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年間,三十二歲的劉長卿終於中進士。
從二十歲到三十二歲,他的科舉路,整整十二年啊!
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才被超越,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
幸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唐朝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不僅每年一次“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製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真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沒成想,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曆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時局動蕩中的“官途坎坷之怨”,也就成了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局長)。
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
“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
隻憐橫笛關山月,知處愁人夜夜來。”
憤懣之下,劉長卿在獄中寫下此詩。一方麵,他要為自己擊鼓鳴冤,還自己清白;另一方麵,他抒發自己心中難以排遣的愁緒。
此時劉長卿還不知道,命運的無奈坎坷才剛剛開始。
幾個月後,肅宗收複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被赦免出獄。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朝廷任命他代理海鹽令。
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上元元年(760年)春,劉長卿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
劉長卿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路過饒州(今江西鄱陽)時,劉長卿尋朋友陶十七不在,寫下《至饒州尋陶十七不在寄贈》詩曰:
“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去國空迴首,懷賢欲訴冤。梅枝橫嶺嶠,竹路過湘源。
月下高秋雁,天南獨夜猿。離心與流水,萬裏共朝昏。”
劉長卿把陶十七比作五柳先生,也是對陶淵明的致敬。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為才名未展而愁的心緒。
赴洪州途中,劉長卿逗留餘幹(今江西餘幹)。
一天,劉長卿登上餘幹幹越亭。唐初餘幹縣令張延俊始建幹越亭於東山嶺羊角峰前,曆代多有題詠。
“天南愁望絕,亭上柳條新。落日獨歸鳥,孤舟何處人。
生涯投越徼,世業陷胡塵。杳杳鍾陵暮,悠悠鄱水春。
秦台悲白首,楚澤怨青蘋。草色迷征路,鶯聲傷逐臣。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數行淚,滄海一窮鱗。牢落機心盡,惟憐鷗鳥親。”
在亭中遠望,劉長卿感慨萬千。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隻能以作詩抒發愁悶,這首《負謫後登幹越亭作》感歎時運不濟,充滿悲涼的意向。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哪怕時運不濟,劉長卿也有著詩人特有的孤傲。
在餘幹,劉長卿意外與大詩人李白相遇。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被流放夜郎的李白行至夔州奉節(今四川奉節)時,忽傳來皇帝的赦免令。李白因獲赦,狂喜之情溢於言表,立即調轉船頭乘流而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至江夏與宗夫人重聚之後,複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薦引,終以失敗告終。思想再三,年紀也大了,便產生消極隱世想法,打算陪宗夫人上廬山訪道。
李白船至九江之時,聽到劉長卿正在餘幹逗留的消息。就在前不久,李白剛讀過劉長卿寫的《負謫後登幹越亭》等詩作,決定去餘幹見見這位以五言詩紅遍大江南北的大詩人。
李白夫婦所乘之船由湖口經鄱陽湖南下,沿信江直抵越溪北岸幹越亭前。
此前,李白和劉長卿這兩位唐代扛鼎人物彼此隻是聞其名而未見其人。
李白比劉長卿大25歲,但兩人惺惺相惜,彼此一見如故。由此,唐代兩顆詩壇巨星終於交匯於餘幹,照亮了安史之亂之後顯得有些陰晦的大唐江南的天空。
此際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白夫婦與劉長卿在亭中飲酒,目光所及,正如劉長卿《負謫後登幹越亭》詩中“草色迷征路”、“亭上柳條新”之景,然而李、劉兩人心情卻大不相同。
劉長卿還陪李白夫婦登上白雲城。
“白雲城”是隋末鄱陽起義領袖林士弘公元617年在餘幹所築,因城牆高如接白雲,故稱“白雲城”。他們登臨此城之時,去林士弘築城已有140多年,雖女牆猶在而官舍已空,一片荒涼。後來劉長卿還寫下了《登餘幹古縣城》的名篇,詩中有“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平沙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等名句。
人生的無常中都是悲喜交加的。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
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因此,兩個人在一起互訴心事,短短的相遇也讓劉長卿感受到一絲寬慰。
但兩人很快就要各奔東西了,劉長卿要趕赴南巴,李白夫婦要前往廬山。
在幹越亭惜別的酒席上,劉長卿揮筆寫下《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裏青山送逐臣。”
十二郎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花一樣的宗夫人在江上大聲催你上船了呢。美貌的宗夫人聲若嬌鶯,給你帶來了鄱陽湖的春色,雖然你曾遭放逐,但如今已獲赦,夫婦團聚,久別勝新婚了吧?我們現在在此地握手分別,可是各自喜歡各自愁!你要由花一樣的夫人陪著迴鄱陽湖遊山玩水去了,隻有著江邊的萬裏青山送我去嶺南貶謫地。
詩中充滿了悲歡和萬般的無奈之情。兩個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麵,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劉長卿還未到南巴任職,朝廷的新命令又來了,他奉命迴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
這時,江南剛經曆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話又說迴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
從二十歲到三十二歲,他的科舉路,整整十二年啊!
