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臨,山路上,一個行人正走著。
時逢寒冬,他已經在山中走了很久,孤寂勞頓,天色漸晚,急於投宿。
他沿著山路一邊走,一邊尋找可以借宿之處。
他隱約看見,遠處有一座簡陋的茅屋。
主人真是善良,看到他狼狽的樣子,二話不說就留宿了他。
他很快就睡著了。
恢複了體力,人反倒醒了。
此時已是深夜,遙遙的狗叫聲,穿透了柴門。
風雪中,遠處的鄰家,還有更晚的夜歸人。
這樣的場景,如果用唐詩表達,你會想到哪首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沒錯,就是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是劉長卿最有名的代表作,被選入小學課本,是必背的詩作。詩人以簡潔凝練的筆致,層層添染的手法,描畫了一幅日暮孤旅的《風雪夜宿圖》,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麵,而又彼此連屬,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唐代宗大曆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劉長卿遭貶之後所作。
大唐詩壇星光燦爛,詩到中唐後,愈發顯得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新樂府運動,大曆十才子,韓孟詩派,還有如李益、李賀等等,直耀得人眼花繚亂。
但此時,相比於盛唐,似乎少了兩個最重要詩派,邊塞和田園。中唐時,早已沒有了初盛唐時開疆拓土的壯舉,僅有的邊境之戰也局限於小規模的防禦戰,文人們不是滿懷鬥壯誌地從軍邊塞,征戰沙場以博取聲名,早已是香風日熏,安享和平的大好時光了。
田園詩派在這時還是有的,隻是相比於盛唐時的王維和孟浩然,在整體水平上要差了許多。要算起來,這其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劉長卿、韋應物,除了他倆,也就乏善可陳了。
劉長卿被譽為“五言長城”,自是以五言詩著稱,他以抒發哀傷的情緒來描寫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寓著悲冷寂寞的情感,在當時已是名動天下。
劉長卿,字文房,漢族,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長卿之名,來自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和西漢的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藺相如為相國,乃百官之長;而司馬相如因羨慕藺相如,即取字為長卿。
劉長卿是以司馬相如的字作為自己的名,而他自己的“字”叫“文房”,實為借司馬相如掌管皇帝製誥敕詔之職,他希望能像司馬相如那樣成為文章大家,又能做高官,故而,劉長卿之“長”字的讀音,應為“zhang”,即“長幼”的“長”,而不是“長短”的“長”;如果錯讀,那就抹殺了劉長卿名字背後的文化涵義了。
唐朝詩人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15歲的大詩人岑參開始隱居嵩陽,在嵩山讀書。劉長卿少時也在嵩山讀書。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七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和失意的高官,多把嵩山當成了自己尋求一方樂土的好地方,成為他們隱居的首選之地。這裏的山水,這裏的人文情懷,都是他們失意後精神上得以養息的樂園。
隱逸情結,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有著很深的淵源,文人雅士中的詩人尤其如此。
在歌詠嵩山的詩歌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句是出自周朝尹吉甫的《嵩高八章》:“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現在嵩山的最高峰峻極峰,其名就是出自於此。
歸隱,在唐代文人雅士的吟詠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這大概主要得益於唐代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較少顧忌。大唐盛世的光芒下,嵩山的地位空前提高,許多文人雅士選擇在嵩山隱居。
除了岑參、劉長卿,唐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孟郊,田遊岩,道人元丹丘,貴胄武攸緒,還有李泌、儲光羲、李渤、盧仝等都曾在嵩山隱居。如今依然可從唐代詩人們所寫的眾多送別詩中感受一斑。通過這些文人雅士的吟詠,可以看到對隱逸者氣節情操的讚頌、期許,看到對傳說得道者的追慕和頌揚,也看到一個時代的理想和風尚。
眾多文人雅士在嵩山苦讀、遊曆,是促成後世嵩陽書院的重要因素。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然而,十餘年間,劉長卿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裏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後來,劉長卿在《客舍喜鄭三見寄》詩中這樣說:
“客舍逢君未換衣,閉門愁見桃花飛。遙想故園今已爾,
家人應念行人歸。寂寞垂楊映深曲,長安日暮靈台宿。
窮巷無人鳥雀閑,空庭新雨莓苔綠。北中分與故交疏,
何幸仍迴長者車,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詩人多愁,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劉長卿的第一層愁苦,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幹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他在《小鳥篇上裴尹》詩中雲:
“自憐天上青雲路,吊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托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複迴。
不辭奮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隨後來。”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時逢寒冬,他已經在山中走了很久,孤寂勞頓,天色漸晚,急於投宿。
他沿著山路一邊走,一邊尋找可以借宿之處。
他隱約看見,遠處有一座簡陋的茅屋。
主人真是善良,看到他狼狽的樣子,二話不說就留宿了他。
他很快就睡著了。
