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卡木其的屋頂上,有隻遠古的大鵬鳥,大鵬上身白來下身黑,上唇猶如翠玉一般,下唇猶如黃金一般,兩眼閃光如明珠,翅膀的羽毛二十八,恰似天上二十八宿,尾巴的羽毛十二根,猶如一年十二個月。”——阿裏古老民歌。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很難想象這片遍布駝絨藜、沙棘,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以上,間或由高山草甸和苔原荒漠點綴的土地能夠在幾千年前成為東方諸民族神話與宗教信仰發源的母體。唯一能夠領略當時這片土地先民為何產生敬畏之心的,除開勉強能夠以肉眼看見,盤旋於空中的高山禿鷲與獵隼,就是始終在地平線上連綿起伏,低雲覆蓋的山巒——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喀喇昆侖山,高原嚴酷的氣候和險峻的環境,是造就宏大信仰的最好觸媒。
穹窿銀城——神鳥之國的王都
鳥,似乎自亙古以來,就是阿裏地區的圖騰與標誌,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裏的鳥類種群共囊括96個種與亞種,為高原之最,而在吐蕃稱雄之前,那個神秘的、疆域涵蓋了涉藏地區西部、北部、東部的強大古國象雄,也以飛鳥為標誌,奉之為圖騰,傳說作為千劫萬佛之本的普賢為了教化眾生,在空樂智之法界變幻為一隻神鳥“穹”,誕生了3個卵,從其孵化出普賢的3個化身即身之化身拉彎嘎爾布靦,言之化身魯彎沃薑和心之化身彌彎木波,一位荒野中的牧羊人目睹了這3個賢人的誕生並稟告了象雄王。象雄王下令迎請彌彎木波並請求他作為這個王國的上師,尊稱其為彎郭托拉巴爾。並將紮氏領地彎隆銀城賜封給他。
象雄,在古老的象雄文字中含義複雜深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才讓太教授告訴我們,“象”擁有“地方”或者“山溝”的含義,“雄”(zhung)是“雄俠”的簡寫,是古代象雄一個部落的名字,聯合在一起讀寫,就是“雄俠部落的地方(山溝)”,藏文直譯就是“穹窿”。今日藏文的來源,就是古老的象雄文,其演變過程為:達瑟的邦欽體和邦瓊體演變成象雄文的瑪爾欽體和瑪爾瓊體,最終變為藏文。現在阿裏方言中的“底”字就是“象雄語”中“水”字的古音,故現今阿裏的臨水地名多由“底”字組成,如“底雅”、“底紮”。不僅如此,“雄”還常常代表古代象雄文化古老的神鳥圖騰崇拜。整個象雄被分為外、中、裏三重,裏象雄是從岡底斯山往西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和巴拉一帶;中象雄是從岡底斯山往西一天的路程之外;外象雄是協列甲嘎爾,也就是穹布澤珠山。裏象雄以阿裏三圍為中心,中象雄以彎隆銀城為中心,外象雄則以協列甲嘎爾為中心。在雅隆部落崛起之前,象雄曾經是西藏高原上最大的一個王國,它的疆域幾乎包括了整個西藏,在《通典》、《冊府元龜》和《唐會要》等漢文史籍中象雄被稱為“羊同”或“楊童”,意大利藏學家圖齊也認為在吐蕃帝國建立之前,象雄是一個大國或部落聯盟,但當吐蕃帝國開始向外擴張時,它便注定地屈服了。象雄與喜馬拉雅接界,很可能控製了拉達克,向西延伸到巴爾提斯坦、巴基斯坦及和闐,並且把勢力擴展到羌塘高原。
然而,幾千年過去了,龐大的王國灰飛煙滅,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穹窿銀城”,這一古老象雄王國的都城,其位置所在也是學界與世人爭論不休的焦點。終於,在2004年,四川大學考古學係與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聯合在位於朗欽臧布(象泉河)北岸穹窿村附近的山頂上進行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發掘,從而使這座古老王都重現人間。
