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 作者:成人的童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想國這也是純屬靈機一動,眼下也沒什麽事兒,所以幹脆就隨便找了點活兒在空間裏忙活起來。
每次幹活兒累了就過來檢查一下。
查過兩次,結果讓他挺滿意的。
麵團完全沒有酒味的存在,也在慢慢脹大著。
這也證明在空間裏發酵東西也沒什麽問題,以後要是弄了酒曲、酒藥,在空間裏釀酒或者做酒釀肯定也沒問題。
等到他準備睡覺的時候,麵團也已經發到了原先兩倍以上大小。
撕開檢查,麵團裏麵布滿了細密的氣泡,還帶著一股酵母特有的味道。
揪下來一團單獨裝在一個碗裏,留著當成老麵。
剩下的連著盆子收到空間,明天包包子吃。
經過選育以後,沒了乳酸菌的二次繁育,所以發好的麵團不出意外地沒了之前那種明顯的酸味。
李想國兩輩子也沒學過相關的專業知識,又是隨便接種的酵母。
這些菌種裏麵哪些對發酵有益,哪些有害他就真的不知道了。
實際上,就算這兩類菌種,也不是哪種都適合食品發酵。
整個酵母屬目前發現的菌種就有一千多種,其中不乏產毒、又或者產生難聞味道產物的菌種。
當時篩選的時候,隻要看到名字裏有酵母和乳酸的菌種就都一股腦留下來。
難免也會有些不適合發酵的菌種存在。
甚至某些在發酵過程中有益的菌種,也全都被他當雜菌給清除了。
所幸發酵的結果不差,想來留下的酵母裏麵也有產香的酵母菌。
也不知道時間長了這比例會不會變化。
如果自己有這方麵的知識和技術,又或者花時間繼續分離篩選,將每種酵母菌都獨立培養出來。
最後根據不同場景重新複配酵母配比。
再經過造粒、幹燥,就能當成商業酵母粉來生產和利用了。
事實上商業酵母生產基本上也就是這個流程。
當然,自己這土路子離著商業化,還有大段路程要走呢。
菌種的純度能保證,但是合適的發酵進程,怎麽保證產品中酵母的活性,保證酵母菌不會退化……
哪兒樣都不是拍腦門兒就能解決的。
* * *
早上起床,照例去買了包子,不過這次他也隻買了兩個。
都怪胡同裏那家肉鋪也開了幾十年,一直都是延續著舊時的習慣。
每天早上,他們都去豆腐巷買豬,然後弄迴來自己殺。
所以這個點兒肉鋪沒開門,要不然他就直接買肉自己包了。
早飯之後,照例打掃衛生,然後看書。
看得膩了就去繼續清理園子。
隻不過天愈發的冷,這活兒自然更不好幹,沒一會兒就覺得凍得手指都疼。
他也不急,反正能清理多少就清理多少,不行剩下的等著來年開春兒再弄也無所謂。
自己也隻是開出片園子做幌子,不指望這玩意兒吃飯了。
也就是這是在城裏,反倒束手束腳。
要不然點上一把火燒荒,用不多久就能弄得幹幹淨淨,更是能把那些枯草和地表的蟲卵之類的東西清理一下。
哪兒還用得上這麽一點點用刀割。
忙活了一個多小時,看時間發現肉鋪應該開門了,李想國也停下手來直接出門去了肉鋪。
他去的時間剛好,肉案上麵剛分割好的豬肉還冒著熱氣。
這頭豬看上去挺肥的,起碼也有三指膘,李想國幹脆買了一塊差不多十斤的後鞧肉。
又買了一條五花肉。
肉鋪裏還有活雞活鴨賣,雖然有些動心,不過琢磨了下,李想國還是放棄了買幾隻的想法。
為了養的話,等著春天了再去農貿市場,又或者是廟會之類的地方去買雞苗鴨苗更合適。
這種買來的雞鴨,就算養了也不一定能下蛋。
畢竟能下蛋的,哪兒有多少人舍得賣?
