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六合程橋、鎮江王家山、淮陰高莊等地先後發現的一批東周時期吳國貴族墓葬中,還發現了一組精美、繁縟的刻紋銅盤、鑒、匜、盆、薰爐蓋、箅形器等器物,蟠蛇紋、爬行四腳蛇(蜥蜴)紋是其中的主題紋飾(圖三)。
類似的蛇紋也見於福建武夷山閩越王城的一件銅鐸舞麵上。
東周吳越文化中另一處重要的“蛇”圖騰考古發現見於江蘇無錫鴻山越國墓地,2003-2005年在邱城墩、萬家墳等發掘的7座貴族墓葬出土的1800多件青瓷器、硬陶器和玉器等,其中一大批仿青銅器的青瓷和硬陶樂器和玉器上,都裝飾堆塑、浮雕和刻劃的蛇紋與蛇形象,諸如堆塑6條或9條蟠蛇的青瓷鼓座、堆塑蛇形懸蟲的青瓷甬鍾、堆塑蛇形紐的青瓷鎛鍾與振鐸、以8條蛇盤成的琉璃釉玲瓏球形器、雕刻蟠蛇的玉帶鉤與玉佩飾等,成為鴻山越墓最大特色之一,被視為越人蛇圖騰的重要物證(圖四)。
圖四無錫鴻山越國墓葬出土蛇形器物
1.萬家墳m1:169硬陶鼓座;2.邱城墩m1:1053青瓷鼓座;3.邱城墩m1:1011青瓷鼓座;4.邱城墩m1:1063青瓷振鐸;5.邱城墩m1:21.玉帶鉤;6.邱城墩m1:14盤蛇神獸紋玉管
圖五古揚越人青銅器中的蛇紋裝飾
1.衡陽赤石提梁卣;2、3.湘潭荊州金棋提梁卣器蓋與腹麵;4.恭城秧家銅尊
圖六古揚越地帶青銅器蛇紋圖像
1、4.湖南衡陽赤石村春秋卣;2、8.湖南嶽陽莄口春秋卣;3、6.廣西恭城秧家春秋尊;5.湖南衡山霞流春秋尊;7.湖南湘潭金棋村春秋卣(依前引傅舉有文修改)
青銅時代的湘江流域是古代楚、越文化雜居的地帶,古揚越人的考古文化也以大量裝飾蛇紋、蜥蜴紋、蛙紋的青銅器為特點。湖南衡陽渣江區赤石村春秋時期土著越人或越文化特點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蜴形動物飾提梁卣”,造型與中原同類器相似,但卣腹部、器蓋滿布突起的20條蛇紋及若幹蜴(四腳蛇)形動物形象,突顯湘江流域越人青銅器裝飾藝術中的獨特風格。
嶽陽莄口的一座春秋時期具有墓地鋪設河卵石、土坑墓設置壁龕等越文化因素的楚墓中,也發現一件類似的“人像動物紋”銅卣,器蓋及卣腹均裝飾陽凸的蛇紋。
湘潭荊州鄉金棋村有一件“動物紋提梁卣”,腹中部幾何形地紋上突起雙肩越式鉞圖案和12條蛇紋,器蓋上也滿布8條蛇及蜥、蜈蚣、蛙類、四腳小爬蟲等動物紋樣。類似的裝飾還見於衡山縣霞流出土的一件春秋時期的蛇紋垂腹尊。
廣西恭城秧家的春秋時期的銅尊,頸部和腹部分別裝飾四組由蛇鬥青蛙紋為主、雲雷紋為底的紋飾帶,風格與湘江流域所見非常相似,被認為是湘江流域揚越文化的擴展(圖五、六)。
這些裝飾幾何紋和包括蛇紋在內的動物紋的青銅器群,是湘江流域青銅文化不同於中原傳統的主流特點,是中原青銅文化在湘江流域“土著化”、“地方化”的反映。
圖七滇文化青銅器中的蛇崇拜圖像
1.編鍾;2.蛇綱網狀器;3.儲貝器紋飾;4~6.扣飾;7~9斧、锛;10~11叉;12.鏟;13~14.矛形儀仗器;15.鑿;16、18.卷刃器;17.啄;19.劍鞘飾;20.戈;21~22.劍;1、2、9~10、22.石寨山;2~5、6、11~12、19~21.李家山;4、7~8,13~
