金大軍,派出滿桂那一萬人看數量就知道是牽製的;洪承疇早就能救援祖大壽了,多爾袞給打的那個叫慘,自己去看看《滿文老檔》怎麽寫的,最後坐失良機等到皇太極來援,完全是過度保守的錯。別拿這兩場戰事相提並論,一個是一萬,擺明就是牽製去的,一個是十三萬,先保守後盲動,居然全部被你剝離戰鬥經過怪到地理去了,你還真是個怨天尤人便秘怪茅廁的理論專家。


    =====================


    ****大佬的迴複是“袁大人因為不援救錦州而遭非議辭職是因為牽製了?你編瞎話真有一套。洪承疇為什麽會倒黴,那還不是因為錦州這個地形,如果是平原而非這種狹長的走廊,皇太極能那麽容易斷了明軍的後嗎?”


    在這裏,****大佬又開始玩亂扣帽子這個把戲了,“袁大人因為不援救錦州而遭非議辭職是因為牽製了”,居然能從我上麵的文字裏扯到“遭非議辭職”,實在是聯想力豐富。其實,我第一次的陳述已經夠清楚了,既然****大佬還在扯歪理,那麽就更詳細的把這個問題說個徹底。


    寧錦大戰之所以勝利,鬆錦大戰之所以失敗,區別就在於皇太極戰術的改變,從猛攻堅城改為了圍點打援。圍點打援的必要條件是什麽?不是地理的要求,而是戰力的優勢!至少是對圍住的“點”和要打的“援”都具有局部戰力的優勢。否則,既圍不住“點”,也吃不了“援”。當然,在總體戰力上,也允許比“點”和“援”加起來的實力稍差一些,雖然這樣就有些冒險,但是是有可能通過戰術的靈活變動打時間差,以達到局部短期內的優勢。可是,如果想要圍點打援的一方,如果自身實力弱於“點”和“援”的任何一方,這個戰術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隻除了唯一的一個特例:奇兵的運用。


    現在我們先來看寧錦大戰。袁崇煥手中主要是寧錦兩城,錦州三萬兵,寧遠三萬五千兵,此外還有寧遠後方前屯等小城市駐紮的一萬左右兵力。戰役開始後,山海關的滿桂還率領一萬兵趕到寧遠聽從袁崇煥指派,這就是袁崇煥手裏的全部兵力。而後金這裏,皇太極的前鋒部隊二萬,主力軍團四萬,基本上是戰役一開始就到達了。到戰役後期,皇太極還從後方調來了一隊增援兵力,史書沒有記載具體的兵力是多少。那麽,當趙率教的錦州被圍時,袁崇煥手中能調撥援救錦州的頂多是四萬兵力(起碼總要留五千兵守寧遠吧)。對於後金軍隊來說,不論是被圍的錦州三萬軍隊,還是可能增援的最大軍隊四萬人,在局部數量上都絕對居於劣勢。再加上明軍野戰能力對於後金而言的脆弱,如果袁崇煥傾全力救援錦州,那麽必然的結局是:被圍點打援。因此,袁崇煥的決策是,僅派遣滿桂的一萬兵力佯攻,略一接觸就退(“爪籬山之戰”傷亡僅60人),將長期圍困錦州的疲師吸引到寧遠城下,依靠城池火炮之利,終於取得大勝。


    然後再來看看鬆錦大戰。第一階段,祖大壽在錦州內的守軍約有三萬人,多爾袞屯田義州逐漸增兵,最後總兵力增加到四萬,祖大壽逐漸被困守錦州。第二階段,洪承疇帶十三萬大軍趕到鬆山,與祖大壽內外夾擊對付多爾袞,明軍占據絕對優勢。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洪承疇沒有徹底擊潰多爾袞,打通到錦州的道路,實在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第三階段,皇太極帶領8萬大軍趕到救援,此時明軍總數稍多於清軍。但是由於明軍被分割成了兩塊,因此對於洪承疇駐守杏山的13萬大軍來說,與皇太極的總體實力隻是相當。考慮到明軍野戰不利,因此洪承疇更加小心謹慎的防守,以至於被清軍施施然的挖了三道從錦州直到海邊的大溝,隔斷了錦州杏山所有明軍和後方的聯係。這時,皇太極出奇兵了:用阿濟格帶一支偏師奪取了明軍囤積在筆架山的糧草。終於,明軍軍心大亂,洪承疇決定全軍撤迴寧遠。但是撤退行動開始後,明軍各部自行其事,丟棄了統一指揮的明軍隻能被清兵肆意屠殺。鬆錦大戰的敗局就此底定。從皇太極援軍趕到,至洪承疇大敗,總共不過十二天。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寧錦大戰時,袁崇煥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的原因不是地理不佳,而是實力不濟。鬆錦大戰前半階段,洪承疇是完全有絕對實力可以擊潰多爾袞的。從《滿文老檔》記載的多爾袞當時的軍報就可以看到,以四萬敵十六萬的多爾袞是抵擋的多麽狼狽。但是過於保守的明軍將戰事拖延到了皇太極整軍來援。皇太極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突出奇兵,徹底摧毀了明軍的軍心,完成了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


