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 作者:成人的童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亂地迴憶並且歸納著自己讀過的一直到重生前的曆史。
在隱晦與宣揚間抽絲剝繭,試圖找到那一絲真實。
已經成了這段時間李想國打發無聊的一種娛樂。
家裏就那麽幾本書,翻了幾遍,真的都快要倒背如流了。
他也隻能靠著這些前世讀過的東西來打發時間。
這也能讓自己更好地規劃未來。
天氣冷了,孩子們也多了打冰嘎、和打出溜滑這些遊戲。
當然,偶爾也會玩穿箭杆、踢毽子、鬥拐……
這些孩子的遊戲,他都感覺參與不進去。
更不可能跑去跟小姑娘們跳皮筋、過家家吧。
而成年人的世界離著他更加遙遠。
畢竟本來可能人家還在講葷段子講得高興。
他這麽一個半大小子往邊上一湊,人家肯定也都轉移話題或者閉嘴不言了。
畢竟人家也要臉,哪兒有人好意思當著孩子講這些,那也太不正經了。
李想國也隻能無奈地發現:一個成年人的靈魂困在一具年幼的身體裏,是這樣地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
他也隻能無奈地獨居,遊離在人群之外。
所幸原身也是個喜靜不喜動的性子。
外加著家裏老人離世,自己又大難不死。
這麽個孤苦無依的孩子性格發生什麽變化,也都是可以原諒的。
外加著這些村民還沒受到後世網絡文學的荼毒。
更不可能有人會想得到什麽“穿越”、“奪舍”……
外加著他也盡可能按照原主的行為,小心地維護著周遭的人際關係。
所以這麽長的時間,村裏倒也沒什麽人發現他的行為有什麽太出格的。
無聊的時候,他甚至都嚐試著在腦海裏複習上輩子讀書時候的對數表,竟然也發現能想起來大半常用的數字。
他也愈發確定,至少有著這樣的記憶力,學什麽都不太成問題。
隻要走出去,隨便考個大學應該是手拿把掐的事兒!
這年頭可不是穿越前那種,讀書大半隻是為了教育事業發展奉獻力量,畢業就失業的年代。
如果沒記錯,貌似第一批的高考,入學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八九十。
而這個年代大學畢業生,那就業妥妥的就是幹部身份。
收入更是天然就高人一等,這足以讓自己在未來的票證時代過得舒服許多。
文科專業,顯然很容易牽扯到一些事情裏麵。
那就不作考慮,至於理工科呃專業,想來隨便找個應該也都足以讓自己安身立命。
畢竟什麽三反五反、文革……
關自己一學理工科的三代貧農大學生什麽事?
在自己主動躺平,不輕易站隊的情況下。
權勢和財富自然也跟自己不沾邊兒,那也就沒機會得罪什麽有足夠分量的人。
那還有什麽值得別人惦記?
沒油水可榨,扇一巴掌自己手還疼。
誰會來招惹自己,圖啥?
至於跟自己一個級別的小卡拉米,大家就看看各自的手段唄。
李想國想著,也迴屋洗手,開始蒸豆包。
鍋裏放上水,架上鍋叉和高粱秸紮的蒸簾。
再在上麵鋪上屜布。
拿著一棵大白菜掰開,洗幹淨,控幹水,把菜葉一片片平鋪,墊在屜布上麵。
隨後就開始用粘麵子包上豆沙,做成一個個鴨蛋大小的圓球。
一個個整齊地擺在白菜葉上,彼此間稍微留出一絲縫隙。
盡管蒸熟還會粘在一起,卻也好分開了。
原主的奶奶,到了鍋邊,都會留下空隙。
避免糊,也更好端起蓋簾。
不過李想國喜歡吃鍋巴,所以即便緊貼著鍋邊,他還是擺滿了一圈豆包。
這樣等著蒸熟了以後,貼在鍋上的這些豆包,會長出一層厚厚的鍋巴。
點火蒸起來。
隨著白氣氤氳,漸漸出現小米的香味。
接近半小時,撤火,掀開鍋蓋。
鍋裏的豆包愈發的黃澄澄的,也因為挨得太近,外加著蒸熟的麵變軟塌下來,所以這些豆包也都粘在了一起。
倒一碗涼水放在邊上,用鍋鏟在已經粘在一起的豆包中間切下去,把它們分開。
