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夠強,那就更不應該把兵力分散了,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強,那他就千不該萬不該說出如“五年平遼”那樣說大話,扯什麽:“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


    在軍國大事上,無論是因為低能而失敗的人,還是說了不切實際的大話之人,都活該被刮。


    ====================


    這一段話短短沒幾個字,讓人噴飯的低級錯誤卻是層出不窮。


    1、“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夠強,那就更不應該把兵力分散了”——袁崇煥布置薊西防線時分派各路援軍分散布防,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的警戒足夠長的防線,以抵禦皇太極的部隊於薊州以東。雖然袁崇煥分散了自己的實力四處布防,但是皇太極在馬伸橋、石驛門略有接戰得知對麵防守的是袁崇煥後,就一改薊門入口以來一路攻城略地的作風,悄悄繞過了薊西防線。這段細節足以說明,袁崇煥手中雖然隻有兩萬遼東精兵和三萬薊鎮的飯桶兵,但是已經足夠嚇得皇太極不敢正麵為敵。


    ****大佬一麵承認袁崇煥“兵不多且不夠強”,認為袁崇煥不該把兵力分散,一麵又繼續大肆指責袁崇煥沒有滴水不漏的守住京師東麵的所有地區,讓皇太極繞過防線攻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究竟應該集中兵力守禦薊州城,還是應該進一步分散兵力線式布防,看來****大佬其實心裏根本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案。他所孜孜以求的,唯有從各種角度各種立場指責袁崇煥的不是,以至於自相矛盾也顧不得了。


    2、“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強,那他就千不該萬不該說出如‘五年平遼’那樣說大話”——“五年平遼”的指責是倒袁派的一個經典莫須有。因為袁崇煥督師薊遼統共才16個月的時間,不管五年平遼究竟能否實現,以這句話作為欺君而論罪,怎麽都站不住腳。隻是****大佬和他那幾位臭味相投的同好一樣,最喜歡拿這些具有一定欺騙性的東西重複一千遍的灌水,即使被人拆穿了九百九十九遍,始終還會一如既往的灌上第一千遍。以前我還當作他們是愚蠢到以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可以變成真理。現在我是真正明白了他們的目的,就好象馬季相聲《紅眼病》中所說,“一張郵票八分錢,至少讓你小子惡心半年”的心態。我就是侮蔑又怎麽著,你們沒有再次揭穿我以前,至少能讓不明真相的人看了惡心袁崇煥半年!


    順便就這句話的荒謬再小小的揭穿一下。這裏討論的是袁崇煥己巳年遼師入衛這段曆史。皇太極突襲入關,袁崇煥緊急救援薊鎮,此時身邊僅帶兩萬遼兵,另外還有的也隻有薊鎮的三萬兵了,兵力當然少了。但是“五年平遼”說的是遼東的戰略構想,用的是袁崇煥所轄


    四鎮十五萬精兵。可是****大佬卻在這裏又一次明知故犯的混淆。


    3、“扯什麽:”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這裏是****大佬又一次亂引史料。比其它地方稍好的是,此段文字確實是有;但是和他其它引用相同的是,此處又是胡亂引用。”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一步“,此句是記載在《崇禎長編》內,而非《明實錄》。顯然,****大佬在這裏東抄西抄,原本的史書根本是沒有看過的。


    袁崇煥這句話是在自己趕到薊州後,給崇禎的奏折裏說的。此時袁崇煥已被崇禎臨時任命為勤王軍總指揮,要求他務必抵擋住皇太極入口的軍隊,使其不能威脅京師。皇太極是怎麽入口的?從薊鎮長城攻進來的。明朝幾百年布置的長城防線都攔不住後金軍隊,袁崇煥憑借五萬軍隊(其中三萬還是薊鎮不堪一戰的弱旅)就能夠在華北平原上臨時布置起一道水滴不進的的防線?顯然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國難當頭,既然崇禎已經任命了袁崇煥為勤王軍總指揮,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隻能鐵了心去做。袁崇煥“必不令敵越薊西一步”之語就是這種大丈夫有所必為的慨然之諾。


    4、“在軍國大事上,無論是因為低能而失敗的人,還是說了不切實際的大話之人,都活該被刮。”——“低能而失敗”?****大佬評價熊廷弼和高第擅棄山海關外四百裏土地時,怎麽沒有這麽嚴格的要求呢?“說了不切實際的大話”?號稱兩年複遼的毛文龍,該當何罪?注意,這話可是毛文龍天啟三年說的。而且,剮刑即淩遲是用在什麽罪名上?忤逆和謀逆。“低能而失敗”,“說了不切實際的大話”到底算忤逆還是算謀逆?


    明朝官場說大話的風氣是很盛行的。袁崇煥在國難當頭時勇擔重任而承諾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和平時期大臣們的誇誇其談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17)袁大人第二次在錦州大興土木構築寧錦防線花的銀子不少啊,動靜也非常大,他本人都駐紮在寧錦防線上,可為什麽就是這種時候皇太極會在他殺毛帥僅七天以後宣布“整旅西征”?


    袁大人正卯足了勁頭在寧錦防線上折騰啊,可後金怎麽對他一點兒都不在乎?


    反而在他修得最開心的時候“整旅西征”?你所謂“寧錦防線”威脅後金,難道就是這麽威脅的嗎?


    後金真正害怕的威脅是毛帥,後金攻打廣寧的時候是先打毛帥,後金攻打寧錦時也是先打毛帥,毛帥威脅一除,後金當然就長驅直入了。


    =====================


    錯誤一,天啟五年袁崇煥第一次築錦州,天啟七年袁崇煥第二次築錦州,崇禎元年袁崇煥第三次築錦州,崇禎二年袁崇煥殺毛文龍。你說的“這種時候皇太極會在他殺毛帥僅七天以後宣布‘整旅西征’”,究竟是指什麽時候?連袁崇煥三築錦州的過程都鎬不清楚的人,是否應該迴去補補課?


    錯誤二,《清史稿?太宗本紀》“六月乙醜,議伐明”。“議伐明”在這裏給****大佬偷換成了“整旅西征”。而實際上,皇太極“整旅西征”是十月初二的事。六月初五袁崇煥殺毛和六月十二皇太極“議伐明”是兩個獨立的事件,剝離了皇太極“議伐明”的所有曆史背景和先決條件,僅僅單獨挑取了兩起事件一眼看上去的時間上的接近就妄作猜測,是一個比較具有欺騙性的推論方式。事實上,皇太極“議伐明”的先決條件是,1、得到了部分蒙古部落的盟約使得借道蒙古成為可能,2、寧錦防線牢不可破不得不從薊鎮防線豪賭。考察毛文龍對後金的作戰記錄可發現,自天啟七年丁卯之役後,毛文龍基本就已經沒有對後金再采取過任何有威脅的行動。事實上,從《滿文老檔》中收錄的“毛文龍來書”中也可以知道,丁卯之役後,毛文龍私自大打議和牌,在明清之間首鼠兩端,根本就沒有了對後金作戰的勇氣和計劃。即使在毛文龍間或還有膽一戰時,廣寧大戰、寧遠大戰、寧錦大戰這些所有的遼東戰事中都未見東江的身影,難道毛文龍不死的話就能在己巳之戰中建奇功?袁崇煥殺毛文龍也未及東江其餘將官士兵,東江實力絲毫無損。如果要說毛文龍生前對後金有所威脅的話,即使他死後這支力量依舊存在。難道東江這支力量掌握在袁崇煥手中,還不如掌握在首鼠兩端的毛文龍手中威脅大?己巳之變的事實是,皇太極並未敢於傾巢而出。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前出兵時,每牛錄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毀明國堅固邊牆,長驅直入”。後金每牛錄的甲兵數是六十人,因此皇太極帶隨入口的兵力隻是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不到。為何後金精英盡出的孤軍深入行動,還要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看家?當然是為了防衛遼東的明軍。


    錯誤三,廣寧之戰前,毛文龍挨打是大戰前二個月;寧錦大戰前,毛文龍挨打是大戰前四個月。毛文龍的職責就是牽製。前後兩次戰鬥,毛文龍的實力都未損,但卻都給嚇破了膽,在遼西戰場廝殺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如此作為,****大佬卻仍是不惜為其塗脂抹粉,所為不過是借捧毛而貶袁而已。


    18)1627年後金攻擊朝鮮之時的“沈陽空虛”可就那麽一次啊,“大淩河之戰”時你聽說皇太極在沈陽布置空營作疑兵都快唱空城計了嗎?


    再說,大淩河在什麽地方?寧遠離沈陽600裏,錦州離沈陽400裏,大淩河在沈陽和錦州之間,又近了一步,這“大淩河城”離沈陽的距離,能和遠在朝鮮且靠近漢城的黃州比嗎?那是多遠~!?