雲貴高原是古代百濮係之滇、夜郎以及滇越等土著族群的活動空間,土著的考古發現中蛇崇拜資料是最大的特色之一,僅雲南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頭、曲靖八塔台等東周至秦漢時期滇文化墓地的考古發現中,從生產工具的斧、锛、鑿、鏟、鑿、鋤到兵器的戈、矛、劍、劍鞘、啄、叉、鉞、匕首,禮樂器的鍾、儲貝器、儀仗器及裝飾品、馬具等,均有大量的蛇圖像,表現出滇人對蛇的特別寵愛和崇拜。
石寨山多件儲貝器上的蟠蛇立柱的雕塑,如m1:57a“殺人祭銅柱儲貝器”器蓋雕刻的祭祀廣場中心表柱,柱頂為立虎,柱身蟠繞兩條攀爬向上的長蛇,m12:56的同類器,柱身蟠繞一條巨蛇,口內正在吞吃一人。各墓地還常見透空浮雕人物和動物形的銅扣飾,每一件底部都有蛇,兩蛇首尾相交蛇身纏繞,或盤卷於動物、人物形象之下。
石寨山的一件兩鼓疊置儲貝器(m71:142)兩鼓從胴部、腰部到足部均布滿刻畫的動植物景象,就有一組蛇咬飛鷹、蛇咬蜈蚣的圖像。工具、兵器的柄、銎、莖部常鑄有蟠蛇或立體蛇頭,立體蛇頭張口露牙,透露出一股逼人的氣勢。石寨山“滇王之墓”(m6)發現的6件環紐編鍾,每件的器身兩麵各裝飾4條龍首(獸形帶角、耳)蛇身(無足)圖像,這是滇人蛇紋銅器中少有的龍化的蛇形象,是秦漢時期滇漢融合的結果(圖七、八)。
圖八石寨山m1:57a“殺人祭銅柱儲貝器”蟠蛇立柱
圖九東南沿海的蛇形岩刻畫
上,浙江仙居西塘村;下,香港長洲
此外,在華南沿海的史前岩畫圖像中,也有一些蛇崇拜的曆史線索。浙江台州仙居縣上張鄉西塘村就有多處蛇形象岩刻畫,其中最大的一幅2米多長的蛇畫,蛇眼圓張,蛇信外吐,蛇身三角花紋雕刻很深、清晰,活力顯現。
在閩南華安縣馬坑鄉草仔山,也有一幅蛇形岩畫,分別是交叉的蟠蛇、母蛇、短幼蛇、蛇蛋等,最大的長達140厘米、寬9厘米(22)。
香港長洲岩刻畫,展現了四蛇纏繞一起的畫麵。
類似的蛇紋也見於福建武夷山閩越王城的一件銅鐸舞麵上。
東周吳越文化中另一處重要的“蛇”圖騰考古發現見於江蘇無錫鴻山越國墓地,2003-2005年在邱城墩、萬家墳等發掘的7座貴族墓葬出土的1800多件青瓷器、硬陶器和玉器等,其中一大批仿青銅器的青瓷和硬陶樂器和玉器上,都裝飾堆塑、浮雕和刻劃的蛇紋與蛇形象,諸如堆塑6條或9條蟠蛇的青瓷鼓座、堆塑蛇形懸蟲的青瓷甬鍾、堆塑蛇形紐的青瓷鎛鍾與振鐸、以8條蛇盤成的琉璃釉玲瓏球形器、雕刻蟠蛇的玉帶鉤與玉佩飾等,成為鴻山越墓最大特色之一,被視為越人蛇圖騰的重要物證(圖四)。
圖四無錫鴻山越國墓葬出土蛇形器物
1.萬家墳m1:169硬陶鼓座;2.邱城墩m1:1053青瓷鼓座;3.邱城墩m1:1011青瓷鼓座;4.邱城墩m1:1063青瓷振鐸;5.邱城墩m1:21.玉帶鉤;6.邱城墩m1:14盤蛇神獸紋玉管
圖五古揚越人青銅器中的蛇紋裝飾
1.衡陽赤石提梁卣;2、3.湘潭荊州金棋提梁卣器蓋與腹麵;4.恭城秧家銅尊
圖六古揚越地帶青銅器蛇紋圖像
1、4.湖南衡陽赤石村春秋卣;2、8.湖南嶽陽莄口春秋卣;3、6.廣西恭城秧家春秋尊;5.湖南衡山霞流春秋尊;7.湖南湘潭金棋村春秋卣(依前引傅舉有文修改)
青銅時代的湘江流域是古代楚、越文化雜居的地帶,古揚越人的考古文化也以大量裝飾蛇紋、蜥蜴紋、蛙紋的青銅器為特點。湖南衡陽渣江區赤石村春秋時期土著越人或越文化特點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蜴形動物飾提梁卣”,造型與中原同類器相似,但卣腹部、器蓋滿布突起的20條蛇紋及若幹蜴(四腳蛇)形動物形象,突顯湘江流域越人青銅器裝飾藝術中的獨特風格。