恢複了體力,人反倒醒了。
此時已是深夜,遙遙的狗叫聲,穿透了柴門。
風雪中,遠處的鄰家,還有更晚的夜歸人。
這樣的場景,如果用唐詩表達,你會想到哪首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沒錯,就是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是劉長卿最有名的代表作,被選入小學課本,是必背的詩作。詩人以簡潔凝練的筆致,層層添染的手法,描畫了一幅日暮孤旅的《風雪夜宿圖》,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麵,而又彼此連屬,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唐代宗大曆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劉長卿遭貶之後所作。
大唐詩壇星光燦爛,詩到中唐後,愈發顯得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新樂府運動,大曆十才子,韓孟詩派,還有如李益、李賀等等,直耀得人眼花繚亂。
但此時,相比於盛唐,似乎少了兩個最重要詩派,邊塞和田園。中唐時,早已沒有了初盛唐時開疆拓土的壯舉,僅有的邊境之戰也局限於小規模的防禦戰,文人們不是滿懷鬥壯誌地從軍邊塞,征戰沙場以博取聲名,早已是香風日熏,安享和平的大好時光了。
田園詩派在這時還是有的,隻是相比於盛唐時的王維和孟浩然,在整體水平上要差了許多。要算起來,這其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劉長卿、韋應物,除了他倆,也就乏善可陳了。
劉長卿被譽為“五言長城”,自是以五言詩著稱,他以抒發哀傷的情緒來描寫山水景物,在山水中寄寓著悲冷寂寞的情感,在當時已是名動天下。
劉長卿,字文房,漢族,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長卿之名,來自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和西漢的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藺相如為相國,乃百官之長;而司馬相如因羨慕藺相如,即取字為長卿。
劉長卿是以司馬相如的字作為自己的名,而他自己的“字”叫“文房”,實為借司馬相如掌管皇帝製誥敕詔之職,他希望能像司馬相如那樣成為文章大家,又能做高官,故而,劉長卿之“長”字的讀音,應為“zhang”,即“長幼”的“長”,而不是“長短”的“長”;如果錯讀,那就抹殺了劉長卿名字背後的文化涵義了。
唐朝詩人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15歲的大詩人岑參開始隱居嵩陽,在嵩山讀書。劉長卿少時也在嵩山讀書。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七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和失意的高官,多把嵩山當成了自己尋求一方樂土的好地方,成為他們隱居的首選之地。這裏的山水,這裏的人文情懷,都是他們失意後精神上得以養息的樂園。
隱逸情結,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有著很深的淵源,文人雅士中的詩人尤其如此。
在歌詠嵩山的詩歌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句是出自周朝尹吉甫的《嵩高八章》:“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現在嵩山的最高峰峻極峰,其名就是出自於此。
歸隱,在唐代文人雅士的吟詠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這大概主要得益於唐代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較少顧忌。大唐盛世的光芒下,嵩山的地位空前提高,許多文人雅士選擇在嵩山隱居。
除了岑參、劉長卿,唐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孟郊,田遊岩,道人元丹丘,貴胄武攸緒,還有李泌、儲光羲、李渤、盧仝等都曾在嵩山隱居。如今依然可從唐代詩人們所寫的眾多送別詩中感受一斑。通過這些文人雅士的吟詠,可以看到對隱逸者氣節情操的讚頌、期許,看到對傳說得道者的追慕和頌揚,也看到一個時代的理想和風尚。
眾多文人雅士在嵩山苦讀、遊曆,是促成後世嵩陽書院的重要因素。
劉長卿抱著學而入仕的願望,從小便刻苦學習,年少入讀嵩山,避世求學,二十歲時,便開始參加科考。然而,十餘年間,劉長卿一再落選,可謂是屢戰屢敗,以至在天寶中已被舉子們推舉為“朋頭”。
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通俗點講,類似於當今的“超齡留級生”,有著豐富的應考經驗,能服眾,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裏的“前輩”。
十餘年的陪跑,說來也甚是心酸,後來,劉長卿在《客舍喜鄭三見寄》詩中這樣說:
“客舍逢君未換衣,閉門愁見桃花飛。遙想故園今已爾,
家人應念行人歸。寂寞垂楊映深曲,長安日暮靈台宿。
窮巷無人鳥雀閑,空庭新雨莓苔綠。北中分與故交疏,
何幸仍迴長者車,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
詩人多愁,但不同時期的愁苦又不同,劉長卿的第一層愁苦,便是多年困於考場的“科舉不第之愁”。
屢屢受挫的劉長卿開始行幹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員裴敦複寫詩,希望得到提攜,並終身以報知遇之恩,他在《小鳥篇上裴尹》詩中雲:
“自憐天上青雲路,吊影徘徊獨愁暮。
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托身處。
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
......
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複迴。
不辭奮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隨後來。”
此時的劉長卿,雖滿腔愁苦,卻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恨,“不辭奮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隨後來”,或許是因為數年來,失敗對於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憤激,劉長卿在情緒處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