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的幾十年時間裏,在交通運輸業領域,鐵路一直被稱作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也始終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火車頭”。


    而相對於鐵路,以往的其它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比較滯後,民航的發展比較晚,水運成本最低,但它隻是局部的運輸方式,有一點的局限性,它們的地位都遠遠趕不上鐵路。


    鐵路與公路以及其它運輸方式,曆史上曾經都歸一個部門管理過,也就是交通運輸部,但後來分開了。分開之後,鐵路和民航各自自成一體,與公路運輸最大的不同就是,鐵路與民航實行的完全是中央垂直管理,而交通運輸部管理的公路和水運等部門是屬地管理為主的。


    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之後,特別是到了新世紀,交通運輸業的製約因素愈來愈突出,亟需大力發展,以適應國家的經濟戰略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此時,由於公路運輸是屬地為主,投資也主要是地方的事,並且政府允許投資方式靈活多樣,收益也是誰投資誰收益,因此,各地對公路建設的積極性普遍很高,於是,國家便進入了一個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期。


    正是這個時期,鐵路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因為鐵路主要是靠中央投入的 ,地方基本不投(當然後來的高鐵除外),這種投入,其中一部分又是靠鐵路創收的,所以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這樣一來,從這一客觀情況上來說,鐵路的發展速度就被公路甩到了後麵。


    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也拉開了與鐵路競爭的序幕,以前的鐵路運輸一家獨大,後來公路迎頭趕上,形成了勢均力敵。再到後來,隨著高速公路網的越來越發達,其快捷便利的優勢均超過了鐵路。同時,這個時候,全國民航業也抓住了機遇,發展也非常迅速。民航與鐵路相比,雖說同屬於央企,但民航的改革比較早,也比較成功,實行的是投資方式的多元化,所以地方的積極性很高,建設速度很快。


    唯獨鐵路這個“鐵老大”,一直抱著“央企”和“直管”的執念自嗨,在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黃金期,相對其它方式鐵路較為緩慢,使得一向都是龍頭老大的鐵路運輸,隨著社會運輸周轉量占比的大幅下降,才感覺到了強烈的危機感。


    而恰恰在這個時期,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種聲音,掀起了一種很強的潮流,就是認為鐵路是“夕陽行業”,公路和民航是朝陽行業,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大力發展民航和公路運輸,限製鐵路的發展,讓鐵路退出運輸業的骨幹地位。


    眼看鐵路將麵臨被邊緣化的境地,鐵路高層人士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也正是這個時候,士心軍上位主政鐵路行業,於是便拉開了六次大提速的序幕,通過提速,開行各種客運和貨運直達快車,壓縮運行時間,適應市場需要,與公路和民航搶占市場。


    應該說,這是鐵路與其它交通運輸方式開始競爭的時代,也是曆史上的第一波競爭,過去鐵路一家獨大,公路民航根本沒有資格談競爭。競爭的結果鐵路其實是負多勝少,公路則勝多負少,雖說鐵路以安全舒適、低價格、高運量和全天候為優勢,保住了客運和貨運市場一定的份額。而公路運輸則以其靈活便捷和網絡發達的優勢,搶占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民航則利用其天然的點對點的快捷優勢,搶占了長途客運市場大量的份額。


    在這一波競爭中,由於鐵路建設發展較慢,運力嚴重不足,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運量和周轉量雖有增加,但是依然沒能抵擋住市場占有份額的逐年下降。以2002年至2009年為例,2002年度,全國客運總周轉量同比增幅6.2%,其中鐵路增幅4.2%,公路增幅6.0%,民航增幅16.2;貨運總周轉量3.8%(含水運等),其中鐵路增幅6.2%,公路增幅5.9%,民航增幅17.9。鐵路增幅比公路和民航雖有收窄,但增幅依然較大。


    到了2009年度,全國客運總周轉量增幅6.8%,其中鐵路增幅1.3%,公路增幅7.8%,民航增幅17.1%;貨運總周轉量增幅9.8%,其中鐵路增幅0.5%,公路增幅10.7%,民航增幅5.6%。可見,這個時候,鐵路在客運和貨運市場的份額已經增幅很小了,特別是貨運市場份額,2009年才增長的0.5%,幾乎是沒有增長,而公路與民航則大幅增長。


    鐵路客運與貨運相比,客運因乘車舒適和價格低廉優勢比較明顯,坐火車有一句口頭禪,叫做“十塊錢坐半天”,百十公裏的路程,比城市坐一次的士都便宜,所以坐火車還是普通老百姓的首選,隻不過,火車的製約因素主要還是運力不足,每年的春運就是突出表現。


    而鐵路貨運市場流失的原因,開始主要是因運力不足造成的,鐵路運力不足催生了公路運輸的大發展,公路運輸具有的靈活便捷優勢,便吸引了大量的零散貨源流向了公路物流運輸。之後,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大宗資源物資在逐漸減少,相應的對鐵路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同時,鐵路貨運係統固守“坐商”保守思想,沒有解放思想去適應市場,也使得鐵路貨運管理體製落伍,導致了貨源下滑。另外還有,鐵路內部有些人員,把貨運的運力當作特權而搞創收,也就是社會上俗稱的靠“倒賣車皮”來獲得好處,以至於又逼走了一些的客戶,使鐵路貨運市場份額進一步減少。


