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考試的難度,直接拔高一個新台階!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才陸知白說要限製中舉儒生的待遇。
一些官員暗暗側目,已經有些不開心了。
雖然他們已經當上官了,但還有家族後代啊。
隻聽陸知白繼續說:
“一張一弛,才是製衡之道。所以也要給中舉考生一些權利。
比如通過鄉試,成了舉人,即可錄用。可在州縣的衙門做典吏,或在縣學做低位教諭。
過了會試,成為貢士,就可以在省級部門。
若是能通過殿試,便可以去京師的部門……大概就是這樣。”
朱元璋聽了,眼眸微微一眯,思索起來:
“乍一聽,倒也有些道理……”
吏部尚書卻滿臉不可思議,無語至極反而笑了,問:
“侯爺難道不知,官與吏不同嗎?已然成了舉人,怎麽可能還去做吏?”
陸知白說:
“自然知道,但這不是我提的,是胡惟庸提的啊!”
眾人皆無語:“……”
他們很懷疑事情的真假。
胡惟庸既已犯謀反之罪,說什麽都沒用的。都快死了,還在為國家考慮,他還謀什麽反?
對了,胡惟庸到底提了多少新策來著……
古代的吏,全是臨時工。
也就是說,不享受朝廷固定俸祿。
一般來講,是雇主或衙門掏錢。
陸知白望著朱元璋,說:
“民間有句話叫做,‘鐵打的胥吏,流水的縣令’。
胥吏往往有家傳,與豪紳巨室交好,是地頭蛇一般的人物。
或許可以在官與吏之間,設置一個‘參官’的級別……”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卻不見笑意:“百裏侯……”
吏部尚書提醒道:“侯爺,咱們不是在說科舉嗎?”
“嗯,”陸知白繼續說,“殿試之後,可再考一場,優中選優,他們極可能是棟梁之材……”
朱元璋點頭,倒是讚同了這個提議。
其他人也在琢磨。
而後陸續發表意見。
禮部尚書說:
“通過鄉試就可做官,恐怕有些不妥……”
陸知白兩手一攤:
“我也覺得!胡惟庸這壓根就是餿主意!”
朱元璋似笑非笑:“……”
陸知白:
“或許可以在殿試之後,再安排一場考試,未進殿試者皆可參加,若是通過,便可得用。”
說白了,就是複活賽。
朱元璋摸著兩寸長的胡須,饒有興致,思索起來。
其餘官員一番考慮,紛紛發表意見:
“殿試後再加試,倒要更穩妥莊重一些。”
“若是有人因種種緣故發揮失常,倒也有補救的機會。”
“隻是……”
禮部侍郎悄悄看了陸知白一眼,說:
“如此一來,殿試之後要加試兩場,其中一場規模甚大,倒是要好生籌備……”
陸知白眉梢微動,並不言語。
他真想建議老朱學武則天,一年考一次。
這樣每年都有人能上岸,朝廷也不缺人才了。
但科舉製度和流程太繁瑣了,五級考下來,以古代的組織能力,根本做不到。
這就是宋朝開始,科舉漸漸固定為三年一考的原因。
籌備科考,是禮部的職責。
陸知白提出加試,既增加了禮部的活兒,卻也變相地擴大了權柄……
接下來。
朱元璋說:
“以往這科舉資格,是‘鄉裏舉保’,但難免串通舞弊。
以後,就在各府州縣,設專人查驗。嚴防冒籍、冒名等事!”
陸知白點頭說:
“不錯,這資格審查,應該貫穿科舉,甚至為官的始終。”
眾人又詳細的討論了科舉從頭到腳的諸多規則。
盡量保證公平公正。
比如迴避、隔離、搜檢、巡考、謄錄等等製度。
兩個殿閣大學士,在不停的記錄著。
朱元璋問道:“諸卿,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眾人麵麵相覷,各自思索。
陸知白道:
“兒臣以為……”
朱元璋抬手問道:“先說是誰的主意!”
陸知白笑:“是兒臣的主意……
一,考試內容不隻限於四書五經。至於增加何內容,請陛下勘定其他經典!”