    第8問、“寧錦大戰”時若非毛帥攻打後金重鎮遼陽


    ——自己去對對《三朝遼事實錄》,天啟六年的事你能瞎掰到天啟七年,不要臉到極點了。


    =====================


    對此****大佬的迴答是:


    王在晉在卷十四說:“毛文龍襲遼陽,故旋兵相接,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


    這就是針對袁大人奏章裏:“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製之功,此為最烈!”之內容而說的。


    如果這個奏章是1626年寫的,那請問難道後金在1626年還有一次包圍寧遠和錦州的“寧錦大戰”嗎?“寧錦大戰”難道有兩次嗎?


    很可笑和無理的迴答,《三朝遼事實錄》裏記載的到底是什麽時候,是隻需一查證就知道的事情,****大佬還要用主觀推斷來質疑,隻能說是強詞奪理了。《三朝遼事實錄》中,卷十四記錄的是“乙醜年正月至八月止”的事情,即天啟五年正月至八月,寧錦大戰則是發生在天啟七年五六月,顯然王在晉的這段話與寧錦大戰什麽關係都沒有。袁崇煥的奏折是記錄在卷十六,此卷記錄的是“丙寅二月至十二月止”的事,即天啟六年二月至十二月。袁崇煥這條奏折的前麵是“八月督師尚書王之臣題……”,再前麵一條就是“七月吏部會推兵部尚書馮嘉會王在晉,欽點會推”。馮嘉會在天啟七年四月寧錦大戰前就從兵部尚書這個位置上被撤職了!


    自孫承宗天啟二年守遼開始,明軍就逐漸把勢力範圍往前拓展,天啟五年五月孫承宗開始修築錦州城,且早在一年之前,四年九月的時候,袁崇煥就和馬世龍等巡邊廣寧直到三岔河返迴,足以證明錦州早就已經在明軍勢力範圍之內。在寧錦地區發生的戰鬥隻有寧錦大戰嗎?實際上是大小戰事始終不斷的,去看一下明實錄就知道,平均隔三四個月就有戰事記載。天啟五年比較大規模的就有柳河之敗,這也是孫承宗被罷免的直接原因。王在晉說的天啟五年的“寧錦之圍解”,當然不能隻照字麵意思理解成寧遠錦州被包圍,實際不過是寧錦地區受敵罷了。


    ****大佬堅持要說袁崇煥這封奏折是天啟七年八月上疏的,強行把史書裏明確記載的時期改後一年,不過是看中了裏麵的“錦寧”二字可以拿來做文章而已——但是這樣依然是鬧了個天大的笑話,天啟七年七月袁崇煥就被排擠辭職了,八月還上什麽奏折?


    9、沒有錦州山海關一樣能守,從1622年到1628年其中錦沒有幾年是駐軍的,而且1628年後金還占領了錦州,不過也感覺沒有意思,所以自動撤退了,因為錦州是個容易被包圍的地方,誰守誰倒黴。


    ——恩,所以皇太極臨死前是老年癡呆了,花了三年多時間,用了全國的軍力財力來打下這麽個倒黴的地方。


    =====================


    ****大佬再次轉移話題,把焦點轉移到“圍點打援”。


    鬆錦大戰自崇禎十二年開始,序幕戰就是皇太極“傾眾犯遼,多載炮火,大攻鬆山,將欲盡力一舉,妄圖破克,以搖撼八城”,戰事持續兩月,最終以皇太極棄攻收兵結束。此後就是前麵說的清兵屯田義州開始逐步圍困錦州,直至鬆山會戰洪承疇慘敗。接著是清軍圍城七月,錦、鬆、杏三城投降,皇太極占據錦州地區,多爾袞開始與寧遠的吳三桂拉據戰。從崇禎十五年三月鬆錦會戰結束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吳三桂獲準撤離寧遠,這場寧錦之間的拉據戰持續了差不多兩年——清兵占了錦州怎麽沒倒黴?


