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雄縣濁口溪上遊的萬山岩雕群中的孤巴察娥岩雕,題材有蛇紋、人像紋、重圓紋、圓渦紋,其中的蛇形象表現為三角形頭部、蟠卷的尾部,與魯凱、排灣族的藝術一致。
華南早期考古遺存中這些客觀存在的大量寫實或近乎寫實的蛇形象,與漢文史籍記載的華夏視野中對“南蠻蛇種”的認知相吻合。華南蠻、苗、越、疍各族不具有自身的文獻曆史,“南蠻蛇種”是上古華南土著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等特殊的“他文化”景觀先後映入華夏人文視野後漢文史籍的“話語”。
前引《說文解字》卷十三篇(上)“蟲”部“南蠻,蛇種,從蟲、亦聲。”“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有贛巨人,……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啗之。……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
又《山海經·海內南經》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晉人郭璞注雕題曰:“點涅其麵,麵體為鱗采,即鮫人也。”
《淮南子·原道訓》載:“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民披發紋身,以像鱗蟲。”高誘注:“文身,刻畫其體內,點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
《越絕書·九術傳》雲,“於是作為策楯,嬰以白璧,鏤以黃金,類龍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種獻於吳。”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胥)造築大城,……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闔閭……欲東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製敵國。……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門上有木蛇,北向首內,示越屬於吳也。”
明鄺露《赤雅》“上篇”說:“疍民神宮,畫蛇以祭,自稱龍種。”
清陸次之《峒溪纖誌》也說:“疍族,其人皆蛇種,故祭皆祀蛇神。”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潮州)疍人,有姓夷、濮、吳、蘇,自古以南蠻為蛇種,觀其疍家,神宮蛇像可見。”
因此,華南史前、上古考古遺存中的大量蛇形象內涵,應就是“南蠻”土著自然崇拜、圖騰信仰中崇蛇文化的證據。
黎族是華南最重要的紋身民族之一,蛇圖騰的文化內涵也表現在紋身形態上。
在近代民族學上最早對黎族文身調查的是民國時期的劉鹹教授,他看到的黎族文身的“斜形文素”甚似蛇身紋樣。
從海南紋身的圖式來看,跟蛇紋類似的紋樣主要是複線添點狀紋樣,身上有斑點的蛇很多,如中國水蛇、草遊蛇、麗紋蛇、點白蛇、麻斑遊蛇、草花蛇、紅頭錦蛇、蟒蛇等,“美孚黎”的婦女在臉部和四肢均刺上蝻蛇狀紋樣,因而得名“蝻蛇美孚”(圖一○,1~2)。
佘族的“蛇仙”崇拜
閩東福鼎縣雙華佘族的蛇崇拜表現在“二月二”歌會,又稱為“會親日”。相傳這裏的佘民是清初遷界時從浙江蒼南遷入福鼎的。一天晚上,突然狂風暴雨,在他們祖先開基的石洞中先後爬出兩條赤黃、青藍的大蛇盤在厝基上,人們兩次將蛇放到水中,兩條蛇一次次返迴到厝基上。第三次,祖頭公親自把蛇送到水口放生並點香禱告,當天晚上,兩隻蛇沒有再迴來,但祖頭公在夜裏卻夢見雙龍的化身紅麵和青麵兩位將軍向他致謝。祖頭公醒來後,就召集當地佘民,擇二月初二日在水口蓋起石板宮,塑紅麵和青麵將軍兩尊蛇神像以奉祀,從此雙華佘民人丁興旺。於是二月初二的佘民“會親日”成為當地最大的節日,每逢該日,眾多佘民迴到雙華村祭祀二神。