汽車駛離噶爾縣門士鄉後不久,就進入了礫石遍布、起伏不定的山間臨時道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西蘭塔附近的冰川,長達309公裏的象泉河流淌到這裏,河道寬度已經相當可觀。以象泉河流域為主的紮達盆地,就是傳說中古象雄王國神秘疆域的中心地帶,古老神秘的象雄文字,天文曆算,以及藏醫學,雕塑等種種古老的技術,都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在行駛顛簸了將近一個小時候後,我們停在了在一處被群山環抱的河灘附近。“到了,對麵就是。”我們的視線隨著司機的手指看去,在正午劇烈的日光下,這處與阿裏當地著名雅丹地貌景觀“土林”幾乎毫無二致的遺址,孤零零地矗立在紅褐色的山崖上。對於這裏,意大利藏學家圖齊在《穿越喜馬拉雅》中曾給我們留下了一張模糊的照片,他由衷地讚歎“這些建築物所處的險峻地勢及其堂皇雄偉的規模都給人留下威力無比的印象,特別是從作為戰爭手段而後才是實用價值的觀點來看尤為如此”。現有的穹窿銀城遺址,麵積達13萬平方米,被考古工作人員仔細劃分為公共生活,防禦堡壘和宗教祭祀等多個區域,以礫岩和石板構建的防護城牆沿著山崖地勢而起伏。從中望去,整個紮達盆地起伏的地貌盡收眼底,曲那河、曲嘎河、象泉河在遺址南側交匯,逡巡於其中的人,若無向導,極有可能在如同迷宮的小徑和洞窟中迷失方向。
盡管規模宏大,可考古工作人員從中獲得的發現卻為數寥寥,少數夾砂紅褐陶器殘片,磨石、石臼、石片等石器,以及鐵甲殘片與銅口器殘件。早在10世紀之前,象雄國就雄踞一方,在8世紀中葉最終被吐蕃讚普赤鬆德讚攻滅之前,極盛時期的象雄曾經號稱“勝兵八九萬”,以強大的畜牧和農業為基礎。位於穹隆銀城遺址山腳下曲那河穀西岸的台地上,是被稱為“澤蚌遺址”的古代生活與墓葬群,考古學家們相信,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是象雄王國曾經的子民。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很難想象這片遍布駝絨藜、沙棘,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以上,間或由高山草甸和苔原荒漠點綴的土地能夠在幾千年前成為東方諸民族神話與宗教信仰發源的母體。唯一能夠領略當時這片土地先民為何產生敬畏之心的,除開勉強能夠以肉眼看見,盤旋於空中的高山禿鷲與獵隼,就是始終在地平線上連綿起伏,低雲覆蓋的山巒——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喀喇昆侖山,高原嚴酷的氣候和險峻的環境,是造就宏大信仰的最好觸媒。
穹窿銀城——神鳥之國的王都
鳥,似乎自亙古以來,就是阿裏地區的圖騰與標誌,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裏的鳥類種群共囊括96個種與亞種,為高原之最,而在吐蕃稱雄之前,那個神秘的、疆域涵蓋了涉藏地區西部、北部、東部的強大古國象雄,也以飛鳥為標誌,奉之為圖騰,傳說作為千劫萬佛之本的普賢為了教化眾生,在空樂智之法界變幻為一隻神鳥“穹”,誕生了3個卵,從其孵化出普賢的3個化身即身之化身拉彎嘎爾布靦,言之化身魯彎沃薑和心之化身彌彎木波,一位荒野中的牧羊人目睹了這3個賢人的誕生並稟告了象雄王。象雄王下令迎請彌彎木波並請求他作為這個王國的上師,尊稱其為彎郭托拉巴爾。並將紮氏領地彎隆銀城賜封給他。
