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咱就說那小子,肚子裏有真東西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依照陸知白的設想,糧安民心的第一步,就是救災,多多發糧發福利。
趁機統計好人口等信息,灌輸“大明啥啥都好,你們生活好差,快加入我們吧”的思想。
第二步,就是時機成熟之後,帶著百姓舉大事。
打土司,分田地!
朝廷要將土司的田地統統收歸國有,再依照一定標準,分給當地民眾,如同大明百姓一樣,編戶齊民,製定人口黃冊、魚鱗圖冊!
如此,他們就逐漸在心態和實質上,成為了大明百姓。
不再是土司的奴隸!
失去了奴隸的土司,就失去了統治的根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輔以軍事、教化等手段。
強大的軍隊,是一切內政外交的先決條件。
朱元璋讀完,不禁拍案而起,眼中滿是震驚。
他倒吸一口涼氣,低聲自語:
“說起來就是這麽簡單!可是……又有幾個人,能講得這般透徹?”
這個角度,所有人都沒有提起過。
朱元璋的目光緊緊鎖住手中的奏本,久久未曾移開。
他的眉頭越皺越緊,神情凝重,竟莫名地感到後背有些發涼。
“朝廷對蠻夷百姓,比土司做得好,便能爭取民心。”
他在心中反複思忖,“可會不會有朝一日,出現這麽一個人,對百姓更好,進而借此煽動民心,推翻朝廷?”
這個念頭一旦泛起,便如雜草般在他心中肆意生長。
但轉瞬之間,朱元璋又忍不住笑出了聲。
他輕輕搖頭,自嘲這無端的憂慮。
“荒唐!”
在他看來,這種事情,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
這世間,掌握著財富與權勢之人,十有八九貪婪自私,讓他們主動讓利於民,簡直比登天還難。
就算真有那麽極少數心懷善念之人,即便傾盡全力,又怎能抗衡那些占據多數的貪婪之輩?
“能舍得把大量土地、錢財,或是其他財物都分發給百姓的人,在旁人眼中,怕不是個大傻子!”
這般憨傻之人,這天下間,恐怕還沒生出來呢!
而窮人,向來弱勢,想要把富人的財產拿過來,也不是那麽容易。
即便建了新朝,總歸還是走老路子。
不過是一場場輪迴罷了……
想罷,朱元璋眼中的憂慮已然消散,變成一如既往的威嚴與鎮定。
朱元璋也不再多想,揚聲道:“傳太子!”
又說:“請廣智侯速來奏對!”
朱標匆匆步入禦書房。
朱元璋正一臉凝重又略帶興奮地佇立在案前。
桌上平攤著陸知白所呈的奏疏。
朱元璋抬手示意,叫朱標看奏疏,同時沉聲道:
“標兒,你瞧瞧駙馬對西南的方略。咱就說那小子,肚子裏有真東西,多掏掏總是可以掏出來的……”
朱標笑道:“這話聽著有點兒瘮得慌……”
他全神貫注地研讀起來,眼中光芒,也是逐漸亮起。
少頃,他快速瀏覽了一遍,抬起頭,神色鄭重地說道:
“此法真是……太大膽了。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路!”
朱元璋感慨道:
“可不是嘛!咱怎麽也沒想到,他會這麽破局……”
朱標點頭說:
“往昔針對西南所采取的策略,多是以羈縻懷柔之法為主,側重於安撫當地土司,盡力維持原有的舊製,以求一時的安穩局麵。
但駙馬此番所獻之策,卻直擊要害,意圖破舊立新,徹底革新西南地區的治理格局,真是目光遠大,透視千秋!”
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製。
漢、唐、宋、元、明等諸朝,承認當地土著頭目,封以王侯或許以厚祿,納入朝廷管理的製度。
一方麵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製;另一方麵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
朱元璋微微點頭說:
“羈縻懷柔,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麽多年下來,總覺得不得勁兒。該給的安撫,沒少給那些土司。可結果又如何呢?叛亂蜂起!