那群五六十歲的老官員,一下子睜大了老眼,紛紛望著他。
這家夥,橫豎要跟儒家過不去啊……
朱元璋則眯起眸子,滿臉的若有所思。
陸知白繼續說:
“第二,提高時政,包括策論的占比!
每次科舉要考很多場,出過的題一般不再用,但四書五經適合出題的內容就那麽些。
長此以往,將無題可出,題目就會稀奇古怪,逐漸偏離初衷。
還有考生,一味地背誦範文,有時竟也能幸運通過鄉試,成為舉人……”
朱元璋微微頷首,說:“你倒是有遠見。”
陸知白又道:
“第三,除行測外,自鄉試起,再增加‘麵試’一科!
因為每場考試,基本都是在考寫作,卻不考說話、儀容,未免有失偏頗。”
六部等官員眼睛瞪得更大了,用看怪物的目光看著他。
就這一句話,籌備科舉的工作量,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
而考試的難度,更是直接拔高了一個新台階。
太狠了啊!
別讓考生知道是你提議的……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轉,卻有些意動了。
殿試是要見人的,但仍然不算麵試,因為還是要考文章。
但曆朝的科舉中,確實也有結巴、近視等人能中舉。
朱元璋憂慮道:
“既然見了麵,若是與考官相識,豈不就有舞弊的可能?”
陸知白就說了異地、主副考官、雙盲、抽簽、權重計分等辦法。
朱元璋沉吟著,說:“咱再想想……”
有些官員的神色間,則多了幾分憂慮,道:
“若施行此法,隻怕難度太高,通過者寥寥……”
陸知白笑道:“不會的,按照分數排名次,矮子裏也能拔將軍。”
朱元璋問:“你還有主意嗎?”
陸知白思量片刻,提出影響全國政治文化格局的重要事項:
“南北文教不均,應根據人口比例,盡早定下各省科舉名額,以免日後南北離心……”
禮部尚書等人,不由得深深凝視著他。
原來這駙馬,倒也不是想為難考生,確實是為國家和社稷著想……
朱元璋神情也凝重了些,點頭讚許:
“此言有理!
北邊西邊,本就文教不興,若是再不幫扶,豈不是會積弱?
至於科考大省,若是搭配上加考,想必考生也不會有太多怨言……”
一些官員暗暗側目,已經有些不開心了。
雖然他們已經當上官了,但還有家族後代啊。
隻聽陸知白繼續說:
“一張一弛,才是製衡之道。所以也要給中舉考生一些權利。
比如通過鄉試,成了舉人,即可錄用。可在州縣的衙門做典吏,或在縣學做低位教諭。
過了會試,成為貢士,就可以在省級部門。
若是能通過殿試,便可以去京師的部門……大概就是這樣。”
朱元璋聽了,眼眸微微一眯,思索起來:
“乍一聽,倒也有些道理……”
吏部尚書卻滿臉不可思議,無語至極反而笑了,問:
“侯爺難道不知,官與吏不同嗎?已然成了舉人,怎麽可能還去做吏?”
陸知白說:
“自然知道,但這不是我提的,是胡惟庸提的啊!”
眾人皆無語:“……”
他們很懷疑事情的真假。
胡惟庸既已犯謀反之罪,說什麽都沒用的。都快死了,還在為國家考慮,他還謀什麽反?
對了,胡惟庸到底提了多少新策來著……
古代的吏,全是臨時工。
也就是說,不享受朝廷固定俸祿。
一般來講,是雇主或衙門掏錢。
陸知白望著朱元璋,說:
“民間有句話叫做,‘鐵打的胥吏,流水的縣令’。
胥吏往往有家傳,與豪紳巨室交好,是地頭蛇一般的人物。
或許可以在官與吏之間,設置一個‘參官’的級別……”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卻不見笑意:“百裏侯……”
吏部尚書提醒道:“侯爺,咱們不是在說科舉嗎?”
“嗯,”陸知白繼續說,“殿試之後,可再考一場,優中選優,他們極可能是棟梁之材……”
朱元璋點頭,倒是讚同了這個提議。
其他人也在琢磨。
而後陸續發表意見。
禮部尚書說:
“通過鄉試就可做官,恐怕有些不妥……”
陸知白兩手一攤:
“我也覺得!胡惟庸這壓根就是餿主意!”