嶽陽莄口的一座春秋時期具有墓地鋪設河卵石、土坑墓設置壁龕等越文化因素的楚墓中,也發現一件類似的“人像動物紋”銅卣,器蓋及卣腹均裝飾陽凸的蛇紋。
湘潭荊州鄉金棋村有一件“動物紋提梁卣”,腹中部幾何形地紋上突起雙肩越式鉞圖案和12條蛇紋,器蓋上也滿布8條蛇及蜥、蜈蚣、蛙類、四腳小爬蟲等動物紋樣。類似的裝飾還見於衡山縣霞流出土的一件春秋時期的蛇紋垂腹尊。
廣西恭城秧家的春秋時期的銅尊,頸部和腹部分別裝飾四組由蛇鬥青蛙紋為主、雲雷紋為底的紋飾帶,風格與湘江流域所見非常相似,被認為是湘江流域揚越文化的擴展(圖五、六)。
這些裝飾幾何紋和包括蛇紋在內的動物紋的青銅器群,是湘江流域青銅文化不同於中原傳統的主流特點,是中原青銅文化在湘江流域“土著化”、“地方化”的反映。
圖七滇文化青銅器中的蛇崇拜圖像
1.編鍾;2.蛇綱網狀器;3.儲貝器紋飾;4~6.扣飾;7~9斧、锛;10~11叉;12.鏟;13~14.矛形儀仗器;15.鑿;16、18.卷刃器;17.啄;19.劍鞘飾;20.戈;21~22.劍;1、2、9~10、22.石寨山;2~5、6、11~12、19~21.李家山;4、7~8,13~
雲貴高原是古代百濮係之滇、夜郎以及滇越等土著族群的活動空間,土著的考古發現中蛇崇拜資料是最大的特色之一,僅雲南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頭、曲靖八塔台等東周至秦漢時期滇文化墓地的考古發現中,從生產工具的斧、锛、鑿、鏟、鑿、鋤到兵器的戈、矛、劍、劍鞘、啄、叉、鉞、匕首,禮樂器的鍾、儲貝器、儀仗器及裝飾品、馬具等,均有大量的蛇圖像,表現出滇人對蛇的特別寵愛和崇拜。
石寨山多件儲貝器上的蟠蛇立柱的雕塑,如m1:57a“殺人祭銅柱儲貝器”器蓋雕刻的祭祀廣場中心表柱,柱頂為立虎,柱身蟠繞兩條攀爬向上的長蛇,m12:56的同類器,柱身蟠繞一條巨蛇,口內正在吞吃一人。各墓地還常見透空浮雕人物和動物形的銅扣飾,每一件底部都有蛇,兩蛇首尾相交蛇身纏繞,或盤卷於動物、人物形象之下。
石寨山的一件兩鼓疊置儲貝器(m71:142)兩鼓從胴部、腰部到足部均布滿刻畫的動植物景象,就有一組蛇咬飛鷹、蛇咬蜈蚣的圖像。工具、兵器的柄、銎、莖部常鑄有蟠蛇或立體蛇頭,立體蛇頭張口露牙,透露出一股逼人的氣勢。石寨山“滇王之墓”(m6)發現的6件環紐編鍾,每件的器身兩麵各裝飾4條龍首(獸形帶角、耳)蛇身(無足)圖像,這是滇人蛇紋銅器中少有的龍化的蛇形象,是秦漢時期滇漢融合的結果(圖七、八)。
圖八石寨山m1:57a“殺人祭銅柱儲貝器”蟠蛇立柱
圖九東南沿海的蛇形岩刻畫
上,浙江仙居西塘村;下,香港長洲
此外,在華南沿海的史前岩畫圖像中,也有一些蛇崇拜的曆史線索。浙江台州仙居縣上張鄉西塘村就有多處蛇形象岩刻畫,其中最大的一幅2米多長的蛇畫,蛇眼圓張,蛇信外吐,蛇身三角花紋雕刻很深、清晰,活力顯現。
在閩南華安縣馬坑鄉草仔山,也有一幅蛇形岩畫,分別是交叉的蟠蛇、母蛇、短幼蛇、蛇蛋等,最大的長達140厘米、寬9厘米(22)。
香港長洲岩刻畫,展現了四蛇纏繞一起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