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胸有乾坤,化家為國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數年前,趙鞅曾在河洛與孟閱見過一麵,二人相處時間雖不算長,但絕對算不上陌生。
而且正因那次頗為驚豔的相遇,以及夏諭引人注目的名聲事跡,趙鞅迴國之後一直在關注孟子ip的動態。
事跡了解的多了,趙鞅心中越發火熱。
如今於軍帳之內再見孟閱,趙鞅卻幾乎認不出這位故人。
玉冠束發,五官俊美精致的不像話,身披一席青袍,寬袖纖塵不染,更兼身量修長,氣質溫和,任誰來都得讚一句翩翩君子。
與數年前的少年意氣風發、鋒芒畢露相較,如今的夏諭依舊自信,但多了幾分內斂沉穩的氣質,令人心生信任之感。
旁邊的範鞅自認眼光夠高了,還是被這個久聞其美名的孟子驚豔到了。忍不住多看了幾眼,而後發出感歎:
“昔日聽聞魯國國人見孟子之美,皆以花果擲之,盈車不止。”
“今日得見孟子,方知所傳不虛。”
不得不承認,古人幾乎人均顏狗。
要是小時候的夏諭被誇了,心中多多少少會起伏一二,現在嘛……他主政汶上數年,長的不隻是年齡,臉皮也厚了,麵對“大實話”他已經能做到坦然受之。
出言謙虛一二過後,夏諭點明來意,笑語道:“二卿此來是要賀我魯國新君繼位的嗎?”
趙鞅:?
範鞅:??
範鞅斂容整色,形貌頗有威儀,目視來使,聲音嚴肅冷淡:“三桓以臣逐君,使魯侯奔齊,天下物議洶洶,吾為問罪而來。”
趙鞅則是氣定神閑,不發一言。
夏諭朗聲迴道:“先君稠已至夏城,國中群賢皆至,二位上卿可往顧之。”
天塌下來了有高個子頂著,三公執政卿又不是擺設。真的所有事情都要夏諭來解決的話,他的封地至少得先擴大三倍再說。
夏諭和季意如早就分工好了,他的任務是把姬稠給要迴來作為籌碼,季意如則是與晉國方麵針對姬稠的安置問題達成共識。二人合計過,晉軍堪堪萬人所圖不會太大,大概率是把姬稠囚禁在晉國之地。
一來晉國麵子上過的去,二來也可借此在魯國頭上懸一把利劍,什麽時候不聽話了再拿來用。
果不其然,夏諭話音剛落。
範鞅便挑了挑眉毛,眼中忽明忽暗:趙氏擺明了出功不出力,憑他手中幾千人怎麽也奈何不了麾下兵徒數萬的三桓。
既如此……範鞅心中一動,心中暗下決定,麵上容色依舊,隻是微微頷首:
“受君上之命,護魯侯周全。今魯侯既已棄齊歸國,吾當親往汶上拜謁。”
又扭頭朝著趙鞅看去:“上軍將以為如何?”
趙鞅一直目不轉睛的打量著某人,聞聲,稍作醞釀後出言也表示了同意。
… …
範鞅率兵一千去了汶上,動作很快,似是怕趙鞅和他搶任務。
夏諭派了幾位有司人員為其引路,至於他本人則是被趙鞅盛情挽留了下來。
畢竟二人有著在河洛治安定亂、共輔王室的交情,彼此印象也都不錯。
趙鞅有約,夏諭有意,二人言語間拉扯客套幾句,也就順水推舟的同意了。
一路行至營中趙氏大帳之內,趙鞅設席招待,宴飲之時言及河洛故事,王室積弊難反,多有慨歎。
推杯換盞之間,夏諭握著酒爵遙敬一杯,冷不丁道:“周室多有頑疾,獸困於河洛,餘觀趙氏內外,亦是多病啊~”
趙鞅對夏諭觀感很不錯,認為其人是當今天下數一數二的全才,當世管仲。這樣的人,不會輕易信口雌黃。
是已,趙鞅當即揮退侍者,盯著夏諭那張俊臉認真道:“孟子不妨直言,鞅敬聽之。”
“可有紙筆?”