    由此可見,袁大人浪費了那次的機會是非常之難得的……


    =====================


    ****大佬在無可辨白之時,又開始玩弄轉移話題的絕招。


    第18問是針對****大佬大肆吹噓孫承宗“肯定”建立了一支兩棲作戰部隊,能運用卻月陣水路結合戰無不勝。生造出明末曆史上從未存在過的這樣一支部隊,這樣一種戰術,其目的隻是為了推論袁崇煥“浪費”了孫承宗的傑出構思。


    對此,我置疑如果有這樣一支部隊和“無敵”的戰術存在,崇禎四年八月孫承宗親自指揮的大淩河救援戰中為何卻沒有使用?明末遼東氣候異常寒冷,一年中有半年是無法行船的。難得大淩河之戰是發生在八月,沒有冰凍的不便,戰事又發生在大淩河畔,孫承宗為何沒有使出****大佬所“肯定存在”的“絕招”來?


    結果,對明清曆史明顯無知的****大佬,居然把“大淩河之戰”胡扯到了天啟七年(1627年)的丁卯之役,簡直讓人啼笑皆非。接著又胡扯寧遠、錦州、沈陽、大淩河、黃州等之類地名,不知所謂。而且這些地方的距離也搞的亂七八糟:“寧遠離沈陽600裏,錦州離沈陽400裏,大淩河在沈陽和錦州之間,又近了一步”。真實的地理是,寧遠至沈陽至少800裏,錦州至沈陽至少600裏,大淩河城緊挨錦州,至沈陽的距離也是至少600裏。


    皇太極的空城計原本與本條問題是無關的。但是既然被****大佬胡扯出來了,那就順便說一下。


    天啟七年皇太極派遣阿敏率軍三萬征朝,順便侵剿毛文龍。(三萬這個數字可查看《朝鮮李朝實錄》。明朝由於前線的毛文龍虛報敵情,所以有五六萬、八萬、十萬三種說法,但是毛文龍虛報敵情、謊報軍功是家常便飯,將其所寫的《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和滿清、朝鮮曆次記錄相對照,幾乎從來沒有未誇大的時候,這次當然也是如此。朝鮮作為親身參戰方,且被阿敏打的淒慘無比,當然沒有必要縮小遇敵人數。因此阿敏征朝兵力隻可能比三萬少,絕不可能更多。由於滿清方麵沒有丁卯出兵數的記錄,因此目前史學界都是以三萬這個數字為準。)此時後金總兵力約有七八萬,前一年寧遠大戰努爾哈赤的發兵數就有五六萬,因此皇太極留守沈陽的兵力至少還有四五萬之多。當然比起全族兵力駐防,此時沈陽的防務當然是略為薄弱了一些。可是袁崇煥此時身為遼東巡撫,所轄僅有寧錦七萬兵,即使傾巢而出取沈陽,也無勝算。更何況朝鮮的戰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後就已經基本結束,之後阿敏部隊留駐朝鮮隻是為了威嚇朝鮮以便在定盟時多撈些好處罷了。袁崇煥接到朝鮮命令出兵的時候就已經是三月,此時出兵對朝鮮戰事已經無濟於事,而且隨時存在被阿敏部隊迴師前後夾擊的危險。事實上,如果朝廷真的下定決心,從薊鎮和山海關調集大軍集結到錦州,並協同蒙古察哈爾部一起兵發沈陽的話,對於近半數軍隊在外的後金來說,還是存在一定威脅的。但是毛文龍的謊報卻讓朝廷誤判敵情,以為僅寧錦的兵力就足夠犁庭搗穴——毛文龍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謊報征朝軍有八萬之眾;又為了盡快減除自己的危機,謊報沈陽留守兵力不到一萬(到四月更謊報皇太極將留守兵力還派出部分增援朝鮮)。因此,真正使得這次可能的機會被浪費的,正是****大佬口中英勇無敵的毛大將軍。


    以上是皇太極空城計發生的前後曆史背景,這一事件具體發生時間是三月初八。此時阿敏征朝大局已定,和朝鮮的談判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但是後金國內開始流言四起。因為百姓不知道具體的軍力分配,隻看到阿敏大軍在外,所以擔心國內空虛擋不住明朝和蒙古可能的攻擊。三月初二,後金的地方官殺了一名嶽姓生員,理由就是此人上奏大軍在外有危險,建議和明朝談和並交還俘虜來的遼民。對於這種國內形勢,皇太極當然會有所警覺,民心慌亂不是好事,而且一旦這種消息被袁崇煥探得並據此出兵,後金隻能以半數兵力作戰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此,三月初八皇太極帶著一票大臣大搖大擺順著遼河,從沈陽一路巡視到三岔河(即與錦州明軍之間的警戒線),其中很多“巡視”的兵營實際上是空的。這就是滿清史書中吹捧的皇太極“空城計”的由來,意指他學了三國裏孔明的計謀。皇太極不知道的是,由於毛文龍的虛報,明朝北京的決策機構遠遠低估了沈陽的真實兵力,因此僅撥付給袁崇煥寧錦七萬兵力就催促其出兵,根本無法對沈陽造成致命的威脅。但是“空城計”首先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為了惑敵,而是安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皇太極的假動作還是成功的。


    19)後金騎兵能殺上覺華島去,那就說明海麵已經封凍了,利用水師的優勢全無,這可怪不了水軍,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再當水軍了,而這個後果完全是袁大人沒有在封凍之前撤退造成的,所以這個後果證明了高第下令撤退的正確性,同時也沒有否定孫承宗的戰略戰術,相反證明在這種條件下守寧遠是錯誤的,因為無法事實孫承宗為寧遠設計的戰略戰術。


    =================


    孫承宗的戰略戰術中有天冷冰封時,放棄寧遠覺華這一條嗎?孫承宗隻講過“拒敵門庭之中,與拒諸門庭外,勢既辨。我促敵二百裏外,敵促我二百裏中,勢又辨。蓋廣寧,我遠而敵近;寧遠,我近而敵遠。我不進逼敵,敵將進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遼左,而寧遠、覺華終不可棄”。袁崇煥正是遵照了孫承宗的戰略構想。天啟六年正月,覺華島附近海麵的急速凍結是任何人都難以提前預料到的。而如果袁崇煥遵照高第的命令放棄關外,不堅守寧遠,那麽就等於放任努爾哈赤輕易拆毀孫承宗花費了三年之力構築的寧遠防線,全盤放棄孫承宗在遼東三年的成績。天啟五年十月,孫承宗剛剛因為閹黨頃軋而離任,接任的高第就主動放棄孫承宗耗盡心力修築的錦州諸城,這還叫做“沒有否定孫承宗的戰略戰術”?在遼事上,高第閻鳴泰王之臣等代表的閹黨,從來都和孫承宗袁崇煥代表的東林黨背道而馳。****大佬為了徹底否認袁崇煥,所以非要牽強附會的把袁崇煥所有前任的戰術構想裝到一個籃子裏,結果隻能是貽笑大方。


    20)小白,一艘海船能搬運動物資,不是開船的人能搬運得了的,在海河不封凍的情況下,開船走人非常方便,大門海河一封凍,怎麽利用船隻運輸?你連這種常識都沒有還扯什麽扯?


    不撤退物資和船隻,隻讓軍隊和百姓撤那倒是容易,可袁大人不讓啊,寧遠離覺華才十幾裏路,那可不遠啊


    另外,你應該去思考一下袁大人是不是人格分裂了,明明是因為他不下令不撤退導致的悲劇,可他居然有臉皮為“覺華島”的軍民寫悼詞……


    ================


    你的原文是“到次年(1626年)正月海麵封凍想撤往後方也難了”,現在又偷偷換成用船撤退。天冷冰凍的還用船撤退?真要撤退的話人抗馬載不行嗎?毛文龍天啟六年的塘報中說,到當年三月為止,由於天寒冰凍,東江已經八個月沒有糧餉輸送。顯然,十月高第下令撤退的時候,海路已經凍結,覺華島同樣無法用船撤退。


    另外,按照你對袁崇煥人格分裂的判斷邏輯,帶領抗日的毛蔣都是沒資格悼念烈士和死難百姓的。


    21)你從來不看地圖,也看不懂地圖,所以跟你扯地圖完全是對不起人家製地圖之人的辛苦勞動。


    ===============


    這裏說的是“錦州地處小淩河和大淩河之間,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鬆山、杏山才能到小淩河”,我讓你去看遼寧地圖倒好象是錯了——大概你看的就是現代遼寧地圖。可是在明末遼東地圖上,小淩河城是在錦州和大淩河城之間的。千萬別告訴我,你說的小淩河是指河流而不是指堡壘——你不是有卻月陣嗎,河流對明軍來說可是再有利不過的地形了,嗬嗬。


    22)這“五戰而五勝”在《後金(清)兩次征伐朝鮮》一文中被引用過,我也是引用此處的,你說沒有請和他打官司去。


    ===============


    學杜車別的耍無賴嗎?如果你引用的出處是《後金(清)兩次征伐朝鮮》,那你就應該標注出處是《後金(清)兩次征伐朝鮮》;但是你現在標注的是《明史紀事本末補遺》,那現在原書中根本沒有此句,官司當然找你打。


    不加考證就隨意引用別人的文章,本來就不是嚴謹的治史態度;引用了別人的文章,卻不說明是二次引用,更加是學術欺詐行為;被別人揪出來後還死不認錯,那就是無恥加無賴了。


    另,根據你的說辭,我搜索了《後金(清)兩次征伐朝鮮》這篇文章,但是隻找到沒有參考文獻附錄的版本——究竟是別人引用出錯或是你自己轉引出錯,還是未知數。


    23)《東江疏揭塘報節抄》上有:“傳集諸將,麵授方略,度地遠近險要,發兵設伏,出奇夾攻,俱約至十三日齊到義州、鴨綠江邊,水陸公開截殺”


    另外,以當時的軍力懸殊,毛帥隻能水陸並進才能真正威脅後金,他不在鴨綠江去截殺,難道在平原上表演袁大人“九千打十萬”的神話故事啊?