咱想起小時候種田,那些鳥兒到處飛,剛趕走東邊的,西邊的又來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真他娘的讓人窩火,這不是個無底洞嘛……”
朝廷不停地派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像在田地裏疲於奔命,卻始終無法將害鳥徹底根除。
朱元璋正是感覺到了,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兒,所以一直在考慮該如何徹底解決。
問題是,羈縻的主意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
這麽多年了,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
可見有多麽難辦!
朱標讚同道:
“不錯,羈縻之策隻是權宜之計,雖說能在短期內穩住局勢,可長久下來,隱患重重!土司勢力愈發壯大,尾大不掉,朝廷政令在當地難以暢行。
駙馬提出‘改土歸流’,是要將西南地區納入朝廷的直接管轄,從官員製度到百姓民生,全方位進行重塑……”
說著朱標皺起眉頭,憂慮道:
“隻不過,這一步邁得著實太大,麵臨的風險著實不可小覷。這是一步險棋。”
朱元璋笑道:“你且說一說,真要推行起來,難點究竟在何處。看看我們想的是否一致。”
朱標垂首沉思片刻,迴應道:
“父皇,難點首先在於土司的強烈反抗。他們世代盤踞於此,勢力根深蒂固,一旦察覺自身根本利益受到觸動,必然會拚死相爭。
再者,西南地區民族眾多,風俗習慣各異,稍有不慎,處置不當,極易引發民眾騷亂。
還有,流官的選派若是不合適,難以服眾,或許會讓局麵更糟……”
朱元璋聽完,微微頷首,有些認可。
沒過多久,陸知白便奉命前來。
他剛剛才吃完晚飯呢。
陸知白先行禮問安。
朱元璋也不與他兜圈子,直截了當地開口問道:
“駙馬,你的奏疏咱已經看了。很大膽,卻也鞭辟入裏。一下子說透了困惑咱的地方!
不過,什麽奴隸製、封建製,這個說法咱還是頭一迴聽聞。你且講講,二者差異,究竟在何處?”
趁機統計好人口等信息,灌輸“大明啥啥都好,你們生活好差,快加入我們吧”的思想。
第二步,就是時機成熟之後,帶著百姓舉大事。
打土司,分田地!
朝廷要將土司的田地統統收歸國有,再依照一定標準,分給當地民眾,如同大明百姓一樣,編戶齊民,製定人口黃冊、魚鱗圖冊!
如此,他們就逐漸在心態和實質上,成為了大明百姓。
不再是土司的奴隸!
失去了奴隸的土司,就失去了統治的根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輔以軍事、教化等手段。
強大的軍隊,是一切內政外交的先決條件。
朱元璋讀完,不禁拍案而起,眼中滿是震驚。
他倒吸一口涼氣,低聲自語:
“說起來就是這麽簡單!可是……又有幾個人,能講得這般透徹?”
這個角度,所有人都沒有提起過。
朱元璋的目光緊緊鎖住手中的奏本,久久未曾移開。
他的眉頭越皺越緊,神情凝重,竟莫名地感到後背有些發涼。
“朝廷對蠻夷百姓,比土司做得好,便能爭取民心。”
他在心中反複思忖,“可會不會有朝一日,出現這麽一個人,對百姓更好,進而借此煽動民心,推翻朝廷?”
這個念頭一旦泛起,便如雜草般在他心中肆意生長。
但轉瞬之間,朱元璋又忍不住笑出了聲。
他輕輕搖頭,自嘲這無端的憂慮。
“荒唐!”
在他看來,這種事情,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
這世間,掌握著財富與權勢之人,十有八九貪婪自私,讓他們主動讓利於民,簡直比登天還難。
就算真有那麽極少數心懷善念之人,即便傾盡全力,又怎能抗衡那些占據多數的貪婪之輩?
“能舍得把大量土地、錢財,或是其他財物都分發給百姓的人,在旁人眼中,怕不是個大傻子!”
