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 作者:成人的童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穿戴整齊以後,李想國推門出去,忙活起每天的日常。
這兩天又是陰天,不過沒有途徑知道天氣預報,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下雪。
不過哪怕不下雪,晚上也會有霜,打掃幹淨的院子地麵上依然一片白茫茫。
檢查過院門,確認是關好的。
李想國去雞舍邊上,把門打開。
看到門被打開,被關了一晚上的雞鴨以及大鵝立刻一股腦地往外跑。
已經霜雪覆地,外麵的野物都找不到吃的,更何況這些家養的貨。
李想國可不敢讓它們跑到院子外麵去。
真放出去,估計用不到晚上,就可能有野牲口上門來感謝李想國給它們加餐。
去苞米樓子拿過來一抱玉米棒子,搓下來玉米粒撒在院子裏。
這些家禽馬上就全都跑過來搶著吃,沒搶到的就都圍著李想國一頓亂叫。
等著投喂。
一時間,真是滿院子雞飛狗跳。
不過一直到扔完最後一把玉米粒,它們也還是圍著李想國不肯散開。
這點李想國也知道,玉米肯定不夠它們吃的。
所以他把之前拌好的一盆穀糠擺在了院子中間,又給它們在水槽裏麵添上一點水。
這才讓它們消停下來,去圍著盆子吃了起來。
李想國也不管它們,直接鑽到了雞舍裏。
把晚上喂食的食槽搬迴家扔到廚房,才再度走出來朝著牛棚走過去。
現在太冷了,哪怕剩下的再少,他也都把食槽搬迴家。
裏麵剩下的飼料少,解凍也容易。
要是偷懶,時間長了,食槽滿了再解凍,那混雜著穀糠和菜葉的飼料就別想那麽容易解凍了。
不用點手段,隻怕三五天都未必能徹底解凍。
不過他走的時候,也得小心地避開零散的雞屎、鴨糞。
這些直腸子的玩意兒,吃點東西,就走到哪兒拉到哪兒。
就這麽一會兒,院子裏已經多出來不少黑的白的、有幹有稀的糞便。
一天下來,滿院子也必然到處都是這些東西。
所以,這段時間每天把家禽關進雞舍後,掃一遍院子也成了李想國的日常。
天冷倒是也有好處,那些雞屎什麽的很快就凍得發硬。
不止沒什麽味道,打掃的時候也不粘掃帚。
就是有時候這些東西會凍在地上,掃帚根本掃不動,得用鐵鍬鏟下來才行。
這兩天李想國也都是自己伺候那些牛。
二黑子有些咳嗽,李想國讓他別來了,好好歇幾天。
所以也隻能自己去伺候那些牛。
給它們添上草料,還喂了幾桶加了鹽的溫水。
照例還得清理牛棚。
說起來,原主家裏是真的不缺錢。
家裏就這麽兩口人,還都是一老一少,土改又是按著人口分的田。
並不像後世是按照成年男性數量來分的。
所以每年都會剩下不少的糧食,留夠兩人的口糧,大半都被拿去賣掉了。
所以原主父親陸續寄迴來的錢也根本用不到。
因為用不到,所以也沒有去換成東北幣。
上次出去迴來後,李想國還整理過,家裏有差不多近千萬的東北幣。
還有三百多萬軟妹幣,這要是換算一下,妥妥的又是接近四千萬的東北幣。
在這個年代的農村,絕對算得上家底殷實。
就這,還沒算家裏的房子還有三頭牛。
原主和他奶奶當時還真想著,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
所以年初,看著價錢合適,外加著本身也得伺候小組的耕牛。
就買了兩頭母牛加上一頭公牛,都是剛成年的。
這樣,有公牛能幹活,母牛能下崽。
過幾年就能有一大群的牛。
而且這兩頭小母牛也爭氣,都配種成功了。
生產期倒是不怎麽好,估摸著正好趕在過年前後。
不過總歸伺候好了,也沒太大問題,那樣明年就有五頭牛了。
那樣不管是繼續養著,還是養大了賣掉,都是好事。
發展生產,實際上也是這時期有了土地和家畜後,廣大農民都有的普遍想法。
誰還不想自家的生活能更好些呢?
