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國運盛衰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神宗皇帝在幼年即位,聰穎早熟,受到母後嚴格的宮廷教育。輔臣張居正憑借其出眾才華,以法製治理國家,政令頒布即刻執行,尤其關注邊疆事務。起初,他與高拱共同策劃安撫蒙古部落首領俺答,使得宣府、大同以西地區得到安寧。他任命大將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譚綸為督撫,所有軍事部署和建設皆聽從戚繼光的意見。戚繼光修建城堡、墩台布局精妙,烽火通訊係統完善,且善於混合訓練浙江兵與邊地兵,形成步騎車混合作戰能力,使得外族之敵聞風喪膽,三十年間無人敢侵犯邊境。張居正又啟用大將李成梁鎮守遼東,李成梁英勇善戰,經常殺入敵境深處。
當時,國內九邊地區安定,地方官員畏懼法律,行政管理接近漢宣帝黃龍年間。然而,張居正性格驕傲且剛愎自用,還為兒子建造豪華宅邸,去世後招致諸多怨恨,最終導致家族遭受禍患。繼任的內閣輔臣多因避嫌而不願擔當重任,而皇帝又逐漸長大,更加熟悉政務,不再將權力下放,寬嚴相濟、剛柔並蓄,百姓對此感到滿意。而且國庫充盈,稅收也不苛刻,士大夫們以氣節互相推崇,雖然沒有姚崇、宋璟(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名相)那樣的賢臣輔佐,但當時的情況也不比開元盛世差。然而,隨著鄭貴妃受寵,神宗皇帝漸顯懈怠,臨朝次數減少,直到圍繞皇位繼承問題產生激烈爭議,朝堂上黨派對立,矛盾激化,形成水火不容之勢。當時圍繞皇位繼承權問題的奏疏充斥朝廷,皇帝對此愈發厭煩,不斷貶謫參與爭論的大臣,但持論者立場更加堅定。皇帝認為以威勢壓製不如置之不理,批複奏章日益稀少,最後甚至完全停止臨朝,對於祭祀天地等重大典禮不再親自主持,經筵講學也長期中斷,對官員的升遷不再過問,被彈劾者也不予處置。這是因為皇帝對朝臣普遍失望,認為無人值得倚重,所任用的大臣越來越少,一人往往掌握多個要職,權勢更加集中。而且由於皇帝認為言官無可用之才,便對他們的意見置之不理。然而實際情況是,言官們隻要一上疏彈劾,不等到皇帝下旨處理,被彈劾的人就會立刻離職而去,自此言官更加肆意妄為。
庸碌無能的內閣首付方從哲獨攬朝政,但皇帝似乎對他的無能並不反感,反而安然接受了他的執政。由於內閣輔臣無力主政,監察部門得以操縱朝政,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等人成為虎豹當關一樣的權臣,排斥打壓天下賢才,使之幾乎殆盡。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員,凡是被選為監察官員的,都不是由內閣決定。原先的監察官員更是借此機會拉攏後輩,壯大自身勢力。當時他們最為熱衷的就是禁錮、打擊道德理學,而對於邊防和吏治則完全忽視,貪腐之風日益猖獗,社會風氣急劇惡化。
遼東危機爆發後,將領和士兵皆驕縱不堪,無法應對。繁重的賦稅使百姓貧困,流寇趁機崛起,朝廷統治土崩瓦解。災難雖然在天啟、崇禎兩朝徹底爆發,而其根源早已深埋。到了後來,群臣公然背離公義,一心營私,流寇之患日益嚴重,黨派之間的攻擊也愈發激烈。盡管各方言論意見各有長短不同,但世人所稱的小人,大多確是真小人,而所謂的君子,卻未必真是君子。當時百姓更加貧窮,官員更加腐敗,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將領士兵不懂得如何殺敵,隻知道殘害百姓。文官們不務正業,隻知道鑽營攀附,即使是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也無法挽迴這一頹勢。
唉!一天、兩天乃至萬天之中都會有無數政務需要處理,怎麽可能高枕無憂、輕輕鬆鬆地治理好國家呢?明太祖朱元璋每天兩次臨朝,黎明即起,深夜才睡,並非喜好辛勞。周文王忙到太陽偏西仍顧不上吃飯,實在是不得已。舜帝主張無為而治,隻是指的政治理念,並非說無為就是沒有繁忙政務。現在竟然有人說萬曆皇帝因寬鬆懈怠、不理政務而保得一時太平,崇禎皇帝因過於操切政務而導致天下大亂,這簡直是荒謬之談!
