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幸議儲是個大事,不可能一次會議就定下來。大家先達成了統一的意見贊同扶蘇當太子,後續操作還要再議。
李斯迴府之後就火急火燎地給長公子去信告知這一好消息了。
不過李斯送信的效率是遠不如軍中專門的傳訊通道快的,在他的信件抵達之前,扶蘇和王翦就已經得到消息了。
秦王政沒有「給兒子一個驚喜」的這種愛好,做了決定就直接說了,也讓扶蘇自己做好準備。
當然,立儲的大事同樣需要告知在外征戰的大將。尤其這次立儲的原因還牽扯到前線戰事,不說清楚容易引起儲君和將領的矛盾。
隻是文臣們著實有點多慮。
王翦展開信件看完,對左右笑道:
「如此甚好,滅趙之功多分一些出去,我王氏也就不那麽顯眼了。」
別看秦國多了個李牧這樣的名將,難道大秦還真能指望李牧幫忙攻打剩下幾國?李牧心裏別扭著呢,頂多去打打匈奴,滅六國還得靠自己人。
可剩下的大秦將領裏,李氏已經在急流勇退了,要不也不會把李信養成那個性子。更何況還有個李牧也和李氏有關係,他們更不能太出風頭。
到時候能和王氏爭鋒的,隻剩蒙氏。可蒙氏特意安排了蒙毅走文臣的路子,隻留蒙武、蒙恬父子帶兵,不像王氏全家上下都是武將。
王翦目光長遠,深知槍打出頭鳥。不論王上會不會猜忌王氏,王氏都得做出謙遜的姿態來。
攢那麽多功勞又不能傳給下一代,隻能維持自己的顯赫,有什麽用?軍功夠用就行。
現在識趣,就能多給君王留點好印象。
說不定往後數兩三代的君王氣量沒那麽大,想起誰誰家裏曾經囂張跋扈,就對他們的後代棄之不用了。到時候王氏後人即便實力差一些,靠著祖輩餘蔭也能得君王青眼。
王翦琢磨起了後麵幾國。
燕魏齊沒什麽戰鬥力,楚國卻不好打。估計他到時候還得出大力氣,得想個法子多找幾個人分擔軍功。
他看長公子就挺好的。
當爹的都不擔心兒子會搶自己的風頭,威脅自己的王位,那他不如放開手來幹。
王翦還不知道扶蘇是偷跑出來的,下一迴他休想再亂跑了。現在盤算得再多,到時候也是白搭。
另一邊李信也收到了信。
這信和他爺爺送來讓他親近長公子的信是一起到的,李信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撓撓頭。
他爺爺不是在隴西郡嗎?隔著這麽遠居然都知道王上要冊立太子的事情了?送來的信還能追上王上命人送的那封,爺爺什麽時候這麽厲害了?
李信想了想沒想明白,隻能感嘆一聲薑還是老的辣,老老實實地聽話去給長公子示好。
如今扶蘇已經抵達邯鄲城外,和李信王翦匯合了。最近正在圍城,暫時用不上李信的騎兵部隊,這小子閑得很。
扶蘇還在看信,李信倒是興沖沖地上門請安來了。他往常也不來請安的,今天也不知道是抽了什麽風。
「李將軍可有要事?」
扶蘇問道。
李信樂嗬嗬的:
「我沒事,就是來看看公子有沒有什麽需要我幫忙的。」
扶蘇想了想,成吧,把小將軍留在身邊聊聊天也挺好。
扶蘇於是問道:
「將軍覺得,邯鄲還要多久才能破?」
李信完全不覺得閑聊聊軍事有什麽問題,他仔細思索了一下,道:
「應該五日內能出結果。」
之前趙國調了太多糧草支援各地軍隊,因為饑荒的緣故地方存糧根本不夠吃。貴族再心疼也不得不大出血,導致邯鄲城中其實沒剩太多糧食。
這已經不隻是影響百姓了,按照他們的估算,城中貴族怕是也快吃不飽飯了。
為了不餓死,他們應該會選擇投降,韓國那些貴族現在不就被好吃好喝地養著嗎?
扶蘇沉默了片刻:
「好吃好喝?你確定嗎?」
據他所知,趙高給貴族們安排的一日兩餐都是庶民吃的野菜和麥飯,吃得那些燴不厭細的韓國舊貴痛不欲生。
不知道趙國貴族打聽到了多少消息,要是他們打聽得足夠詳細,可能寧願餓死也不肯受此折辱。
李信還真不知道這些,他震驚:
「那些韓國貴族原來日子過得這麽悽慘的嗎?」
說完想起士兵和庶民平時也都在吃這些,又覺得沒什麽慘的了。人家能吃他們為什麽不能吃,李小將軍很多時候也會和士兵同吃同住來著。
李信嘖嘖搖頭:
「看來指望不上貴族開門投降了,不如指望趙王遷?」
韓王安日子過得多舒坦啊,趙王遷沒吃過苦,餓了肚子說不準會力排眾議投降呢。
君王要投降,貴族應該攔不住的吧。
事情的發展和李信猜測的差不多,幾天之後餓得嗷嗷哭的趙王遷實在是受不了了。
他從出生起就錦衣玉食,何曾受過這等委屈?
投降,必須投降!
