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們連接起來就是:在辛繞永恆慈悲的普照下,沒有凡間塵世生死輪迴的痛苦,能夠如願以償地享受永恆的幸福。這樣的解釋將沃摩隆仁作為一個精神世界的崇拜對象推向了極致。
到了近代,這個概念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它被一分為二,變成兩個沃摩隆仁即大食沃摩隆仁和象雄沃摩隆仁。對此最具典型的描述要數夏爾雜·紮西堅讚(1858-1934年),他以“中心”這個詞為基礎,分成文明中心和地理中心,大食沃摩隆仁是文明的中心,象雄沃摩隆仁是地理的中心,前者實際上就是原有的沃摩隆仁的概念,而後者就成為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即以岡底斯山為中心的象雄了。但是,在沃摩隆仁之前冠以大食和象雄兩個地名將其分割成兩個獨立的地理單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釋兩個沃摩隆仁當中名稱相同的地理單位。對此,夏爾雜·紮西堅讚的解釋為人們消除了疑慮:在兩個沃摩隆仁之中都出現的岡底斯山、瑪旁雍湖和四條河流均在大食沃摩隆仁,四條河流也是從大食沃摩隆仁流出的,然後流向印度。然而,如此含糊其詞的解釋並沒有影響苯教徒對沃摩隆仁的信仰,虔誠的苯教徒依然相信大食沃摩隆仁的存在並將自己來生的希望寄托在大食沃摩隆仁之上,甚至連現實世界中的象雄沃摩隆仁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神聖,使他們通過對現實中的沃摩隆仁的膜拜來試圖達到來生降生大食沃摩隆仁的目的,因而膜拜現實中的象雄沃摩隆仁也成為人們來生降生在大食沃摩隆仁的敲門磚。作為夏爾雜的弟子,紮敦·格桑丹貝堅讚(1897-1959年)對沃摩隆仁的解釋又更進了一步。他同樣以“中心”這個詞為基礎,但他分出的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地理中心、文明中心和準中心。作為地理中心,作者援引了《世間源流》的記載來證明了象雄沃摩隆仁的岡底斯山、馨香山和瑪旁雍錯湖的神聖的地位,並用《靜猛經注》的記載來說明它們的地理位置就在贍部洲的中心,解釋了四條河流的走向。認為六合為十八由旬的岡底斯山是蓋闊和桑卻塔圖的聖地,是古象雄的中心,也是苯教前弘期眾多的苯教大師們修行並得大成就之聖地。作為文明中心,作者認為大食沃摩隆仁被印度人稱為北方香巴拉、被烏仗那人稱為西方極樂世界、被吐蕃人稱為西北沃摩林。他援引了(經部集要》的記載來描述了大食沃摩隆仁的地貌。另外,他增加了一些佛教時輪文獻對香巴拉的描述,顯然是想強化大食沃摩隆仁與香巴拉的一致性。對於大食沃摩隆仁至今最為詳盡的描述可能是《無垢光榮經》,該經詳述了大食、烏仗那、吐蕃、印度、漢地、薩霍爾、勃律、克什米爾、理拜、綽木格薩爾、象雄、薑、霍爾和雜米欣的人,甚至十合之主和魯、年、薩達等不同生靈對沃摩隆仁的不同稱唿,顯然,這裏的描述己經因為完全被神話而不著邊際。作為準中心,他認為就是象雄和吐蕃。前者又分裏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三部分並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後者分了阿裏、衛藏和多康,阿裏三圍為普蘭、古格和日土。衛藏四翼為右翼、支翼、中翼和左翼。多康又分為六崗和四水並有詳細的說明。這個準中心實際上不是什麽中心,而是曆史上的象雄和後來的整個吐蕃,在說明中除了吐蕃包括了安多地區以外所謂的象雄和吐蕃的地理概念實際上是重複的。
