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喪家之犬,趙範齷蹉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和季意如議定章程和部分細節,夏諭沒有立即前往晉營。而是與季意如一同拜見新任魯君姬宋,在取得國書、符信之後便馬不停蹄的前往齊國。
隻帶數十甲士,一行皆乘輕車,一路疾行,日行九十裏,隻用七八日便至臨淄。
風塵仆仆的入了城,稍作休整,夏諭沒做停留直訪晏子之家。
與晏見麵之後,夏諭說明來意、再分析兩國局勢,言明利害。終於說動晏子引他入齊宮拜見齊侯。
入齊宮再見齊侯呂杵臼,時間並沒有在這位中年君主身上留下太多痕跡,反而因為齊國國勢愈壯,其人越發奮發自信起來。
夏諭心中微歎,隨即遞上國書說明來意:“魯侯願與齊國盟好,若得公女,君上必視齊侯為尊長!”
求親!
為魯國新君求娶齊國公主!
齊侯為何要扣留先魯公?
居心不良!
要不是齊國這幾年頻繁動兵,需要時間休整,夏諭敢肯定在姬稠逃到齊國的第一時間,齊侯就會召開諸侯會盟,發兵入魯平叛,借姬稠控製魯國國政!要知道原本的五都規劃之中,未來西都領下的土地,現在大部分都在魯衛兩國手中!
齊侯扣留姬稠,無非是暫時實力不足,加之晉軍在側,退而求其次在手中留下製約魯國的後招。
原本的曆史上也確實如此,魯公奔齊之後,齊侯封之於膠西,之後出兵伐魯盡取汶上,甚至一度攻破叔孫氏的都廟所在,迫使叔孫氏遷移至郈都。最後若不是晉國出手幹涉,將姬稠安置於河北乾侯,新君姬宋的位置不一定坐的穩。
既然魯公奔齊讓局麵如此被動,先前在汶上時,夏諭為何不扣下魯公孔子一行?囚禁不好聽,失蹤總可以的吧?
很簡單,他下不了手。
不隻是情感上的親友關係上的下不了手,更在於他十幾年來苦心經營的君子人設不允許他這麽做。孔子和他的一大票弟子還在旁邊,隨便做點什麽,被記下來起碼要被黑個兩千年……唯女子與孟子難養也?
再者,齊國連年動兵,有晏子這個愛民的齊相在,夏諭料算齊國未來三年內都不會主動發起戰事。
如此,就算縱姬稠入齊短時間內也沒什麽大問題。等時間一長,魯國新君坐穩了位置,贏得列國承認,屆時姬稠也就沒太大的輿論作用了。
這是夏諭原本的料想,失算的是魯公會成為齊晉爭霸提前的導火索。齊國的壓力暫時沒有,但是晉國打上門了。
主要原因在於,以前魯公都是給晉國當舔狗的,晉國經常愛搭不理。現在魯國換了套路,開始和齊國搞曖昧了,晉國又不幹了。
我接不接受是我的事,但你魯國這個舔狗必須舔!
為了穩住晉齊這兩個幣池,老實人需要魯國換套路。
為今之計,夏諭打算先說服齊侯,向齊國表明即使新君繼位,魯國依舊是齊國的盟友!一但新魯公做了齊侯的女婿,姬稠對齊國而言失去了最大價值。
是囚是逐還是質晉,要都從容的多。
可若是齊侯不願意聯姻,仍然堅持軟囚姬稠,那就不好辦了,畢竟魯有求於齊。至於之後的事情……
齊侯高坐階上,看完國書,抬眼打量著眼前麵帶倦意的俊逸君子,心中一陣思索,隨後淡笑道:
“孟子好快的動作,魯公之意,寡人已知曉。”
又看向一旁老神在在的晏子:“相國以為,寡人該不該答應齊魯聯姻之事?”