“自然!來人……”
夏諭要紙筆當然是要寫病因,他可是有備而來。以有心算無心,專門偷襲趙鞅這個老同誌。
“趙氏之疾多矣,上卿觀之。”
夏諭隨手拿起侍者送到案幾上的筆紙,提筆之間,筆墨揮灑,勾勒河山。
墨染河川,大河自河源隴西而起,勾河曲,育三套,屏河東,蓋河南,壓青兗,盡渤海。渭、汾、洛、濟、漳……諸川匯注,滋養北國。
筆繪山嶽,太行巍巍,八陘通晉,經緯九有之域,提挈四海之綱,測徑輪於南北,考輿圖於東西。呂梁、燕山、隴山……諸嶽崢嶸,拱衛太行,立骨華夏。
繪完中夏北國的山川,之後劃分列國疆域。尤其著重界定晉國的龐大疆域,點出重要城邑,最後圈出六卿的大致勢力範圍,涵蓋雍、冀、豫、兗、青大部的五州山河圖便成了。
一連繪了近半個時辰,夏諭圖成收筆,神色悠然,無有疲憊之態。
趙鞅在夏諭動筆時就摸到了旁邊。夏諭繪了半個時辰,他也看了半個時辰。
河流、山脈、山陘、疆域界定、列國都城名邑,繪圖邏輯與全過程他都看在眼中。
以趙鞅副國級領導人的眼界;十餘年頂級貴族精英教育經曆;半輩子經營趙氏太行內外封地的經驗,他當然能看出圖中的山川地理不是信手塗鴉,是真正的中夏列國形式地形圖。
春秋時的地圖多繪於動物皮毛之上,不僅疆域勢力模糊、範圍小,山川河流也都長短難測。第一見這種精細的新式地圖,趙鞅一看就移不開眼了。
圖中河川線條流暢美觀,大山都邑詳盡,關隘山陘齊全,列國大致封疆範圍準確。
趙鞅心中肅然:當今之世,能隨手畫出這樣一張圖的人,其人才思、眼界、謀略簡直駭人聽聞。結合這位孟子在外交、整軍、治政、安民、禮樂方麵取得的成就……
就算一再平複心情,趙鞅還是招攬之心火熱,看向夏諭的目光中也滿是精芒:“孟子胸懷天下,筆下有乾坤,趙鞅拜服!”
夏諭看了一眼79的好感度,心中大定,不由得淡笑道:“上卿過譽。”
前世:曆史係學生、係統的學科教育、p社甲級戰犯、兩年美術功底、觀曆代疆域圖數年,山水古籍發燒友……一度被某人調侃能對著地圖發情。
今世:出身頂級卿族子弟;尊長卿貴領路;六藝精英教育培養春秋時代思維處事;三代兵書、典籍熏陶增強底蘊;孔子、晏子眾多聖賢幫助開悟;自幼接觸、處理家族事務試錯;十幾歲便有資格出使列國見世麵、名動天下;加冠成人後起步縣長治理萬民積累為政經驗……
再加上外掛在手,cpu還被某位不知名存在強化了一波。
多方結合之下,夏諭幾乎成為六邊形戰士。
磨劍十五年,今朝刃出鞘。
不說什麽運籌帷幄、治國安邦,畫出這樣一張圖絕對算不上什麽難事。
而且早在解決周王畿內亂,自河洛歸魯之時,夏諭便重點收集晉國的情報:晉國公室,六家宗主、嫡係子弟、名城大邑、太行山道……
他為何如此關注晉國?
為了找準時機,辭魯入晉!
就封汶上之時,夏諭心中便有這個想法。
此次輕縱魯公奔齊引發的一係列動亂,汶上輕易就被波及,終於讓夏諭下定決心,不再猶豫:汶上雖好,終難長久,人終究是要走出舒適圈的!
後世有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
天下之事,在晉!他的謀劃若想成事,成功土壤亦在晉!
