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組成分占信息總量的17.4%。圖5中,從廣東向西南、西北、東北三個方向延伸出三個不同的結構。這張圖體現的是與第一主成分的擴散不同的百越民族遷徙的過程。廣東等地受到漢族移民衝擊之後,百越原住民開始搬遷,在別處重新定居。


    百越長期以來作為南方的主體民族,曾經與許多外係統民族接觸交流,也發生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浙閩地區曾是百越的主要政治中心,所以這一地區現代的漢族群體中保留了相當比例的越族特征遺傳標記。以m119突變比例為例子,上海和浙江都是26%左右,是全國漢族中最高的,其次是廣東20%、安徽18%、遼寧和湖北17%、江蘇16%、江西14%、湖南13%、河南11%、山東9%、四川7%、雲南4%,實際上是以浙江為中心沿海岸線擴散。


    南亞先民沿雲貴高原西側北上形成漢藏語係的同時,從中分離出一支南亞先民朝東南方向遷徙,繞過老撾的崇山峻嶺,距今1萬多年前,南方的北部灣形成了澳泰語係祖先。這一支黃種人帶著m119突變從越南和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一種古老的澳泰語。這個語係祖先的形成是在2萬多年前南方的北部灣。澳泰語係人群在民族學上又稱為百越民族係統,他們曆史上的覆蓋範圍是從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帶。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誕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這些民族在語言、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


    在2萬多年前,澳泰語係形成的時候,就有一支部落沿著海岸線往上跑。他們幾乎就沒有留下沿途停滯的痕跡,一直跑到西遼河流域再停留下來。他們是阿爾泰語係的核心。之後那些阿爾泰語係的先民又朝周邊遷徙,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東進入朝鮮、日本,向北穿過白令海峽踏上美洲。


    m119突變類型中的m110突變亞類型,更具東越特色,但是在一般漢族群體中沒有發現,在上海馬橋原住民中有相當比例。福建的類型不一樣,有8%的西越特有的m88突變,廣東有7%。


    百越與外族的交流融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既有百越的成分流向外族,又不斷有外族融入百越,甚至可能有過西部的許多小民族整體性地融入百越族群的事件,


    由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居住著百濮民族,湖南北部居住著三苗族群,所以百越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這是兩條不同的路線,攜帶了不同的遺傳標記。發生的年代相當早,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前。向東北遷徙的越人出於北部類群,先進入江西,形成後來的幹越。部分幹越後來西遷,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侗族(kam),侗族的起源學說中有江西說一種。這解釋了為何侗族遺傳結構會歸入東越類型。從江西進入浙江一帶的越人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向正東方向遷徙的越人出於南部類群,進入福建,形成了閩越各部。


    壯傣族群的大規模西遷肯定是漢朝時南越國滅亡之後,傣族進入元南和泰國據證也隻是唐朝的事情。而從雲南的猛卯國西遷至印度則是公元1215年


    兩廣地區有一種分布較廣的文化類型,叫做頂螄山文化,這一文化的中心就在古駱越的中心南寧市。兩廣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叫做大石鏟文化,大石鏟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標誌性文物,而大石鏟文化的中心也在南寧市左、右江交匯的地帶。兩廣地區最早的青銅文明也產生於這一地帶的大明山西南麓。頂螄山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地,是廣西境內保存麵積最大、出土遺物、遺跡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之一。遺址距南寧市20公裏,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二、三期被學術界命名為“頂螄山文化”,年代約距今8000~7000年左右。


    大石鏟是廣西南部地區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它大約是由本地區有肩石斧發展而來的一種木石複合生產工具。可用來翻土,開溝、平整土地等。在扶綏、江洲、大新、寧明、龍州等地都發現有大石鏟遺址。1973年在扶綏縣中東鎮發現了全國最大的大石鏟加工場遺址,當時共挖掘整理出大石鏟1500多把。目前全國已出土的最大石鏟和出土石鏟數量最多、器具最豐富的石鏟加工場(或祭祀場)均在這一帶。


    大石鏟的年代大約為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石鏟準確的年代為:距今約4750年。


    在大明山地區發現了駱越古國的高級禮器商代牛頭提梁卣、最大的駱越文化遺址元龍坡商周墓以及安等秧、獨山、敢豬岩、岜馬山等一批駱越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駱越古國文物。廣西著名曆史學家覃聖敏曾將廣西各地發現的商代到戰國時期的器物進行排列,發現出土文物年代最早而且前後連貫、分布相對集中的,是環繞大明山的幾個縣,其中武鳴、賓陽、上林、馬山四縣緊貼大明山,是內圈;忻城、來賓、橫縣、邕寧、南寧市、隆安、都安等縣市,離大明山稍遠,是外圈。在這內外兩圈之中,從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都有器物和墓葬發現,其中年代最早、時間延續最長、最集中並有墓葬群的,隻有武鳴馬頭一帶


    在廣西大明山四天坪開展文化考察時發清楚明了一個古駱越人的祭奠壇,這個祭奠壇與大明山上的八個天坪組成了一個大型祭奠建築群,是古駱越人祭奠寰宇的最高場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探險,出人命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可樂不加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可樂不加班並收藏直播探險,出人命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