晏子絲毫不背著夏諭,老臉板正嚴肅,言辭卻是輕鬆:“此事成亦可,不成亦可,姬稠在手,齊國已立於不敗之地。”
聽到這些,夏諭難得露出一絲苦笑,先前準備的說辭已被晏子三言兩語間削去大半。
聯姻成,齊魯聯盟延續,齊國可放心修養,姬稠成齊侯之雞肋,丟給三桓亦無不可。若得姬稠,三桓便能從容應對晉國。
聯姻不成,齊侯拿捏姬稠,魯國三桓隻能和遠道而來的晉軍做過一場。屆時無論勝負如何,魯國也隻能不情不願的倒向齊國。姬稠亦成雞肋。
晏子作為政治老油條,眼光毒辣,僅齊魯兩國而言,主動權在齊國手中 。但夏諭必須說服齊國,因為天蜜的戰場在他領地之上!
【從小到大你就是過的太順利了,以後的禍患一定埋藏在這裏!】
恍惚間,夏諭想起老爹昔日之言。
如今因輕縱姬稠入齊而情難,勿謂言之不預!
雖然被晏子看穿了大半老底,但夏諭還是沒有放棄嚐試,隻能換個角度再次勸阻道:“齊侯困先君稠於臨淄,視之如奇貨。齊侯之心,列國皆知。如此作為,有礙齊侯聲譽……”
聽完,齊侯呂杵臼默然不語,而是反問道:“前者訪魯侯,知其非愚人也,今如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
姬稠是君主,齊侯也是君主,前者“珠玉”在前,齊侯心中難免有幾分感觸。
這個問題夏諭不好迴答,說一千道一萬,也是三桓以臣逐君,為君者誰不警醒?
不過,晏子出來解圍了。之前魯公至齊時,晏子陪同齊侯與之交談過。
他知道姬稠是個什麽貨色:“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墜,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聽到這些,齊侯一時有些意興闌珊,晏子明顯看不上來齊的魯公與孔子一行,覺得這一行人不僅能力眼光不行,而且蠢不自知。唯一可誇的就是孔子追隨魯公的忠義了。
略作思索,齊侯對著夏諭朗聲道:“寡人願釋姬稠歸魯,隻是晉兵已至大澤之畔……”
“若晉軍入魯使姬稠再臨君位,齊魯聯盟不存,晉國爪牙複入海岱之間,孟子將奈何?”
夏諭覺得齊侯的擔心實在多餘,三桓與姬稠絕無和解可能。姬稠要繼位,隻能硬打!
思及此處,夏諭肅著臉色,言語斬釘截鐵:“三桓在一日,姬稠絕無可能再臨君位!”
齊侯微微頷首,臉上露出笑容:“善!至於齊魯聯姻,就不必了。你好生善待雅雅,便是全兩家之好。”
“閱拜謝齊侯!”
……
出了齊宮,夏諭再謝晏子,言語之間都是對其為國為民,全齊魯舊盟的敬佩。晏子也很坦誠,直抒心意。在他看來,姬稠一行於此時疲憊的齊國而言,猶如沾了構思的雞肋,吃是吃不下去的,不如扔出去了事。
拜別晏子,鮑牧便領著齊國外交有司迎上夏諭近前,二人一番寒暄,言及近況,多有慨歎。
夏諭在鮑牧引路下,直驅孔子一行人下榻的官邸。
路上,夏諭詢問孔子近況如何,鮑牧大大咧咧的迴道:“雖為長人,但其身軀佝僂,形容枯槁,累累若喪家之犬。”
鮑牧說的不好聽,夏諭心中是不怎麽相信“喪家之犬”,可真見了孔子,竟一時無言。
蒼老的臉上溝壑縱橫,冠發雖齊整,但臉頰兩側挺翹雜亂的發絲卻是那般突兀,可見其是倉促之間整理的衣容。不止是麵容蒼老了幾歲,最讓人注目的就是其佝僂的肩頸了。
昔日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壯漢被現實打擊的太狠了。
河洛內亂,王室齷蹉。
以臣逐君,孰不可忍。
天下表率的周、魯已沒有了希望。
坐困臨淄,看盡列國冷眼,幾如喪家之犬。如今得了自由,還是靠孟閱這個觀感複雜的三桓子弟幫助。
孔子一時有些絕望,天下九州,青、兗、豫所見諸侯明遵周禮,暗操禍心。