劉長卿這個記錄,一直到晚唐才被超越,著名詩人羅隱考了十數次不第。
幸虧劉長卿生於唐朝。唐朝科舉考試頻率可謂密集,不僅每年一次“常科”,皇帝一高興還會特設“製科”,這要是換做他朝,比如宋朝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如劉長卿這般考下去,大半生都過去了。
真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終於得償所願。沒成想,期望在官場大幹一場的他,剛一仰頭,就與曆史的巨輪撞個滿懷。
時局動蕩中的“官途坎坷之怨”,也就成了劉長卿的第二層愁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攻破長安,剛中進士的劉長卿遇亂避江南。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局長)。
由於他“直道為官”、耿介不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未燒起來,就被手下人舉報,被誣以貪汙錢糧鋃鐺入獄。
“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
隻憐橫笛關山月,知處愁人夜夜來。”
憤懣之下,劉長卿在獄中寫下此詩。一方麵,他要為自己擊鼓鳴冤,還自己清白;另一方麵,他抒發自己心中難以排遣的愁緒。
此時劉長卿還不知道,命運的無奈坎坷才剛剛開始。
幾個月後,肅宗收複二京大赦天下,劉長卿被赦免出獄。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朝廷任命他代理海鹽令。
牢獄之災可免,可皇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上元元年(760年)春,劉長卿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
劉長卿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路過饒州(今江西鄱陽)時,劉長卿尋朋友陶十七不在,寫下《至饒州尋陶十七不在寄贈》詩曰:
“謫宦投東道,逢君已北轅。孤蓬向何處,五柳不開門。
去國空迴首,懷賢欲訴冤。梅枝橫嶺嶠,竹路過湘源。
月下高秋雁,天南獨夜猿。離心與流水,萬裏共朝昏。”
劉長卿把陶十七比作五柳先生,也是對陶淵明的致敬。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為才名未展而愁的心緒。
赴洪州途中,劉長卿逗留餘幹(今江西餘幹)。
一天,劉長卿登上餘幹幹越亭。唐初餘幹縣令張延俊始建幹越亭於東山嶺羊角峰前,曆代多有題詠。
“天南愁望絕,亭上柳條新。落日獨歸鳥,孤舟何處人。
生涯投越徼,世業陷胡塵。杳杳鍾陵暮,悠悠鄱水春。
秦台悲白首,楚澤怨青蘋。草色迷征路,鶯聲傷逐臣。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數行淚,滄海一窮鱗。牢落機心盡,惟憐鷗鳥親。”
在亭中遠望,劉長卿感慨萬千。監牢的悲哀,被貶的酸楚,劉長卿隻能以作詩抒發愁悶,這首《負謫後登幹越亭作》感歎時運不濟,充滿悲涼的意向。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哪怕時運不濟,劉長卿也有著詩人特有的孤傲。
在餘幹,劉長卿意外與大詩人李白相遇。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被流放夜郎的李白行至夔州奉節(今四川奉節)時,忽傳來皇帝的赦免令。李白因獲赦,狂喜之情溢於言表,立即調轉船頭乘流而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至江夏與宗夫人重聚之後,複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薦引,終以失敗告終。思想再三,年紀也大了,便產生消極隱世想法,打算陪宗夫人上廬山訪道。
李白船至九江之時,聽到劉長卿正在餘幹逗留的消息。就在前不久,李白剛讀過劉長卿寫的《負謫後登幹越亭》等詩作,決定去餘幹見見這位以五言詩紅遍大江南北的大詩人。
李白夫婦所乘之船由湖口經鄱陽湖南下,沿信江直抵越溪北岸幹越亭前。
此前,李白和劉長卿這兩位唐代扛鼎人物彼此隻是聞其名而未見其人。
李白比劉長卿大25歲,但兩人惺惺相惜,彼此一見如故。由此,唐代兩顆詩壇巨星終於交匯於餘幹,照亮了安史之亂之後顯得有些陰晦的大唐江南的天空。
此際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白夫婦與劉長卿在亭中飲酒,目光所及,正如劉長卿《負謫後登幹越亭》詩中“草色迷征路”、“亭上柳條新”之景,然而李、劉兩人心情卻大不相同。
劉長卿還陪李白夫婦登上白雲城。
“白雲城”是隋末鄱陽起義領袖林士弘公元617年在餘幹所築,因城牆高如接白雲,故稱“白雲城”。他們登臨此城之時,去林士弘築城已有140多年,雖女牆猶在而官舍已空,一片荒涼。後來劉長卿還寫下了《登餘幹古縣城》的名篇,詩中有“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平沙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等名句。
人生的無常中都是悲喜交加的。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謫貶赴任,悲歡相互映照,劉長卿的愁便又更甚幾分。
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浮生中能有多少次傾心的相遇?因此,兩個人在一起互訴心事,短短的相遇也讓劉長卿感受到一絲寬慰。
但兩人很快就要各奔東西了,劉長卿要趕赴南巴,李白夫婦要前往廬山。
在幹越亭惜別的酒席上,劉長卿揮筆寫下《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裏青山送逐臣。”
十二郎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花一樣的宗夫人在江上大聲催你上船了呢。美貌的宗夫人聲若嬌鶯,給你帶來了鄱陽湖的春色,雖然你曾遭放逐,但如今已獲赦,夫婦團聚,久別勝新婚了吧?我們現在在此地握手分別,可是各自喜歡各自愁!你要由花一樣的夫人陪著迴鄱陽湖遊山玩水去了,隻有著江邊的萬裏青山送我去嶺南貶謫地。
詩中充滿了悲歡和萬般的無奈之情。兩個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麵,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劉長卿還未到南巴任職,朝廷的新命令又來了,他奉命迴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
這時,江南剛經曆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話又說迴來,若是好山好水之地,又怎輪得上劉長卿這個戴罪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