    10、750/(19*4.8+26*10+35*10)*12=12.8萬兩銀/萬人/年


    ——貌似幫朝鮮打仗,朝鮮不提供錢糧的?還是說這朝鮮提供的錢糧不算軍隊開支?明朝末年募軍額定標準月銀一兩五錢,幫朝鮮打仗的時候開的工資比這個低了?


    ====================


    對這個問題,****大佬的迴答是“明朝的軍鎮是屯田製,糧食不用朝廷開銷,不過明末可不同,北方所有軍鎮都遭受了旱災,糧食歉收還要朝廷補給,所以當然財政拮據,這種時候還要狂修堡壘,消耗國力,那當然是是罪大惡極了。”這是一個極其背離明史常識的可笑迴答。因為,明朝的軍製從屯田製改為募軍製是從戚繼光開始的,萬曆征朝鮮時,這個改製早已完成,派去朝鮮的都是募軍。而且,****大佬解釋屯田製改為募軍製的原因,也實在是令人噴飯。改軍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抗倭戰爭中發現,屯田軍的訓練和戰意都不足。募軍製試行就是戚繼光抗倭的浙江,浙江怎麽會因為糧食歉收,才不得不改屯田為募軍呢?另外,越分析越發現****大佬笑話鬧的大。按照****大佬的說法,募軍製和屯田製的區別是糧食是否由朝廷補給——狂噴!募軍製比屯田製費錢多了,屯田軍根本不用發這麽多餉銀,募軍卻是除了餉銀,還要發軍糧的。


    11、7.1萬(關、寧、錦),800/7.1=112.6萬兩銀/萬人/年


    ——萬曆援朝的數字我不清楚你怎麽糊弄出來的,這個逃不過我的法眼。你7.1的出處是“關外”七萬一千,還有“關內”四萬多指的就是山海關,結果你大言不慚還弄了個(關、寧、錦)。明明隻是寧錦兩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關的兵力,蒙人有術。


    還有這個800,更是好笑,是崇禎元年的遼餉680加上天啟七年朝廷總虧空120算出來的。崇禎十年以前,全國鎮壓農民起義的錢都從遼餉裏出,知道不?崇禎元年西南平亂就是一大筆開銷,用了這680萬的至少還有雲貴川三省人馬,你怎麽給吃掉了?崇禎年的遼餉和天啟年的虧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個笑話,更別說你把整個明朝的虧空都算成是遼東花掉的。


    =====================


    在這個問題裏,我其實已經把****大佬的錯誤計算方法給揪出來了。這個計算依據是他自己在天涯給出的,而我在天涯就已經糾正過。可是他至今還在用這個錯誤的數據來誣蔑袁崇煥,隻能說明其人不擇手段和人品低劣。


    現在,****大佬又開始提出了新的糊弄方法,“480萬遼餉、180萬折色、120萬內庫,還有鎧甲、火炮等,算到一起是多少了?比人家打了七年還多,這些又怎麽分到雲貴川去了?山海關有‘四萬人’,真厲害啊,那我請問山海關守將趙率教他是缺心眼兒啊,他有四萬人不用,隻帶了四千人去增援遵化,結果因為兵少而全軍覆沒……”


    既然此人還要信口雌黃,那麽就再次扒下他的內褲讓他去裸奔吧。《崇禎長編》卷15:“關內兵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員名,關外七萬八千三百四十員名……今又三月,該銀六十九萬三千六百兩。”這是崇禎元年八月時山海關鎮和遼東鎮領取折色的計算數字,其中關內兵就是山海關駐軍,關外兵就是寧錦駐軍。從這條記載來看,兩鎮共有兵133,685人,3個月的餉銀是693600兩,平均每人的額定年餉是20.75兩,每萬人就是20.75萬兩。明末規定的募軍額餉為每月銀一兩五錢,即一年18兩。為何關寧軍的數字略高呢?毛文龍《不平者五事》奏,內中提到寧遠“月餉一兩五錢,內丁二兩四錢,加以食米五鬥”,《崇禎長編》卷2.內丁就是家丁,這也是明末軍製的一種,即將領的親兵,待遇略高於普遍士兵平均到全體士兵,總的餉銀標準自然就達到了每人20.75兩。因此關,寧軍的標準完全符合規章製度,袁崇煥何嚐多要?不過明末全國財力枯竭,軍隊普遍欠餉,兵部優先保證關寧的餉糧罷了。即使是如此,崇禎元年七月寧遠依舊欠餉四月,導致兵變,至八月袁崇煥上任,憑個人威信平定了叛亂。


