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爾以前一直都是獨立的王國,有著2000年以上的曆史,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經過曼尼普爾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關費,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當大英帝國占領了印度後,曼尼普爾當然也不能幸免。英國介入曼尼普爾王室之爭,將曼尼普爾並入英屬印度。
當地政府1947年擺脫英殖民之後,1949年重又被印度統治,為中央的直轄區,於1972年從阿薩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爾邦居民在近幾年時間內一直在尋求脫離印度獨立建國。
梅加拉亞邦是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東西約三百公裏,南北約一百公裏,總麵積平方公裏,2011年人口約296萬人,首府西隆2011年人口約14萬人。主要民族為加羅族(garo)以及卡西族(khasi),而該兩個民族分別使用加羅語(屬於漢藏語係下藏緬語族的薩爾語群)和卡西語(屬於南亞語係)這兩種語言。主要宗教為基督教,少數人信仰印度教、原始宗教或伊斯蘭教。梅加拉亞邦是印度三個以基督教為主的邦之一。其邦名源自梵語,意思是“白雲停留的地方”,暗示該地多雨的氣候特點。
米佐拉姆邦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於2001年人口普查中邦人口約為890,000。麵積km2。米佐拉姆邦的識字率高達89%,於印度各邦中僅次於喀拉拉邦。
那加蘭邦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喜馬拉亞山脈,西連阿薩姆邦,南接曼尼普爾邦。該邦名稱“那加蘭”字麵意為“那加人(居住的)地方”。作為在1963年12月1日從阿薩姆邦裏麵劃出來的一個新邦,那加蘭邦是印度的第16個邦。那加蘭邦是印度三個以基督教為主的邦之一,超過90%的人口為基督徒,少數人信仰印度教。
特裏普拉邦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邦的南邊與孟加拉接壤。現特裏普拉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agart),官方語言為孟加拉語和廓博羅克語(kokboroknguage,或直接稱特裏普語)。特裏普拉邦的一個內陸邦,地理特征是由幾個南北山脈中間的山穀,與西部平原的狀態。主要宗教為印度教性力派,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或佛教。
原“猛泐”(景隴國)、“猛卯弄”(麓川國)的傣泰,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猛佬”(老撾國),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已改名為“猛泰”(泰國)的“猛暹羅”(暹羅國)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憲製得到鞏固和發展。
國際學術界認為“百越”與現代的漢族、黎族、京族、高山族、水族、壯族、侗族等諸民族有諸多親屬關係,其中,分布在中國屬於漢語族的約1億1500萬人口閩民係、約7700萬人口的吳越民係、約6000萬人口的廣府人及約300萬人口平話人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分布在中國和越南,屬於孟高棉語族約8000萬人口的京族也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分布在台灣島屬於台灣南島語言約50萬人口的高山族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當代百越後裔總計有約4億1550萬人,其中2億5500萬人是漢族,占了百越後裔總人口的61.3%。
可見,各地的“越”從一開始就說著不同的語言。題主問“南方諸語言是否受到百越語的影響”,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雖然很多具體問題還沒能得到解釋,但南方方言中的一些底層詞匯來源於當地的“越”族。從語言接觸學的角度來看,因戰亂而遷入百越之地的中原漢人沒有人數上的優勢,不可能在短時間取代當地語言。另一方麵,漢人在當時有文化上的優勢,還有聚居的特點,這些都使得漢語得以保存而沒有被當地語言侵蝕。
按照近現代世界語言接觸的情況來推測的話,從第二代移民開始,大部分的漢族由於能夠充分暴露在兩種語言環境下,應該都是漢語和當地語的語言兼用者。而語言兼用對母語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會表現在語音、句法、詞匯等多個方麵。就像很多海外華僑即使漢語說得不錯,仍在發音、語調、遣詞造句以及表達模式上與國內的母語使用者有很大不同。
隨著漢族在當地文化、經濟等方麵影響力的增加,周圍的“越”族在交往過程中也會逐漸習得漢語。尤其是他們的孩子,隻要有機會暴露在漢語環境中(如跟漢族小孩一起玩耍),就能很快學會漢語。當然他們所學的漢語肯定是漢族所說的受了當地語言影響的漢語。之後,這些“越”族人說的漢語還會再受到他們自身母語的影響。這種語言接觸互為影響的過程都是交織在一起的,不能割裂開來看。
估計像有人覺得普通話是滿族說的蹩腳漢語一樣,也會有人認為南方方言差距那麽大也是各“越”族學習漢語的結果。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是站不住腳的,都是一種想當然。我們分析語言接觸時,大部分都是看第二代、第三代以後的語言習得及使用狀況(當然也有一些是研究第一代移民的,那就屬於第二語言習得了),基本屬於兒童的第一語言習得範疇,根本不牽扯學得會學不會、說得是不是蹩腳的問題。所謂“蹩腳的xx語”隻能用來指成人學習了卻無法完全掌握的某門外語。第一語言(母語)的習得跟年齡(有說8歲,有說13歲)和語言環境有關,跟民族是沒有關係的。
