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夫不用去鹹陽拜見秦王的嗎?」
士兵不懂這個,他們隻是聽令行事。長公子隻提了要讓李牧走哪條路、去看看哪個縣城,沒說要入鹹陽參拜。
他想了想,道:
「左右已經到了隴西,將軍先去郡守府吧。若是有什麽不妥,南鄭公會處理的。」
南鄭公都封公了,肯定比他們懂的多。
李牧:……
李牧發現和這些人一比,他的政治素養簡直不要太高。
但過都過去了,再折返迴鹹陽也不合適。最終李牧還是老老實實去了隴西,隴西這裏偶爾也能打匈奴,比待在秦國腹地要讓他舒服。
李崇見到大侄子的時候,笑眯眯的,一點都不意外,顯然是提前收到消息了。
李牧已經算是老將了,南鄭公作為他的伯父,年齡更是大。在先秦時期,這已經是難得的高齡老人了,不過他瞧著反而比李牧更精神矍鑠。
據李崇自稱,這是因為他跟隨的王上特別體貼將領,大家日子都過得舒心,所以不顯老。
李牧:你們秦國人是不是都有個毛病,叫做逮到機會就要誇秦王政?
李牧不和他囉嗦這個,隻提起自己過鹹陽而不入的事情。
沒想到李崇樂嗬嗬地表示:
「這個啊,沒什麽大不了的。」
李牧:?原來秦王這麽好說話的嗎?
李崇意味深長:
「你見過長公子不就夠了嗎?既然公子讓你直接來隴西,那見不見王上都是一樣的。」
李牧似懂非懂地點頭。
他想,可能這一路的安排看似是長公子做的,其實是秦王首肯。
李崇沒有解釋這個誤會,給侄子安排好住宿之後就背著手悠悠閑閑地迴書房了。提筆給兒子和孫子寫了封信,叮囑他們以後要對長公子更客氣一點。
試問整個大秦還有誰敢越過王上自作主張,做完之後王上還不會生氣的啊?
看來距離立太子不遠了。
鹹陽宮中。
秦王政最近養成了一個習慣,下朝之後先不去正殿,而是迴寢殿看看兒子的來信。點評一番今日的內容和往日的有什麽優劣區別之後,心滿意足地把信放入床頭的玉盒中去,再前往正殿批閱奏摺。
這絕不是因為他想有個私人空間看信,而是因為在正殿看完之後再讓人送去寢殿放好太麻煩了。
侍者對此有別的看法。
他們認為王上應該是擔心他們中途送信迴去,有可能將寶貴的家信丟失,所以不假他人之手。
當然,這種推測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這天秦王政收到的家信內容比較特別,提到了一些正事。說是已經安排武安君李牧前往隴西了,所以告知父親一聲。
秦王政倒是沒想著兒子先斬後奏不把當爹的放在眼裏。
畢竟臭小子都幹得出偷溜的事情了,和這個相比李牧那點小事根本不足為慮。
這件事就這麽揭過去了,秦王一點沒放在心上。直到許久之後收到了南鄭公遞來的摺子,才知道李牧已經抵達了隴西。
秦王政便順口把消息告知了臣子們,通知他們大秦即將再添一員大將。
臣子們迴去越琢磨越不對,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不對啊,李牧都到隴西了,怎麽沒來鹹陽覲見王上?他李牧真的願意效忠大秦嗎?他連王上都不肯拜見啊!
臣子於是又紛紛迴去勸王上小心防備,李牧有可能是假裝投誠。
秦王政也陷入了沉默。
但他想的內容和臣子們不太一樣,他想的是——扶蘇都安排李牧去縣城參觀了,也沒想起來讓人過來拜見他這個秦王。這臭小子不會是當秦王當久了養成習慣了吧,忘了他上頭還有個爹,以為自己才是秦王呢。
雖然如此,秦王政還是擺擺手讓臣子們都退下,此事不必再提。
兒子處事不夠妥當,當爹的除了幫忙善後也沒別的辦法。隻是個參拜而已,漏了就漏了吧。
秦王政開始琢磨起立太子的事情。
太子算半個君,當公子的越俎代庖容易被朝臣詬病,太子這麽做就不打緊了。
隻是最近沒什麽好的理由,平白無故提出要立太子,總覺得不夠莊重。
要不,等趙國滅了之後,藉口扶蘇滅趙有功冊封太子?
秦王政決定把心腹愛臣召來商量一番。
剛剛被打發走的部分臣子又被叫了迴來,摸不著頭腦地聽著王上的話,不明白怎麽突然就扯上立太子了。
特意被從家裏拎過來的李斯混在人群裏,積極響應王上的提議。
他可是長公子的心腹,當然要支持公子更進一步了。至於王上是為什麽起的這個心思,那不重要,反正有問題的話公子自己會解決的。
跟隨一個手段了得的公子就是舒服,遇到什麽事情都不需要他們這群下屬瞎操心。
李斯的反應並不突出,因為雖然大家都不明白怎麽突然就要立太子了,但針對立太子這件事,還是十分支持的。
眾人早就在猜測王上到底什麽時候才會提出冊立太子,一直拖著叫他們心裏都沒底,如今能塵埃落定也是件好事。
就是這個理由……
長公子滅趙有功,不會讓辛苦帶兵的將領們感覺被分了功勞嗎?