圖一一排灣族器具裝飾上的蛇紋
(引自台北十三行博物館2008年“排灣族特展”)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社會中保存了豐富的蛇圖騰文化,南部山區的排灣族、魯凱族最盛,中部山地的泰雅族、布農族也有。從創始神話到器具裝飾,從建築雕飾到紋身圖案,蛇圖騰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排灣、魯凱等族的蛇圖騰偶像最鮮明地表現在建築形態上,頭目家屋、青年會所、骨頭棚、祖靈屋等建築上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蛇形象的裝飾和標誌。根據筆者之一2008年暑期在屏東縣霧台鄉魯凱部落、來義鄉望嘉村排灣部落的考察,傳統的頭目家屋多以石板構築,一般都有寬闊的前庭廣場,中植一棵老榕樹,並樹立一方表示權威地位的祖像、百步蛇紋和蛇紋陶壺圖像的石碑,家屋正麵的屋簷、橫梁、門楣、門窗、大門上也都刻劃獵首與盤蛇形象,室內的中廳的雕刻柱以及擺設的屏風、陶壺、木盤、占卜箱、刀劍鞘等也都不同程度裝飾蛇紋和人像(圖一一、圖一二)。
雲貴高原是古代濮、越各族雜居之地,漢晉以來又有西遷的部分駱越、西甌及漢晉間雲貴高原上故有的越人後裔,發展成唐宋時期的越係“黑齒”、“金齒”、“銀齒”、“繡腳”、“繡麵”、“茫蠻”、“棠魔”、“白衣”等族,在不斷遷徙中發展成西南邊境的傣族、老龍族等族群。蛇圖騰是傣族多樣圖騰文化之一,表現在傣族民間眾多的蛇、龍圖騰傳說,以及蛇紋紋身形態上(圖一○,3、4)。根據傣文曆史記載,傣族部族神為人身蛇尾的猛神,“傣族的祖先是龍,世世代代都是龍變的。經書上說愛在河邊水邊生活的人是龍,為了不忘記老祖宗是龍,總是要把兩條腿紋成龍殼(龍殼即魚鱗狀紋),鑲金牙是龍齒”
圖一三廣西武鳴兩江龍母村龍母廟明代蛇形石刻
廣西武鳴、上林、馬山、賓陽一帶的大明山地壯族社會,流傳著一個龍母傳說,說遙遠的古代,大明山裏住著一位貧窮的老婆婆,她在進山采集野菜的路上救起了一隻快死小蟲,並像親生兒子一樣把小蟲撫養成一隻可愛的小龍,稱為“獨龍”。
華南早期考古遺存中這些客觀存在的大量寫實或近乎寫實的蛇形象,與漢文史籍記載的華夏視野中對“南蠻蛇種”的認知相吻合。華南蠻、苗、越、疍各族不具有自身的文獻曆史,“南蠻蛇種”是上古華南土著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等特殊的“他文化”景觀先後映入華夏人文視野後漢文史籍的“話語”。
前引《說文解字》卷十三篇(上)“蟲”部“南蠻,蛇種,從蟲、亦聲。”“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有贛巨人,……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啗之。……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
又《山海經·海內南經》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晉人郭璞注雕題曰:“點涅其麵,麵體為鱗采,即鮫人也。”
《淮南子·原道訓》載:“九嶷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民披發紋身,以像鱗蟲。”高誘注:“文身,刻畫其體內,點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
《越絕書·九術傳》雲,“於是作為策楯,嬰以白璧,鏤以黃金,類龍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種獻於吳。”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胥)造築大城,……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闔閭……欲東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製敵國。……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門上有木蛇,北向首內,示越屬於吳也。”