而雍秦閉塞,徐泗寡弱,楊吳野蠻,梁蜀僻遠,為今之天下,唯有北方的冀晉與南方之荊楚還有機會。
可晉楚兩國一個“我蠻夷也”,一個六卿以臣挾君,這周禮怕是真的沒有希望了… …
時間一晃而過,十日後,大野澤之畔的晉營,軍帳之內,趙範二卿正圍著粗糙的羊皮地圖為進兵之事爭論不休。
範鞅指汶上之地,對著身前的肉食者淡淡道:“問罪魯國,敲打齊侯,乃是君上之命,自當發大軍速擊汶上,壓服三桓。”
範氏為堯帝之後,因在武庚之亂時附逆,遭到周公清算,幾經周折落戶於晉。
範氏幾代宗主皆不是庸人,權謀軍事皆是不差。不僅在晉國第一輪十二卿吃雞中獲利最大,謀得舊商王畿河內朝歌之地為基業;還在晉國三軍,將佐高官中長期謀得中、上軍將之位。(晉國設中、上、下三軍,三軍高官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中軍將也就等於執政。)
同時範氏還與中行氏為友,三代宗主皆是知己,兩家共進退,幾如一家。
這一代的範氏宗主名為範鞅(也名士鞅),善於權術,亦不是好相與之輩。
同樣的,趙氏宗主趙鞅性格剛正,也算不上什麽軟柿子。
二卿皆是強勢之輩,更兼兩家齷蹉在前,這已經不是二人第一次爭吵了。
趙鞅瞥了一眼距晉營不過百裏的安陸之地,冷哼一聲:“齊國興建安陸已有數載,其內甲兵錢糧過萬。若貿然攻魯,不能速勝,齊軍朝發夕至,你我這堪堪萬眾可壓不住齊魯局勢。”
“再言,君上要的是齊魯離心,不是掠地於青兗!齊國這幾年,動作太多了,需遏製一番。”
“我等坐等齊使來便是,何苦興兵伐魯?”
範鞅勾了勾嘴角,臉上皮笑肉不笑:“上軍將若是無膽,留後壓陣便是,我自率軍東進,摧破魯師!”
範鞅如此作態,趙鞅也不生氣,反而露出幾分笑意,言語之間擺明了要冷眼旁觀:“範氏河內之甲,天下勇卒也。既如此,鞅便領趙氏兵徒留守大營,隻待中軍佐的捷報了。”
“趙鞅!你這是因私廢公,怯敵畏戰,害我國家!”範鞅麵有薄怒,他這次就帶了五千人過來,這還要算上後勤人員與徒兵,真正的戰兵就三千人左右,如何能在平原之地擊敗近兩萬魯軍?
趙鞅也不慣著他:“白日犬吠!前番汝濱鑄刑鼎之事,我還沒找你範氏清算!”
“哼!”
“哼!”
……………………………………
趙氏與範氏的鬥爭序幕:
兩年前,範鞅與中行寅(荀寅)密謀,帶著趙鞅至汝濱這個地方修築城池,荀寅在趙鞅的協助下,收繳民間鐵器,準備上繳給國家。這時候荀寅聲稱是奉了執政正卿魏舒之命,將所搜集的镔鐵480斤熔化,熔鑄成鼎。
這是晉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國家法律明文昭於天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這是對周禮的一次巨大挑戰、顛覆甚至是踐踏。
範鞅是實際操控者,中行寅是執行者,而趙鞅似乎隻是背黑鍋的,這件事情遭到了當時各國士大夫的強烈聲討,趙氏威望受損。
大致介紹一下晉國六卿實力:
六家之中,範氏,趙氏最強、中行氏次之、魏氏中等,韓智二氏最弱。
對抗:範氏、中行氏一體,韓趙魏抱團,智氏老六中立。
隻帶數十甲士,一行皆乘輕車,一路疾行,日行九十裏,隻用七八日便至臨淄。
風塵仆仆的入了城,稍作休整,夏諭沒做停留直訪晏子之家。
與晏見麵之後,夏諭說明來意、再分析兩國局勢,言明利害。終於說動晏子引他入齊宮拜見齊侯。
入齊宮再見齊侯呂杵臼,時間並沒有在這位中年君主身上留下太多痕跡,反而因為齊國國勢愈壯,其人越發奮發自信起來。
夏諭心中微歎,隨即遞上國書說明來意:“魯侯願與齊國盟好,若得公女,君上必視齊侯為尊長!”