    ===============


    我原話問的是你說的“後又在鴨綠江實施水陸並進截殺返迴沈陽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勝利”依據為何,結果你就掐頭去尾的拿出了毛文龍的這封天啟七年四月二十日的塘報來。


    《滿文老檔》記載,阿敏大軍從朝鮮迴師沈陽,渡過鴨綠江的時間是四月初十。而毛文龍上報的這場戰鬥的時間是四月十三日。阿敏的大軍都過去三天了,毛文龍在鴨綠江上哪裏去找“返迴沈陽的阿敏主力”?迴到四月二十日這份塘報,被****大佬斷章取義的這段文字的全文是“據內丁參將毛承祿稟稱,探見有馬達賊一萬餘騎,在鎮江駐紮,有一萬餘騎在千家莊下營,又有四五千騎屯住義州。聽說帶領本處高麗打造戰船二百餘號,欲渡兵馬來島。又哨見高麗裏麵出來達賊,絡繹不絕。聽說被我兵馬將他頭腦屢屢殺死,接應報仇,等情。據此職因前報奴酋四王子添發兵馬來攻雲從、鹿島等處,知其必要擒職,於四月初五日起,傳集諸將,麵授方略,度地遠近險要,發兵設伏,出奇夾攻,俱約至十三日齊到義州、鴨綠江邊,水陸合並截殺,仍令齊力攻打,不許貪部首級,隻許活擒達賊巨魁,斬取首級。”毛文龍這裏匯報的敵人不是阿敏返迴沈陽的大軍,而是皇太極(四王子)增發朝鮮的援軍。但是,查諸《李朝實錄》、《滿文老檔》和《清太宗實錄》,毛文龍這封奏報完全是無中生有的虛報。皇太極根本就沒有派出過什麽增發朝鮮的援軍。天啟七年四月十三日的時候,皇太極已經在全力準備寧錦大戰!而至於後金在朝鮮和鎮江留下的兵力數,《滿文老檔》這次倒是難得有了明確的數字記載,在義州留下滿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在鎮江留下滿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總計四千三百兵力。但是到了毛文龍嘴裏,這個數字就被誇大成了二萬五千。順帶要注意一下的是,毛文龍四月二十日這份塘報匯報的可不是針對這些留守兵力的戰鬥,而是那支子虛烏有的“四王子添發兵馬”。


    總之,毛文龍在塘報中匯報的一場和不存在的敵人進行的戰鬥,被****大佬掐頭去尾,篡改成了“水陸並進截殺返迴沈陽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勝利”。殊不知,阿敏的主力此時早就離開這個“戰場”三天了!


    24)你說三萬就三萬啊,把證據拿出來:)


    明清雙方的記錄如下:《滿文老檔秘錄》、《欽定八旗通誌》都分別記錄“上命二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托、碩托率精兵八萬以征朝鮮”,《仁祖實錄》和《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均是說“奴兵八萬餘”,《兩朝從信錄》《三朝遼事實錄》均記錄當時登萊巡撫亦上報朝庭“奴兵八萬餘犯搶鐵山義州”。


    再說,你提“三萬”這個數字是抽袁大人耳光,我真想看看你們誰能抽倒誰,哈哈~!!!


    ===================


    此處****大佬又一次拿篡改過的史料來進行無恥的欺騙。丁卯之役的兵數,滿清沒有確實的數字記錄是史學界的公認。《欽定八旗通誌》我雖然沒有,《滿文老檔》卻是有的,第805頁的記載是“天聰元年正月初八日,命貝勒阿敏、濟爾哈郎台吉、阿濟格台吉、杜度台吉、嶽托台吉及碩托台吉,率大軍往征駐朝鮮明將毛文龍。”《滿文老檔》是滿清關於這段曆史的第一手資料,《欽定八旗通誌》的記載同樣也是據此而來。因此,我雖然沒有《欽定八旗通誌》原書,但是也可以確定絕不會出現“精兵八萬”的字眼,否則早就顛覆史學界的公認了。而****大佬引用的這句話,從敘述內容本身來說就存在極大的錯誤:丁卯之役的主帥阿敏居然在出戰名單中消失了,而濟爾哈朗居然還被按上個二貝勒的封號,如果對照一下濟爾哈朗的履曆絕對可以讓人啼笑皆非。


    之後是朝鮮的《仁祖實錄》,****大佬又開始信口胡說記載有“奴兵八萬餘”,其實真正朝鮮的記載是“本月十三日四更時分,奴賊三萬餘騎卒襲義州”,這個數字也正是史學界公認丁卯之役後金出兵數的依據——被揍的鼻青臉腫的朝鮮難道還會少報敵人數字?


    之後的《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兩朝從信錄》《三朝遼事實錄》實際上記錄的都是同一個情報來源——毛文龍的上報。東江隸屬登州,登州巡撫的報告當然是從戰鬥第一線的東江而來。而對照朝鮮的記載,毛文龍上報的數字明顯摻了不少水份,不過這對毛帥來說也是家常便飯了。


    到了四月戰事基本結束的時候,如第23問所述,毛文龍又捏造出了一個鴨綠江大捷,說擊敗了皇太極增發的援軍。因此登萊巡撫匯報的數字就成了“十萬”——開頭的八萬加援軍湊出來的。麵對東線戰場越報越玄乎的敵情,西線的袁崇煥難道能否認“第一線”同僚的軍報?但是朝廷要求他根據東線的報告“乘虛搗穴”的時候,袁崇煥卻是明明知道西線確實是有大量後金軍隊防守的。迫於這樣的壓力,袁崇煥隻能在唯心承認東線友軍謊報的同時,迴答朝廷西線並非友軍情報所說那般空虛。這就是袁崇煥的奏折中所說“十萬掠鮮十萬居巢”的由來。虛誇數字的始作俑者正是毛文龍,也不知道****大佬得意些什麽?


    25)別的地方不好說,可這渾河直入沈陽啊,1627年皇太極都於沈陽城外布空營以作疑兵了,就當他在沈陽快唱空城計之時來一下,你說好玩不好玩?


    ==================


    ****大佬的這條迴複是針對我對其虛構出來的無敵軍隊“卻月陣”提出質疑而說的。


    明末遼東天氣異常寒冷,即便一望無際的海上航運,每年也隻能保障半年:每年的十月至三月是鐵定的冰封期,而天啟六年的冰封期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十個月。對於內陸的遼河等水道來說,在河流冰凍前和冰凍後,分別還有一兩個月左右的冰淩期,即未完全化凍的小冰塊會對河道中行駛的船隻造成致命的損傷。因此,單單一個冰凍因素,就導致遼東的河流每年隻有四五個月的可能通航時間。此外,河流的水位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滿足通航的必要條件是河道全程的最低水位而非最高水位。****大佬在談到遼東水域的水位問題時,最喜歡引用的數據是“50年代鐵嶺水文站出現過高達50米的洪峰”這類極端高水位的數據。可是,遼河流域長年的平均水位不過3~4米,1985年大遼河特大洪峰時,東北地區的水文警告是“三岔河最高水位6.74米”。三岔河就是遼河幹流的下遊,而****大佬紙上談兵想借道攻擊沈陽的渾河卻是遼河中上遊的一條支流。


    ****大佬憑空臆造出來的孫承宗一手建立的“兩棲作戰部隊”,是很異想天開的把明朝海軍的艦船給配備上去的。在每年隻有四五個月可能通航的時間裏,需要把在大海裏航行的戰船一路開到渾河中遊去攻擊沈陽,隻能說****大佬更適合去起點寫yy小說而不是在這裏妄議曆史。


    ****大佬曾經辯稱“福船分幾個型號,最大的福船吃水約6米,在遼河裏可任意航行,而淺一點的水位也難不住四號福船,其吃水隻有七八尺,但火力不小,海滄船乃福船型中的第四號,和哨船差不多,吃水約七八尺,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武器裝備有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從前麵的分析已經可以看出,洪峰時下遊最高水位6.74米的遼河究竟能不能讓“吃水約6米”最大號福船“在遼河裏可任意航行”。而****大佬大力推崇的四號福船“吃水隻有七八尺”,即3米不到,貌似可以從理論上滿足遼河的平均水位。但是注意,平均水位3~4米並非最低水位3~4米,遼河幹流平均水位3~4米也更非遼河支流渾河的最低水位3~4米。而且,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大佬一力吹噓的“卻月陣”,是需要把步軍的戰車和火器隨船攜帶的,如此才能隨時沿河邊布下水陸相濟的防禦陣形,相機而戰。可是,已經裝載了“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還能裝下多少戰車、火器和步兵?即使能裝下不沉,添加了這麽多武器兵員後,四號福船還能“吃水隻有七八尺”?