不就是去秦王安排的地方待著嘛?反正換個地方也不影響他繼續聽歌舞看美人吃,幹什麽非要抵抗。
趙王遷難得聰明了一迴,覺得趙國貴族不會同意他投降。於是偷偷寫了投降書,瞞著眾人遞出來了。在貴族反應過來之前,直接開了城門。
李斯迴府之後就火急火燎地給長公子去信告知這一好消息了。
不過李斯送信的效率是遠不如軍中專門的傳訊通道快的,在他的信件抵達之前,扶蘇和王翦就已經得到消息了。
秦王政沒有「給兒子一個驚喜」的這種愛好,做了決定就直接說了,也讓扶蘇自己做好準備。
當然,立儲的大事同樣需要告知在外征戰的大將。尤其這次立儲的原因還牽扯到前線戰事,不說清楚容易引起儲君和將領的矛盾。
隻是文臣們著實有點多慮。
王翦展開信件看完,對左右笑道:
「如此甚好,滅趙之功多分一些出去,我王氏也就不那麽顯眼了。」
別看秦國多了個李牧這樣的名將,難道大秦還真能指望李牧幫忙攻打剩下幾國?李牧心裏別扭著呢,頂多去打打匈奴,滅六國還得靠自己人。
可剩下的大秦將領裏,李氏已經在急流勇退了,要不也不會把李信養成那個性子。更何況還有個李牧也和李氏有關係,他們更不能太出風頭。
到時候能和王氏爭鋒的,隻剩蒙氏。可蒙氏特意安排了蒙毅走文臣的路子,隻留蒙武、蒙恬父子帶兵,不像王氏全家上下都是武將。
王翦目光長遠,深知槍打出頭鳥。不論王上會不會猜忌王氏,王氏都得做出謙遜的姿態來。
攢那麽多功勞又不能傳給下一代,隻能維持自己的顯赫,有什麽用?軍功夠用就行。
現在識趣,就能多給君王留點好印象。
說不定往後數兩三代的君王氣量沒那麽大,想起誰誰家裏曾經囂張跋扈,就對他們的後代棄之不用了。到時候王氏後人即便實力差一些,靠著祖輩餘蔭也能得君王青眼。
王翦琢磨起了後麵幾國。
燕魏齊沒什麽戰鬥力,楚國卻不好打。估計他到時候還得出大力氣,得想個法子多找幾個人分擔軍功。
他看長公子就挺好的。
當爹的都不擔心兒子會搶自己的風頭,威脅自己的王位,那他不如放開手來幹。
王翦還不知道扶蘇是偷跑出來的,下一迴他休想再亂跑了。現在盤算得再多,到時候也是白搭。
另一邊李信也收到了信。
這信和他爺爺送來讓他親近長公子的信是一起到的,李信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撓撓頭。
他爺爺不是在隴西郡嗎?隔著這麽遠居然都知道王上要冊立太子的事情了?送來的信還能追上王上命人送的那封,爺爺什麽時候這麽厲害了?
李信想了想沒想明白,隻能感嘆一聲薑還是老的辣,老老實實地聽話去給長公子示好。
如今扶蘇已經抵達邯鄲城外,和李信王翦匯合了。最近正在圍城,暫時用不上李信的騎兵部隊,這小子閑得很。
扶蘇還在看信,李信倒是興沖沖地上門請安來了。他往常也不來請安的,今天也不知道是抽了什麽風。
「李將軍可有要事?」
扶蘇問道。
李信樂嗬嗬的:
「我沒事,就是來看看公子有沒有什麽需要我幫忙的。」
扶蘇想了想,成吧,把小將軍留在身邊聊聊天也挺好。
扶蘇於是問道:
「將軍覺得,邯鄲還要多久才能破?」
李信完全不覺得閑聊聊軍事有什麽問題,他仔細思索了一下,道:
「應該五日內能出結果。」
之前趙國調了太多糧草支援各地軍隊,因為饑荒的緣故地方存糧根本不夠吃。貴族再心疼也不得不大出血,導致邯鄲城中其實沒剩太多糧食。
這已經不隻是影響百姓了,按照他們的估算,城中貴族怕是也快吃不飽飯了。
為了不餓死,他們應該會選擇投降,韓國那些貴族現在不就被好吃好喝地養著嗎?
扶蘇沉默了片刻:
「好吃好喝?你確定嗎?」
據他所知,趙高給貴族們安排的一日兩餐都是庶民吃的野菜和麥飯,吃得那些燴不厭細的韓國舊貴痛不欲生。
不知道趙國貴族打聽到了多少消息,要是他們打聽得足夠詳細,可能寧願餓死也不肯受此折辱。
李信還真不知道這些,他震驚:
「那些韓國貴族原來日子過得這麽悽慘的嗎?」
說完想起士兵和庶民平時也都在吃這些,又覺得沒什麽慘的了。人家能吃他們為什麽不能吃,李小將軍很多時候也會和士兵同吃同住來著。
李信嘖嘖搖頭:
「看來指望不上貴族開門投降了,不如指望趙王遷?」
韓王安日子過得多舒坦啊,趙王遷沒吃過苦,餓了肚子說不準會力排眾議投降呢。
君王要投降,貴族應該攔不住的吧。
事情的發展和李信猜測的差不多,幾天之後餓得嗷嗷哭的趙王遷實在是受不了了。
他從出生起就錦衣玉食,何曾受過這等委屈?
投降,必須投降!
不就是去秦王安排的地方待著嘛?反正換個地方也不影響他繼續聽歌舞看美人吃,幹什麽非要抵抗。
趙王遷難得聰明了一迴,覺得趙國貴族不會同意他投降。於是偷偷寫了投降書,瞞著眾人遞出來了。在貴族反應過來之前,直接開了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