求親!
為魯國新君求娶齊國公主!
齊侯為何要扣留先魯公?
居心不良!
要不是齊國這幾年頻繁動兵,需要時間休整,夏諭敢肯定在姬稠逃到齊國的第一時間,齊侯就會召開諸侯會盟,發兵入魯平叛,借姬稠控製魯國國政!要知道原本的五都規劃之中,未來西都領下的土地,現在大部分都在魯衛兩國手中!
齊侯扣留姬稠,無非是暫時實力不足,加之晉軍在側,退而求其次在手中留下製約魯國的後招。
原本的曆史上也確實如此,魯公奔齊之後,齊侯封之於膠西,之後出兵伐魯盡取汶上,甚至一度攻破叔孫氏的都廟所在,迫使叔孫氏遷移至郈都。最後若不是晉國出手幹涉,將姬稠安置於河北乾侯,新君姬宋的位置不一定坐的穩。
既然魯公奔齊讓局麵如此被動,先前在汶上時,夏諭為何不扣下魯公孔子一行?囚禁不好聽,失蹤總可以的吧?
很簡單,他下不了手。
不隻是情感上的親友關係上的下不了手,更在於他十幾年來苦心經營的君子人設不允許他這麽做。孔子和他的一大票弟子還在旁邊,隨便做點什麽,被記下來起碼要被黑個兩千年……唯女子與孟子難養也?
再者,齊國連年動兵,有晏子這個愛民的齊相在,夏諭料算齊國未來三年內都不會主動發起戰事。
如此,就算縱姬稠入齊短時間內也沒什麽大問題。等時間一長,魯國新君坐穩了位置,贏得列國承認,屆時姬稠也就沒太大的輿論作用了。
這是夏諭原本的料想,失算的是魯公會成為齊晉爭霸提前的導火索。齊國的壓力暫時沒有,但是晉國打上門了。
主要原因在於,以前魯公都是給晉國當舔狗的,晉國經常愛搭不理。現在魯國換了套路,開始和齊國搞曖昧了,晉國又不幹了。
我接不接受是我的事,但你魯國這個舔狗必須舔!
為了穩住晉齊這兩個幣池,老實人需要魯國換套路。
為今之計,夏諭打算先說服齊侯,向齊國表明即使新君繼位,魯國依舊是齊國的盟友!一但新魯公做了齊侯的女婿,姬稠對齊國而言失去了最大價值。
是囚是逐還是質晉,要都從容的多。
可若是齊侯不願意聯姻,仍然堅持軟囚姬稠,那就不好辦了,畢竟魯有求於齊。至於之後的事情……
齊侯高坐階上,看完國書,抬眼打量著眼前麵帶倦意的俊逸君子,心中一陣思索,隨後淡笑道:
“孟子好快的動作,魯公之意,寡人已知曉。”
又看向一旁老神在在的晏子:“相國以為,寡人該不該答應齊魯聯姻之事?”