象雄,在古老的象雄文字中含義複雜深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才讓太教授告訴我們,“象”擁有“地方”或者“山溝”的含義,“雄”(zhung)是“雄俠”的簡寫,是古代象雄一個部落的名字,聯合在一起讀寫,就是“雄俠部落的地方(山溝)”,藏文直譯就是“穹窿”。今日藏文的來源,就是古老的象雄文,其演變過程為:達瑟的邦欽體和邦瓊體演變成象雄文的瑪爾欽體和瑪爾瓊體,最終變為藏文。現在阿裏方言中的“底”字就是“象雄語”中“水”字的古音,故現今阿裏的臨水地名多由“底”字組成,如“底雅”、“底紮”。不僅如此,“雄”還常常代表古代象雄文化古老的神鳥圖騰崇拜。整個象雄被分為外、中、裏三重,裏象雄是從岡底斯山往西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和巴拉一帶;中象雄是從岡底斯山往西一天的路程之外;外象雄是協列甲嘎爾,也就是穹布澤珠山。裏象雄以阿裏三圍為中心,中象雄以彎隆銀城為中心,外象雄則以協列甲嘎爾為中心。在雅隆部落崛起之前,象雄曾經是西藏高原上最大的一個王國,它的疆域幾乎包括了整個西藏,在《通典》、《冊府元龜》和《唐會要》等漢文史籍中象雄被稱為“羊同”或“楊童”,意大利藏學家圖齊也認為在吐蕃帝國建立之前,象雄是一個大國或部落聯盟,但當吐蕃帝國開始向外擴張時,它便注定地屈服了。象雄與喜馬拉雅接界,很可能控製了拉達克,向西延伸到巴爾提斯坦、巴基斯坦及和闐,並且把勢力擴展到羌塘高原。
然而,幾千年過去了,龐大的王國灰飛煙滅,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穹窿銀城”,這一古老象雄王國的都城,其位置所在也是學界與世人爭論不休的焦點。終於,在2004年,四川大學考古學係與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聯合在位於朗欽臧布(象泉河)北岸穹窿村附近的山頂上進行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發掘,從而使這座古老王都重現人間。
汽車駛離噶爾縣門士鄉後不久,就進入了礫石遍布、起伏不定的山間臨時道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西蘭塔附近的冰川,長達309公裏的象泉河流淌到這裏,河道寬度已經相當可觀。以象泉河流域為主的紮達盆地,就是傳說中古象雄王國神秘疆域的中心地帶,古老神秘的象雄文字,天文曆算,以及藏醫學,雕塑等種種古老的技術,都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在行駛顛簸了將近一個小時候後,我們停在了在一處被群山環抱的河灘附近。“到了,對麵就是。”我們的視線隨著司機的手指看去,在正午劇烈的日光下,這處與阿裏當地著名雅丹地貌景觀“土林”幾乎毫無二致的遺址,孤零零地矗立在紅褐色的山崖上。對於這裏,意大利藏學家圖齊在《穿越喜馬拉雅》中曾給我們留下了一張模糊的照片,他由衷地讚歎“這些建築物所處的險峻地勢及其堂皇雄偉的規模都給人留下威力無比的印象,特別是從作為戰爭手段而後才是實用價值的觀點來看尤為如此”。現有的穹窿銀城遺址,麵積達13萬平方米,被考古工作人員仔細劃分為公共生活,防禦堡壘和宗教祭祀等多個區域,以礫岩和石板構建的防護城牆沿著山崖地勢而起伏。從中望去,整個紮達盆地起伏的地貌盡收眼底,曲那河、曲嘎河、象泉河在遺址南側交匯,逡巡於其中的人,若無向導,極有可能在如同迷宮的小徑和洞窟中迷失方向。
盡管規模宏大,可考古工作人員從中獲得的發現卻為數寥寥,少數夾砂紅褐陶器殘片,磨石、石臼、石片等石器,以及鐵甲殘片與銅口器殘件。早在10世紀之前,象雄國就雄踞一方,在8世紀中葉最終被吐蕃讚普赤鬆德讚攻滅之前,極盛時期的象雄曾經號稱“勝兵八九萬”,以強大的畜牧和農業為基礎。位於穹隆銀城遺址山腳下曲那河穀西岸的台地上,是被稱為“澤蚌遺址”的古代生活與墓葬群,考古學家們相信,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是象雄王國曾經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