    以上是從客觀條件上否定海船入內河作戰的可能性。事實上,明末遼東幾十年戰事,從來未有水軍從內河而入協同陸軍作戰的戰例。即算是****大佬一力吹捧“肯定”訓練了一支兩棲作戰部隊的孫乘宗,在崇禎四年八月的大淩河救援中也沒有動用過“傳說”中的“卻月陣”。八月,可難得是一個足以船隻通航的好時段!接下來,再從卻月陣本身的缺陷來探討****紙上談兵的可笑之處。


    ****大佬口裏麵對騎兵無敵的卻月陣的實質就是水陸結合:岸上的陸軍采用戚繼光的車戰之法接陣而守,河道裏的水軍隻是在陸軍車陣的防護下起增強火力的作用。相對於明末普遍采用的戚繼光式的車戰之法,防禦方式其實沒有區別,隻是可能多了火力更強的優點而已,但是卻增加了作戰地形時間和局限這個極大的弊端——隻能在遼東通航期使用和隻能在河道附近使用。但是實際上,對於後金軍隊來說,戚繼光式的車戰之法早就已經有了破解的方法——畢竟努爾哈赤做過明朝的龍虎大將軍,明軍的長處和短處早就被他摸了個一清二楚——應對之法就是極為經濟便宜的一項裝備:楯車。按照《清太祖實錄》記載的八旗軍隊編製和配備,努爾哈赤時期每個牛錄都配備了兩台楯車,其作用就是對付明軍的火器。當明軍火器開火的時候,後金軍隊就躲在楯車後麵前進,然後趁火器停發的空檔,快速的騎兵就衝入明軍陣內——戚繼光的車陣就是用裝載火器的偏廂車布在陣形的第一排擔負攻擊和防守的雙重任務,躲在車陣後麵的士兵的主要作用就是操作火器和在敵軍衝入陣形時將其擊退。但是一旦車陣被騎兵衝入,戰車保護內的步兵是很難擊退敵軍的攻擊的——除非這些士兵具備極好的單兵作戰能力和頑強的戰鬥意誌——明末全國軍隊中,隻有浙江兵和四川兵擁有這種驕人的戰績。浙江兵就是嫡派的戚家軍,四川兵主要就是著名女將秦良玉家族所屬的石柱兵。由於石柱兵使用的武器為白杆,所以也稱白竿兵。


    然而,即使有浙江兵和四川兵這樣驍勇善戰的部隊作為車陣的主力,戚式戰法還有兩個致命的缺陷。其一,火器的連續發射問題。由於車陣戰法的主力火器就是戰車上裝載的各種火炮,因此無法不間歇的連續發射——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那種三排士兵輪流站立蹲下放槍的方式,對於統一規格成一線布置的戰車來說,那是鐵定不可能的事。而且,此時明朝未有成熟的彈道射擊理論,所有火器隻能憑借炮手的經驗向前發射,因此車陣也隻有這種布置方法。由此,在火炮發射中斷的時間,躲在楯車後麵的後金騎兵就有機會快速衝入車陣,攻擊戰車防護內的步兵。戚繼光之所以在駐守薊鎮時對付蒙古人戰無不勝,不過是蒙古人沒有掌握楯車這個簡便工具而已。在此處順便要提出疑問的是,****大佬的卻月陣,是打算如何把戰船上的火炮和戰車上的火炮結合起來的?如果車前船後,顯然船上的火器首先打倒的是岸上的步兵;而如果車中船側,誰來保護戰船?其二,火器的持續能力問題。在車陣被騎兵衝入後,具備極好的單兵作戰能力和頑強的戰鬥意誌的步兵,還是有可能擊退後金騎兵攻擊的,在明清戰例中,浙江兵和四川兵就多次的做到了這一點。但即使是如此,火器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有了楯車保護的後金軍隊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火器的持續能力就凸顯出來了。薩爾滸大戰、渾河之戰中,頑強的明軍雖然無數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最後卻在火yao用完的時候全軍覆沒。渾河之戰中,慘遭殲滅的就有正牌的戚繼光傳人戚金、以及秦良玉的親哥哥秦邦屏。而****大佬的四號福船又要攜帶水軍裝備,還要攜帶步兵裝備,剩下的空間,能帶多少火yao?


    最後,****大佬口中“以步製騎”鐵定無敵的卻月陣,能舉出的戰例卻隻有南北朝時期的劉裕。軍事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千二百多年,****大佬卻還把老祖宗的戰法當寶,實在是夜郎自大的厲害。殊不知,就在唐朝時,卻月陣就已經有被擊破的戰例了。


    26)又把這種耍賴的手法拿出來現眼,幸好皇太極1627年寫給朝鮮的書信還能查到:


    “我們之所以交戰,是因為明而戰的,恐怕明再來破壞和好,為了監視明才駐守的呀!今如不讓明進入你境內之地,則你王弟寫下‘不讓明進入’之保證書,並讓住民守兵來義州,則我可立即撤退。如在居義州之民兵來到義州之前,我兵即撤退,恐明將乘隙來入駐。”[《舊滿洲檔譯注》天聰元年七月十九日。


    朝鮮的覆書曰:“今貴國有意卷退,我國地方,我自住守,寧有任人竊據之理。便即差官偕來使替守,慎固疆場,不至貽貴國慮也。”[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8,第3365頁。]


    可見,朝鮮表示決不把義州交給明軍,以威脅後金的安全,這正是皇太極所希望的。因此,九月十二日,留駐義州的後金兵奉旨全部撤退,朝鮮的義州府尹嚴愰率領兵民進入義州城。


    =====================


    很欣喜的看到,****大佬有史以來第一次找出了新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象之前一樣隻會重複灌水。可惜的是,****大佬仍舊在截取曆史。


    此條問題是針對****大佬之前所說的“朝鮮不支被迫和後金結為‘兄弟之盟’,驅逐毛帥的東江鎮,毛帥退守皮島,失去了在朝鮮大量的屯田,以及朝鮮的支持”提出的質疑。


    丁卯之役結束於天啟七年四月,朝鮮和後金的“兄弟之盟”則是三月底簽訂的。盟約簽訂時,後金提出要求朝鮮“永絕南朝”,被朝鮮王拒絕。而就在四月,朝鮮昌城總兵與毛文龍合作,在瓶山攻擊了後金留守部隊並獲小勝。顯然,丁卯年簽訂的金朝盟約並沒有完全落到實處。查看曆史可以發現,朝鮮隻是履行了與後金互市的協定(但是在互市的規模上明顯敷衍),而對於明朝並沒有真正解除同盟關係。****大佬這次拿出來的兩份文書是天啟七年七月的事,朝鮮人這次有沒有遵守承諾呢?崇禎元年九月劉興柞歸明後,毛文龍和皇太極的原本私下議和的關係又開始轉惡。據《仁祖實錄》所載,崇禎元年十月辛醜,“都督票下軍兵生擒真韃七人,斬級一人,胡馬五匹”。十二月庚戌,有後金商人八十在朝鮮會寧府擾攘,毛文龍欲以大軍征討,朝鮮官員生怕惹禍而拒之。而後金也奮起反擊,崇禎二年二月,突然殺入蛇浦,毛部在此屯耕,猝不及防,慌忙逃走。不久後後金又進剿鐵山,殺毛部官兵數百人。後金同時又對朝鮮加強了外交壓力,以其違背當初不準毛部上岸的誓言,威脅恫嚇。即《崇禎長編》,也有“(崇禎二年四月)大清遣兵至鐵山,索劉愛塔兄弟及王得庫等”之記錄。(此段引用自capo1234的《再論袁毛公案及與碧血汗青商榷》一文)


    顯然,直到崇禎二年四月,朝鮮與毛文龍也還是合作關係,毛部依舊在鐵山、蛇浦等地屯田。而天啟七年七月的那封朝鮮王的迴書,隻是一紙空文而已。


    27)第一次既然已經出兵了那朝廷何苦還來第二次催促?你的反駁從來顧頭不顧尾:)


    而就說第一次袁大人也站不住腳,因為“三月”是什麽時候了?阿敏是“正月”出兵的,袁大人此時已經在修建右屯了,若從右屯出兵到三岔河需要有兩三個月嗎?