晏子絲毫不背著夏諭,老臉板正嚴肅,言辭卻是輕鬆:“此事成亦可,不成亦可,姬稠在手,齊國已立於不敗之地。”
聽到這些,夏諭難得露出一絲苦笑,先前準備的說辭已被晏子三言兩語間削去大半。
聯姻成,齊魯聯盟延續,齊國可放心修養,姬稠成齊侯之雞肋,丟給三桓亦無不可。若得姬稠,三桓便能從容應對晉國。
聯姻不成,齊侯拿捏姬稠,魯國三桓隻能和遠道而來的晉軍做過一場。屆時無論勝負如何,魯國也隻能不情不願的倒向齊國。姬稠亦成雞肋。
晏子作為政治老油條,眼光毒辣,僅齊魯兩國而言,主動權在齊國手中 。但夏諭必須說服齊國,因為天蜜的戰場在他領地之上!
【從小到大你就是過的太順利了,以後的禍患一定埋藏在這裏!】
恍惚間,夏諭想起老爹昔日之言。
如今因輕縱姬稠入齊而情難,勿謂言之不預!
雖然被晏子看穿了大半老底,但夏諭還是沒有放棄嚐試,隻能換個角度再次勸阻道:“齊侯困先君稠於臨淄,視之如奇貨。齊侯之心,列國皆知。如此作為,有礙齊侯聲譽……”
聽完,齊侯呂杵臼默然不語,而是反問道:“前者訪魯侯,知其非愚人也,今如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
姬稠是君主,齊侯也是君主,前者“珠玉”在前,齊侯心中難免有幾分感觸。
這個問題夏諭不好迴答,說一千道一萬,也是三桓以臣逐君,為君者誰不警醒?
不過,晏子出來解圍了。之前魯公至齊時,晏子陪同齊侯與之交談過。
他知道姬稠是個什麽貨色:“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墜,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聽到這些,齊侯一時有些意興闌珊,晏子明顯看不上來齊的魯公與孔子一行,覺得這一行人不僅能力眼光不行,而且蠢不自知。唯一可誇的就是孔子追隨魯公的忠義了。
略作思索,齊侯對著夏諭朗聲道:“寡人願釋姬稠歸魯,隻是晉兵已至大澤之畔……”
“若晉軍入魯使姬稠再臨君位,齊魯聯盟不存,晉國爪牙複入海岱之間,孟子將奈何?”
夏諭覺得齊侯的擔心實在多餘,三桓與姬稠絕無和解可能。姬稠要繼位,隻能硬打!
思及此處,夏諭肅著臉色,言語斬釘截鐵:“三桓在一日,姬稠絕無可能再臨君位!”
齊侯微微頷首,臉上露出笑容:“善!至於齊魯聯姻,就不必了。你好生善待雅雅,便是全兩家之好。”
“閱拜謝齊侯!”
……
出了齊宮,夏諭再謝晏子,言語之間都是對其為國為民,全齊魯舊盟的敬佩。晏子也很坦誠,直抒心意。在他看來,姬稠一行於此時疲憊的齊國而言,猶如沾了構思的雞肋,吃是吃不下去的,不如扔出去了事。
拜別晏子,鮑牧便領著齊國外交有司迎上夏諭近前,二人一番寒暄,言及近況,多有慨歎。
夏諭在鮑牧引路下,直驅孔子一行人下榻的官邸。
路上,夏諭詢問孔子近況如何,鮑牧大大咧咧的迴道:“雖為長人,但其身軀佝僂,形容枯槁,累累若喪家之犬。”
鮑牧說的不好聽,夏諭心中是不怎麽相信“喪家之犬”,可真見了孔子,竟一時無言。
蒼老的臉上溝壑縱橫,冠發雖齊整,但臉頰兩側挺翹雜亂的發絲卻是那般突兀,可見其是倉促之間整理的衣容。不止是麵容蒼老了幾歲,最讓人注目的就是其佝僂的肩頸了。
昔日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壯漢被現實打擊的太狠了。
河洛內亂,王室齷蹉。
以臣逐君,孰不可忍。
天下表率的周、魯已沒有了希望。