    《明史袁崇煥傳》“崇煥在遼,與率教、大壽、可剛定兵製,漸及登萊、天津,及定東江兵製,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歲費度支四百八十餘萬,減舊一百二十餘萬。帝嘉獎之。”這裏的四百八十萬就是總計,包括本色(糧)和折色(銀)。在毛文龍的東江塘報裏,也多次提到東江的年餉是四十萬,其中就是包括了二十萬本色和二十折色。前麵已經說過,每名士兵的平均年餉折色約為20兩,因此十五萬三千士兵的年餉折色就是大約300萬,以剩餘軍餉都為本色計,餘下180萬就應當是本色。****大佬說的“180萬折色”實際應當是180萬本色,但是這個數字其實已經包含在480萬的總數裏了,****大佬卻把它拉了出來再算了一遍。


    但是,180萬本色這個數字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數字隻是草率的把480萬的總數減去折色300萬算出來的。按照毛文龍說的關寧軍標準,15.3萬軍隊每年發的本色應當是91.8萬,而如果精確計算人均年餉20.75兩的15.3萬軍隊的總年餉,應當是317.5萬兩。這樣,480萬的總數除了15.3萬軍隊額定的410萬之外,還有70萬的數字似乎是多發的。


    這70萬是什麽錢呢?明末除了正常的軍餉外,首先,還有打勝仗後的賞功銀,比方袁崇煥剛到遼東上任時,錦州的祖大壽就帶軍打了一場黃泥窪小勝,這就是該發錢賞功的;其次,還有購買軍馬、督造器械的專款;此外,還有臨時增發激勵士氣的內帑(皇帝發私房錢****自然有益士氣),以及將領官員的薪資等。在毛文龍的塘報中,可以看到天啟五年東江收到的款項清單有“天啟五年收鴻臚寺序班曹惟信解到戶部湊處庫銀五萬兩;委官文土銘同百戶孫安國解到京庫找發銀一萬兩,並拔登銀一萬三千三百八十兩九錢三分九毫八絲四忽,遼官月稟登京庫銀八千兩;諮撥登撫節省銀八千兩;金吾衛千戶郝國儒解到帑銀九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兩,並先收過都司許武元在京動支買解到綢緞布匹等物銀六千零二十二兩,鴻臚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馬價銀五萬兩;司禮監太監****政等資到欽賞銀四萬兩;津登委官俞明等解運到雜糧一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八石四鬥,布一萬七千八百九十四匹……”其中“諮撥登撫節省銀八千兩;金吾衛千戶郝國儒解到帑銀九萬三千九百七十七兩,並先收過都司許武元在京動支買解到綢緞布匹等物銀六千零二十二兩,鴻臚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馬價銀五萬兩;司禮監太監****政等資到欽賞銀四萬兩;”這幾筆,都是常規糧餉外的增發。東江鎮年餉四十萬,僅天啟五年收到的額外款項就有近二十萬,可見袁崇煥屬下年餉410萬的四鎮,一年額外收到70萬也是在常理之中的。


    另外,還應當注意到一個細節,崇禎元年八月僅山海關和遼東兩鎮,就有士兵13萬3千多;次年六月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整編東江軍隊是2萬8千。如果單單把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了15萬3千的總數了,難道天津和登萊駐紮的士兵是負數?其實,這是因為袁崇煥上任後,遵照崇禎旨意,在所轄地區執行了精兵汰將的兵製調整。考慮到這個因素,袁崇煥剛上任的前幾個月,需要發餉的士兵總數就不止15.3萬,因此,這一年來,四鎮額定發放的糧餉總數也應當要大於410萬,即額外收到是不到70萬的,這個數字還要更小。而在這個更小的數字裏,姑且算它是50萬吧,就包括了買馬、築城、督造裝備、賞功、官員將領薪酬等各項開支。對比一下王在晉在天啟二年提出的山海關築重城計劃需要的100萬預算,很明顯,袁崇煥一年的開銷一點都不過分,因此《明史》如此記載“減舊一百二十餘萬。帝嘉獎之。”