明鄺露《赤雅》“上篇”說:“疍民神宮,畫蛇以祭,自稱龍種。”
清陸次之《峒溪纖誌》也說:“疍族,其人皆蛇種,故祭皆祀蛇神。”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潮州)疍人,有姓夷、濮、吳、蘇,自古以南蠻為蛇種,觀其疍家,神宮蛇像可見。”
因此,華南史前、上古考古遺存中的大量蛇形象內涵,應就是“南蠻”土著自然崇拜、圖騰信仰中崇蛇文化的證據。
黎族是華南最重要的紋身民族之一,蛇圖騰的文化內涵也表現在紋身形態上。
在近代民族學上最早對黎族文身調查的是民國時期的劉鹹教授,他看到的黎族文身的“斜形文素”甚似蛇身紋樣。
從海南紋身的圖式來看,跟蛇紋類似的紋樣主要是複線添點狀紋樣,身上有斑點的蛇很多,如中國水蛇、草遊蛇、麗紋蛇、點白蛇、麻斑遊蛇、草花蛇、紅頭錦蛇、蟒蛇等,“美孚黎”的婦女在臉部和四肢均刺上蝻蛇狀紋樣,因而得名“蝻蛇美孚”(圖一○,1~2)。
佘族的“蛇仙”崇拜
閩東福鼎縣雙華佘族的蛇崇拜表現在“二月二”歌會,又稱為“會親日”。相傳這裏的佘民是清初遷界時從浙江蒼南遷入福鼎的。一天晚上,突然狂風暴雨,在他們祖先開基的石洞中先後爬出兩條赤黃、青藍的大蛇盤在厝基上,人們兩次將蛇放到水中,兩條蛇一次次返迴到厝基上。第三次,祖頭公親自把蛇送到水口放生並點香禱告,當天晚上,兩隻蛇沒有再迴來,但祖頭公在夜裏卻夢見雙龍的化身紅麵和青麵兩位將軍向他致謝。祖頭公醒來後,就召集當地佘民,擇二月初二日在水口蓋起石板宮,塑紅麵和青麵將軍兩尊蛇神像以奉祀,從此雙華佘民人丁興旺。於是二月初二的佘民“會親日”成為當地最大的節日,每逢該日,眾多佘民迴到雙華村祭祀二神。
圖一一排灣族器具裝飾上的蛇紋
(引自台北十三行博物館2008年“排灣族特展”)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社會中保存了豐富的蛇圖騰文化,南部山區的排灣族、魯凱族最盛,中部山地的泰雅族、布農族也有。從創始神話到器具裝飾,從建築雕飾到紋身圖案,蛇圖騰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排灣、魯凱等族的蛇圖騰偶像最鮮明地表現在建築形態上,頭目家屋、青年會所、骨頭棚、祖靈屋等建築上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蛇形象的裝飾和標誌。根據筆者之一2008年暑期在屏東縣霧台鄉魯凱部落、來義鄉望嘉村排灣部落的考察,傳統的頭目家屋多以石板構築,一般都有寬闊的前庭廣場,中植一棵老榕樹,並樹立一方表示權威地位的祖像、百步蛇紋和蛇紋陶壺圖像的石碑,家屋正麵的屋簷、橫梁、門楣、門窗、大門上也都刻劃獵首與盤蛇形象,室內的中廳的雕刻柱以及擺設的屏風、陶壺、木盤、占卜箱、刀劍鞘等也都不同程度裝飾蛇紋和人像(圖一一、圖一二)。
雲貴高原是古代濮、越各族雜居之地,漢晉以來又有西遷的部分駱越、西甌及漢晉間雲貴高原上故有的越人後裔,發展成唐宋時期的越係“黑齒”、“金齒”、“銀齒”、“繡腳”、“繡麵”、“茫蠻”、“棠魔”、“白衣”等族,在不斷遷徙中發展成西南邊境的傣族、老龍族等族群。蛇圖騰是傣族多樣圖騰文化之一,表現在傣族民間眾多的蛇、龍圖騰傳說,以及蛇紋紋身形態上(圖一○,3、4)。根據傣文曆史記載,傣族部族神為人身蛇尾的猛神,“傣族的祖先是龍,世世代代都是龍變的。經書上說愛在河邊水邊生活的人是龍,為了不忘記老祖宗是龍,總是要把兩條腿紋成龍殼(龍殼即魚鱗狀紋),鑲金牙是龍齒”
圖一三廣西武鳴兩江龍母村龍母廟明代蛇形石刻
廣西武鳴、上林、馬山、賓陽一帶的大明山地壯族社會,流傳著一個龍母傳說,說遙遠的古代,大明山裏住著一位貧窮的老婆婆,她在進山采集野菜的路上救起了一隻快死小蟲,並像親生兒子一樣把小蟲撫養成一隻可愛的小龍,稱為“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