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采春,生卒年不詳,淮甸(今江蘇省淮安)人,伶人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深受元稹的賞識,說她“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迴秀媚多。”在當時是一名很有影響的女藝人。
劉采春是當時“參軍戲”中紅極一時的女主角,嫁給周季崇後,她與周家兄弟一起組成了“家庭戲曲班”。
有段時間,這個戲曲班從江蘇淮安來到紹興演出。幾場演出下來,紹興城已是萬人空巷。
當時元稹任越州(今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正趕上劉采春的演出。
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是一個不小的官,元稹風風光光走馬上任。當地官員免不了要接風洗塵,他們深諳元稹的喜好,於是在接風宴會上,安排了歌舞表演,而其中最精彩的節目,要數女詩人劉采春的歌曲專場了。
劉采春一曲唱罷,元稹早已神魂顛倒。元稹不禁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情人薛濤,兩相比較,元稹認為劉采春“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
劉采春容貌比薛濤更美,雖然已為人婦,但二十五歲正是一個女人最有風韻的時候,鶯歌燕語,讓元稹的大叔心砰砰直跳。
這個紹興城的最高長官元稹坐不住了,立刻成為劉采春的粉絲,並且寫了篇聲情並茂的評論文章,極盡捧角之能事。
這篇文章立馬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
元稹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劉采春美貌的傾心,他自己也承認“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元稹還把這場情事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他留滯浙江七年,兩個人來往時間長達七年之久。
一次因酒興大發,題詩道:“因循未歸得,不是戀鱸魚。”同僚一個叫盧簡求的看到該詩,開玩笑說:“丞相雖不為鱸魚,為好鏡湖春色耳!”可見元稹與劉采春二人當時的關係眾人皆知。
元稹有個癖好,喜歡為他欽慕的女人寫詩。當年他和薛濤熱戀時,寫了一首《寄贈薛濤》;與劉采春戀愛時,又寫了一首《贈劉采春》詩:“新妝巧樣畫雙蛾,謾裏常州透額羅。正麵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迴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
這位四處留情的文人,不經意間為後人留下一些不入正史的資料。
就這樣,大才子的一首詩,俘獲了劉采春的心。在元稹的甜言蜜語和官勢的威逼利誘下,劉采春成了元稹的妾。
劉采春與元稹的緋聞雖然流傳甚廣,可這段感情也是無疾而終,原因很簡單,元稹已經習慣了喜新厭舊,劉采春與薛濤一樣,身份低賤,與元稹門不當,戶不對。
“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劉采春的結局如何,無從知曉。她的《曲》已成為那年月的時代之聲,感動過、撫慰過很多彼時之人,尤其是傷心的女人。當它們在耳邊款款響起時,總有人為之動容。
《囉嗊曲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其二
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
自無枝葉分,莫恐太陽偏。
其三
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
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其四
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其五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其六
昨日北風寒,牽船浦裏安。
潮來打纜斷,搖櫓始知難。
這六首詩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以商人婦為抒情主人公,描寫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歸而在閨中天天思念的情形,表達了主人公盼望遠方夫君早日歸來的切切之情。這類詩是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在寫法上,這組詩直敘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語言通俗,不事雕琢,純用白描,而刻畫人物形象極為傳神,為“天下之奇作”。
劉采春的《囉嗊曲》,成了她的成名代表作,隻要此曲一響起,無數人產生共鳴,流淚哭泣。這些歌曲或安撫了怨婦們寂寞的心靈,或給了聽眾生活的信念和勇氣,總之,人們對劉采春的音樂沒有抵抗力。
唐敬宗寶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屬七州築陂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在任浙東觀察使的六年中,元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擁戴。
劉采春成了元稹的妾室後,逐漸淡出了自己的歌唱事業,開始一心一意陪伴侍候元稹,兩人琴瑟和鳴,也算是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常,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
元稹抽身而去,沒有帶劉采春,剩下劉采春獨自在風中淩亂。
元稹走後,劉采春竟不知所終。有人說,難禁悲憤之情的她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後,投河自盡了。
在元稹心裏,功名永遠排在第一位,遠比感情重要。
元稹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複了為諫官時之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他與郎官中違法亂紀的七個朝臣交鋒爭鬥,將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
元稹在整頓法度、肅清吏治方麵做出了顯著成績。然而,當時的輿論認為元稹素無操行,人心不服。又趕上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又受到了排擠。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妻子裴淑因為要照料孩子和家庭,不能陪同前往,元稹又寫了一首《贈柔之》(裴淑字柔之):
“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碧幢還照曜,紅粉莫諮嗟。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
元稹的一雙風塵眼,總是想著看遠方的嬌花。他告誡妻子,如今我豪華轎車上帷幔光耀生輝,你就不要再叨叨了。嫁給我這個浮蕩子,跟著就是了,走到那兒那兒就是家!