    順便用另一項記載略作比較,天啟七年十一月,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蘇茂相言:「京軍歲放三百餘萬石,今京、通二倉米止百二十六萬九千五百七十三石,目前猶以舊積支吾,後將何繼!錦衣衛官於萬曆間僅一萬七千七百六十餘人,逆璫增積,見在三萬六千三百六十餘人,多支米二十七萬有奇。文思院匠官冊七百五十三人,今增補,見在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萬餘石:乞查覈」!上從之。(《崇禎實錄》)


    這段記載寫明,京營每年發放300餘萬石軍餉。這裏既然用了“石”這個單位,顯然隻是糧食,即本色。也許由於戶部銀根短缺,京營是用糧食代銀子發的軍餉,毛文龍在塘報中也說過旅順的軍餉他就是這樣發放的。但是不管怎樣,京營的年餉至少是300萬以上,似乎也就可以作為一個旁證了。


    至於****大佬說的“480萬遼餉、180萬折色、120萬內庫,還有鎧甲、火炮等”,還請拿出史書原文根據,袁崇煥四鎮到底歲支多少,不是你空口白話就說了算數的。在這幾個數字裏,480遼餉肯定錯誤,遼東軍餉是遼東軍餉,遼餉是遼餉,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已經重申過多次了,****大佬依舊把它們混在一起,隻能認為是有意為之,想把包括鎮壓內地農民起義都使用的遼餉通通算做遼東的開支。180萬折色也肯定是個低級錯誤,如果說本色還馬馬虎虎可以說是誤算,折色就肯定是信口胡吹。120內帑更是不知道哪裏來的,我記得袁崇煥這一年崇禎撥付的內帑是20萬,隻是一時忘了是哪本書裏記載的了,因此很懷疑你是象無良商販一樣隨手在前麵加了一個百位數。至於鎧甲、火炮,也請給出具體數字。有關鎧甲網上的數字倒是多的很,有20萬,28萬,40萬,48萬,60萬,68萬,不一而足,我倒是很有興趣你能提供這個鎧甲數字到底是出自哪裏,究竟原始記載的數字是多少。


    另,趙率教援救薊鎮是緊急增援,隻來得及帶精騎。如果你要說趙率教愚蠢的話,那麽帶了5000兵去勤王的大同總兵滿桂是不是同樣愚蠢?由於滿桂和袁崇煥不和,所以這位一直是你的力捧對象,而趙率教作為袁崇煥手下第一大將,所以你是不惜尋找各種機會貶低他的。其實山海關到底有多少兵你應該很清楚,你在引用孫承宗和王在晉爭論是否設重關一事時,難道沒有看到他們討論涉及的山海關駐軍數字?你不過是尋找各種機會抹黑袁崇煥,所以前後矛盾,自打耳光也顧不得了。


    12、其實,隻要按抗倭戰爭的樣板,建立一支戚繼光式的軍隊即可掃平後金騎兵


    ——戚家軍早就給努爾哈赤徹底打敗了,遼沈大戰裏的渾河之戰,被全殲就是正宗的戚家軍。努爾哈赤是跟過明朝混飯的,對明軍戰術的優點缺點比小日本和蒙古人都聰明的多。你以為努爾哈赤象蒙古人一樣隻知道用騎兵傻衝挨火炮揍啊?楯車知道不?這玩意價廉物美,老便宜的一個玩意兒就把明軍花大價錢裝備的火槍火炮弄成了擺設。


    ===================


    對此問題,****大佬的迴答是“你隻說幾千七家軍戰死沙場,怎麽不說後金是用人去耗費完了戚家軍的彈藥才在平原上攻破了戚家軍的戰陣?鴉片戰爭中在三元裏英軍火yao打濕了,被一幫農夫打得抱頭鼠竄,還不是吃了沒有彈藥的虧?”