萬一太老,燉起來也太費時間。
把肉放迴家裏,他又騎著車子出去轉了一圈。
迴來時候,他的自行車上多了一套石磨,外加著大大小小的幾個竹子編成的篩子。
車把上麵還掛著醬油和醋瓶子。
他買的不是那種大的石磨,磨盤直徑隻有一尺多。
說起來,如果隻加工他自己吃的糧食,這麽大的石磨也足夠用了。
真的想大批量加工,以後完全可以考慮弄個碾子和碾盤放在院子邊兒上。
除了這個,空間裏還有一個從信托商店淘換來的紫銅藥缸子。
像家裏的這些調料,量大的可以用石磨來磨,量小的就可以用藥缸子搗碎。
將辣椒皮都下鍋,小火慢慢烘出香味,然後放在石磨上麵打成辣椒粉存起來。
把石磨清洗幹淨再拿出來一半的花椒、大料和陳皮同樣都磨成粉。
每樣少留了一點兒,剩下的全都拿了草紙包起來放在空間。
零零碎碎的東西太多,有些還要剝了種子留著種。
所以這一忙活就到了下午。
拿過來後鞧肉,切下來差不多一半。
用刀把豬皮剔下來,收進空間裏,等著多了留著做成皮凍。
又或者加進去一點兒胡蘿卜、黃豆什麽的,做成四九城傳統所謂的豆醬都沒毛病。
實際上,後世即便是東北,尤其是酒席或者飯店裏自製皮凍時候。
為了追求透明度,也喜歡在豬皮湯裏麵加些瓊脂。
然後切一些碎肉在裏麵,實際上這就跟肴肉有幾分相似了。
甚至有些還會在這皮凍裏麵加些醬油什麽的,就跟四九城的豆醬又多了幾分相似。
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得出來,中餐在一定範圍內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你能說川蜀的大刀白肉、滬上的白切肉和東北的蒜泥白肉,能有多大的差別?
很多東西說是啥啥菜係,聽著挺像那麽迴事兒。
刨根問底,到了最後,其實不過都是全國人民都在吃的家常菜。
就算不吃皮凍,也可以把皮凍熬好冷卻以後切碎,混到餡兒裏做灌湯包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把肉切丁,蔥切段和在一起剁碎。
再把麵取出來,揉麵二次醒發。
再加生薑水、醬油和花椒粉,將大粒鹽碾碎同樣加水化開拌餡兒。
起鍋燒水,開包。
麵發得夠充分,所以他也幹脆包夠一鍋就直接熱水下鍋開蒸。
不過家裏沒有專門的籠屜,所以也是蒸了三鍋才完事兒。
香濃可口,雖然比不上之前買的包子,不過至少也證明了自己做這個的可行性。
說來,萬一以後跟何大清或者傻柱關係處好了,讓他們幫著改進下包子餡料總沒問題吧。
畢竟他家幾輩子都不會再賣包子了,那配方留著能下崽嗎?
斜眼笑……
每次幹活兒累了就過來檢查一下。
查過兩次,結果讓他挺滿意的。
麵團完全沒有酒味的存在,也在慢慢脹大著。
這也證明在空間裏發酵東西也沒什麽問題,以後要是弄了酒曲、酒藥,在空間裏釀酒或者做酒釀肯定也沒問題。
等到他準備睡覺的時候,麵團也已經發到了原先兩倍以上大小。
撕開檢查,麵團裏麵布滿了細密的氣泡,還帶著一股酵母特有的味道。
揪下來一團單獨裝在一個碗裏,留著當成老麵。
剩下的連著盆子收到空間,明天包包子吃。
經過選育以後,沒了乳酸菌的二次繁育,所以發好的麵團不出意外地沒了之前那種明顯的酸味。
李想國兩輩子也沒學過相關的專業知識,又是隨便接種的酵母。
這些菌種裏麵哪些對發酵有益,哪些有害他就真的不知道了。
實際上,就算這兩類菌種,也不是哪種都適合食品發酵。
整個酵母屬目前發現的菌種就有一千多種,其中不乏產毒、又或者產生難聞味道產物的菌種。
當時篩選的時候,隻要看到名字裏有酵母和乳酸的菌種就都一股腦留下來。
難免也會有些不適合發酵的菌種存在。
甚至某些在發酵過程中有益的菌種,也全都被他當雜菌給清除了。
所幸發酵的結果不差,想來留下的酵母裏麵也有產香的酵母菌。
也不知道時間長了這比例會不會變化。
如果自己有這方麵的知識和技術,又或者花時間繼續分離篩選,將每種酵母菌都獨立培養出來。
最後根據不同場景重新複配酵母配比。
再經過造粒、幹燥,就能當成商業酵母粉來生產和利用了。
事實上商業酵母生產基本上也就是這個流程。
當然,自己這土路子離著商業化,還有大段路程要走呢。