    在鐵路係統“走下坡路”的時期,有些地方政府不僅沒有維護鐵路地位,反而還嫌棄鐵路,並曾發生過要求拆鐵路的事情,讓曆來都牛逼的“鐵老大”感到匪夷所思。其中,士心軍曾經“走麥城”的中原地區,就發生了這種怪現象。


    曆史上,我們許多的城市都是依靠交通樞紐發展起來的,特別是依靠鐵路樞紐的形成而帶動起來的。有的城市是因鐵路興起而新建的,有的則是因鐵路而提升為了省會大城市,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其中中原省的中原市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中原市最早就是一個小縣城,後來因為鐵路樞紐在中原市形成,建國後中原省的省會便搬到了中原市。


    然而,隨著這些城市要建設現代化大都市,鐵路樞紐線路在城市中心交織,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城市的發展布局,因此一些地方領導便產生了把鐵路“拆除搬走”的想法。


    為此,中原省、市的有關領導還專程到北京拜訪士心軍,本來士心軍十分高興,雖說過去與中原省因撤銷鐵路分局產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但鑒於中原省和所在地中原市的領導專程來拜訪,主動商談鐵路事宜,就想借機摒棄前嫌,共商鐵路大計。可誰知道,原來他們來拜訪卻是為了拆鐵路,這讓士心軍大為光火,結果士心軍對中原省又產生了新的看法。


    更有甚者,在支持大力發展公路和民航,不支持發展鐵路的一些人的鼓噪下,社會上又產生了撤銷鐵路總部的唿聲,並且這種唿聲越來越高,讓士心軍坐立不安,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感!


    天生倔強不認輸,並立誌幹大事的士心軍,心中非常清楚,此時的鐵路行業已經幾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必須絕地反擊,重塑鐵路的輝煌地位,絕不能讓鐵路這個火車頭的地位敗在自己手上!


    於是,士心軍動員一切資源,竭力宣傳鐵路的各種優勢,並抓住台海危機、中印邊境危機和極端天氣對公路的影響,以及國內環境汙染嚴重惡化的危機等機會,闡述鐵路在國防、氣候、節能環保等方麵的極大優勢,來唿籲推動加快鐵路發展。


    士心軍經過精心運籌,提出了鐵路跨越式發展的宏偉戰略,並瞄準最有潛力的客運市場,力排眾議,提出了優先發展高速鐵路的思路,贏得了高層的充分認可,最後形成了國家層麵的《鐵路發展規劃》,從此拉開了中國高速鐵路建設的序幕。


    後來,隨著京津城際的開通運營,讓人們看到了高速鐵路在中國的巨大優勢,京津間不到半個小時的運行時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也讓士心軍看到了鐵路客運市場的潛力,於是,新一輪的鐵路建設又進入了一個快車道,京滬、京廣、徐蘭等高鐵建設速度加快,其它規劃的線路也相繼開工建設,正是在這次博弈中,鐵路係統和士心軍又占據了一定的上風。


    對於客運市場來說,之所以公路運輸份額占比越來越大,主要原因就是鐵路運力不足,如果鐵路建設步伐加快,運力提升,那麽對於大眾旅客來說,首選方式還是鐵路。這是因為鐵路在客運市場的優勢明顯,不僅安全快捷,更是乘車環境舒適。


    那麽,作為北京總部大老板的士心軍,非常清楚,隻要加快建成發達的鐵路網,那麽在客運市場的競爭中,將來鐵路依然是真正的“老大”。


    ……


    再迴到眼前的春運現實,既然已經爭取到國家大力發展高鐵的規劃,那麽士心軍之所以一改過去的極力增加發送量,變為現在的決策,要求限製列車嚴重超員,其意圖很可能就是為了“一箭雙雕”:既讓旅客體驗到乘火車的舒適度,又讓社會感覺到加快鐵路建設的必要性。


    士心軍的高明之處可能就在於此,所以說,楊維新說曹清連站位不高,視野太窄,這是自然的。其實,士心軍的高明之處還不僅僅如此,在高鐵建設過程中,他利用擁有的規劃權、建設權和運營權,牢牢抓住了各地方政府的“命門”,讓地方政府紛紛向他“朝拜”,並主動出資投資高鐵建設——這應該是鐵路建設模式的一次革命,使鐵路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也使他本人得到了一種莫大的滿足。


    同時,也許正因為這種成就感,士心軍的人生目標,或者說是人生欲望,再一次出現了“誘惑”,因為他是一個想幹大事的人。這期間,是他在政府部門的第二個五年任期,年齡為五十六七歲,正當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道酬勤之車站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嘻哈老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嘻哈老鐵並收藏天道酬勤之車站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