短時間內理完思緒,夏諭心中豁然開朗,嘴角一勾開始為趙鞅分析病因:
“餘觀各家封邑:範氏獨霸河內(安陽、鶴壁、半個新鄉);中行氏五代開拓東陽(石家莊、衡水、邢台大部);智、魏積田於河東(臨汾、運城、半個呂梁),韓氏紮根南陽(太行之南,濟源焦作大部);各家皆有所重,唯趙氏大而不強,封地四散……”
夏諭手指略過晉國山河圖,隻見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之上;晉國疆域之內六卿勢力交錯縱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一個亂字了得。
六卿中沒有一家是領地連成一片的,但其中五卿都有側重點,有意往富裕的平原地帶積累領地。
晉國的精華在晉南的汾河平原,以及豫北的河陽、河內平原。在這兩塊平原地區,趙氏隻有林星據點,其治下領地大部分都在山西高原之中。
來看看趙氏的領地就知道了,這個家族在太原、河東、上黨、河陽、河北地區皆有土地存在,但都不接壤。
春秋時疆域界定模糊,參考近代的冀河省、並晉省、豫河省的地圖行政區劃。趙氏在這三州省的五塊領地大致為:
一、太原郡與小半個呂梁郡、朔州郡相連(北境邊地)。
二、運城郡一個縣。(趙氏始封起家之地)
三、半個晉城郡與小半個長治郡連在一起(上黨高地)。
四、豫河州北部的河陽,焦作郡的溫縣周邊(麵積小)。
五、冀河州之地,邯鄲郡大部、邢台郡西南數縣(富裕但有問題)。
介紹完位置,再看看這五塊地存在的問題:前三塊地均在晉並州之內,雖然分散但趙氏主宗還能控製。
第四塊溫縣雖位於豫南州,但離的近,且體量小,也容易控製。
唯獨第五塊邯鄲地區問題最多!
夏諭稍作斟酌,開始為趙鞅逐步分析,指出問題所在:
首先是實力問題,邯鄲地區原本是殷商王畿的北部一帶,土地開發的早、麵積體量大、人口眾多,幾乎占據了趙氏三分之一的紙麵實力。這裏也是日後戰國時期,趙國的都畿根基之地。
然後是地理,這是一塊孤懸在太行山以東的平原之地,困於古代交通,邯鄲與山西地區的聯係隻有一道滏口陘,道路難行,通訊緩慢,聯係不緊密。
而且這塊平原之地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看看河北地圖就知道了。邯鄲氏北部是中行氏的大本營邢台,南邊是範氏大本營安陽,東麵也是範氏的領地,剩下的西部隻有一條曲折難行的太行山道溝通趙氏上黨領地。
一麵山、三麵敵,隻能用兩個敵對家族嘴邊的一塊肥肉來形容這塊地。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嚴重的是家族問題!這一地區並非趙鞅直轄,而是由一個半獨立的趙氏小宗統治,因其族初封於邯鄲,故被稱為邯鄲氏。
而且,就在前兩年,邯鄲氏的宗主邯鄲(趙)午娶了中行氏的一位嫡女,與中行氏、範氏態度曖昧。
邯鄲氏這個趙氏小宗就差把我是二五仔刻臉上了。
邯鄲氏有這樣特殊的條件,但有反心,朝鎖滏口,夕成一家。
晉國本就有曲沃代翼的先例在,這樣一個實力強、聯係弱、還和敵人曖昧不斷的小宗邯鄲氏對於大宗宗主趙鞅而言,何異於如鯁在喉?
地圖的表現是最直觀的,五州山河圖上邯鄲氏孤懸太行山以東,三麵皆敵,又有夏諭在一旁“語音導航”,趙鞅聽的劍眉微折,胸中生出濁氣,連聲音都低沉起來:“魯侯之事,鞅可決之。”
提出自己的價碼,趙鞅隨即鄭重道:“趙氏之疾如何醫治,還請孟子教我。”
打窩,掛餌,揚竿,如今魚線已動,終於到了起竿的時候了。
夏諭心念稍止,直起身子,默默散開氣勢,墨眸星閃,又見好感度已至80,當即麵容正色:“此間唯有二人,所言諸事,天地與聞,不傳六耳。”
夏諭的嚴肅表現讓趙鞅也鄭重起來,先正衣冠,後斂形色,最後俯身一稽禮,給足了誠意:“趙鞅立誓,此間諸事,不傳六耳,但有違背,昊天厭之!”
這個時代誓言何其重要,趙鞅如此作態,夏諭當即俯身還以一禮,隨後語不驚人死不休:“製郡太原,合晉北之力。築城晉陽,建治亂之都。”
“北控諸戎,東結鮮虞……”
“全據山東,立業河北……”
“化家為國……”
夏諭口若懸河,開頭賣了個關子,點出了一條強趙之路。
之後,夏諭說著說著,言語之間的尺度越來越大,趙鞅從兩眼發光聽到麵色微變。
待到“化家為國”一出,趙鞅眉心一跳,心中駭然,幾度以為自己耳背,曲解了意思。
盡管趙鞅心中慌亂,麵上還是強作鎮定,緊盯著身前氣定神閑的君子,眼中是壓不住驚異與不可置信:“化家為國?孟子何故出言戲之!”