這般憨傻之人,這天下間,恐怕還沒生出來呢!
而窮人,向來弱勢,想要把富人的財產拿過來,也不是那麽容易。
即便建了新朝,總歸還是走老路子。
不過是一場場輪迴罷了……
想罷,朱元璋眼中的憂慮已然消散,變成一如既往的威嚴與鎮定。
朱元璋也不再多想,揚聲道:“傳太子!”
又說:“請廣智侯速來奏對!”
朱標匆匆步入禦書房。
朱元璋正一臉凝重又略帶興奮地佇立在案前。
桌上平攤著陸知白所呈的奏疏。
朱元璋抬手示意,叫朱標看奏疏,同時沉聲道:
“標兒,你瞧瞧駙馬對西南的方略。咱就說那小子,肚子裏有真東西,多掏掏總是可以掏出來的……”
朱標笑道:“這話聽著有點兒瘮得慌……”
他全神貫注地研讀起來,眼中光芒,也是逐漸亮起。
少頃,他快速瀏覽了一遍,抬起頭,神色鄭重地說道:
“此法真是……太大膽了。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路!”
朱元璋感慨道:
“可不是嘛!咱怎麽也沒想到,他會這麽破局……”
朱標點頭說:
“往昔針對西南所采取的策略,多是以羈縻懷柔之法為主,側重於安撫當地土司,盡力維持原有的舊製,以求一時的安穩局麵。
但駙馬此番所獻之策,卻直擊要害,意圖破舊立新,徹底革新西南地區的治理格局,真是目光遠大,透視千秋!”
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製。
漢、唐、宋、元、明等諸朝,承認當地土著頭目,封以王侯或許以厚祿,納入朝廷管理的製度。
一方麵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製;另一方麵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
朱元璋微微點頭說:
“羈縻懷柔,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麽多年下來,總覺得不得勁兒。該給的安撫,沒少給那些土司。可結果又如何呢?叛亂蜂起!
咱想起小時候種田,那些鳥兒到處飛,剛趕走東邊的,西邊的又來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真他娘的讓人窩火,這不是個無底洞嘛……”
朝廷不停地派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像在田地裏疲於奔命,卻始終無法將害鳥徹底根除。
朱元璋正是感覺到了,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兒,所以一直在考慮該如何徹底解決。
問題是,羈縻的主意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
這麽多年了,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
可見有多麽難辦!
朱標讚同道:
“不錯,羈縻之策隻是權宜之計,雖說能在短期內穩住局勢,可長久下來,隱患重重!土司勢力愈發壯大,尾大不掉,朝廷政令在當地難以暢行。
駙馬提出‘改土歸流’,是要將西南地區納入朝廷的直接管轄,從官員製度到百姓民生,全方位進行重塑……”
說著朱標皺起眉頭,憂慮道:
“隻不過,這一步邁得著實太大,麵臨的風險著實不可小覷。這是一步險棋。”
朱元璋笑道:“你且說一說,真要推行起來,難點究竟在何處。看看我們想的是否一致。”
朱標垂首沉思片刻,迴應道:
“父皇,難點首先在於土司的強烈反抗。他們世代盤踞於此,勢力根深蒂固,一旦察覺自身根本利益受到觸動,必然會拚死相爭。
再者,西南地區民族眾多,風俗習慣各異,稍有不慎,處置不當,極易引發民眾騷亂。
還有,流官的選派若是不合適,難以服眾,或許會讓局麵更糟……”
朱元璋聽完,微微頷首,有些認可。
沒過多久,陸知白便奉命前來。
他剛剛才吃完晚飯呢。
陸知白先行禮問安。
朱元璋也不與他兜圈子,直截了當地開口問道:
“駙馬,你的奏疏咱已經看了。很大膽,卻也鞭辟入裏。一下子說透了困惑咱的地方!
不過,什麽奴隸製、封建製,這個說法咱還是頭一迴聽聞。你且講講,二者差異,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