用手蘸了涼水,伸到鍋裏拿起滾燙的豆包,放在邊上的蓋簾上麵。
不過這個就要留些空隙,所以很快就撿了滿滿一蓋簾。
鍋裏還剩下大半鍋。
換了蓋簾,全都撿起來。
用筷子夾起來一個豆包品嚐一番。
相比餅子,少了油香,卻更能凸顯清香。
貼在鍋邊形成的鍋巴更是酥脆香濃,非常可口。
不過他也隻吃了這麽一個就停了下來。
一則是剛吃過早飯沒多久,肚子吃不下;再就是這總歸是黏米,吃多了難消化,會“燒心”。
拿著盤子裝了一盤,端著去了隔壁二黑子家。
這個時代的東北農村,人情味還是比較足的。
尤其是一個農業小組,關係更好。
家裏做點什麽新鮮的,也都會彼此送點嚐嚐。
東北有句俗話“別拿豆包不當幹糧”。
豆包不止算細糧,還算挺不錯的餑餑,頂餓也是一流。
做了豆包,給各家送點,也是應有之義。
送掉大半鍋,才算把小組一家不落地送過了。
收獲一些感謝以及點評,也從那些奶奶、嬸子們那裏得到一些經驗。
總體來說,李想國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還端迴去好幾樣自家沒有的吃食。
別人送東西給自己家,很少有讓空著碗端迴去的。
大半也會找點新奇的吃食當作迴禮。
沒給東西的,也不過是眼巴前沒什麽特別的東西。
迴頭自家做了什麽好吃的,也不會吝惜給他送來一份。
這階段的農業小組,本身就是為了互幫互助,真的是取長補短。
後世的公社也都是在此基礎上成立的。
不過就是農業小組合並擴大,變成了生產大隊。
但是也出來了崗位分工。
外加著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最後出現“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的後果也就不奇怪了。
也就那幫幹吃飯不幹活兒的老幫菜,才會渴望著迴到大集體的年代。
毫無疑問,這些人同樣的蠢並且壞!
將剩下的豆包,送到外麵凍起來。
鍋裏的菜葉清理掉,重新換上新的白菜葉。
繼續包豆包,再蒸好送到外麵。
再蒸了兩鍋,外麵曬了一大排的蓋簾,李想國才停下來。
這麽多的豆包,夠自己一冬天吃的了。
在隱晦與宣揚間抽絲剝繭,試圖找到那一絲真實。
已經成了這段時間李想國打發無聊的一種娛樂。
家裏就那麽幾本書,翻了幾遍,真的都快要倒背如流了。
他也隻能靠著這些前世讀過的東西來打發時間。
這也能讓自己更好地規劃未來。
天氣冷了,孩子們也多了打冰嘎、和打出溜滑這些遊戲。
當然,偶爾也會玩穿箭杆、踢毽子、鬥拐……
這些孩子的遊戲,他都感覺參與不進去。
更不可能跑去跟小姑娘們跳皮筋、過家家吧。
而成年人的世界離著他更加遙遠。
畢竟本來可能人家還在講葷段子講得高興。
他這麽一個半大小子往邊上一湊,人家肯定也都轉移話題或者閉嘴不言了。
畢竟人家也要臉,哪兒有人好意思當著孩子講這些,那也太不正經了。
李想國也隻能無奈地發現:一個成年人的靈魂困在一具年幼的身體裏,是這樣地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
他也隻能無奈地獨居,遊離在人群之外。
所幸原身也是個喜靜不喜動的性子。
外加著家裏老人離世,自己又大難不死。
這麽個孤苦無依的孩子性格發生什麽變化,也都是可以原諒的。
外加著這些村民還沒受到後世網絡文學的荼毒。
更不可能有人會想得到什麽“穿越”、“奪舍”……
外加著他也盡可能按照原主的行為,小心地維護著周遭的人際關係。
所以這麽長的時間,村裏倒也沒什麽人發現他的行為有什麽太出格的。
無聊的時候,他甚至都嚐試著在腦海裏複習上輩子讀書時候的對數表,竟然也發現能想起來大半常用的數字。
他也愈發確定,至少有著這樣的記憶力,學什麽都不太成問題。
隻要走出去,隨便考個大學應該是手拿把掐的事兒!