文臣大多對前線戰事了解得不夠深入,畢竟他們是真的不太懂打仗。哪怕知道長公子幫忙出謀劃策了,對於這些計謀到底有多少作用也拿不準。
士兵不懂這個,他們隻是聽令行事。長公子隻提了要讓李牧走哪條路、去看看哪個縣城,沒說要入鹹陽參拜。
他想了想,道:
「左右已經到了隴西,將軍先去郡守府吧。若是有什麽不妥,南鄭公會處理的。」
南鄭公都封公了,肯定比他們懂的多。
李牧:……
李牧發現和這些人一比,他的政治素養簡直不要太高。
但過都過去了,再折返迴鹹陽也不合適。最終李牧還是老老實實去了隴西,隴西這裏偶爾也能打匈奴,比待在秦國腹地要讓他舒服。
李崇見到大侄子的時候,笑眯眯的,一點都不意外,顯然是提前收到消息了。
李牧已經算是老將了,南鄭公作為他的伯父,年齡更是大。在先秦時期,這已經是難得的高齡老人了,不過他瞧著反而比李牧更精神矍鑠。
據李崇自稱,這是因為他跟隨的王上特別體貼將領,大家日子都過得舒心,所以不顯老。
李牧:你們秦國人是不是都有個毛病,叫做逮到機會就要誇秦王政?
李牧不和他囉嗦這個,隻提起自己過鹹陽而不入的事情。
沒想到李崇樂嗬嗬地表示:
「這個啊,沒什麽大不了的。」
李牧:?原來秦王這麽好說話的嗎?
李崇意味深長:
「你見過長公子不就夠了嗎?既然公子讓你直接來隴西,那見不見王上都是一樣的。」
李牧似懂非懂地點頭。
他想,可能這一路的安排看似是長公子做的,其實是秦王首肯。
李崇沒有解釋這個誤會,給侄子安排好住宿之後就背著手悠悠閑閑地迴書房了。提筆給兒子和孫子寫了封信,叮囑他們以後要對長公子更客氣一點。
試問整個大秦還有誰敢越過王上自作主張,做完之後王上還不會生氣的啊?
看來距離立太子不遠了。
鹹陽宮中。
秦王政最近養成了一個習慣,下朝之後先不去正殿,而是迴寢殿看看兒子的來信。點評一番今日的內容和往日的有什麽優劣區別之後,心滿意足地把信放入床頭的玉盒中去,再前往正殿批閱奏摺。
這絕不是因為他想有個私人空間看信,而是因為在正殿看完之後再讓人送去寢殿放好太麻煩了。
侍者對此有別的看法。
他們認為王上應該是擔心他們中途送信迴去,有可能將寶貴的家信丟失,所以不假他人之手。
當然,這種推測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這天秦王政收到的家信內容比較特別,提到了一些正事。說是已經安排武安君李牧前往隴西了,所以告知父親一聲。
秦王政倒是沒想著兒子先斬後奏不把當爹的放在眼裏。
畢竟臭小子都幹得出偷溜的事情了,和這個相比李牧那點小事根本不足為慮。
這件事就這麽揭過去了,秦王一點沒放在心上。直到許久之後收到了南鄭公遞來的摺子,才知道李牧已經抵達了隴西。
秦王政便順口把消息告知了臣子們,通知他們大秦即將再添一員大將。
臣子們迴去越琢磨越不對,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不對啊,李牧都到隴西了,怎麽沒來鹹陽覲見王上?他李牧真的願意效忠大秦嗎?他連王上都不肯拜見啊!
臣子於是又紛紛迴去勸王上小心防備,李牧有可能是假裝投誠。
秦王政也陷入了沉默。
但他想的內容和臣子們不太一樣,他想的是——扶蘇都安排李牧去縣城參觀了,也沒想起來讓人過來拜見他這個秦王。這臭小子不會是當秦王當久了養成習慣了吧,忘了他上頭還有個爹,以為自己才是秦王呢。
雖然如此,秦王政還是擺擺手讓臣子們都退下,此事不必再提。
兒子處事不夠妥當,當爹的除了幫忙善後也沒別的辦法。隻是個參拜而已,漏了就漏了吧。
秦王政開始琢磨起立太子的事情。
太子算半個君,當公子的越俎代庖容易被朝臣詬病,太子這麽做就不打緊了。
隻是最近沒什麽好的理由,平白無故提出要立太子,總覺得不夠莊重。
要不,等趙國滅了之後,藉口扶蘇滅趙有功冊封太子?
秦王政決定把心腹愛臣召來商量一番。
剛剛被打發走的部分臣子又被叫了迴來,摸不著頭腦地聽著王上的話,不明白怎麽突然就扯上立太子了。
特意被從家裏拎過來的李斯混在人群裏,積極響應王上的提議。
他可是長公子的心腹,當然要支持公子更進一步了。至於王上是為什麽起的這個心思,那不重要,反正有問題的話公子自己會解決的。
跟隨一個手段了得的公子就是舒服,遇到什麽事情都不需要他們這群下屬瞎操心。
李斯的反應並不突出,因為雖然大家都不明白怎麽突然就要立太子了,但針對立太子這件事,還是十分支持的。
眾人早就在猜測王上到底什麽時候才會提出冊立太子,一直拖著叫他們心裏都沒底,如今能塵埃落定也是件好事。
就是這個理由……
長公子滅趙有功,不會讓辛苦帶兵的將領們感覺被分了功勞嗎?
文臣大多對前線戰事了解得不夠深入,畢竟他們是真的不太懂打仗。哪怕知道長公子幫忙出謀劃策了,對於這些計謀到底有多少作用也拿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