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及第隻是唐朝官僚體係的準入門檻,如果一個唐朝考生想在仕途上有更好的發展,等待他的還有各種各樣的進階考試,隻有通過才有可能為前途掙得一絲光明。


    貞元九年(793年),韓愈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遭遇失敗。


    同年,韓愈之嫂鄭夫人逝世,悲痛欲絕的韓愈遵循禮製歸鄉守孝半年。


    科舉及第並沒有為他博得好差事,最後一個親人辭世也讓韓愈心亂如麻。


    貞元十年(794年),韓愈再度至長安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失敗。


    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仍失敗。


    韓愈三年吏部銓選不得,主要原因是無人推薦。他曾三次給宰相上書,均未得到迴複。


    轉眼就快三十而立的韓愈最終放棄了博學宏詞科考試,打算離開長安,去東都洛陽。


    五月,韓愈揮淚出長安,在渡黃河時,他看見幾個官家模樣的人,手持鳥籠,自稱是某地長官的使者,要把鳥兒獻給皇帝。使者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沿途的百姓紛紛避讓。韓愈憤怒地作《感二鳥賦》來表達心中的憤慨:


    “餘生命之湮厄,曾二鳥之不如;汩東西與南北,恆十年而不居;辱飽食其有數,況策名於薦書;時所好之為賢,庸有謂餘之非愚?”


    韓愈在長安十年,七次考試,六次落第。但還好,韓愈結識了孟郊、裴度、柳宗元等許多朋友,這些朋友在他日後的仕途和學術中影響至大。


    貞元十二年(794年)九月,韓愈來到洛陽幹偈。


    一年後,韓愈的叔父韓雲卿的朋友董晉出任宣武節度使、洛陽留守。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因受宣武節度使董晉推薦,韓愈得試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


    觀察推官是一種有職無官階的幕僚職務,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公務員編製外的行政機關錄用人員。這是貞元十四年(798年)秋天的事,韓愈已三十歲了。”三十而立”的他但總算是登堂入室,找到了向上爬的階梯。


    但韓愈在幕府的生活並不愉快。韓愈在《複誌賦》中說,單調的公務使他“優門下而默默合,竟發年以康娛”,“情怊悵以自失合,心無歸而茫茫”。


    像韓愈這樣追求奇偉事物,渴望有所作為的人,是不會滿足於這種平淡生活的。他沉溺於賭博的遊戲中。又收集了許多傳奇小說,用很大的興趣閱讀。


    韓愈在董晉幕府三年,因未謀得一官半職,鬱鬱寡歡,病休故居。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晉病死,韓愈為他扶柩。韓愈剛離開四日,宣武軍便發生兵變,留後陸長源等被殺,軍中大亂,韓愈因先離開而得免禍。


    韓愈在驚恐中度過了二十多天,碾轉行程五千多裏才到達徐州。


    徐州節度使張建封是韓愈父兄輩的老友,韓愈來到徐州後,張建封表韓愈為武寧軍節度推官。這年秋冬之際,韓愈完成了他的著名的“五原“,奠定了韓愈在儒學的堅實地位。此後,韓愈又寫《答李翱書》、《與馮肅論文書》,奠定了他在古文寫作上的領軍地位。韓愈的名聲也因此越來越大。


    同年秋,韓愈投靠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幕下,試任協律郎,仍舊擔任推官職務。但迎接他的並不是一個能夠滿意的環境。同年冬,張建封派韓愈前往長安朝正。韓愈談論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迴避什麽,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於處理一般事務。


    貞元十六年(800年)5月,韓愈辭別了張建封,毅然退出了不能使他有所作為的幕府生活,韓愈攜全家來到洛陽,住在一個草樹茂密的鄉間。他利用這段時間讀書寫作,準備再次衝刺吏選考試。


    不久,為了解決家庭衣食問題,韓愈前往長安等待詮選。但是,韓愈又落選了。


    經京兆府司錄參軍李翱的引薦,韓愈結識了禮部員外郎陸修,在陸修的薦引下,韓愈終於得到四門博士的官職,相當於知名大學的教師。


    韓愈收了很多學生,有些學生比韓愈的年紀還大,一時指責他“好為人師”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韓愈不為所動,寫下《師說》等名文,聲名鵲起。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文中的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但韓愈這個職業的收入很少,根本養活不起韓愈一家三十多口,韓愈多次上書。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終於擢升為監察禦史。


    柳宗元、劉禹錫也陸續調到了禦史台任監察禦史,所以他們三人成為同事,這就給了他們互相了解的機會。


    三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論地,一起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往往都是促膝長談到深夜。三人的友誼既因為當年同學而源遠又因為後來同事而流長,唐朝“鐵三角”也就因此形成。而後他們這三塊“磁石”結合後而產生的新“磁場”,不僅讓他們三人自己倍受啟發,又對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貞元十七年(801年)的時候,韓愈以一篇“答李詡書”名聲四起,成為了古文運動的先聲之作,這篇文章原本是韓愈迴複李詡關於作文方麵請教的,卻掀起了一場文化運動。


    韓愈在文章中所主張的“提倡古文,反對駢文”引起了柳宗元的認可和共鳴,於是,柳宗元提筆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黔之驢”和“種樹郭橐駝傳”等等不落窠臼的“新文”,以此來應和韓愈,並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


    韓愈的先聲之作拉開了古文運動的序幕,柳宗元的“新文”則為這場文化變革提供了指導方向。兩位誌向相同的文人彼此賞識,共同成為了古文運動的主要發起者,在大唐文學創新方麵一起作出了努力。


    韓愈能升遷,與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慶的玄孫李實有很大的關係。


    李實憑什麽舉薦韓愈呢?當時的李實可以說是無惡不作,但韓愈卻在《上李尚書書》中稱讚他“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這一句好話,尤其是在當時的名人韓愈口中說出來,李實很受用。


    但也是在這一年,韓愈又被貶了。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饑狀》疏,反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臨走時情景十分悲慘,他在長詩《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員外翰林三學士》中說:“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病妹臥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別,百請不頷頭,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慚羞。僶俛不迴顧,行行詣連州。朝為青雲士,暮作白首囚!”


    韓愈、張暑、李方叔等三人,懷著悲憤的心情被趕出了長安,那悲涼情景實在令人心酸。他第一次嚐到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的滋味。在朝廷為官,一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有可能得罪皇上或某個寵臣,厄運不知何時就會突然降臨,讓你猝不及防,全家蒙羞受辱。


    昨天還春風得意,今日孤淒落寞。瞬間的命運變遷,讓韓愈難以置信也難於接受,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官員同事,他們就象犯人一樣被公差吆喝著催促著匆匆忙忙地趕出了長安城。直到他們孤淒的背影消失在遠遠的雪山棧道,幾個公差才飛馬返迴宮裏複命。


    寒冬臘月,風雪交加,長安郊外,雪花紛飛,韓愈和張署不期而遇,相看無語卻熱血沸騰,望南而去的雪地裏,留下一排深深的腳印。


    張暑被貶到湖南臨武,兩人結伴南下。結伴而行的張署和韓愈,兩人都百感交集,卻不知從何說起。雖為貶官,卻有慷慨赴死的悲壯,是啊,到遙遠的南方去,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車馬,曲折坎坷的路途,難知生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遇李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從心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從心來並收藏穿越遇李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