裴淑歎了一口氣,也寫了一首詩迴贈《答微之》(元稹字微之):
“侯門初擁節,禦苑柳絲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別近親。黃鶯遷古木,朱履從清塵。想到千山外,滄江正暮春。”
裴淑是覺得自己和元稹真不是一路人,裴淑愁的是離愁別苦,而元稹想的卻是朱履侯門,功名利祿。千山外的武昌,此時已經是暮春了!
裴淑和元稹的感情,又何嚐不是走到了暮春。
元稹在武昌時,關心修水利以發展農業,均貧富以定稅籍等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在嶽州大水災期間,元稹察知轄地實情,上奏朝廷,開倉出官米賑災,救護百姓。後又向朝廷請求捐免當地秋租,解決百姓生活困難。
在過了幾年這樣不盡人意的生活後,裴淑不到三十歲就淒然離世了。
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一日後便在鎮署去世,時年五十三歲。死後追贈尚書右仆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
第二年,薛濤也走了。
大和六年(832年)夏,寫下《籌邊樓》後不久,薛濤安詳地閉上了雙眼。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墓碑上寫著“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的詩,不僅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
劉采春是當時“參軍戲”中紅極一時的女主角,嫁給周季崇後,她與周家兄弟一起組成了“家庭戲曲班”。
有段時間,這個戲曲班從江蘇淮安來到紹興演出。幾場演出下來,紹興城已是萬人空巷。
當時元稹任越州(今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正趕上劉采春的演出。
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是一個不小的官,元稹風風光光走馬上任。當地官員免不了要接風洗塵,他們深諳元稹的喜好,於是在接風宴會上,安排了歌舞表演,而其中最精彩的節目,要數女詩人劉采春的歌曲專場了。
劉采春一曲唱罷,元稹早已神魂顛倒。元稹不禁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情人薛濤,兩相比較,元稹認為劉采春“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
劉采春容貌比薛濤更美,雖然已為人婦,但二十五歲正是一個女人最有風韻的時候,鶯歌燕語,讓元稹的大叔心砰砰直跳。
這個紹興城的最高長官元稹坐不住了,立刻成為劉采春的粉絲,並且寫了篇聲情並茂的評論文章,極盡捧角之能事。
這篇文章立馬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
元稹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劉采春美貌的傾心,他自己也承認“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元稹還把這場情事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他留滯浙江七年,兩個人來往時間長達七年之久。
一次因酒興大發,題詩道:“因循未歸得,不是戀鱸魚。”同僚一個叫盧簡求的看到該詩,開玩笑說:“丞相雖不為鱸魚,為好鏡湖春色耳!”可見元稹與劉采春二人當時的關係眾人皆知。
元稹有個癖好,喜歡為他欽慕的女人寫詩。當年他和薛濤熱戀時,寫了一首《寄贈薛濤》;與劉采春戀愛時,又寫了一首《贈劉采春》詩:“新妝巧樣畫雙蛾,謾裏常州透額羅。正麵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迴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
這位四處留情的文人,不經意間為後人留下一些不入正史的資料。
就這樣,大才子的一首詩,俘獲了劉采春的心。在元稹的甜言蜜語和官勢的威逼利誘下,劉采春成了元稹的妾。
劉采春與元稹的緋聞雖然流傳甚廣,可這段感情也是無疾而終,原因很簡單,元稹已經習慣了喜新厭舊,劉采春與薛濤一樣,身份低賤,與元稹門不當,戶不對。
“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劉采春的結局如何,無從知曉。她的《曲》已成為那年月的時代之聲,感動過、撫慰過很多彼時之人,尤其是傷心的女人。當它們在耳邊款款響起時,總有人為之動容。
《囉嗊曲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其二
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
自無枝葉分,莫恐太陽偏。
其三
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
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其四
