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 作者:成人的童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外麵開始上凍,大半人家也為了即將到來的新年,慢慢地準備起來。
入鄉隨俗,李想國也跟別人一樣,按著原主記憶裏的東西,也都準備了一些。
當然,實際上也就是以吃吃喝喝的東西為主。
比如水果。
這個年代,別說沒有全球采購,就算品種改良和大麵積種植也要往後很多年的積累。
外加著基建和物流的發展,後世才能做到隨時隨地能買到任何水果。
當下東北這種數九寒天時候的水果沒那麽多。
李想國能買到的也就是些秋梨、柿子這些皮實耐放的品種。
上次出去時候,他隻買了十斤梨,還買了幾斤柿子。
拿迴來以後,都放在倉房裏麵凍起來了。
畢竟,不管是凍梨還是凍柿子都是極好的。
冰天雪地裏,坐在溫暖的火炕上,再拿幾個用冷水解凍。
咬破皮,吸一口果汁,那味道別提多美了。
西屋的牆上還有幾大串用線串起來的菇娘和山菇娘。
菇娘是自家菜園裏的,山菇娘是下霜後從後山采來的。
不經霜,那山菇娘可是比藥還苦。
不過隻要霜打了,就別有一番滋味。
紅的黃的就像一個個串起來的小燈籠,就算不吃掛在那裏也很漂亮。
家裏還有些山上采的榛子、山核桃這些幹果。
外加著還有半袋子葵花子,這個是在菜園裏種的。
也馬馬虎虎地夠用了。
村裏人也沒錢抽煙卷,都是抽的旱煙。
不過這輩子李想國可沒學過,也不想再抽煙。
原主奶奶也像大半的老年人一樣,氣管不怎麽好。
所以煙也早都戒了。
她也隻是每年在菜園靠牆邊種上那麽十幾二十棵,割了曬幹再紮成煙把。
每次拿幾片烘幹揉碎,裝在煙笸籮裏留著待客。
倉房裏還有六七把煙葉,需要的時候,也能隨取隨用。
白酒,他買了幾瓶本地產的燒刀子。
他也等著村裏人殺年豬以後,請一下自己農業組的長輩們,以及一些村裏和自家親近的人家。
畢竟,自己這也算是承了他們的人情。
人情越走動越厚。
至少自己暫時還在村裏,萬一以後進城留不下還得迴來。
那不還得靠著人家照顧嘛。
糖果也買了二斤的硬糖,這個也是年節時候給來家的孩子們分的。
茶葉,他自己上輩子也喝。
不過那時候自己喝的大半是紅茶,不過這邊的大半普通人不怎麽喜歡。
所以他也入鄉隨俗,買了半斤的茉莉花茶備著。
不過還是沒忍住,又買了一斤的祁紅,留著自己小酌。
剩下就是一些油鹽醬醋醬花椒大料這些調料,也都備足了。
畢竟,這應該是開春前最後一次出來。
再想過來,那都是明年的事了。
新衣服,今年就不準備了。
去年原主的奶奶給他縫了兩套新衣服。
這年頭給小孩子做衣服,自然會往大了做,今年穿著倒是剛剛好。
什麽時候去四九城,再想著買兩套就行了。
鞭炮什麽的,他也沒買。
實在心理年齡擺在那裏,不是記掛這些東西的年紀了啊。
而且,上輩子後期,各地都紛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他也習慣了更加安靜的春節,也就隻是看著別的有孩子的人家買了一些。
過年自然不止這點兒東西,不過剩下的,基本上都能在村裏弄到。
又或者是需要自己動手張羅的。
比如村裏有的豆腐,李想國也已經在開豆腐坊的吳二叔家裏訂了一盤。
那天磨黏米麵的時候,他也扛了半袋豆子過去。
給他稱了以後,剩下的再拎迴家去。
不過因為天氣冷起來了,跟他一樣抱著這個心思的人自然也不會少。
所以李想國的前麵,已經排著十幾家人了。
吳二叔家裏每天能做的豆腐有限,每天先得留下來一盤豆腐,讓那些急著要吃的人來換。
外加著還要做些幹豆腐,每天磨出來的豆漿最多也隻能再做一盤豆腐。
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他也就按著順序留給那些預定的人家。
估摸著至少還得半個月才能輪到李想國。
他也是準備把這豆腐做成凍豆腐。