當地政府1947年擺脫英殖民之後,1949年重又被印度統治,為中央的直轄區,於1972年從阿薩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爾邦居民在近幾年時間內一直在尋求脫離印度獨立建國。
梅加拉亞邦是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東西約三百公裏,南北約一百公裏,總麵積平方公裏,2011年人口約296萬人,首府西隆2011年人口約14萬人。主要民族為加羅族(garo)以及卡西族(khasi),而該兩個民族分別使用加羅語(屬於漢藏語係下藏緬語族的薩爾語群)和卡西語(屬於南亞語係)這兩種語言。主要宗教為基督教,少數人信仰印度教、原始宗教或伊斯蘭教。梅加拉亞邦是印度三個以基督教為主的邦之一。其邦名源自梵語,意思是“白雲停留的地方”,暗示該地多雨的氣候特點。
米佐拉姆邦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於2001年人口普查中邦人口約為890,000。麵積km2。米佐拉姆邦的識字率高達89%,於印度各邦中僅次於喀拉拉邦。
那加蘭邦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喜馬拉亞山脈,西連阿薩姆邦,南接曼尼普爾邦。該邦名稱“那加蘭”字麵意為“那加人(居住的)地方”。作為在1963年12月1日從阿薩姆邦裏麵劃出來的一個新邦,那加蘭邦是印度的第16個邦。那加蘭邦是印度三個以基督教為主的邦之一,超過90%的人口為基督徒,少數人信仰印度教。
特裏普拉邦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邦的南邊與孟加拉接壤。現特裏普拉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agart),官方語言為孟加拉語和廓博羅克語(kokboroknguage,或直接稱特裏普語)。特裏普拉邦的一個內陸邦,地理特征是由幾個南北山脈中間的山穀,與西部平原的狀態。主要宗教為印度教性力派,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或佛教。
原“猛泐”(景隴國)、“猛卯弄”(麓川國)的傣泰,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猛佬”(老撾國),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已改名為“猛泰”(泰國)的“猛暹羅”(暹羅國)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憲製得到鞏固和發展。
國際學術界認為“百越”與現代的漢族、黎族、京族、高山族、水族、壯族、侗族等諸民族有諸多親屬關係,其中,分布在中國屬於漢語族的約1億1500萬人口閩民係、約7700萬人口的吳越民係、約6000萬人口的廣府人及約300萬人口平話人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分布在中國和越南,屬於孟高棉語族約8000萬人口的京族也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分布在台灣島屬於台灣南島語言約50萬人口的高山族與古代百越部落有著深厚的曆史親緣關係。當代百越後裔總計有約4億1550萬人,其中2億5500萬人是漢族,占了百越後裔總人口的61.3%。
可見,各地的“越”從一開始就說著不同的語言。題主問“南方諸語言是否受到百越語的影響”,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雖然很多具體問題還沒能得到解釋,但南方方言中的一些底層詞匯來源於當地的“越”族。從語言接觸學的角度來看,因戰亂而遷入百越之地的中原漢人沒有人數上的優勢,不可能在短時間取代當地語言。另一方麵,漢人在當時有文化上的優勢,還有聚居的特點,這些都使得漢語得以保存而沒有被當地語言侵蝕。
按照近現代世界語言接觸的情況來推測的話,從第二代移民開始,大部分的漢族由於能夠充分暴露在兩種語言環境下,應該都是漢語和當地語的語言兼用者。而語言兼用對母語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會表現在語音、句法、詞匯等多個方麵。就像很多海外華僑即使漢語說得不錯,仍在發音、語調、遣詞造句以及表達模式上與國內的母語使用者有很大不同。
隨著漢族在當地文化、經濟等方麵影響力的增加,周圍的“越”族在交往過程中也會逐漸習得漢語。尤其是他們的孩子,隻要有機會暴露在漢語環境中(如跟漢族小孩一起玩耍),就能很快學會漢語。當然他們所學的漢語肯定是漢族所說的受了當地語言影響的漢語。之後,這些“越”族人說的漢語還會再受到他們自身母語的影響。這種語言接觸互為影響的過程都是交織在一起的,不能割裂開來看。
估計像有人覺得普通話是滿族說的蹩腳漢語一樣,也會有人認為南方方言差距那麽大也是各“越”族學習漢語的結果。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是站不住腳的,都是一種想當然。我們分析語言接觸時,大部分都是看第二代、第三代以後的語言習得及使用狀況(當然也有一些是研究第一代移民的,那就屬於第二語言習得了),基本屬於兒童的第一語言習得範疇,根本不牽扯學得會學不會、說得是不是蹩腳的問題。所謂“蹩腳的xx語”隻能用來指成人學習了卻無法完全掌握的某門外語。第一語言(母語)的習得跟年齡(有說8歲,有說13歲)和語言環境有關,跟民族是沒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