道教的始祖為老君,有人老君、神老君之分。神老君為太上老君,譯藏文為最聖至上之主的意思。這個老君,依漢人說法,是天地初成時就出世的。有些人認為他就是梵天,我想這種說法也對。因為與《俱舍論》等中所說:世間初成之時,大梵王的無量宮殿和大梵天王次第出現之語頗為符合。其名為最勝至上之主,亦與倡言梵天為創世神等的說法相符合。傳說老君自從那時起至於後世,曾八十一次變為人身,其八十一次之數中,將本師釋邇佛亦列入在內,此又與說遍人天有十遍人的理論相仿佛。至於人的老君,似指的是八十一變化之一。老子出世的時代與孔子略同。相傳他在母腹中住胎八十二年,生時須發皆白,’故名老子,意為老人,後來門徒美其名便稱為老君。
據說老子在山洞中得到七十二章天書,精勤研習,遂創出道士教一派。先師湯吉勤巴說:“老君與苯教的教主敦巴辛饒為一人,餘意“辛”字可能就是漢語對聖賢稱為神仙的“仙”字,藏人讀音錯訛遂唿為“辛”。
又據苯教文獻《瑪旁湖曆史》(mtsho ma pham gyi to rgyus)記載,辛繞為象雄王子,他有八子,其中貝氏妃赤傑木生子雍仲旺丹(g\"yung擊ung dbangldan)承襲王位,其子珠格加布(vbrug gi rgyal bo)生子穆本玉丹(dmu bon yovu bdan )。後者子木本唐多(dmu bonthang rdol )、唐多子傑洛查( skye to tshal )、傑洛查子辛卓巴(gshen grol ba)、辛卓巴子木卡布木布( dmu kha spo mi spo)。而史又明載,聶赤讚普之子木赤讚普曾邀請象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隆傳法,那麽,他們應為同一時代人。
在藏文史書中具有普遍性的上述記載如果不誤,那麽,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傳說中的辛繞米沃的大致生活年代。我們依據兩個數據材料來推定古代吐蕃人一代人的年歲間隔:其一,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人均壽命是36歲;其二,吐蕃王朝從鬆讚幹布到朗達瑪十代讚普計225年(即617一842年),人均壽命22. 5歲。
到了近代,這個概念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它被一分為二,變成兩個沃摩隆仁即大食沃摩隆仁和象雄沃摩隆仁。對此最具典型的描述要數夏爾雜·紮西堅讚(1858-1934年),他以“中心”這個詞為基礎,分成文明中心和地理中心,大食沃摩隆仁是文明的中心,象雄沃摩隆仁是地理的中心,前者實際上就是原有的沃摩隆仁的概念,而後者就成為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即以岡底斯山為中心的象雄了。但是,在沃摩隆仁之前冠以大食和象雄兩個地名將其分割成兩個獨立的地理單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釋兩個沃摩隆仁當中名稱相同的地理單位。對此,夏爾雜·紮西堅讚的解釋為人們消除了疑慮:在兩個沃摩隆仁之中都出現的岡底斯山、瑪旁雍湖和四條河流均在大食沃摩隆仁,四條河流也是從大食沃摩隆仁流出的,然後流向印度。然而,如此含糊其詞的解釋並沒有影響苯教徒對沃摩隆仁的信仰,虔誠的苯教徒依然相信大食沃摩隆仁的存在並將自己來生的希望寄托在大食沃摩隆仁之上,甚至連現實世界中的象雄沃摩隆仁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神聖,使他們通過對現實中的沃摩隆仁的膜拜來試圖達到來生降生大食沃摩隆仁的目的,因而膜拜現實中的象雄沃摩隆仁也成為人們來生降生在大食沃摩隆仁的敲門磚。作為夏爾雜的弟子,紮敦·格桑丹貝堅讚(1897-1959年)對沃摩隆仁的解釋又更進了一步。他同樣以“中心”這個詞為基礎,但他分出的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地理中心、文明中心和準中心。