這年頭可不是穿越前那種,讀書大半隻是為了教育事業發展奉獻力量,畢業就失業的年代。
如果沒記錯,貌似第一批的高考,入學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八九十。
而這個年代大學畢業生,那就業妥妥的就是幹部身份。
收入更是天然就高人一等,這足以讓自己在未來的票證時代過得舒服許多。
文科專業,顯然很容易牽扯到一些事情裏麵。
那就不作考慮,至於理工科呃專業,想來隨便找個應該也都足以讓自己安身立命。
畢竟什麽三反五反、文革……
關自己一學理工科的三代貧農大學生什麽事?
在自己主動躺平,不輕易站隊的情況下。
權勢和財富自然也跟自己不沾邊兒,那也就沒機會得罪什麽有足夠分量的人。
那還有什麽值得別人惦記?
沒油水可榨,扇一巴掌自己手還疼。
誰會來招惹自己,圖啥?
至於跟自己一個級別的小卡拉米,大家就看看各自的手段唄。
李想國想著,也迴屋洗手,開始蒸豆包。
鍋裏放上水,架上鍋叉和高粱秸紮的蒸簾。
再在上麵鋪上屜布。
拿著一棵大白菜掰開,洗幹淨,控幹水,把菜葉一片片平鋪,墊在屜布上麵。
隨後就開始用粘麵子包上豆沙,做成一個個鴨蛋大小的圓球。
一個個整齊地擺在白菜葉上,彼此間稍微留出一絲縫隙。
盡管蒸熟還會粘在一起,卻也好分開了。
原主的奶奶,到了鍋邊,都會留下空隙。
避免糊,也更好端起蓋簾。
不過李想國喜歡吃鍋巴,所以即便緊貼著鍋邊,他還是擺滿了一圈豆包。
這樣等著蒸熟了以後,貼在鍋上的這些豆包,會長出一層厚厚的鍋巴。
點火蒸起來。
隨著白氣氤氳,漸漸出現小米的香味。
接近半小時,撤火,掀開鍋蓋。
鍋裏的豆包愈發的黃澄澄的,也因為挨得太近,外加著蒸熟的麵變軟塌下來,所以這些豆包也都粘在了一起。
倒一碗涼水放在邊上,用鍋鏟在已經粘在一起的豆包中間切下去,把它們分開。
用手蘸了涼水,伸到鍋裏拿起滾燙的豆包,放在邊上的蓋簾上麵。
不過這個就要留些空隙,所以很快就撿了滿滿一蓋簾。
鍋裏還剩下大半鍋。
換了蓋簾,全都撿起來。
用筷子夾起來一個豆包品嚐一番。
相比餅子,少了油香,卻更能凸顯清香。
貼在鍋邊形成的鍋巴更是酥脆香濃,非常可口。
不過他也隻吃了這麽一個就停了下來。
一則是剛吃過早飯沒多久,肚子吃不下;再就是這總歸是黏米,吃多了難消化,會“燒心”。
拿著盤子裝了一盤,端著去了隔壁二黑子家。
這個時代的東北農村,人情味還是比較足的。
尤其是一個農業小組,關係更好。
家裏做點什麽新鮮的,也都會彼此送點嚐嚐。
東北有句俗話“別拿豆包不當幹糧”。
豆包不止算細糧,還算挺不錯的餑餑,頂餓也是一流。
做了豆包,給各家送點,也是應有之義。
送掉大半鍋,才算把小組一家不落地送過了。
收獲一些感謝以及點評,也從那些奶奶、嬸子們那裏得到一些經驗。
總體來說,李想國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還端迴去好幾樣自家沒有的吃食。
別人送東西給自己家,很少有讓空著碗端迴去的。
大半也會找點新奇的吃食當作迴禮。
沒給東西的,也不過是眼巴前沒什麽特別的東西。
迴頭自家做了什麽好吃的,也不會吝惜給他送來一份。
這階段的農業小組,本身就是為了互幫互助,真的是取長補短。
後世的公社也都是在此基礎上成立的。
不過就是農業小組合並擴大,變成了生產大隊。
但是也出來了崗位分工。
外加著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最後出現“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的後果也就不奇怪了。
也就那幫幹吃飯不幹活兒的老幫菜,才會渴望著迴到大集體的年代。
毫無疑問,這些人同樣的蠢並且壞!
將剩下的豆包,送到外麵凍起來。
鍋裏的菜葉清理掉,重新換上新的白菜葉。
繼續包豆包,再蒸好送到外麵。
再蒸了兩鍋,外麵曬了一大排的蓋簾,李想國才停下來。
這麽多的豆包,夠自己一冬天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