坐困臨淄,看盡列國冷眼,幾如喪家之犬。如今得了自由,還是靠孟閱這個觀感複雜的三桓子弟幫助。
孔子一時有些絕望,天下九州,青、兗、豫所見諸侯明遵周禮,暗操禍心。
而雍秦閉塞,徐泗寡弱,楊吳野蠻,梁蜀僻遠,為今之天下,唯有北方的冀晉與南方之荊楚還有機會。
可晉楚兩國一個“我蠻夷也”,一個六卿以臣挾君,這周禮怕是真的沒有希望了… …
時間一晃而過,十日後,大野澤之畔的晉營,軍帳之內,趙範二卿正圍著粗糙的羊皮地圖為進兵之事爭論不休。
範鞅指汶上之地,對著身前的肉食者淡淡道:“問罪魯國,敲打齊侯,乃是君上之命,自當發大軍速擊汶上,壓服三桓。”
範氏為堯帝之後,因在武庚之亂時附逆,遭到周公清算,幾經周折落戶於晉。
範氏幾代宗主皆不是庸人,權謀軍事皆是不差。不僅在晉國第一輪十二卿吃雞中獲利最大,謀得舊商王畿河內朝歌之地為基業;還在晉國三軍,將佐高官中長期謀得中、上軍將之位。(晉國設中、上、下三軍,三軍高官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中軍將也就等於執政。)
同時範氏還與中行氏為友,三代宗主皆是知己,兩家共進退,幾如一家。
這一代的範氏宗主名為範鞅(也名士鞅),善於權術,亦不是好相與之輩。
同樣的,趙氏宗主趙鞅性格剛正,也算不上什麽軟柿子。
二卿皆是強勢之輩,更兼兩家齷蹉在前,這已經不是二人第一次爭吵了。
趙鞅瞥了一眼距晉營不過百裏的安陸之地,冷哼一聲:“齊國興建安陸已有數載,其內甲兵錢糧過萬。若貿然攻魯,不能速勝,齊軍朝發夕至,你我這堪堪萬眾可壓不住齊魯局勢。”
“再言,君上要的是齊魯離心,不是掠地於青兗!齊國這幾年,動作太多了,需遏製一番。”
“我等坐等齊使來便是,何苦興兵伐魯?”
範鞅勾了勾嘴角,臉上皮笑肉不笑:“上軍將若是無膽,留後壓陣便是,我自率軍東進,摧破魯師!”
範鞅如此作態,趙鞅也不生氣,反而露出幾分笑意,言語之間擺明了要冷眼旁觀:“範氏河內之甲,天下勇卒也。既如此,鞅便領趙氏兵徒留守大營,隻待中軍佐的捷報了。”
“趙鞅!你這是因私廢公,怯敵畏戰,害我國家!”範鞅麵有薄怒,他這次就帶了五千人過來,這還要算上後勤人員與徒兵,真正的戰兵就三千人左右,如何能在平原之地擊敗近兩萬魯軍?
趙鞅也不慣著他:“白日犬吠!前番汝濱鑄刑鼎之事,我還沒找你範氏清算!”
“哼!”
“哼!”
……………………………………
趙氏與範氏的鬥爭序幕:
兩年前,範鞅與中行寅(荀寅)密謀,帶著趙鞅至汝濱這個地方修築城池,荀寅在趙鞅的協助下,收繳民間鐵器,準備上繳給國家。這時候荀寅聲稱是奉了執政正卿魏舒之命,將所搜集的镔鐵480斤熔化,熔鑄成鼎。
這是晉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國家法律明文昭於天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這是對周禮的一次巨大挑戰、顛覆甚至是踐踏。
範鞅是實際操控者,中行寅是執行者,而趙鞅似乎隻是背黑鍋的,這件事情遭到了當時各國士大夫的強烈聲討,趙氏威望受損。
大致介紹一下晉國六卿實力:
六家之中,範氏,趙氏最強、中行氏次之、魏氏中等,韓智二氏最弱。
對抗:範氏、中行氏一體,韓趙魏抱團,智氏老六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