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堅不可摧,如二十六個字母一樣,形成了堅固的邏輯。


    當宇宙還是奇點的時候,他便存在,如同真理。


    但物理不同。


    物理更多的是定義,以宇宙為規則,以數學為邏輯。


    物理學有一個經典的介紹,當被人問及什麽是物理的時候,顧知秋常會這樣迴答。


    數學邏輯得出——一滴水的體積加上另一滴水的體積構成了兩滴水的總體積;


    而物理上則是——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那請問多少個水分子,可以稱之為一滴水呢?


    這就是經典的沙堆悖論。


    假如有一個沙堆,它由一萬粒沙子組成。


    然後拿走一粒,他還是沙堆。


    拿走十粒,他還是沙堆。


    那請問,剩下多少粒的時候,你才會認為他不再是沙堆了?


    換算成水也是一樣。


    一滴水大約為0.05毫升,約10萬億億個水分子。


    半滴水0.025毫升,5萬億億個水分子。


    那麽,半滴水還算一個水滴麽?


    如果半滴水算,那半滴水的半滴呢?


    如此細分下去,終點將是一個水分子。


    那麽,一個水分子能算是一滴水麽?


    如果不算,那最少要多少個水分子才可稱為一滴水?


    所以,物理就是拿著數學武器不斷征服這個宇宙的過程。


    宇宙的最小計時單位是普朗克時間,大約是大約是5.4x10^-44秒。


    宇宙大爆炸開始的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宇宙有萬萬億種可能,而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每一個普朗克時間,他都有萬萬億種可能。


    學過概率論的同學應該都知道該怎麽計算宇宙誕生這137億年以來,宇宙一共走過了多少十字路口。


    隻要宇宙在誕生的時候出現了一點點變故,物理都會發生改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地球的自傳速度慢了千分之一;


    假如一秒鍾的定義不再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而是第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


    物理就會隨之變化。


    原世界的100km\/h,或許隻相當於這個平行世界的99km\/h。


    原世界的0c,或許相當於這個平行世界的2c。


    或許重力加速度g,不再是9.8n\/kg,而是標準的10n\/kg。


    在原世界,科學家檢測出來21個水分子組成的分子團,與宏觀的一滴水的光譜基本吻合。也就是說,最少需要21個水分子才可以組成一滴水。


    而在平行世界,可能一滴水的定義就變成了25個水分子。


    隨之改變的是整個物理體係,因為整個物理體係都是人類以地球為參考係而建立的,所以脆弱的不堪一擊。


    隻要有絲毫錯誤,那無數科學泰鬥所計算出來的所謂的基礎物理常數,將全部失效。


    比如萬有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電子靜止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電子磁矩、波爾半徑、康普頓波長、法拉第常數、普適摩爾氣體常數等,那些精準到小數點後十級位,讓人無比震撼的數字,將全部失效。


    這個時候你能說數學是語言嗎?


    不能。


    因為數學太準確,且不允許有歧義。


    而太準確,就意味著他無法大量攜帶信息,邏輯是信息的要素,而無法成為信息本身。


    而能成為語言的,便是以數學(二十六個字母)為基礎形成的物理(單詞)。


    語言可以錯,可以進化,可以有歧義。


    以宇宙本身為規則,以數學為邏輯,可以闡述出無數信息。


    有小朋友會問,你說數學的邏輯不足以闡述所有信息,那物理就可以了嘛?


    答案是肯定的。


    從兩個角度來講,信息是什麽,信息有什麽。


    第一個角度,對人類而言,信息無非就幾種形式,視、聽、觸、味……


    人類可見光的波長範圍是390~760納米。


    人類可以聽到的聲波頻率20hz~hz……


    這裏稍微擴展一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超聲波。


    是的,如果查找一些網上的信息,你會得到,超過hz的聲波,人們稱之為超聲波。


    實際上醫學上常用的超聲波是1兆赫~30兆赫。


    一兆赫等於赫茲。


    如果把這個頻率用長度換算,粗略一算,光是醫學上常用的超聲波,就比人類可聽聲波的範圍長1500倍。


    再進一步擴展,超聲波的定義,是赫茲~500兆赫茲。


    然後再進一步,500兆赫茲並沒有到頭,五百兆赫茲之上,被稱為特超聲,是的,是否有上限,不得而知,但理論來講,隻要波長足夠短,頻率可以無窮大。


    然後再進一步,除了超聲波還有次聲波這種東西。


    比如在自然環境中,海上風暴、火山爆發、大隕石落地、海嘯、電閃雷鳴、波浪擊岸、水中漩渦、空中湍流、龍卷風、磁暴、極光、地震等都可能伴有次聲波的發生。


    在人類活動中,諸如核爆炸、導彈飛行、火炮發射、輪船航行、汽車疾馳、高樓和大橋搖晃,甚至像鼓風機、攪拌機、擴音喇叭等在發聲的同時也都能產生次聲波。


    一般來說,低於20hz的聲波都算次聲波。


    而次聲波的定義是,低於20hz的任意正數,按照理論而言,隻要波長足夠長,頻率就可以無窮小。


    然後迴過頭來一看,好家夥,原來人類所能聽到的信息,不用和宇宙比,光是和宇宙萬物之一的聲波相比,都如同大海裏的一滴水,沙灘上的一粒沙。


    或許很多人都聽過,一些動物似乎有預知災難的能力。


    新聞有:地震之前,橘貓突然狂躁,踩醒主人。


    2011年3.11倭國地震當天,著名貓島田代島的貓咪群聚在一起,邊喊叫邊向島上最高處跑去.叫聲和異常驚動了島民,島民們紛紛聚到高地,避免了被地震和海嘯覆滅的命運。


    《大唐開元占經》中提到當時地震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如果聯想能力強的同學,或許已經開始思考了……


    災難來臨前,或許大自然已經給全地球發送了通知。


    隻是動物接收到了,而人類沒有。


    人類:20hz~20khz


    老鼠:200hz到90 khz


    貓:60~65khz


    狗:15hz-50khz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去清北,剛進中科院就評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雪糕的奶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雪糕的奶貓並收藏不去清北,剛進中科院就評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