而且正因那次頗為驚豔的相遇,以及夏諭引人注目的名聲事跡,趙鞅迴國之後一直在關注孟子ip的動態。
事跡了解的多了,趙鞅心中越發火熱。
如今於軍帳之內再見孟閱,趙鞅卻幾乎認不出這位故人。
玉冠束發,五官俊美精致的不像話,身披一席青袍,寬袖纖塵不染,更兼身量修長,氣質溫和,任誰來都得讚一句翩翩君子。
與數年前的少年意氣風發、鋒芒畢露相較,如今的夏諭依舊自信,但多了幾分內斂沉穩的氣質,令人心生信任之感。
旁邊的範鞅自認眼光夠高了,還是被這個久聞其美名的孟子驚豔到了。忍不住多看了幾眼,而後發出感歎:
“昔日聽聞魯國國人見孟子之美,皆以花果擲之,盈車不止。”
“今日得見孟子,方知所傳不虛。”
不得不承認,古人幾乎人均顏狗。
要是小時候的夏諭被誇了,心中多多少少會起伏一二,現在嘛……他主政汶上數年,長的不隻是年齡,臉皮也厚了,麵對“大實話”他已經能做到坦然受之。
出言謙虛一二過後,夏諭點明來意,笑語道:“二卿此來是要賀我魯國新君繼位的嗎?”
趙鞅:?
範鞅:??
範鞅斂容整色,形貌頗有威儀,目視來使,聲音嚴肅冷淡:“三桓以臣逐君,使魯侯奔齊,天下物議洶洶,吾為問罪而來。”
趙鞅則是氣定神閑,不發一言。
夏諭朗聲迴道:“先君稠已至夏城,國中群賢皆至,二位上卿可往顧之。”
天塌下來了有高個子頂著,三公執政卿又不是擺設。真的所有事情都要夏諭來解決的話,他的封地至少得先擴大三倍再說。
夏諭和季意如早就分工好了,他的任務是把姬稠給要迴來作為籌碼,季意如則是與晉國方麵針對姬稠的安置問題達成共識。二人合計過,晉軍堪堪萬人所圖不會太大,大概率是把姬稠囚禁在晉國之地。
一來晉國麵子上過的去,二來也可借此在魯國頭上懸一把利劍,什麽時候不聽話了再拿來用。
果不其然,夏諭話音剛落。
範鞅便挑了挑眉毛,眼中忽明忽暗:趙氏擺明了出功不出力,憑他手中幾千人怎麽也奈何不了麾下兵徒數萬的三桓。
既如此……範鞅心中一動,心中暗下決定,麵上容色依舊,隻是微微頷首:
“受君上之命,護魯侯周全。今魯侯既已棄齊歸國,吾當親往汶上拜謁。”
又扭頭朝著趙鞅看去:“上軍將以為如何?”
趙鞅一直目不轉睛的打量著某人,聞聲,稍作醞釀後出言也表示了同意。
… …
範鞅率兵一千去了汶上,動作很快,似是怕趙鞅和他搶任務。
夏諭派了幾位有司人員為其引路,至於他本人則是被趙鞅盛情挽留了下來。
畢竟二人有著在河洛治安定亂、共輔王室的交情,彼此印象也都不錯。
趙鞅有約,夏諭有意,二人言語間拉扯客套幾句,也就順水推舟的同意了。
一路行至營中趙氏大帳之內,趙鞅設席招待,宴飲之時言及河洛故事,王室積弊難反,多有慨歎。
推杯換盞之間,夏諭握著酒爵遙敬一杯,冷不丁道:“周室多有頑疾,獸困於河洛,餘觀趙氏內外,亦是多病啊~”
趙鞅對夏諭觀感很不錯,認為其人是當今天下數一數二的全才,當世管仲。這樣的人,不會輕易信口雌黃。
是已,趙鞅當即揮退侍者,盯著夏諭那張俊臉認真道:“孟子不妨直言,鞅敬聽之。”
“可有紙筆?”
