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越活動於江西,今鄱陽湖濱的餘幹縣。早在西周時期, 幹越首領建立方國,主要活動於今安徽,江西及江蘇相鄰地區。


    幹越族最初成立幹國之處當在餘幹一帶。 有專家認為,大約在西周初,幹越人亦和其他越人部族一樣,在自己的活動範圍裏,成立起自己的方國,並以幹為國號,史稱幹國。它的大致地域是,東至越國西界,即今浙江龍遊縣境;西、北與楚交界,即今江西德安、修水及安徽貴池、潛山;南與閩越為界,今福建建陽一帶。 對幹國的存在,史籍上亦有記載。《荀子·勸學篇》注:“幹、越古國名。”《管子·內業篇》:“昔吳、幹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擅其齒,遂入,為幹國多。”王念孫《讀書雜誌》也說:“幹、越皆國名,故名戊翟之與幹越。”郭沫若在考據西周幹氏叔子盤金文時也說過:“有母國與幹國,麵其國與周毗鄰。”然而,在諸侯混戰、弱肉強食的年月裏,幹國逐漸沒落。後來文化逐漸落後於吳、越、楚等鄰國,實力日趨衰弱,因而經常遭到各鄰國的進犯。《管子·內業篇》所提到的吳幹之戰,可能就是吳滅幹的一場生死之戰。 時間應在吳王僚三年(公元前524年)。


    據載,幹滅亡後,幹國王也被俘至吳地,安置在馬安溪的幹王城。幹人的生性強悍,其實不屈服於吳的統治,始終以幹相稱。直到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幹國故地歸於越地。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幹越人演變為山越人。山越自東漢以來即被稱為“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山越的酋長,史書習慣上稱為宗帥、大帥、渠帥、名帥。他們統率的人數,少則千人、數千人,多則萬人。直到兩晉南朝時,山越人才慢慢融合為漢族,


    華南土著民族最古老的崇蛇現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陶器裝飾、青銅紋樣與雕塑、岩畫藝術中的蛇形圖像,從大陸的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到台灣,以及中南半島都有發現,大致分布於漢文史籍所記載的“南蠻”、“百越”地帶,反映了遠古時代“南蠻蛇種”的文化起源。


    陶器紋樣的選擇、組合應該有很複雜的工藝史、藝術史、宗教史等多方麵的原因,特殊陶器紋飾與特定原始宗教信仰的關係,是不可否認的一種因素,已為許多民族誌材料所證實。


    幾何印紋陶是華南百越及其先民的早期古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物質文化的一種重要因素,許多人認為拍打陶胎的工藝功能和圖案裝飾的美觀功能是印紋陶紋飾產生的原因。


    陳文華先生則認為,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學上的紋身花紋和印紋陶上的紋飾非常相似,推測印紋陶的紋樣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蛇和蛇皮的花紋,幾何印紋陶的紋飾是起源於古越族的蛇圖騰崇拜。他逐一考證了印紋陶中常見的雲雷紋、s紋、菱迴紋、波狀紋、曲折紋、葉脈紋、三角紋、編織紋、篦點紋、圈點紋、方格紋等11種紋樣,分別是由蛇身盤曲形狀的簡化、蛇身扭曲簡化、蛇身花紋圖案化、蛇身爬行狀態、蛇脊骨形狀模擬、蛇身斑紋或蛇皮鱗紋的簡化等。


    將幾何印紋陶紋樣完全等同於蛇的形狀和斑紋的模擬、簡化和演變,是有一種有益的民族考古學探索和合理的推測,已獲得一些民族史、文化史學者讚許。但遺憾的是,印紋陶紋樣的幾何形狀作為具體、寫實圖案的一種簡化、抽象的藝術形式,與蛇的真實形狀和斑紋間還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因此將華南先秦印紋陶上拍印的幾何紋樣等同於蛇形、蛇紋並為史前土著蛇圖騰的證據,學者間還有不少疑惑。


    實際上,在主要盛行於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印紋陶文化之前,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陶器裝飾內涵中,有不少寫實或接近寫實的蛇形、蛇紋圖案,


    良渚文化的蛇紋陶器就是最明確的一組,先後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廟前、奉化名山後、海鹽龍潭港、江蘇吳縣草鞋山、上海金山亭林、青浦福泉山等遺址。這些良渚文化遺址中的蛇紋常見於扁腹盤形鼎、高足淺盤豆、圈足壺的外腹部和器蓋上,刻畫繁縟而有致的螺旋狀盤蛇紋,間或與卷雲、飛鳥共出,形成一組穩定而特殊的陶器裝飾藝術,尚未見於其他史前文化中,是探索史前時代“南蠻”、“百越”先民的崇蛇習俗淵源的重要線索。


    1.福泉山m65:90;2.福泉山m74:166;3.福泉山m101:90:4,名山後h14


    圖二皖南商周銅器中的蛇形象


    1.蛇紐蓋盉;2.魚蛇紋盤;3.犧首蛇紋尊;4.蛇紋矛(1繁昌湯家山;2.青陽汪村;3.蕪湖;4.繁昌)


    圖三東周吳國墓葬的刻劃蛇紋銅器


    1.六合程橋;2~3、7~9.淮陰高莊;4~6.鎮江王家山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在華南越係、濮係等“南蠻”係統民族文化中,裝飾蟠螭紋、蛇紋、蛙紋、鳥紋等動物紋樣的青銅器成為土著青銅文化區別於“商周文化”的重要特點。


    在蘇南、浙北、皖南的吳越文化區,青銅文化的造型組合和紋飾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直接影響,但周代以來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各式幾何紋和蛇、鳥、魚等寫實的動物紋樣,成為“吳越青銅文化”的重要特點。


    在皖南,繁昌湯家山的蟠蛇紋紐蓋盉、蟠蛇紋矛,湯家山與青陽廟前汪村的魚蛇紋圈足盤,蕪湖的犧首蛇紋尊等(圖二),都是幾乎寫實的蛇形象,與中原北方史前玉器、商周青銅器等常見的獸首、魚鱗身、帶鷹爪足並被人格化的華夏“龍”是完全不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探險,出人命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可樂不加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可樂不加班並收藏直播探險,出人命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