如果平時想吃了,就去吳二叔那裏撿一塊新鮮的就夠了。
剛做好的鹵水豆腐,帶著豆腐特有的清香。
哪怕不做菜,隻是用點大醬或醬油拌一下,就是極好的美味。
這個村裏人一般也不用每次都拿豆子去換。
大半是一年到頭記好賬,等到秋後或者是過年前算好斤數,再一次性地用豆子結算付給他。
不過吳二叔說了,想要輪到他,估計還要半個月左右。
反正輪到李想國了,他會幫著送來。
再就是做豆包。
這也是他磨粘麵子和做豆沙的原因。
不過他也不準備弄那麽多。
估摸著有那麽一鍋兩鍋,也就差不多了。
缸裏的酸菜,前段時間開缸了,他也拿了一棵吃了兩頓。
味道李想國也很滿意——能吃。
畢竟不滿意還能怎麽樣。
總歸是自己漬的酸菜,不好吃也得吃到明年五月節。
他也不想再扒菜窖,重新醃漬。
這麽多的酸菜他都吃不光,等到五月節過了天熱起來,酸菜用不幾天就得臭了,也就不能吃了。
再醃一缸,那估計都能夠這輩子吃的。
冬天的凍酸菜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他也準備挑一天,洗菜切成細絲,再攥成碗大的菜團,放外麵凍上。
這樣想吃的時候,就可以拿迴來直接下鍋,省時省力。
同樣的是,還得擦點蘿卜絲,焯水以後也凍成菜團。
這個,主要就是等著以後包餃子或者是過年時候拿來炸丸子用,倒是用不到太多。
自家種的是大紅蘿卜,一個個都有小足球那麽大,估計有個六七個也就差不多了。
想到這裏,他也苦笑。
東北果然是富足,這年頭兒也不時興賣菜。
自家菜窖裏麵至少還有百八十個大蘿卜。
自己又不怎麽愛吃這東西。
估摸著到了開春,除了留下兩個栽園子裏留種,剩下的都得糠心不能吃了。
那估計最後隻能拿來喂牛。
同樣的,還有菜窖裏更多的大白菜,以及土豆窖裏更更多的土豆……
家家也都是如此。
想想,哪怕以後進入計劃經濟,至少在吃這方麵,東北還是比中原地區強了不知道多少。
想吃魚吃肉就更簡單了。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菜鍋裏”這真不是一句笑話。
入鄉隨俗,李想國也跟別人一樣,按著原主記憶裏的東西,也都準備了一些。
當然,實際上也就是以吃吃喝喝的東西為主。
比如水果。
這個年代,別說沒有全球采購,就算品種改良和大麵積種植也要往後很多年的積累。
外加著基建和物流的發展,後世才能做到隨時隨地能買到任何水果。
當下東北這種數九寒天時候的水果沒那麽多。
李想國能買到的也就是些秋梨、柿子這些皮實耐放的品種。
上次出去時候,他隻買了十斤梨,還買了幾斤柿子。
拿迴來以後,都放在倉房裏麵凍起來了。
畢竟,不管是凍梨還是凍柿子都是極好的。
冰天雪地裏,坐在溫暖的火炕上,再拿幾個用冷水解凍。
咬破皮,吸一口果汁,那味道別提多美了。
西屋的牆上還有幾大串用線串起來的菇娘和山菇娘。
菇娘是自家菜園裏的,山菇娘是下霜後從後山采來的。
不經霜,那山菇娘可是比藥還苦。
不過隻要霜打了,就別有一番滋味。
紅的黃的就像一個個串起來的小燈籠,就算不吃掛在那裏也很漂亮。
家裏還有些山上采的榛子、山核桃這些幹果。
外加著還有半袋子葵花子,這個是在菜園裏種的。
也馬馬虎虎地夠用了。
村裏人也沒錢抽煙卷,都是抽的旱煙。
不過這輩子李想國可沒學過,也不想再抽煙。
原主奶奶也像大半的老年人一樣,氣管不怎麽好。
所以煙也早都戒了。
她也隻是每年在菜園靠牆邊種上那麽十幾二十棵,割了曬幹再紮成煙把。
每次拿幾片烘幹揉碎,裝在煙笸籮裏留著待客。
倉房裏還有六七把煙葉,需要的時候,也能隨取隨用。
白酒,他買了幾瓶本地產的燒刀子。
他也等著村裏人殺年豬以後,請一下自己農業組的長輩們,以及一些村裏和自家親近的人家。
畢竟,自己這也算是承了他們的人情。
人情越走動越厚。
至少自己暫時還在村裏,萬一以後進城留不下還得迴來。
那不還得靠著人家照顧嘛。
糖果也買了二斤的硬糖,這個也是年節時候給來家的孩子們分的。