“自然!來人……”
夏諭要紙筆當然是要寫病因,他可是有備而來。以有心算無心,專門偷襲趙鞅這個老同誌。
“趙氏之疾多矣,上卿觀之。”
夏諭隨手拿起侍者送到案幾上的筆紙,提筆之間,筆墨揮灑,勾勒河山。
墨染河川,大河自河源隴西而起,勾河曲,育三套,屏河東,蓋河南,壓青兗,盡渤海。渭、汾、洛、濟、漳……諸川匯注,滋養北國。
筆繪山嶽,太行巍巍,八陘通晉,經緯九有之域,提挈四海之綱,測徑輪於南北,考輿圖於東西。呂梁、燕山、隴山……諸嶽崢嶸,拱衛太行,立骨華夏。
繪完中夏北國的山川,之後劃分列國疆域。尤其著重界定晉國的龐大疆域,點出重要城邑,最後圈出六卿的大致勢力範圍,涵蓋雍、冀、豫、兗、青大部的五州山河圖便成了。
一連繪了近半個時辰,夏諭圖成收筆,神色悠然,無有疲憊之態。
趙鞅在夏諭動筆時就摸到了旁邊。夏諭繪了半個時辰,他也看了半個時辰。
河流、山脈、山陘、疆域界定、列國都城名邑,繪圖邏輯與全過程他都看在眼中。
以趙鞅副國級領導人的眼界;十餘年頂級貴族精英教育經曆;半輩子經營趙氏太行內外封地的經驗,他當然能看出圖中的山川地理不是信手塗鴉,是真正的中夏列國形式地形圖。
春秋時的地圖多繪於動物皮毛之上,不僅疆域勢力模糊、範圍小,山川河流也都長短難測。第一見這種精細的新式地圖,趙鞅一看就移不開眼了。
圖中河川線條流暢美觀,大山都邑詳盡,關隘山陘齊全,列國大致封疆範圍準確。
趙鞅心中肅然:當今之世,能隨手畫出這樣一張圖的人,其人才思、眼界、謀略簡直駭人聽聞。結合這位孟子在外交、整軍、治政、安民、禮樂方麵取得的成就……
就算一再平複心情,趙鞅還是招攬之心火熱,看向夏諭的目光中也滿是精芒:“孟子胸懷天下,筆下有乾坤,趙鞅拜服!”
夏諭看了一眼79的好感度,心中大定,不由得淡笑道:“上卿過譽。”
前世:曆史係學生、係統的學科教育、p社甲級戰犯、兩年美術功底、觀曆代疆域圖數年,山水古籍發燒友……一度被某人調侃能對著地圖發情。
今世:出身頂級卿族子弟;尊長卿貴領路;六藝精英教育培養春秋時代思維處事;三代兵書、典籍熏陶增強底蘊;孔子、晏子眾多聖賢幫助開悟;自幼接觸、處理家族事務試錯;十幾歲便有資格出使列國見世麵、名動天下;加冠成人後起步縣長治理萬民積累為政經驗……
再加上外掛在手,cpu還被某位不知名存在強化了一波。
多方結合之下,夏諭幾乎成為六邊形戰士。
磨劍十五年,今朝刃出鞘。
不說什麽運籌帷幄、治國安邦,畫出這樣一張圖絕對算不上什麽難事。
而且早在解決周王畿內亂,自河洛歸魯之時,夏諭便重點收集晉國的情報:晉國公室,六家宗主、嫡係子弟、名城大邑、太行山道……
他為何如此關注晉國?
為了找準時機,辭魯入晉!
就封汶上之時,夏諭心中便有這個想法。
此次輕縱魯公奔齊引發的一係列動亂,汶上輕易就被波及,終於讓夏諭下定決心,不再猶豫:汶上雖好,終難長久,人終究是要走出舒適圈的!
後世有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
天下之事,在晉!他的謀劃若想成事,成功土壤亦在晉!
