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然議撫


    十二月時,來自楚地、豫地、皖地的官兵大量集結,叛亂的賊寇因此感到恐懼,主動請求投降安撫。初十日丙辰這天,監軍楊卓然代表朝廷前往賊寇陣營協商投降事宜。


    這一年,叛亂的賊寇四處蔓延,雖然朝廷的軍隊在不同時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俘獲並斬殺了部分賊寇,也多次向朝廷報告賊寇請求投降的消息,然而已經投降的賊寇勢力並未得到有效瓦解,與此同時,由於饑荒的影響,更多的饑民被煽動聚集起來,局勢的發展就如同野火燎原一般,迅速蔓延,難以遏製和撲滅。


    歲饑


    七月時,由於饑荒,眾多饑民紛紛揭竿而起,他們聚集在大行山上響應賊寇的號召。這一年,北京、南京以及河南、山東、山西、浙江等地遭受了嚴重的大旱和蝗災,災情嚴重到人們不得不以人為食,草木幾乎被完全毀滅,土地上顆粒無收。同時,各地土匪趁亂紛紛崛起,道路交通也因此嚴重受阻。


    誌異


    庚辰年(公元1640年)正月十五日丁卯之夜,東方天空中彌漫著濃厚的黑氣,連續三個晚上都有這樣的景象。到了二月壬子月初,杭州城的城門在夜間發出聲響。


    無錫地方記載顯示:九月二十三日,在未時和申時之間,天空布滿密集烏雲卻不下雨,而是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豆,這些小豆有紺色、紅色和黑色三種,質地堅硬。有些百姓收集了這些小豆,等到次年春天播種,雖然長出了莖稈,卻並未開花結果。


    當時,張真人來到無錫,他的船頭掛著兩塊牌子,上麵寫著:“值日功曹聽用,天下城隍免參。”當地縣令龐昌允誠摯邀請他祈雨,張真人謙虛地迴應說:“降雨是天庭掌管的事,不是我敢於擅自做主的。憑我的能力,最多也隻能暫時讓水位升高幾尺罷了。”不久後,果然河水悄悄上漲了三尺,但五日後又退迴到了原來的水位。張真人進入崇安寺,首先參拜了三清祖師,接下來又依次參拜了關公等神隻,都行了四叩首的大禮,但對於像張巡(安史之亂時的朝廷名將,守衛睢陽達數月之久,後來城陷被殺)那樣的一些神隻,他並沒有一一作揖致敬。


    當時,連年幹旱歉收,糧食價格高漲,人民飽受饑餓之苦。那時,我隨同嶽父杭濟之先生在洛社的路上學習,田野間遍布青、紅、黑等各種顏色、長約五寸的昆蟲,它們肆意啃食稻穀和豆類作物。那時候,我寄住在杭氏家的書房裏,每日隻能喝著綠豆熬成的粥糊口。六月二十一日,我和嶽父從洛社返迴,途徑全州時,隻見街道門戶緊閉,聽說是一些破落戶百姓欲襲擊徐氏,我們於是繞道村莊後方行走。遠處望去,幾裏之外濃煙滾滾,大家都在說那是焚燒石塘孫氏家的情形,社會人心惶惶。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兩天,暮塘橋附近的貧困人群聚集了幾十人,來到有米之家搶奪食物,甚至揚言要襲擊我們所在的城鎮。因此,我們鎮上也組織了二百人,給他們每人一碗酒和四兩肉,武裝起來四處巡邏防範。不久,那些搶掠者陸續被捕,許多人被鞭打致死,鄉村社會才稍稍恢複安寧,但貧困的百姓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卯辰(公元1639年至1640年)兩年,蝗災和旱災遮天蔽日,按照民俗說法,猛將掌管著這些災害,於是大家紛紛上演戲劇以祈求消災。男女老少在田間敲鑼打鼓驅趕蝗蟲,豎起旗幟,我目睹這一切,不禁感歎:這正是斬木揭竿的暴亂預兆,天下恐怕即將陷入混亂之中。果然,在申酉(公元1641年至1642年)年份,鄉兵紛紛起義,驗證了我的預言。這說明,國家的安定與動亂之間,總會先出現一些征兆,隻是懵懂無知的人們未能察覺而已。


    正月初六戊午日,出現了雷電交加、傾盆大雨的天氣,當時還在大寒時節,還未到立春,冬日卻出現了夏日的氣候,可謂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異常現象。這種災異表現在六月底,百姓因饑荒在城中哄搶糧食,很快波及到各個鄉村,搶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自夏至秋無雨,米價飆升至每兩銀子可買七錢米,而且大戶人家不肯賣米,從而引發了搶糧風波。