    當年,努爾哈赤從沈陽走到寧遠600裏路才走了九天,寧遠至錦州有200裏路,錦州再往沈陽走是大淩水,大淩水再往沈陽走才是右屯,請問從右屯到沈陽要幾天?袁大人為什麽那麽長時間才走到三岔河?這隻能說明袁大人對東江鎮和朝鮮消極策應、敷衍了事的事實昭然若揭。


    ====================


    此條討論的是丁卯之役時,袁崇煥是否遵照朝廷旨意出兵牽製的問題。****大佬的原文是“丁卯之役中袁大人開始拒絕策應,其中朝廷兩次催促下他才不得不出擊,但此時已經是四個月後了”。我質疑的是“第一次朝廷下命令,趙率教就帶兵出發了。天啟七年三月,不難找。”


    既然****大佬還在這裏胡攪蠻纏,那麽我們就來看看真實的曆史到底是怎麽迴事。


    由於我手中的《熹宗實錄》電子文檔比較模糊,怕誤讀導致轉引錯誤,因此主要引用《明實錄類篡(軍事史料卷)》,《類纂》未摘錄的部分由《國榷》補充。談遷的《國榷》主要就是基於《明實錄》,加上野史記載而成。因此將《熹宗實錄》中模糊的部分大致辨認後,以《國榷》中的相應記載替代,隻會在個別字詞上有很小的差別。


    我們來看看天啟七年二月至四月,與寧錦出兵有關的所有兵部的奏折和袁崇煥的奏折內容。


    1、二月壬子,兵部尚書馮嘉會言:督師王之臣報奴兵攻克艾州、昌城,又往鐵山,鐵山為毛帥所居,原以孤軍牽製,今乘其孤而攻之,業已飛檄登撫選將曆兵航海策應,又關外既集重兵,呺腹可慮,已命餉臣補還額米七萬石。(《熹宗實錄》)————顯然,毛文龍遇襲的塘報到達北京後,兵部的第一反應是讓登州巡撫“選將曆兵航海策應”,根本沒有考慮寧錦。在這個奏折裏,關於寧錦的內容隻有補餉,沒有任何軍事命令。


    2、三月辛未,巡撫遼東袁崇煥言:凍虜既圍鐵山,複同朝鮮舊國外往王精,臣發水兵應援東江,仍遣方金納書於酋,令其急撤犯鮮之兵。(《熹宗實錄》)————此前兵部未有任何要求寧錦出兵的命令。因此,此時是袁崇煥主動請求出兵增援東江。根據其它明人野史記載,袁崇煥此次派出的水軍為五百人。雖然這個數字相對較少,但是袁崇煥手中唯一可以調派的覺華島水軍已經在寧遠大戰中遭到巨創,此時派出五百水軍應該已經是勉為其難了。


    3、三月戊寅,兵部尚書馮嘉會言:登萊巡撫李嵩報朝鮮叛臣韓潤等……須責寧遠撫臣期會並進,勿水兵僅援,不為搗虛計也。遂命遼撫選銳乘虛如部議。(《國榷》)————這是兵部第一次要求也是《熹宗實錄》和《國榷》記載的唯一一次兵部要求袁崇煥出兵。對照朝鮮和後金的實際情況:此時朝鮮戰事已經結束一個半月,三月三日即八天前後金和朝鮮已經簽訂了第一份盟約“江華盟誓”,阿敏隨時可以撤軍。而且皇太極的沈陽至少還有四五萬兵力,袁崇煥的可用之兵卻隻有七萬,而且也不可能傾城而出。以明軍的野戰能力,一對一盲目開戰的結果可想而知。


    4、三月壬辰,兵部尚書馮嘉會言:……遼撫自奉搗巢之命,挑選精銳作連珠三營,滿桂又簡精騎三千多駐前屯策應,又發徐璉水兵千人駕帆而東,似此夾攻,奴有補疑懼而急撤其犯鮮之兵,自顧其巢穴乎?(《熹宗實錄》)————這句再明白不過,馮嘉會匯報袁崇煥已經按照朝廷的要求出兵。


    5、四月庚子,登萊巡撫李嵩言:虜破朝鮮陷義州……命下戶兵部關寧二撫議之。內及款議,有旨。向日款議,雖寧鎮別有深心,在中朝原未嚐許。今日關寧別無調度,何以明不為狡虜所辱。毋為屬國口實乎。(《國榷》)————此時是登萊巡撫報告朝鮮的戰事不利,要求寧錦攻擊後金減輕朝鮮和東江的壓力。天啟帝把這封奏折轉給了戶部兵部和關寧兩巡撫商議。轉送奏折時,天啟帝附帶了要求寧錦暫停和議和,進一步調度兵力(增援三岔河一線的趙率教部隊)。但是對照丁卯之役的實際情況,其實此時朝鮮戰事早已結束,李嵩所匯報的朝鮮戰況都是兩個多月以前的事。此時,後金和朝鮮的第二份盟約“平壤之盟”也已經簽訂,阿敏迴師的軍隊於四月初十渡過鴨綠江迴師沈陽。而李嵩送上這封報告的時間是四月初四。顯然,等到戶部兵部和關寧兩巡撫兩巡撫商討完再調動大軍的話,正好撞到後金全軍會合的槍口上。實際上,李嵩此時催促寧錦攻擊沈陽,根源並非朝鮮的求救,而是毛文龍屢屢不斷的謊報軍情。對照毛文龍的東江塘報就可以知道,就是從三月底開始,毛文龍不斷報告沈陽隻有一萬不到的敵軍,而到了四月初更開始造謠說皇太極還在增兵朝鮮。但是事實上,前麵我們已經分析過,後金國內始終保持著有至少四五萬的兵力,而四月初的實際情況不是皇太極增兵朝鮮,而是阿敏迴師沈陽。


    6、四月丁巳,遼東巡撫袁崇煥言:聞虜十萬掠朝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虜穴之虛乎……(《國榷》)————這封奏折前麵已經分析過了。一麵無法有力的否認東線毛文龍和李嵩虛報的十萬奴兵掠鮮,一麵是駐兵三岔河的趙率教肯定十分清楚對岸有著相當數量的敵軍,麵對這種窘境,袁崇煥隻能如此匯報朝廷。事實上,幸虧袁崇煥如此推托掉了朝廷的瞎指揮,否則真的還在此時派出大軍的話,隻能是送給後金的一道開胃菜。


    最後順帶著把****大佬這次迴複中的蠢話拿出來挨個點一下名。


    “第一次既然已經出兵了那朝廷何苦還來第二次催促?你的反駁從來顧頭不顧尾:)”————參見3、4、5三條,再也清楚明白不過。奇怪的是,拿起狗血玩命往袁崇煥身上倒的****大佬,似乎對這段曆史根本是模糊一片。


    “而就說第一次袁大人也站不住腳,因為三月是什麽時候了?阿敏是正月出兵的,袁大人此時已經在修建右屯了,若從右屯出兵到三岔河需要有兩三個月嗎?”————沒有朝廷的指令,袁崇煥有權力可以大舉出動?究竟是無知呢,還是明知故犯的故意混淆?


    “當年,努爾哈赤從沈陽走到寧遠600裏路才走了九天,寧遠至錦州有200裏路,錦州再往沈陽走是大淩水,大淩水再往沈陽走才是右屯,請問從右屯到沈陽要幾天?袁大人為什麽那麽長時間才走到三岔河?這隻能說明袁大人對東江鎮和朝鮮消極策應、敷衍了事的事實昭然若揭。”——參見第3、4兩條。忠告****大佬一句,在有據可查的曆史麵前,信口雌黃終究要丟人現眼。


    28)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對喀喇沁就拉攏過一次,但最終卻沒有成功,此後喀喇沁降後金幾乎是路人皆知了。此後,袁大人還要以抗辯的形式堅持給這個部落開馬市就是“以糧資寇”。


    《督帥袁崇煥題》曰:“許其關外高堡通市度命,但隻許布米易換柴薪,如違禁之物,俱肅法嚴禁,業責無與奴通。各夷共謂:室如懸磬,不市賣一二布匹於東,何由藉其利而糊口?寧願以妻子為質,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哀求備至,各置妻子與高台堡外,曆曆也。”


    怎麽了?這裏麵顯示的難道不是袁大人堅持要開馬市“以糧資寇”嗎?他寫了這麽多說那些蒙古部落可憐完全是撒謊,崇禎知道,可當地人也知道。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記載:“翰林院編修陳仁錫使遼東,未出都,報建洲兵十萬攻寧遠,及抵關不見一騎,問之,曰往朝鮮矣。抵南台堡,知朵顏束不的為插漢賣買婦女,為建洲積穀,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入謁仁錫。曰:束不的居關外,陽仇插漢,其實妮之,又建洲嫻也。駐寧遠關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間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備,可夜掩而殺之,傅介子所以斬樓蘭也。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不將弓矢,……”