可李想國有著後世的記憶。
哪怕沒親身經曆,卻也多少知道後麵的曆史。
好日子沒幾年,就該成立公社了,這些家畜以及田地都要轉為公有資產。
在這過程裏必然涉及大量的資產,那為什麽會出現一平二調三收款的行為也就完全不奇怪了。
所以那個時期,很多人都是偷著把耕牛殺掉賣肉,避免被低價公有化。
就像小崗村,加入高級社之前,有耕地一千一百畝,耕牛二十六頭。
僅一九五六年冬天,小崗村就死掉了十七頭耕牛。
到一九六二年,小崗村的耕地僅剩下一百畝,耕牛僅有一頭半。
躺平,人家也是認真的。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現在的一切社會行為,都能在曆史中找到重複的痕跡。
你覺得時髦、創新的,很可能都是大家祖上早就玩膩的東西。
但是,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會有人更著急。
這樣的狀況對農業生產不利,所以後來出台一些相關文件。
嚴禁公有化過程中,壓低價格購買農民的生產物資,更嚴禁收繳農民存款。
這才得以遏止殺牛之風。
後邊的三年災害期間,東北也有旱災。
但是沒中原地區嚴重,少數地區才有絕收的情況。
所以盡管生活不可避免地苦了一些,不過卻沒造成什麽嚴重的後果。
至於再後麵的文革,東北的農村也沒那麽嚴苛。
本身地廣人稀,監管自然寬鬆。
大多數農村也不過應付性地隨便開個批鬥會,喊喊口號。
完事兒了,群眾跟被批鬥者坐一起讀讀語錄,有說有笑吃頓大鍋飯然後散夥才是常態。
遠不是城裏那種沒完沒了的批鬥,更沒有往死裏整人的情況。
畢竟每個村裏就那麽一兩家地主、富農。
甚至有的村連富農都沒,真把這地主給批鬥死了,還選誰來批鬥?
那不是拖了公社的後腿?
更何況,就後世的眼光來看。
東北本身沒有多少那種大肆兼並土地的地主。
當然,這些人裏麵不乏作惡多端者,但是也有不少大地主是當年抗日的主力或者資金來源。
之後存留下來的,也大多都是小地主。
大半其實也是勤懇勞動,努力開荒的普通人。
最多也就是多了幾畝地,農忙會雇幾個人一起幹活。
就算吃喝,也是跟著雇來的人一起吃。
日常他們的飲食,可能還沒普通的農民好。
真的剝削、苛待雇農的,那隻怕雇人都沒人去幹。
實際上這時期,隻要肯下功夫,村外大片野獸出沒的荒地,隨你開墾多少。
自己不去開荒,盯著人家那仨瓜倆棗。
這也充分體現了恨人有笑人無的劣根性。
這樣的地主再壞,還能壞過那些下鄉的知青?
每個時代,都要有人成為代價。
當然,知青同樣也是特殊時代的受害者。
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半正常的人,也不會再留戀懷念那些苦難。
或許每個時代,都要有人成為代價。
隻不過身處局中,隻有聰明或者運氣好的少數人才能跳出迷局,躲過那些不屬於他們的磨難。
這兩天又是陰天,不過沒有途徑知道天氣預報,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下雪。
不過哪怕不下雪,晚上也會有霜,打掃幹淨的院子地麵上依然一片白茫茫。
檢查過院門,確認是關好的。
李想國去雞舍邊上,把門打開。
看到門被打開,被關了一晚上的雞鴨以及大鵝立刻一股腦地往外跑。
已經霜雪覆地,外麵的野物都找不到吃的,更何況這些家養的貨。
李想國可不敢讓它們跑到院子外麵去。
真放出去,估計用不到晚上,就可能有野牲口上門來感謝李想國給它們加餐。
去苞米樓子拿過來一抱玉米棒子,搓下來玉米粒撒在院子裏。
這些家禽馬上就全都跑過來搶著吃,沒搶到的就都圍著李想國一頓亂叫。
等著投喂。
一時間,真是滿院子雞飛狗跳。
不過一直到扔完最後一把玉米粒,它們也還是圍著李想國不肯散開。
這點李想國也知道,玉米肯定不夠它們吃的。
所以他把之前拌好的一盆穀糠擺在了院子中間,又給它們在水槽裏麵添上一點水。
這才讓它們消停下來,去圍著盆子吃了起來。
李想國也不管它們,直接鑽到了雞舍裏。
把晚上喂食的食槽搬迴家扔到廚房,才再度走出來朝著牛棚走過去。
現在太冷了,哪怕剩下的再少,他也都把食槽搬迴家。
裏麵剩下的飼料少,解凍也容易。
要是偷懶,時間長了,食槽滿了再解凍,那混雜著穀糠和菜葉的飼料就別想那麽容易解凍了。
不用點手段,隻怕三五天都未必能徹底解凍。
不過他走的時候,也得小心地避開零散的雞屎、鴨糞。
這些直腸子的玩意兒,吃點東西,就走到哪兒拉到哪兒。
就這麽一會兒,院子裏已經多出來不少黑的白的、有幹有稀的糞便。
一天下來,滿院子也必然到處都是這些東西。
所以,這段時間每天把家禽關進雞舍後,掃一遍院子也成了李想國的日常。