作為地理中心,作者援引了《世間源流》的記載來證明了象雄沃摩隆仁的岡底斯山、馨香山和瑪旁雍錯湖的神聖的地位,並用《靜猛經注》的記載來說明它們的地理位置就在贍部洲的中心,解釋了四條河流的走向。認為六合為十八由旬的岡底斯山是蓋闊和桑卻塔圖的聖地,是古象雄的中心,也是苯教前弘期眾多的苯教大師們修行並得大成就之聖地。作為文明中心,作者認為大食沃摩隆仁被印度人稱為北方香巴拉、被烏仗那人稱為西方極樂世界、被吐蕃人稱為西北沃摩林。他援引了(經部集要》的記載來描述了大食沃摩隆仁的地貌。另外,他增加了一些佛教時輪文獻對香巴拉的描述,顯然是想強化大食沃摩隆仁與香巴拉的一致性。對於大食沃摩隆仁至今最為詳盡的描述可能是《無垢光榮經》,該經詳述了大食、烏仗那、吐蕃、印度、漢地、薩霍爾、勃律、克什米爾、理拜、綽木格薩爾、象雄、薑、霍爾和雜米欣的人,甚至十合之主和魯、年、薩達等不同生靈對沃摩隆仁的不同稱唿,顯然,這裏的描述己經因為完全被神話而不著邊際。作為準中心,他認為就是象雄和吐蕃。前者又分裏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三部分並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後者分了阿裏、衛藏和多康,阿裏三圍為普蘭、古格和日土。衛藏四翼為右翼、支翼、中翼和左翼。多康又分為六崗和四水並有詳細的說明。這個準中心實際上不是什麽中心,而是曆史上的象雄和後來的整個吐蕃,在說明中除了吐蕃包括了安多地區以外所謂的象雄和吐蕃的地理概念實際上是重複的。
道教的始祖為老君,有人老君、神老君之分。神老君為太上老君,譯藏文為最聖至上之主的意思。這個老君,依漢人說法,是天地初成時就出世的。有些人認為他就是梵天,我想這種說法也對。因為與《俱舍論》等中所說:世間初成之時,大梵王的無量宮殿和大梵天王次第出現之語頗為符合。其名為最勝至上之主,亦與倡言梵天為創世神等的說法相符合。傳說老君自從那時起至於後世,曾八十一次變為人身,其八十一次之數中,將本師釋邇佛亦列入在內,此又與說遍人天有十遍人的理論相仿佛。至於人的老君,似指的是八十一變化之一。老子出世的時代與孔子略同。相傳他在母腹中住胎八十二年,生時須發皆白,’故名老子,意為老人,後來門徒美其名便稱為老君。
據說老子在山洞中得到七十二章天書,精勤研習,遂創出道士教一派。先師湯吉勤巴說:“老君與苯教的教主敦巴辛饒為一人,餘意“辛”字可能就是漢語對聖賢稱為神仙的“仙”字,藏人讀音錯訛遂唿為“辛”。
又據苯教文獻《瑪旁湖曆史》(mtsho ma pham gyi to rgyus)記載,辛繞為象雄王子,他有八子,其中貝氏妃赤傑木生子雍仲旺丹(g\"yung擊ung dbangldan)承襲王位,其子珠格加布(vbrug gi rgyal bo)生子穆本玉丹(dmu bon yovu bdan )。後者子木本唐多(dmu bonthang rdol )、唐多子傑洛查( skye to tshal )、傑洛查子辛卓巴(gshen grol ba)、辛卓巴子木卡布木布( dmu kha spo mi spo)。而史又明載,聶赤讚普之子木赤讚普曾邀請象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隆傳法,那麽,他們應為同一時代人。
在藏文史書中具有普遍性的上述記載如果不誤,那麽,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傳說中的辛繞米沃的大致生活年代。我們依據兩個數據材料來推定古代吐蕃人一代人的年歲間隔:其一,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人均壽命是36歲;其二,吐蕃王朝從鬆讚幹布到朗達瑪十代讚普計225年(即617一842年),人均壽命22. 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