    看看崇禎又是怎麽說的:


    ——“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


    ——“西夷通奴,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布帛於東,明是接應,何以製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


    而最後就是這些個部落給後金帶路並籌集糧食,據《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天聰三年,1629年)六月乙醜,議伐明,令科爾沁、喀爾喀、劄魯特、敖漢、奈曼諸部會兵,並令預采木造船以備轉餉。丁卯,喀喇沁布爾噶都戴青、台吉卓爾畢,土默特台吉阿玉石等遣使朝貢。”


    看看這就是袁大人三月還保證“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的喀喇沁等部……


    =========================


    第28條原來是請****大佬就“袁大人還保證他接濟的這些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提供完整的上下文出處,以便我拆穿其斷章取義的齷齪伎倆的,沒想到****大佬居然又借題發揮洋洋灑灑了這麽一大堆。那麽就一個個來吧。


    1、“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的問題。****大佬這裏把較為完整的上下文拿出來了,不錯。那麽讓我們來看看這段話。很明顯的是,“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這句是承接前麵的“各夷共謂:”的。在袁崇煥的這封奏折裏,“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完全是轉述蒙古各部的保證。但是到了****大佬手裏,這句話就成了袁崇煥自己對皇帝的保證——典型的斷章取義。而且,袁崇煥這封奏折裏還有一句“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向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大佬卻是絕對不會提的。


    2、喀喇沁就是朵顏三衛,又稱朵顏三十六家,其含義就是三十六個部落,根本不是****大佬所說的一個部落。崇禎初年,喀喇沁的立場實際上是在明清之間首鼠兩端。其實就在天啟年間,喀喇沁還是明朝比較忠實的盟友,寧遠大戰後,就是這些部落主動追擊了努爾哈赤的敗軍。但是到了天啟七年秋冬之際,漠南蒙古(基本上就是現在的內蒙古)最大的部落察哈爾與喀喇沁等部開戰,結果是喀喇沁慘敗。對於這種形勢,自顧不暇的明朝是無力也無心幫助的的,喀喇沁隻能求助於後金。從崇禎元年二月喀喇沁寫信給皇太極請求幫助開始,直到九月雙方聯合擊敗盤踞在喀喇沁舊地的察哈爾部,喀喇沁終於和後金開始有了共同利益。同樣是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賞,這些明清夾縫中的蒙古部落開始了兩麵討好的生活。崇禎二年正月,皇太極命令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製度”,定旗分,這也就是****大佬說“喀喇沁降後金幾乎是路人皆知”的一個證據。但事實上,這個是皇太極的單方麵命令,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實際上仍舊是陽奉陰違,在明清之間搖擺,各部落自行其事。史學界公認的喀喇沁真正降清,實際上是崇禎八年的事情,直到這一年,喀喇沁才接受後金定的旗分,分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煥資敵問題中的主角“束不的部”的酋長。也就是崇禎二年正月,喀喇沁部分部落因為饑荒搶劫明朝邊鎮,二月,崇禎遣人責問,喀喇沁申訴無糧過冬實為無奈。三月,喀喇沁請求袁崇煥賣米給他們渡過饑荒,崇禎聽聞了喀喇沁買米其實是為後金代購的傳言,因此下旨袁崇煥停止開市。袁崇煥上奏說明原委,崇禎迴複隻允許計口賣糧。前麵討論的袁崇煥轉述的“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就是出自這封奏折。崇禎和袁崇煥之間完整的來往內容如下:


    兵部行《督帥袁崇煥題》稿:


    兵部為夷情事,職方登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督帥尚書袁題請:準兵部諮該本部題前事等因。


    奉聖旨: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你部一麵行督撫官,加緊提防,仍著袁崇煥俞安性詳加計度奏。欽此。欽遵。


    抄出到部,備諮到臣,臣會同薊遼總督俞,查得哈刺懼三十六家原在薊遼撫賞,仇於虎而未與奴通。自去年虎酋攻伯彥黃台吉,據此故穴,彥死之而我不能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而自固。且夷地荒旰,粒食無資,人俱相食,且將為變。


    夫遼已能抗奴,夷即變奚為?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向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臣是招之來,許其關外高堡通市度命,但隻許布米易換柴薪,如違禁之物,俱肅法嚴禁,業責無與奴通。各夷共謂:室如懸磬,不市賣一二布匹於東,何由藉其利而糊口?寧願以妻子為質,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哀求備至,各置妻子與高台堡外,曆曆也。臣親出諭之,見其窮迫所為,若絕其活命之方,則立斃之也。夷肯坐而待斃乎?即饑之窘之可空其類乎?不可空則不必府怨而驅其與奴合。況我天啟二年敗迴,關內外告饑,督撫王象乾行臣撫三十六家,令其糧來市賣,每日百車而數十車,軍民利之。我歉曾因其食,彼歉而我屯其膏,於義未愜。不如因而樹德,存數種於外,他夷入犯,我得藉其藩籬。總能駕馭有法,若能去其暴而柔其心,彼將為我用之,寧有他心?今諸夷指天說誓,必不忘中國。此夷受撫多年,一向相信,即今一冬以來未嚐生事。此時我兵馬未備,隻合籠絡,俟修飭即周,且驅夷而用之,如不為我用,另有法以處,何敢以虜遺君父而貽畔封疆也?事屬軍情,不敢發抄,合詞奏聞等因。


    奉聖旨:西夷通虜,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於東,明是接應,何以製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其招來屬夷,其有饑困,查明部落多少,計口量許換米,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路將等官,倍加偵察,如有疏違,以通夷罪論處!


    該部知道,欽此,欽遵。


    抄出到部,送司案呈到部,擬合行為就此一諮。


    順天巡撫合諮前去,煩為遵照明旨內事理,欽遵查照施行。


    這裏麵,也包括了****大佬先後截取的崇禎的兩句話,“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西夷通虜,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於東,明是接應,何以製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前一句是崇禎驟問報告時的責難,後一句是袁崇煥辯白後的答複。但是崇禎最為重要的最後一句批示卻又被****大佬選擇性的截去了:“其招來屬夷,其有饑困,查明部落多少,計口量許換米,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路將等官,倍加偵察,如有疏違,以通夷罪論處!”很清楚,崇禎最後還是準許賣糧的,隻是要求“計口量許換米,不得賣與布帛米糧及夾帶禁品”。****大佬把崇禎的最後批複選擇性截取後,就又給袁崇煥加了一條罪名:“袁大人還要以抗辯的形式堅持給這個部落開馬市就是‘以糧資寇’”。篡改曆史,又建一功。


    為什麽袁崇煥要堅持賣米?細讀袁崇煥的奏折,理由很清楚。不賣米喀喇沁肯定會徹底倒向後金,賣米則可以稍為籠絡。在明朝應付一個後金都尚嫌吃力的情況下,難道還要堅決把喀喇沁推向敵人嗎?“此時我兵馬未備,隻合籠絡,俟修飭即周,且驅夷而用之,如不為我用,另有法以處”。


    3、關於《明史紀事本末補遺》裏的記載。本來這個問題我是在第29問裏提的,既然****大佬在這裏就拋了出來,那麽就在這裏一並解決吧。


    陳仁錫出使遼東是崇禎二年三月的事,根據這段記載,報告崇禎束不的部有“接應東夷”嫌疑的,應該正是這位欽差大人(束不的就是喀喇沁三十六家中的一個部落)。那麽此事究竟是如何呢?我之前說過,報告這個情報的兩個人其實三句裏有兩句是謊報。****大佬的引文還不夠完整,間中還有個別的字詞錯誤,完整的記載是:


    “翰林院編修陳仁錫使遼東,未出都,報建洲兵十五萬攻寧遠,及抵關不見一騎,問之,曰往朝鮮矣。抵南台堡,知朵顏束不的為插漢買婦女,為建州積穀。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入謁仁錫。曰:束不的居關外,陽仇插漢,其實昵之,又建州姻也。駐寧遠關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開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備,乘夜掩而殺之,傅介子所以斬樓蘭也。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不將弓矢,插漢遠在漠外,馳援不及,斬頭寢內,敵氛可息。失此機會,四月間四汗先至,秋冬諸王子盡入,必舍遼而攻薊、宣矣。”


