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遺憾的是,他踅摸一圈。


    發現自己能選的主食,在這個年代的東北,仍然隻能是從小米或者是玉米裏麵二選一。


    外加著也就是些更難吃的,高粱米之類的雜糧。


    翻看記憶,自家至少兩年沒種過小麥,所以家裏一直都沒存過多少麵粉。


    家裏倒是有那麽十斤八斤的,這還都是拿糧食跟村裏人淘換來的。


    用處嘛,也就是逢年過節拿來包個餃子什麽的。


    穿越過來,檢查過後,發現家裏也就這麽點白麵。


    估摸著,這點麵最多也就夠春節做點炸貨。


    外加著等有了豬肉,能包些餃子也就差不多了。


    他也就沒下手糟蹋,省得到了年關還得去找人家換。


    人家有多的還好,不多的話,給自己現磨,那不是麻煩人嘛。


    李想國也想起上輩子被無數次問“你不是北方人嗎,怎麽不愛吃麵?”


    其實問人家這話,你總該問問是哪裏的北方人吧。


    都到二〇xx年了,難不成你家沒通網,連現在小年輕的北方人大半都不怎麽愛吃麵都不知道?


    反正上輩子李想國打小兒就沒怎麽吃白麵,也沒養成這個愛好。


    這輩子,翻看記憶。


    原主吃麵食的次數也不算多,想來應該也說不上喜歡。


    畢竟他如果真的愛吃,又有個疼孫子的奶奶,怎麽還不多淘換一些白麵給他吃?


    就算村裏換不到,難道出去的時候,不能讓別人給捎帶迴來嗎?


    這個時代,即便鬆江省也是以種植旱地為主。


    那又怎麽會少了種小麥的。


    縣裏那些糧店,賣大米的大多是從南方運過來的,賣米的也沒幾家,價錢隻能說很貴。


    但是哪家店會少了質優價廉的麵粉?


    反複猶豫再三,嫌棄買來麻煩,更怕村民們起疑心。


    所以他還是放棄了買幾袋子大米,每天煮大米飯來吃的想法。


    整個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曆史不足三百年,大麵積種植的曆史甚至不到五十年。


    像後世東北大米馳名全國,其實也已經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情。


    不管你相不相信,愛不愛聽。


    現在的東北大米,其實是始於上世紀殖民帶來的良種。


    八十年代後的發展,也是因為藤原長作推廣旱育稀植技術而實現的。


    使得水稻種植在東北得以大麵積推廣。


    進而這項技術在全國推廣開,也大大地增加了糧食產量。


    而且變相的生長期延長,也使得一些原本不符合種植條件的高產品種能夠在東北種植。


    再加上旱改水和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因素。


    最終成就了東北以全國百分之九的水稻種植麵積,生產出國內大米產量的百分之二十的輝煌成績。


    幾年前的勝利,村民們也趕走了村裏的日本殖民。


    但是整個村子裏,最終隻有幾家分到了水田。


    用的種子,還是那些田裏留下的水稻。


    也不知道是水稻品種還是種植技術有問題,產量一直都不怎麽高。


    自家所在的農業小組都沒分到水田。


    更不要說自家,真是連半粒水稻或者大米都沒有。


    除非他真的去不了四九城,或者去了留不下隻能迴來。


    那時候,他會考慮找片低窪荒地開一片水田,弄點稻種自己種了碾米吃。


    李想國上輩子家裏就在農村。


    當地也是最早一批拿到省裏推廣旱育稀植技術的冊子的地區。


    他還幫著識字不多的父母解釋過冊子裏的知識要點,自然大致明白這東西應該怎麽操作。


    但是當下,他不能說,也沒辦法說。


    哪怕這技術無疑會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收益。


    甚至可能改變未來災害的危害程度,有效減少死亡人口的數量。


    他也不能那麽做,畢竟他隻是個普通的穿越客,又不是來拯救世界的。


    這個草創的國家,不管是化工還是育種全都方興未艾。


    並沒給他創造這樣做的基礎。


    而且,就算有機會,他也未必真的說出這些事情。


    給自己找不自在。


    水稻沒有更好的良種,這問題其實並不大。


    畢竟放到後世,常規稻的畝產量突破一千斤大關的比比皆是。


    又不是雜交稻就一定牛逼。


    哪怕隻有畝產八百斤,跟當下一畝地最多三四百斤撐死的現狀比起來,簡直就是奇跡好麽?


    就這一點而言,從來就沒有任何事情,是僅僅靠著一個人解決的——不管是勝利,還是解決吃飯問題。


    “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


    但是沒有肥料、農用薄膜、必要農藥的當下。


    想達到那樣的產量,哪怕隻是一塊小小的試驗田,都千難萬難。


    最基本的育苗,都沒有合適的農用大棚。


    沒塑料布,難道要用玻璃建造大棚?


    就玻璃昂貴的價格,是讓你拿來給普通人糊口種糧食用的?


    難道要在房間裏麵育秧嗎?


    秧苗培育階段如果發生土傳疾病,又靠什麽來預防和控製?


    插秧以後,沒有足夠的化肥,又怎麽解決?


    ……


    所以,對現在而言,技術沒問題。


    但是物質基礎方麵的問題太多,這是無解的難題。


    或許,再過個十幾二十年。


    國家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有了化肥和農藥,自己倒是能夠“無意”間發現這技術。


    那樣有現實的支撐,倒是可以迴到村裏教給村民們。


    讓自己的鄉親們早日吃上大米,過上更好的生活。


    至於推廣,那就看誰有眼光,想往上爬又或者沽名釣譽了。


    至少自己是絕對不會參與的。


    最多也就是順帶著掛個名就好。


    都穿越了,隻要不愁吃喝玩樂,能躺平還奮鬥個屁啊!


    肉食,自然也不用發愁。


    當然現在剛入十一月,離著過年還差不多三個月。


    怎麽也得進了臘月以後,養豬的人家才會考慮殺年豬。


    現在當然是沒得吃


    這裏竟是東北,資源多,村裏麵養老母豬的也好幾家。


    就連自家的這個農業小組裏,都有五六頭豬殺。


    家裏人口少的,或者養的豬多的,那就能賣一些豬肉。


    自己也跟徐大爺說過,到時候跟他家買一角豬肉。


    反正他們也隻老兩口,兒子分家了在邊上,家裏也有年豬要殺。


    所以他們這豬肉,就寬裕了很多。


    本地的豬都是東北民豬,吃得多長得慢。


    又沒什麽科學飼養的技術。


    從抓豬崽子開始算,一頭豬差不多得再養上一年半左右才能長到兩百多斤。


    一角豬肉估摸著得有個三十多斤,也夠自己吃的了。


    年前再殺幾隻雞,肉也就差不多了。


    自家就這麽一個人,估摸著這也差不多有四五十斤肉,想來也算能過個肥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成人的童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成人的童話並收藏四合院:躲進小樓成一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