菌種的純度能保證,但是合適的發酵進程,怎麽保證產品中酵母的活性,保證酵母菌不會退化……
哪兒樣都不是拍腦門兒就能解決的。
* * *
早上起床,照例去買了包子,不過這次他也隻買了兩個。
都怪胡同裏那家肉鋪也開了幾十年,一直都是延續著舊時的習慣。
每天早上,他們都去豆腐巷買豬,然後弄迴來自己殺。
所以這個點兒肉鋪沒開門,要不然他就直接買肉自己包了。
早飯之後,照例打掃衛生,然後看書。
看得膩了就去繼續清理園子。
隻不過天愈發的冷,這活兒自然更不好幹,沒一會兒就覺得凍得手指都疼。
他也不急,反正能清理多少就清理多少,不行剩下的等著來年開春兒再弄也無所謂。
自己也隻是開出片園子做幌子,不指望這玩意兒吃飯了。
也就是這是在城裏,反倒束手束腳。
要不然點上一把火燒荒,用不多久就能弄得幹幹淨淨,更是能把那些枯草和地表的蟲卵之類的東西清理一下。
哪兒還用得上這麽一點點用刀割。
忙活了一個多小時,看時間發現肉鋪應該開門了,李想國也停下手來直接出門去了肉鋪。
他去的時間剛好,肉案上麵剛分割好的豬肉還冒著熱氣。
這頭豬看上去挺肥的,起碼也有三指膘,李想國幹脆買了一塊差不多十斤的後鞧肉。
又買了一條五花肉。
肉鋪裏還有活雞活鴨賣,雖然有些動心,不過琢磨了下,李想國還是放棄了買幾隻的想法。
為了養的話,等著春天了再去農貿市場,又或者是廟會之類的地方去買雞苗鴨苗更合適。
這種買來的雞鴨,就算養了也不一定能下蛋。
畢竟能下蛋的,哪兒有多少人舍得賣?
萬一太老,燉起來也太費時間。
把肉放迴家裏,他又騎著車子出去轉了一圈。
迴來時候,他的自行車上多了一套石磨,外加著大大小小的幾個竹子編成的篩子。
車把上麵還掛著醬油和醋瓶子。
他買的不是那種大的石磨,磨盤直徑隻有一尺多。
說起來,如果隻加工他自己吃的糧食,這麽大的石磨也足夠用了。
真的想大批量加工,以後完全可以考慮弄個碾子和碾盤放在院子邊兒上。
除了這個,空間裏還有一個從信托商店淘換來的紫銅藥缸子。
像家裏的這些調料,量大的可以用石磨來磨,量小的就可以用藥缸子搗碎。
將辣椒皮都下鍋,小火慢慢烘出香味,然後放在石磨上麵打成辣椒粉存起來。
把石磨清洗幹淨再拿出來一半的花椒、大料和陳皮同樣都磨成粉。
每樣少留了一點兒,剩下的全都拿了草紙包起來放在空間。
零零碎碎的東西太多,有些還要剝了種子留著種。
所以這一忙活就到了下午。
拿過來後鞧肉,切下來差不多一半。
用刀把豬皮剔下來,收進空間裏,等著多了留著做成皮凍。
又或者加進去一點兒胡蘿卜、黃豆什麽的,做成四九城傳統所謂的豆醬都沒毛病。
實際上,後世即便是東北,尤其是酒席或者飯店裏自製皮凍時候。
為了追求透明度,也喜歡在豬皮湯裏麵加些瓊脂。
然後切一些碎肉在裏麵,實際上這就跟肴肉有幾分相似了。
甚至有些還會在這皮凍裏麵加些醬油什麽的,就跟四九城的豆醬又多了幾分相似。
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得出來,中餐在一定範圍內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你能說川蜀的大刀白肉、滬上的白切肉和東北的蒜泥白肉,能有多大的差別?
很多東西說是啥啥菜係,聽著挺像那麽迴事兒。
刨根問底,到了最後,其實不過都是全國人民都在吃的家常菜。
就算不吃皮凍,也可以把皮凍熬好冷卻以後切碎,混到餡兒裏做灌湯包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把肉切丁,蔥切段和在一起剁碎。
再把麵取出來,揉麵二次醒發。
再加生薑水、醬油和花椒粉,將大粒鹽碾碎同樣加水化開拌餡兒。
起鍋燒水,開包。
麵發得夠充分,所以他也幹脆包夠一鍋就直接熱水下鍋開蒸。
不過家裏沒有專門的籠屜,所以也是蒸了三鍋才完事兒。
香濃可口,雖然比不上之前買的包子,不過至少也證明了自己做這個的可行性。
說來,萬一以後跟何大清或者傻柱關係處好了,讓他們幫著改進下包子餡料總沒問題吧。
畢竟他家幾輩子都不會再賣包子了,那配方留著能下崽嗎?
斜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