朱元璋似笑非笑:“……”
陸知白:
“或許可以在殿試之後,再安排一場考試,未進殿試者皆可參加,若是通過,便可得用。”
說白了,就是複活賽。
朱元璋摸著兩寸長的胡須,饒有興致,思索起來。
其餘官員一番考慮,紛紛發表意見:
“殿試後再加試,倒要更穩妥莊重一些。”
“若是有人因種種緣故發揮失常,倒也有補救的機會。”
“隻是……”
禮部侍郎悄悄看了陸知白一眼,說:
“如此一來,殿試之後要加試兩場,其中一場規模甚大,倒是要好生籌備……”
陸知白眉梢微動,並不言語。
他真想建議老朱學武則天,一年考一次。
這樣每年都有人能上岸,朝廷也不缺人才了。
但科舉製度和流程太繁瑣了,五級考下來,以古代的組織能力,根本做不到。
這就是宋朝開始,科舉漸漸固定為三年一考的原因。
籌備科考,是禮部的職責。
陸知白提出加試,既增加了禮部的活兒,卻也變相地擴大了權柄……
接下來。
朱元璋說:
“以往這科舉資格,是‘鄉裏舉保’,但難免串通舞弊。
以後,就在各府州縣,設專人查驗。嚴防冒籍、冒名等事!”
陸知白點頭說:
“不錯,這資格審查,應該貫穿科舉,甚至為官的始終。”
眾人又詳細的討論了科舉從頭到腳的諸多規則。
盡量保證公平公正。
比如迴避、隔離、搜檢、巡考、謄錄等等製度。
兩個殿閣大學士,在不停的記錄著。
朱元璋問道:“諸卿,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眾人麵麵相覷,各自思索。
陸知白道:
“兒臣以為……”
朱元璋抬手問道:“先說是誰的主意!”
陸知白笑:“是兒臣的主意……
一,考試內容不隻限於四書五經。至於增加何內容,請陛下勘定其他經典!”
那群五六十歲的老官員,一下子睜大了老眼,紛紛望著他。
這家夥,橫豎要跟儒家過不去啊……
朱元璋則眯起眸子,滿臉的若有所思。
陸知白繼續說:
“第二,提高時政,包括策論的占比!
每次科舉要考很多場,出過的題一般不再用,但四書五經適合出題的內容就那麽些。
長此以往,將無題可出,題目就會稀奇古怪,逐漸偏離初衷。
還有考生,一味地背誦範文,有時竟也能幸運通過鄉試,成為舉人……”
朱元璋微微頷首,說:“你倒是有遠見。”
陸知白又道:
“第三,除行測外,自鄉試起,再增加‘麵試’一科!
因為每場考試,基本都是在考寫作,卻不考說話、儀容,未免有失偏頗。”
六部等官員眼睛瞪得更大了,用看怪物的目光看著他。
就這一句話,籌備科舉的工作量,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
而考試的難度,更是直接拔高了一個新台階。
太狠了啊!
別讓考生知道是你提議的……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轉,卻有些意動了。
殿試是要見人的,但仍然不算麵試,因為還是要考文章。
但曆朝的科舉中,確實也有結巴、近視等人能中舉。
朱元璋憂慮道:
“既然見了麵,若是與考官相識,豈不就有舞弊的可能?”
陸知白就說了異地、主副考官、雙盲、抽簽、權重計分等辦法。
朱元璋沉吟著,說:“咱再想想……”
有些官員的神色間,則多了幾分憂慮,道:
“若施行此法,隻怕難度太高,通過者寥寥……”
陸知白笑道:“不會的,按照分數排名次,矮子裏也能拔將軍。”
朱元璋問:“你還有主意嗎?”
陸知白思量片刻,提出影響全國政治文化格局的重要事項:
“南北文教不均,應根據人口比例,盡早定下各省科舉名額,以免日後南北離心……”
禮部尚書等人,不由得深深凝視著他。
原來這駙馬,倒也不是想為難考生,確實是為國家和社稷著想……
朱元璋神情也凝重了些,點頭讚許:
“此言有理!
北邊西邊,本就文教不興,若是再不幫扶,豈不是會積弱?
至於科考大省,若是搭配上加考,想必考生也不會有太多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