茶葉,他自己上輩子也喝。
不過那時候自己喝的大半是紅茶,不過這邊的大半普通人不怎麽喜歡。
所以他也入鄉隨俗,買了半斤的茉莉花茶備著。
不過還是沒忍住,又買了一斤的祁紅,留著自己小酌。
剩下就是一些油鹽醬醋醬花椒大料這些調料,也都備足了。
畢竟,這應該是開春前最後一次出來。
再想過來,那都是明年的事了。
新衣服,今年就不準備了。
去年原主的奶奶給他縫了兩套新衣服。
這年頭給小孩子做衣服,自然會往大了做,今年穿著倒是剛剛好。
什麽時候去四九城,再想著買兩套就行了。
鞭炮什麽的,他也沒買。
實在心理年齡擺在那裏,不是記掛這些東西的年紀了啊。
而且,上輩子後期,各地都紛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他也習慣了更加安靜的春節,也就隻是看著別的有孩子的人家買了一些。
過年自然不止這點兒東西,不過剩下的,基本上都能在村裏弄到。
又或者是需要自己動手張羅的。
比如村裏有的豆腐,李想國也已經在開豆腐坊的吳二叔家裏訂了一盤。
那天磨黏米麵的時候,他也扛了半袋豆子過去。
給他稱了以後,剩下的再拎迴家去。
不過因為天氣冷起來了,跟他一樣抱著這個心思的人自然也不會少。
所以李想國的前麵,已經排著十幾家人了。
吳二叔家裏每天能做的豆腐有限,每天先得留下來一盤豆腐,讓那些急著要吃的人來換。
外加著還要做些幹豆腐,每天磨出來的豆漿最多也隻能再做一盤豆腐。
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他也就按著順序留給那些預定的人家。
估摸著至少還得半個月才能輪到李想國。
他也是準備把這豆腐做成凍豆腐。
如果平時想吃了,就去吳二叔那裏撿一塊新鮮的就夠了。
剛做好的鹵水豆腐,帶著豆腐特有的清香。
哪怕不做菜,隻是用點大醬或醬油拌一下,就是極好的美味。
這個村裏人一般也不用每次都拿豆子去換。
大半是一年到頭記好賬,等到秋後或者是過年前算好斤數,再一次性地用豆子結算付給他。
不過吳二叔說了,想要輪到他,估計還要半個月左右。
反正輪到李想國了,他會幫著送來。
再就是做豆包。
這也是他磨粘麵子和做豆沙的原因。
不過他也不準備弄那麽多。
估摸著有那麽一鍋兩鍋,也就差不多了。
缸裏的酸菜,前段時間開缸了,他也拿了一棵吃了兩頓。
味道李想國也很滿意——能吃。
畢竟不滿意還能怎麽樣。
總歸是自己漬的酸菜,不好吃也得吃到明年五月節。
他也不想再扒菜窖,重新醃漬。
這麽多的酸菜他都吃不光,等到五月節過了天熱起來,酸菜用不幾天就得臭了,也就不能吃了。
再醃一缸,那估計都能夠這輩子吃的。
冬天的凍酸菜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他也準備挑一天,洗菜切成細絲,再攥成碗大的菜團,放外麵凍上。
這樣想吃的時候,就可以拿迴來直接下鍋,省時省力。
同樣的是,還得擦點蘿卜絲,焯水以後也凍成菜團。
這個,主要就是等著以後包餃子或者是過年時候拿來炸丸子用,倒是用不到太多。
自家種的是大紅蘿卜,一個個都有小足球那麽大,估計有個六七個也就差不多了。
想到這裏,他也苦笑。
東北果然是富足,這年頭兒也不時興賣菜。
自家菜窖裏麵至少還有百八十個大蘿卜。
自己又不怎麽愛吃這東西。
估摸著到了開春,除了留下兩個栽園子裏留種,剩下的都得糠心不能吃了。
那估計最後隻能拿來喂牛。
同樣的,還有菜窖裏更多的大白菜,以及土豆窖裏更更多的土豆……
家家也都是如此。
想想,哪怕以後進入計劃經濟,至少在吃這方麵,東北還是比中原地區強了不知道多少。
想吃魚吃肉就更簡單了。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菜鍋裏”這真不是一句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