    六月初三那天下午,一輛轎子在街頭化緣,轎中有一位身高僅一尺的小尼姑,她大頭、大臉、大手坐在盤子中,被一個老尼姑捧在手中,見到的人都覺得非常奇異。這是個不祥的預兆。據問,她們是從浙江省來的。


    六月初六到十五日間,月亮下方有蝗蟲群飛過,這是由於長時間幹旱所致。七月二十五日下午,遮天蔽日的蝗蟲從西北方向飛往東南,無錫城屋頂堆積了兩三寸厚的蝗蟲,道路上的老人均表示從未見過如此情景。二十九日下午蝗災持續,直到八月初二和初四兩天,蝗蟲仍然密布空中。八月十二日下午,仍有蝗蟲稀疏飛過,傍晚更為嚴重。當年的賦稅高達四五分,而白米的價格則是二兩銀子隻能買到一石的米。


    六月十七日酷暑難耐,當天下午,饑民因不滿馬世奇侵吞官府糶米款項二百兩銀子,將其房屋燒毀,並亂拳將其打得頭破血流,全身沾滿血汙。從這件事開始,鄉紳的身份和名聲大大降低。從十七日至二十日,城鄉各地接連發生哄搶事件。十八日,各店鋪被搶米,大戶人家也無法幸免。十九日和二十日,搶奪事件升級。二十一日,各鄉村爆發大規模搶糧。二十二日,知縣龐昌允開始緝拿並關押亂民十幾人,城中秩序才逐漸恢複。二十三日後,每天都在審理亂民,官府打死四五十人,而在鄉間被打死、燒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這些異變,都是當時的一場劫數。七月十五日,蘇州關卡上有一戶姓施的富戶不肯賣出官米,百姓紛紛拿起工具,破門而入,殺死五十多人,這家人幾乎被滅門,吳地的變故就是這樣發生的。當時,國家久享太平,連年旱災饑荒,人心浮動,渴望變革。幸好江南地區性格柔弱,沒有強大的人物挺身而出引領變亂,否則,局麵很容易發展到像豫楚地區那樣的動亂程度。


    山東丐婦


    崇禎庚辰年(公元1640年),山東以及周邊各省連續多年遭受嚴重的旱災荒年,大批流民紛紛南下至南京尋找食物。當時,在書鋪廊下,躺著一位穿著舊絲綢衣服的秀才,他頭裹毛巾,旁邊還有一位年輕婦人,耳朵上掛著銀耳墜,麵容端莊,舉止嫻雅。這位婦人見到過往行人,便會伸出扇子乞討錢財。有人詢問她的來曆,她說:“我是山東一大戶人家的女兒,結婚才五天,就和丈夫一起離家乞討至此。我的丈夫也是官宦世家出身,曾在官學學習,但他因為饑餓和嚴寒,不幸患病,現在已經臥床不起,我也隻能坐守在他身邊,直至生命盡頭。”有人勸她為何不去找個合適的人家,至少可以換來幾十兩銀子來調理丈夫的病情,或許夫妻二人都能活下來。婦人堅決迴應:“與其違背貞節苟活,我寧願恪守道義至死。況且,丈夫的病情已經很重,即便有了吃的和藥,恐怕也難以痊愈。倘若丈夫去世,我發誓也不會獨自存活,怎麽能為了生存就喪失了尊嚴呢?”又有人追問她為什麽不賣掉耳上的銀耳墜換取糧食,她迴答:“這是我出嫁時夫家的聘禮,我不忍心舍棄。”聽了她的話,圍觀的人都對她深感讚歎和欽佩,紛紛慷慨解囊援助。她很快籌得了一些銀兩,用以購買一口棺材,將它暫放在寺廟中。她細心照料生病的丈夫,看到丈夫喝了碗粥,她也吃一碗粥,丈夫不吃,她也不吃。就這樣連續十多天不吃東西,丈夫最終去世。料理完丈夫的後事後,她又依靠乞討的錢財請人安葬了丈夫,她自己也用手撩起衣擺當作容器去捧土。在丈夫的墳墓尚未堆砌完畢之時,她因勞累過度而暈倒在地,被人扶起時已經氣絕身亡。路過的人都被她的忠貞和高潔所感動,共同出資購買了一口棺材,讓她與丈夫合葬一處。直到她去世那一刻,她耳朵上的銀耳墜仍在。


    江南地區那些富貴人家的妻女,若是有失節敗壞名聲卻毫不在意的,在看到這位婦人的事跡後,都應該感到羞愧難當,無顏麵對世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溪漱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溪漱石並收藏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