    首先來看第一句“翰林院編修陳仁錫使遼東,未出都,報建洲兵十五萬攻寧遠,及抵關不見一騎,問之,曰往朝鮮矣。”單從這裏看,似乎是袁崇煥在寧錦謊報敵情,但是查諸這段時間的史料記載,根本沒有如此驚人的消息。何況,明清之間自有戰爭以來,明朝所有的奏報中,最多也隻是丁卯之役時李嵩報告的十萬。而袁崇煥的敵情匯報中,最多不過六萬。怎麽會冒名奇妙冒出來一個十五萬呢?因此,這個十五萬攻寧遠的軍情,最大可能是來自於民間流言。****大佬大概也察覺到了這裏的問題,所以在引用的時候,又自說自話把十五萬改成十萬(又一次令人對其引用文獻的可信度產生懷疑)。


    然後再來看後麵這句,“抵南台堡,知朵顏束不的為插漢買婦女,為建州積穀”。插漢就是前麵說的漠南蒙古的最大部落察哈爾。前麵已經介紹過了這段曆史背景,自天啟七年起,喀喇沁已經和察哈爾勢不兩立,怎麽還可能“為插漢買婦女”?陳仁錫這個情報從何而來?下文說明,“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入謁仁錫。曰:束不的居關外,陽仇插漢,其實昵之,又建州姻也。”居然能說出束不的“陽仇插漢,其實昵之”的情報,實在是荒唐到了極點。而後金與蒙古各部落之間的和親是其拉攏各部落的一個手段,並不能完全代表兩者堅定的同盟關係。再下麵的一句我就不整句再重複了,但是此句中的“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也是經常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截取出來,以此來說後金人直接跑到袁崇煥的市場上買米。實際上,這裏的記載隻是寫束不的部“駐寧遠關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開市止二千人”,而四百“建州哨”隻是說在束不的部內,沒有說在開市的人群裏。


    後麵的“插漢遠在漠外,馳援不及”依舊是基於束不的與察哈爾“其實昵之”的荒唐前提。而最後一句“失此機會,四月間四汗先至,秋冬諸王子盡入,必舍遼而攻薊、宣矣”依舊存在謊報,“四汗”就是皇太極,崇禎二年四月皇太極哪裏攻打過寧遠?


    通觀這兩個武進士的報告,錯落百出,最關鍵的錯誤就在於連束不的和察哈爾的關係都搞不清。其實,仔細分析這段記載的話,不難看出,這兩個糊塗的武進士是把所有異族都看成一夥的。一邊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武斷,一邊又是請求“卒不及備,乘夜掩而殺之”的貪功……


    4、而最後就是這些個部落給後金帶路並籌集糧食,據《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天聰三年,1629年)六月乙醜,議伐明,令科爾沁、喀爾喀、劄魯特、敖漢、奈曼諸部會兵,並令預采木造船以備轉餉。丁卯,喀喇沁布爾噶都戴青、台吉卓爾畢,土默特台吉阿玉石等遣使朝貢。”


    看看這就是袁大人三月還保證“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的喀喇沁等部……


    ————****大佬這裏把蒙古各部落混淆的一塌糊塗,袁崇煥賣糧資助的是喀喇沁,這在前麵那封奏折裏很清楚。但是****大佬把“科爾沁、喀爾喀、劄魯特、敖漢、奈曼”這麽多部落混到一起。其實這裏根本都是和喀喇沁三十六家毫無關聯的其它部落。皇太極六月乙醜“議伐明”的合作者裏根本還沒有喀喇沁。六月丁卯倒是有喀喇沁的布爾噶都戴青、台吉卓爾畢“遣使朝貢”,但是並不能說明此時喀喇沁各部就已經有了共同伐明的心思。事實上,喀喇沁真正表現出與後金合作的意向是在八月。束不的就是在八月派出使者到沈陽,之後與後金聯手攻擊遼東。


    在這裏,****大佬又一次篡改史書,把“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說成是袁崇煥的保證。其實這個問題我早就對其指出過兩次,但是****大佬依舊要拿著這種篡改的偽史到處販賣,足證其人品和學風的不堪。


    束不的八月與後金同盟的確說明袁崇煥的招撫政策失敗,但是並不能代表三月袁崇煥的開市是錯誤的。因為其一這是為了減少敵人而應該做的努力。其二崇禎已經指令計口賣糧的情況下基本不存在資敵的可能,除非束不的寧可自己挨餓也要把糧食留給後金,但是從曆史記載來看束不的確定與後金合作是八月的事,三月計口買來的米難道還能吃到八月嗎?事實上,明末遼東每年收成的時間是六月,袁崇煥計口賣糧隻可能供給束不的“不滿萬”的人口到六月的口糧。皇太極之所以六月“議伐明”,並令蒙古各部“預采木造船以備轉餉”,正是因為後金也已經得到了新的一年的收成,可以有軍糧準備軍事行動了。


    29)前麵列舉的《清史稿太宗本紀》不但已經說明喀喇沁投靠後金是鐵證如山了,而且還說明是喀喇沁在籌集糧食,因為大淩河的源頭“淩源”就在喀喇沁的底盤上,這個部落向袁大人買糧食,而敖漢等部又被後金指示“預采木造船以備轉餉”,就是轉自大淩河運來的糧食。


    看看此圖中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敖漢旗、淩源的位置,不難看出“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縣”的地盤上大淩河的源頭“淩源”以西不遠處就是由“敖漢旗”旁流下來的“老哈河”。皇太極讓喀喇沁從袁大人處買糧食,運到淩源上岸,轉運到老哈河上敖漢等部“預采木造船以備轉餉”的船隻,順流而下就可穿越遵化附近的長城。


    ====================


    不得不佩服****大佬的奇思異想,看著地圖就能憑空想象出後金的運糧路線。隻可惜破綻處處。


    1、喀喇沁三月份計口買的糧食如何能留到八月,而且還是在未確定與後金同盟的情況下,就有意識的忍饑挨餓留到八月?


    2、喀喇沁在大淩河運糧的船是哪裏來的?皇太極吩咐造船的幾個蒙古部落裏可沒有包括喀喇沁,六月乙醜的時候,喀喇沁根本還沒有確定與後金的同盟關係。


    3、大淩河流域靠近寧錦一地的隻有錦州,袁崇煥是在寧遠開市,寧遠到錦州這200裏是怎麽運的?


    4、網上那麽多電子地圖,****大佬偏偏要挑出這份行政區域線和河流水域線混雜在一起的地圖來。隻要隨便看一下任何一份內蒙古或者赤峰市的地圖就可以知道,老哈河的上遊就是寧城附近的黑裏河(去查查水利文獻也可以)。****大佬就非要把寧城到承德這一段捏造出一段河道,讓本該從黑裏河開始發源的老哈河改變方向,憑空跳過幾百裏平原,順著灤河流入渤海,實在是比愚公還要偉大。


    5、不是地圖上有河道就能行船的,大淩河在淩源附近的上遊淩河,老哈河在寧城附近的上遊黑裏河,都是源頭河流,是否能在這種河流裏行駛運糧船,不是看圖說話那麽簡單的事。


    30)毛帥是東江鎮的總兵鎮守官,東江鎮是一個軍鎮,且駐紮在朝鮮領土上,難道登、萊巡撫能管轄到朝鮮去嗎?


    “重文輕武”能“重”到《大明會典》的祖製都不要了?


    《大明會典》——“如總兵鎮守官有犯違法重事。須用體複明白、指陳實跡、具奏請旨。不許擅自辱慢。其軍職有犯。具奏請旨、已有定例。風憲官巡曆去處、亦須以禮待之”


    看看,別說毛率還配有尚方寶劍,就是沒有這個袁大人也沒有資格殺毛帥。


    另外,崇禎為了在“薊、遼、登、萊”顯示袁大人的權威,分別收迴了滿桂和王之臣的“尚方寶劍”,就是要保證袁大人在其轄區裏的最高權威,可崇禎並沒有收迴毛文龍那把“尚方寶劍”,這也說明毛帥的東江鎮根本就不在“薊、遼、登、萊”範圍之內。


    袁大人沒有崇禎的旨意和授權就殺了毛帥完全是違製,是越權,皇帝殺袁大人都沒有這麽草率。袁大人此舉動完全是謀殺,是私刑。


    =====================


    又是討論毛文龍的問題了,一個一個來。


    1、東江駐紮在朝鮮領土上所以登萊巡撫管不到東江?那麽是不是大明皇帝也管不到東江,朝鮮的領土嘛!事實上,東江駐紮在朝鮮領土上這個論述本身就是錯誤的。旅順也屬於東江鎮,因此隻能說東江部分駐紮在朝鮮領土上。其實,東江鎮的部分的設立在朝鮮原本就是不得已的行為。天啟元年毛文龍奉命從朝鮮襲入後金後方,乘敵不備占領鎮江,但馬上被趕迴來的後金軍隊擊潰,隻能又跑迴朝鮮境內。朝廷設立東江的目的是從敵後恢複國土,原本指望依靠的力量是遼南四衛,即金複蓋海四州,旅順就是金州地域內的一個城市。後金侵明以前,遼南四衛屬於遼東鎮。因此,東江的明朝領地部分原本是屬於遼東鎮的,而朝鮮領地部分不是明朝的國土範圍,隻能算暫借(類似於今天美國的海外基地)。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東江原本應隸屬遼東鎮,而寧錦地區原本屬於遼東鎮的西衛廣寧衛。遼沈大戰後,遼南四衛被後金占領的地區從陸路上隔離了明朝勢力範圍。明朝支援遼南的路徑隻剩下了海路,而明朝最靠近的海軍基地就是登萊鎮,這也是之後東江建鎮後歸屬登萊管理的最重要原因。