短時間內理完思緒,夏諭心中豁然開朗,嘴角一勾開始為趙鞅分析病因:
“餘觀各家封邑:範氏獨霸河內(安陽、鶴壁、半個新鄉);中行氏五代開拓東陽(石家莊、衡水、邢台大部);智、魏積田於河東(臨汾、運城、半個呂梁),韓氏紮根南陽(太行之南,濟源焦作大部);各家皆有所重,唯趙氏大而不強,封地四散……”
夏諭手指略過晉國山河圖,隻見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之上;晉國疆域之內六卿勢力交錯縱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一個亂字了得。
六卿中沒有一家是領地連成一片的,但其中五卿都有側重點,有意往富裕的平原地帶積累領地。
晉國的精華在晉南的汾河平原,以及豫北的河陽、河內平原。在這兩塊平原地區,趙氏隻有林星據點,其治下領地大部分都在山西高原之中。
來看看趙氏的領地就知道了,這個家族在太原、河東、上黨、河陽、河北地區皆有土地存在,但都不接壤。
春秋時疆域界定模糊,參考近代的冀河省、並晉省、豫河省的地圖行政區劃。趙氏在這三州省的五塊領地大致為:
一、太原郡與小半個呂梁郡、朔州郡相連(北境邊地)。
二、運城郡一個縣。(趙氏始封起家之地)
三、半個晉城郡與小半個長治郡連在一起(上黨高地)。
四、豫河州北部的河陽,焦作郡的溫縣周邊(麵積小)。
五、冀河州之地,邯鄲郡大部、邢台郡西南數縣(富裕但有問題)。
介紹完位置,再看看這五塊地存在的問題:前三塊地均在晉並州之內,雖然分散但趙氏主宗還能控製。
第四塊溫縣雖位於豫南州,但離的近,且體量小,也容易控製。
唯獨第五塊邯鄲地區問題最多!
夏諭稍作斟酌,開始為趙鞅逐步分析,指出問題所在:
首先是實力問題,邯鄲地區原本是殷商王畿的北部一帶,土地開發的早、麵積體量大、人口眾多,幾乎占據了趙氏三分之一的紙麵實力。這裏也是日後戰國時期,趙國的都畿根基之地。
然後是地理,這是一塊孤懸在太行山以東的平原之地,困於古代交通,邯鄲與山西地區的聯係隻有一道滏口陘,道路難行,通訊緩慢,聯係不緊密。
而且這塊平原之地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看看河北地圖就知道了。邯鄲氏北部是中行氏的大本營邢台,南邊是範氏大本營安陽,東麵也是範氏的領地,剩下的西部隻有一條曲折難行的太行山道溝通趙氏上黨領地。
一麵山、三麵敵,隻能用兩個敵對家族嘴邊的一塊肥肉來形容這塊地。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嚴重的是家族問題!這一地區並非趙鞅直轄,而是由一個半獨立的趙氏小宗統治,因其族初封於邯鄲,故被稱為邯鄲氏。
而且,就在前兩年,邯鄲氏的宗主邯鄲(趙)午娶了中行氏的一位嫡女,與中行氏、範氏態度曖昧。
邯鄲氏這個趙氏小宗就差把我是二五仔刻臉上了。
邯鄲氏有這樣特殊的條件,但有反心,朝鎖滏口,夕成一家。
晉國本就有曲沃代翼的先例在,這樣一個實力強、聯係弱、還和敵人曖昧不斷的小宗邯鄲氏對於大宗宗主趙鞅而言,何異於如鯁在喉?
地圖的表現是最直觀的,五州山河圖上邯鄲氏孤懸太行山以東,三麵皆敵,又有夏諭在一旁“語音導航”,趙鞅聽的劍眉微折,胸中生出濁氣,連聲音都低沉起來:“魯侯之事,鞅可決之。”
提出自己的價碼,趙鞅隨即鄭重道:“趙氏之疾如何醫治,還請孟子教我。”
打窩,掛餌,揚竿,如今魚線已動,終於到了起竿的時候了。
夏諭心念稍止,直起身子,默默散開氣勢,墨眸星閃,又見好感度已至80,當即麵容正色:“此間唯有二人,所言諸事,天地與聞,不傳六耳。”
夏諭的嚴肅表現讓趙鞅也鄭重起來,先正衣冠,後斂形色,最後俯身一稽禮,給足了誠意:“趙鞅立誓,此間諸事,不傳六耳,但有違背,昊天厭之!”
這個時代誓言何其重要,趙鞅如此作態,夏諭當即俯身還以一禮,隨後語不驚人死不休:“製郡太原,合晉北之力。築城晉陽,建治亂之都。”
“北控諸戎,東結鮮虞……”
“全據山東,立業河北……”
“化家為國……”
夏諭口若懸河,開頭賣了個關子,點出了一條強趙之路。
之後,夏諭說著說著,言語之間的尺度越來越大,趙鞅從兩眼發光聽到麵色微變。
待到“化家為國”一出,趙鞅眉心一跳,心中駭然,幾度以為自己耳背,曲解了意思。
盡管趙鞅心中慌亂,麵上還是強作鎮定,緊盯著身前氣定神閑的君子,眼中是壓不住驚異與不可置信:“化家為國?孟子何故出言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