當時,國內九邊地區安定,地方官員畏懼法律,行政管理接近漢宣帝黃龍年間。然而,張居正性格驕傲且剛愎自用,還為兒子建造豪華宅邸,去世後招致諸多怨恨,最終導致家族遭受禍患。繼任的內閣輔臣多因避嫌而不願擔當重任,而皇帝又逐漸長大,更加熟悉政務,不再將權力下放,寬嚴相濟、剛柔並蓄,百姓對此感到滿意。而且國庫充盈,稅收也不苛刻,士大夫們以氣節互相推崇,雖然沒有姚崇、宋璟(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名相)那樣的賢臣輔佐,但當時的情況也不比開元盛世差。然而,隨著鄭貴妃受寵,神宗皇帝漸顯懈怠,臨朝次數減少,直到圍繞皇位繼承問題產生激烈爭議,朝堂上黨派對立,矛盾激化,形成水火不容之勢。當時圍繞皇位繼承權問題的奏疏充斥朝廷,皇帝對此愈發厭煩,不斷貶謫參與爭論的大臣,但持論者立場更加堅定。皇帝認為以威勢壓製不如置之不理,批複奏章日益稀少,最後甚至完全停止臨朝,對於祭祀天地等重大典禮不再親自主持,經筵講學也長期中斷,對官員的升遷不再過問,被彈劾者也不予處置。這是因為皇帝對朝臣普遍失望,認為無人值得倚重,所任用的大臣越來越少,一人往往掌握多個要職,權勢更加集中。而且由於皇帝認為言官無可用之才,便對他們的意見置之不理。然而實際情況是,言官們隻要一上疏彈劾,不等到皇帝下旨處理,被彈劾的人就會立刻離職而去,自此言官更加肆意妄為。
庸碌無能的內閣首付方從哲獨攬朝政,但皇帝似乎對他的無能並不反感,反而安然接受了他的執政。由於內閣輔臣無力主政,監察部門得以操縱朝政,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等人成為虎豹當關一樣的權臣,排斥打壓天下賢才,使之幾乎殆盡。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員,凡是被選為監察官員的,都不是由內閣決定。原先的監察官員更是借此機會拉攏後輩,壯大自身勢力。當時他們最為熱衷的就是禁錮、打擊道德理學,而對於邊防和吏治則完全忽視,貪腐之風日益猖獗,社會風氣急劇惡化。
遼東危機爆發後,將領和士兵皆驕縱不堪,無法應對。繁重的賦稅使百姓貧困,流寇趁機崛起,朝廷統治土崩瓦解。災難雖然在天啟、崇禎兩朝徹底爆發,而其根源早已深埋。到了後來,群臣公然背離公義,一心營私,流寇之患日益嚴重,黨派之間的攻擊也愈發激烈。盡管各方言論意見各有長短不同,但世人所稱的小人,大多確是真小人,而所謂的君子,卻未必真是君子。當時百姓更加貧窮,官員更加腐敗,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將領士兵不懂得如何殺敵,隻知道殘害百姓。文官們不務正業,隻知道鑽營攀附,即使是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也無法挽迴這一頹勢。
唉!一天、兩天乃至萬天之中都會有無數政務需要處理,怎麽可能高枕無憂、輕輕鬆鬆地治理好國家呢?明太祖朱元璋每天兩次臨朝,黎明即起,深夜才睡,並非喜好辛勞。周文王忙到太陽偏西仍顧不上吃飯,實在是不得已。舜帝主張無為而治,隻是指的政治理念,並非說無為就是沒有繁忙政務。現在竟然有人說萬曆皇帝因寬鬆懈怠、不理政務而保得一時太平,崇禎皇帝因過於操切政務而導致天下大亂,這簡直是荒謬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