    到這裏,****大佬終於有史以來第一次稍微迴答到了點子上。


    渾河之戰明軍的總兵力是一萬,當然戚家軍是幾千,不過還有幾千是什麽部隊呢?四川石柱兵,秦良玉屬下的精兵。渾河之戰中,戚家軍的車營幾次被後金攻破,就是石柱兵奮力把破陣而入的敵軍擊退——如果沒有石柱兵的白竿,戚家軍敗的更早,根本堅持不到火yao打完。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野戰中明軍能帶多少火yao?渾河之戰的戚家軍是倉促出擊嗎?根本不是,是有備而戰的增援遼陽。因此,戚繼光式的軍隊始終難以迴避的症結就是火yao的攜帶量問題,薩爾滸中的劉挺是輸在火yao打完上,渾河的戚金秦邦屏是輸在火yao打完上,西平堡的羅一貫依舊是輸在火yao打完上。當過明朝龍虎大將軍的努爾哈赤深知明軍弱點,一個價廉物美的楯車就把明軍火器的威力大幅度減弱,無法在火yao用完前對後金軍隊造成致命損傷的明軍,就始終都難免全軍覆沒的宿命。


    13、“鬆錦大戰”打了幾年,糧食不出問題才怪,後金在“鬆錦大戰”時讓朝鮮從海路運糧食到大淩河,而明朝的糧食根本運不進錦州,這就是袁大人選的好地方


    ——鬆錦大戰從崇禎十二年開打,前兩年都是祖大壽一個人在前麵頂著。多爾袞也是慢慢屯田包圍了錦州才讓祖大壽的糧草開始出問題的。洪承疇崇禎十四年六月從寧遠出兵後,一到錦州就和祖大壽裏應外合把多爾袞揍的其慘無比。就在這個時段內,明軍的糧食就送進錦州去了。保護送糧的裏麵有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吳三桂。八月十二日皇太極增兵到錦州給多爾袞撐場子,二十四日就把洪承疇揍的麵目全非。然後是七個月的圍城,這個時候倒是送不進糧食了——被圍城了送不進糧食關地形什麽事?洪承疇最廢柴的就是,寧錦直接一道直線,皇太極把他到寧遠的退路截斷,自然等於洪承疇也把皇太極迴沈陽的退路截斷。狹路相逢勇者勝,偏偏洪承疇當先決定“我們快逃吧”,全軍不聽指揮,亂哄哄的全線潰敗——被人連鍋端了餃子怪地形p事啊?偏偏現在還有個無恥的,剝去全部戰爭背景細節,把失敗全歸罪給地形——廢柴的程度和洪承疇有的一比。


    ===================


    對於此問題,****大佬的迴答是“為什麽洪承疇一出兵,皇太極就跟來了?那叫圍點打援,你連這個都不懂,還扯什麽扯?皇太極此時有了孔有德等人,有水師了,連皮島都能攻打,你還指望斷人家的後路,你有沒有腦子?”


    什麽叫圍點打援,皇太極鬆錦大戰中的圍點打援隻能說是戰術層麵的,根本不是戰略層麵的。如果是戰略層麵的,一開始就該用大軍包圍錦州,而不是讓多爾袞帶了四萬軍隊麵對明朝十六萬大軍。洪承疇一出兵,皇太極就跟來了嗎?兩者之間隔了兩個月!兩個月時間,洪承疇沒有擊潰多爾袞,隻能歸結為保守。皇太極的圍點打援,是戰術層麵的臨時改變。明清戰爭中從戰略層麵上就始終確定為圍點打援的,是大淩河之戰。而後半部分就更是笑話了,如果有水師就不會被斷後路了,那麽明軍沒水師嗎?如果象你之前所的由於錦州地形不利,明軍給斷了後路才導致慘敗,那麽就等於是說水師無能為力,那麽清軍的水師為什麽又管用?或者你是說此時清軍水師的力量已經超過明軍了?那麽你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福船呢?千萬別告訴我一直吹噓明軍海軍威武的****大佬,現在要開始捧清軍的臭腳了,嗬嗬。


    至於鬆錦大戰的其它問題,參見第7問。


    唯一需要補充的是,和本條提問最直接關聯的一個內容:錦州的地形運不進糧食嗎?大淩河能運,小淩河就不能運?錦州可是被小淩河半包圍的一座城市!鬆錦之戰中,明軍有很長時間無法運糧進錦州,隻有一個原因——被清軍團團包圍了!被敵人團團包圍的城市,哪怕河道再多,多的象威尼斯一樣,也隻能困守孤城。請問,有哪座城市從地形上是絕對不可能被包圍的?用被敵軍被包圍後送不進糧食,來怪罪城市選擇的地形不利,就象脫了褲子放屁一樣不知所謂!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波逐流之神龍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波逐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波逐流並收藏隨波逐流之神龍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