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其五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其六
昨日北風寒,牽船浦裏安。
潮來打纜斷,搖櫓始知難。
這六首詩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以商人婦為抒情主人公,描寫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歸而在閨中天天思念的情形,表達了主人公盼望遠方夫君早日歸來的切切之情。這類詩是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在寫法上,這組詩直敘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語言通俗,不事雕琢,純用白描,而刻畫人物形象極為傳神,為“天下之奇作”。
劉采春的《囉嗊曲》,成了她的成名代表作,隻要此曲一響起,無數人產生共鳴,流淚哭泣。這些歌曲或安撫了怨婦們寂寞的心靈,或給了聽眾生活的信念和勇氣,總之,人們對劉采春的音樂沒有抵抗力。
唐敬宗寶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屬七州築陂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在任浙東觀察使的六年中,元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擁戴。
劉采春成了元稹的妾室後,逐漸淡出了自己的歌唱事業,開始一心一意陪伴侍候元稹,兩人琴瑟和鳴,也算是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常,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
元稹抽身而去,沒有帶劉采春,剩下劉采春獨自在風中淩亂。
元稹走後,劉采春竟不知所終。有人說,難禁悲憤之情的她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後,投河自盡了。
在元稹心裏,功名永遠排在第一位,遠比感情重要。
元稹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複了為諫官時之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他與郎官中違法亂紀的七個朝臣交鋒爭鬥,將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
元稹在整頓法度、肅清吏治方麵做出了顯著成績。然而,當時的輿論認為元稹素無操行,人心不服。又趕上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又受到了排擠。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妻子裴淑因為要照料孩子和家庭,不能陪同前往,元稹又寫了一首《贈柔之》(裴淑字柔之):
“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碧幢還照曜,紅粉莫諮嗟。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
元稹的一雙風塵眼,總是想著看遠方的嬌花。他告誡妻子,如今我豪華轎車上帷幔光耀生輝,你就不要再叨叨了。嫁給我這個浮蕩子,跟著就是了,走到那兒那兒就是家!
裴淑歎了一口氣,也寫了一首詩迴贈《答微之》(元稹字微之):
“侯門初擁節,禦苑柳絲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別近親。黃鶯遷古木,朱履從清塵。想到千山外,滄江正暮春。”
裴淑是覺得自己和元稹真不是一路人,裴淑愁的是離愁別苦,而元稹想的卻是朱履侯門,功名利祿。千山外的武昌,此時已經是暮春了!
裴淑和元稹的感情,又何嚐不是走到了暮春。
元稹在武昌時,關心修水利以發展農業,均貧富以定稅籍等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在嶽州大水災期間,元稹察知轄地實情,上奏朝廷,開倉出官米賑災,救護百姓。後又向朝廷請求捐免當地秋租,解決百姓生活困難。
在過了幾年這樣不盡人意的生活後,裴淑不到三十歲就淒然離世了。
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一日後便在鎮署去世,時年五十三歲。死後追贈尚書右仆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
第二年,薛濤也走了。
大和六年(832年)夏,寫下《籌邊樓》後不久,薛濤安詳地閉上了雙眼。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墓碑上寫著“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的詩,不僅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