    還是迴到遼沈大戰後,努爾哈赤大軍未出,僅憑一封告示,就令被隔離的遼南四鎮紛紛投降後金,明朝在遼南的基地僅剩下了旅順一地。但是事實上,投降的四鎮並非真心,很多人隻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權益之計。因此,廣寧巡撫王化貞就派遣了毛文龍去敵後,希望聯絡遼南四鎮心懷明朝的力量,光複遼南。毛文龍在鎮江一戰雖然先勝後敗,但是給敵占地區的遼人帶來了希望。於是遼南的起義行動此起彼伏,結果就導致了努爾哈赤報複性的大屠殺。當時的遼東經略是熊廷弼,他原本的計劃是“三方布置”,即從廣寧、山海、登津三重兵力,再加上用金銀收買的察哈爾部和遼南四衛的敵後力量,希望一舉發動擊敗後金。王化貞和毛文龍的行動雖然從戰爭局部來說有激勵人心的作用,但是從整體戰局來說,過於草率的提前反動,使得遼南的光複力量損失殆盡。這就是熊廷弼認為毛文龍鎮江之戰非奇功實為奇禍的原因。


    經過這樣一番打擊後,毛文龍想要在遼南建立複遼基地的可能就變得很小了,因此借用了屬國朝鮮的領土作為自己的大本營。東江開鎮時,除了旅順一地,其餘各處基本都是朝鮮的領土,此外就是沿海的各處島嶼了。由於遼東鎮隻有一個規模很小的覺華島駐有水軍,而東江的支援必須依賴海路,因此開鎮後,大明給東江的糧餉主要都是從登州接濟,而調兵遣將、戰時增援等也勢必由登州來負責更為合適。所以從開鎮開始,東江就隸屬登萊管轄,東江最重要的基地旅順港的駐軍主將由登萊巡撫直接推薦任命,毛文龍的奏報也基本都是通過登萊巡撫轉奏到朝廷。到毛文龍被斬後,除了袁崇煥臨時任命的陳繼盛代領軍外,之後的東江總兵從黃龍起,也都是登萊巡撫推薦的。在毛文龍的曆年塘報中,抱怨的上級,除了後來的袁崇煥就是曆任登萊巡撫了。尤其是天啟六年之前的兩任巡撫,都被毛文龍說的極為不堪。


    2、《明會典》的那一條,根本不足為證。這條規定根本沒有包括執法人守執尚方寶劍的特例。實際上,尚方寶劍的使用中,明文規定對總兵有就地解職的權力,根本無需“體複明白、指陳實跡、具奏請旨”。


    3、尚方寶劍沒有免死功能,一再指出過的低級錯誤,****大佬卻始終要裝傻充愣。


    4、為什麽不收迴毛文龍的尚方劍?是不想收嗎?是根本收不迴了!崇禎剛殺掉毛文龍的幹爹魏忠賢,此時毛文龍“孤懸海外”,自成一體,早就已經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始終拒絕朝廷派遣監軍。此時如果崇禎下命令要收迴毛文龍的尚方劍,那就等於是*文龍馬上造反!對照《毛文龍來書》,前五封信肯定都是寫作在袁崇煥上任前,即崇禎收迴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劍時,毛文龍確實已經有了不臣之心。


    到此為止,30問有關的內容基本分析完畢,如果****大佬還要來繼續扯歪理的話,不妨連以下幾個一直迴避的問題一並迴答了。


    1、錦州的取舍在“寧錦大戰”以後是有定論的。


    ======================


    什麽定論?你把天啟皇帝的最後裁決藏起來幹什麽?底下一些貪生怕死的官員被皇帝否決了的言論,到你嘴裏反倒成了定論了?


    2、兵部侍郎霍維華雖然認為錦城不能輕易放棄,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為:“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


    ======================


    又玩斷章取義的把戲了?上下文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


    3、駐守該地的總兵尤世祿稱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


    ======================


    看不懂古文?這個是錦州不可守的理由?


    4、駐塔山守將認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別所”


    ======================


    上下文,上下文!老玩這種把戲煩不煩?


    5、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


    ======================


    這家夥是什麽鳥人,你倒是給大家說說啊?他怎麽鬧到給充軍的,恩?就憑這個家夥的立場,憑老命反對孫承宗的方略,有什麽奇怪?


    6、袁崇煥在“寧錦大戰”時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洪承疇在“鬆錦大戰”時救援不了祖大壽都是因為這個地理缺陷。


    =======================


    著名的寧錦大戰核鬆錦大戰還能瞎掰?迴去補補曆史。袁崇煥是疲憊後金大軍,派出滿桂那一萬人看數量就知道是牽製的;洪承疇早就能救援祖大壽了,多爾袞給打的那個叫慘,自己去看看《滿文老檔》怎麽寫的,最後坐失良機等到皇太極來援,完全是過度保守的錯。別拿這兩場戰事相提並論,一個是一萬,擺明就是牽製去的,一個是十三萬,先保守後盲動,居然全部被你剝離戰鬥經過怪到地理去了,你還真是個怨天尤人便秘怪茅廁的理論專家。


    7、沒有錦州山海關一樣能守,從1622年到1628年其中錦沒有幾年是駐軍的,而且1628年後金還占領了錦州,不過也感覺沒有意思,所以自動撤退了,因為錦州是個容易被包圍的地方,誰守誰倒黴。


    =======================


    恩,所以皇太極臨死前是老年癡呆了,花了三年多時間,用了全國的軍力財力來打下這麽個倒黴的地方。


    8、750/(19*4.8+26*10+35*10)*12=12.8萬兩銀/萬人/年


    =======================


    貌似幫朝鮮打仗,朝鮮不提供錢糧的?還是說這朝鮮提供的錢糧不算軍隊開支?明朝末年募軍額定標準月銀一兩五錢,幫朝鮮打仗的時候開的工資比這個低了?


    9、7.1萬(關、寧、錦),800/7.1=112.6萬兩銀/萬人/年


    =======================


    萬曆援朝的數字我不清楚你怎麽糊弄出來的,這個逃不過我的法眼。你7.1的出處是“關外”七萬一千,還有“關內”四萬多指的就是山海關,結果你大言不慚還弄了個(關、寧、錦)。明明隻是寧錦兩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關的兵力,蒙人有術。


    還有這個800,更是好笑,是崇禎元年的遼餉680加上天啟七年朝廷總虧空120算出來的。崇禎十年以前,全國鎮壓農民起義的錢都從遼餉裏出,知道不?崇禎元年西南平亂就是一大筆開銷,用了這680萬的至少還有雲貴川三省人馬,你怎麽給吃掉了?崇禎年的遼餉和天啟年的虧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個笑話,更別說你把整個明朝的虧空都算成是遼東花掉的。


    10、“鬆錦大戰”打了幾年,糧食不出問題才怪,後金在“鬆錦大戰”時讓朝鮮從海路運糧食到大淩河,而明朝的糧食根本運不進錦州,這就是袁大人選的好地方


    ======================


    鬆錦大戰從崇禎十二年開打,前兩年都是祖大壽一個人在前麵頂著。多爾袞也是慢慢屯田包圍了錦州才讓祖大壽的糧草開始出問題的。洪承疇崇禎十四年六月從寧遠出兵後,一到錦州就和祖大壽裏應外合把多爾袞揍的其慘無比。就在這個時段內,明軍的糧食就送進錦州去了。保護送糧的裏麵有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吳三桂。八月十二日皇太極增兵到錦州給多爾袞撐場子,二十四日就把洪承疇揍的麵目全非。然後是七個月的圍城,這個時候倒是送不進糧食了——被圍城了送不進糧食關地形什麽事?洪承疇最廢柴的就是,寧錦直接一道直線,皇太極把他到寧遠的退路截斷,自然等於洪承疇也把皇太極迴沈陽的退路截斷。狹路相逢勇者勝,偏偏洪承疇當先決定“我們快逃吧”,全軍不聽指揮,亂哄哄的全線潰敗——被人連鍋端了餃子怪地形p事啊?偏偏現在還有個無恥的,剝去全部戰爭背景細節,把失敗全歸罪給地形——廢柴的程度和洪承疇有的一比。


    注:與這10個問題對應的文章是《駁fanqianyulei關於為袁崇煥辯護一文》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波逐流之神龍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波逐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波逐流並收藏隨波逐流之神龍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