天冷倒是也有好處,那些雞屎什麽的很快就凍得發硬。
不止沒什麽味道,打掃的時候也不粘掃帚。
就是有時候這些東西會凍在地上,掃帚根本掃不動,得用鐵鍬鏟下來才行。
這兩天李想國也都是自己伺候那些牛。
二黑子有些咳嗽,李想國讓他別來了,好好歇幾天。
所以也隻能自己去伺候那些牛。
給它們添上草料,還喂了幾桶加了鹽的溫水。
照例還得清理牛棚。
說起來,原主家裏是真的不缺錢。
家裏就這麽兩口人,還都是一老一少,土改又是按著人口分的田。
並不像後世是按照成年男性數量來分的。
所以每年都會剩下不少的糧食,留夠兩人的口糧,大半都被拿去賣掉了。
所以原主父親陸續寄迴來的錢也根本用不到。
因為用不到,所以也沒有去換成東北幣。
上次出去迴來後,李想國還整理過,家裏有差不多近千萬的東北幣。
還有三百多萬軟妹幣,這要是換算一下,妥妥的又是接近四千萬的東北幣。
在這個年代的農村,絕對算得上家底殷實。
就這,還沒算家裏的房子還有三頭牛。
原主和他奶奶當時還真想著,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
所以年初,看著價錢合適,外加著本身也得伺候小組的耕牛。
就買了兩頭母牛加上一頭公牛,都是剛成年的。
這樣,有公牛能幹活,母牛能下崽。
過幾年就能有一大群的牛。
而且這兩頭小母牛也爭氣,都配種成功了。
生產期倒是不怎麽好,估摸著正好趕在過年前後。
不過總歸伺候好了,也沒太大問題,那樣明年就有五頭牛了。
那樣不管是繼續養著,還是養大了賣掉,都是好事。
發展生產,實際上也是這時期有了土地和家畜後,廣大農民都有的普遍想法。
誰還不想自家的生活能更好些呢?
可李想國有著後世的記憶。
哪怕沒親身經曆,卻也多少知道後麵的曆史。
好日子沒幾年,就該成立公社了,這些家畜以及田地都要轉為公有資產。
在這過程裏必然涉及大量的資產,那為什麽會出現一平二調三收款的行為也就完全不奇怪了。
所以那個時期,很多人都是偷著把耕牛殺掉賣肉,避免被低價公有化。
就像小崗村,加入高級社之前,有耕地一千一百畝,耕牛二十六頭。
僅一九五六年冬天,小崗村就死掉了十七頭耕牛。
到一九六二年,小崗村的耕地僅剩下一百畝,耕牛僅有一頭半。
躺平,人家也是認真的。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現在的一切社會行為,都能在曆史中找到重複的痕跡。
你覺得時髦、創新的,很可能都是大家祖上早就玩膩的東西。
但是,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會有人更著急。
這樣的狀況對農業生產不利,所以後來出台一些相關文件。
嚴禁公有化過程中,壓低價格購買農民的生產物資,更嚴禁收繳農民存款。
這才得以遏止殺牛之風。
後邊的三年災害期間,東北也有旱災。
但是沒中原地區嚴重,少數地區才有絕收的情況。
所以盡管生活不可避免地苦了一些,不過卻沒造成什麽嚴重的後果。
至於再後麵的文革,東北的農村也沒那麽嚴苛。
本身地廣人稀,監管自然寬鬆。
大多數農村也不過應付性地隨便開個批鬥會,喊喊口號。
完事兒了,群眾跟被批鬥者坐一起讀讀語錄,有說有笑吃頓大鍋飯然後散夥才是常態。
遠不是城裏那種沒完沒了的批鬥,更沒有往死裏整人的情況。
畢竟每個村裏就那麽一兩家地主、富農。
甚至有的村連富農都沒,真把這地主給批鬥死了,還選誰來批鬥?
那不是拖了公社的後腿?
更何況,就後世的眼光來看。
東北本身沒有多少那種大肆兼並土地的地主。
當然,這些人裏麵不乏作惡多端者,但是也有不少大地主是當年抗日的主力或者資金來源。
之後存留下來的,也大多都是小地主。
大半其實也是勤懇勞動,努力開荒的普通人。
最多也就是多了幾畝地,農忙會雇幾個人一起幹活。
就算吃喝,也是跟著雇來的人一起吃。
日常他們的飲食,可能還沒普通的農民好。
真的剝削、苛待雇農的,那隻怕雇人都沒人去幹。
實際上這時期,隻要肯下功夫,村外大片野獸出沒的荒地,隨你開墾多少。
自己不去開荒,盯著人家那仨瓜倆棗。
這也充分體現了恨人有笑人無的劣根性。
這樣的地主再壞,還能壞過那些下鄉的知青?
每個時代,都要有人成為代價。
當然,知青同樣也是特殊時代的受害者。
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半正常的人,也不會再留戀懷念那些苦難。
或許每個時代,都要有人成為代價。
隻不過身處局中,隻有聰明或者運氣好的少數人才能跳出迷局,躲過那些不屬於他們的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