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裏的百姓雖然不怎麽富裕,但過年的時候,依舊還是很熱鬧。
過年的前一天,喬氏做了四喜素丸子、雞蛋卷、香菇釀豆腐和素八珍,又煮了一小盆的素餡餃子,用提梁食盒裝好了,讓周嬤嬤給顧硯初送去。
年三十的晚上,村子裏好多人家都“劈劈啪啪”的放了爆竹。旁邊老牛頭家的院子裏也支起了大鍋,燉肉的香味飄出去了老遠。
因著家中都是女人,過了年沒多久又要搬進城裏,曼舟家也隻是像模像樣的做了幾種過年才吃的東西。
晚上,三個人早早的就用完了晚飯,在正屋的炕桌上,周嬤嬤沏好了茶水,擺上了花生,還有一些曼舟自己熬了糖,拌了花生和芝麻做的糖果。
曼舟家的院子在村子的最裏邊,東邊就是安陽山,過年的氣氛不似村子中間人丁旺盛的人家那樣熱鬧,加上一家子都是女人,大年夜難免就顯得冷清了些。
周嬤嬤感歎道:“以往過年的時候,咱們都要做許多素齋送到山上,今年明空師父不在了,我這心裏還有些空落落的。”
喬氏點頭:“咱們在這村子裏住了十幾年,今年也是最後一次在這裏過年。”
說話間,喬氏將前幾日在城裏買的首飾拿了出來,她將玉蘭花簪插到了曼舟的發間:“又長了一歲,今年過年娘送你一支發簪。”
曼舟抬手摸了摸頭上的簪子,說道:“娘,這白玉簪貴重,女兒整日忙裏忙外的,害怕弄掉摔壞了。”
喬氏摸了摸她的臉:“過了年,我們就搬進城裏去住,這麽多年以來,你和明空師父學了一肚子的學問,學識並不比誰差,以後要像大家閨秀一般行止有度,舉止端芳,切不可再跑跑跳跳的。”
曼舟聽話的點了點頭,一雙眼睛亮晶晶的。
周嬤嬤在一旁抹了把眼淚,心中不由得酸澀,當年她們若是沒有逃出來,那後果簡直無法想象。
喬氏拉住了她的手,將包在帕子裏的銀鐲子拿了出來,一下子套在她的手腕上。
周嬤嬤看著那又大又沉的銀鐲子,著實嚇了一跳,急忙要往下摘:“娘子,這太貴重了,可使不得,使不得。”
喬氏紅了眼睛,撲倒在她的懷中:“嬤嬤,當年你我二人逃出平南侯府,一路上多虧有你護著我,這十幾年來又一直起早貪黑的伺候,我早就將你視為親人。”
“娘子”周嬤嬤也是滿臉的淚珠。
曼舟擦了擦眼淚,轉了話題:“大過年的,你們兩個快別哭了。娘,這帕子裏還有兩根簪子是給誰的?”
喬氏坐直了身子,扯了扯嘴角,勉強笑道:“曼舟說的對,大過年的不哭了。”
她拿起那根梅花銀簪在自己的頭上比了比:“這是娘給自己買的,好看嗎?”
“好看,我娘生的美,戴什麽都好看”曼舟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喬氏拍了她一把:“還學會打趣娘了。”
她將那根白玉竹節簪子拿在手上,仔細的觀瞧了一遍,才放到曼舟的手裏。
笑著對周嬤嬤說道:“這是給硯初那孩子的,他無父無母,以後是要和咱們曼舟成親的,我這個未來的嶽母得送給他個像樣的東西,嬤嬤你說對嗎?”
周嬤嬤點頭:“娘子說的極是,這以後就是一家人了,是該送件拿的出手的東西當作兩個孩子的定情信物。”
喬氏喝了口茶,說道:“嬤嬤,我想著過年搬進城裏以後,再買個丫頭做些粗活。咱們又不缺銀子,你年紀大了就不要再做那些力氣活了。”
見周嬤嬤有些猶豫,曼舟在一旁也勸道:“嬤嬤,買個丫頭做粗活,我請人熬煮膏方的時候你幫我盯著點,交給別人我也不放心。即便以後不做膏方了,到時候我們兩個一起研究劉阿婆留下來的食譜,做點吃的拿去賣,也好補貼一些家用。”
聽到曼舟的打算,周嬤嬤這才點了點頭,她慈愛的看著眼前的少女。
在燭光的映襯下,她的臉上好像鍍了一層淡淡的光暈,濃密的睫毛下,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清澈明亮。
周嬤嬤抿嘴一笑,眼角的皺紋都跟著柔和了不少:“娘子,你看咱們姑娘生的多好看,顧秀才可真是有福氣。”
喬氏也看向曼舟,不由得也跟著笑了起來:“兩個孩子都是好相貌,又是從小一起長大,這是上天注定的姻緣。”
曼舟被她們兩個人看的臉慢慢紅了起來,她眨了眨眼睛問道: “娘,以前聽師父說,京城裏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可以賞燈的,那幾天無論是深宅大院裏的小姐還是尋常百姓家的姑娘都可以到街上觀燈而不受禮法約束。”
喬氏笑著點頭:“正月初十開始賞燈,直到正月十六那日罷燈,罷燈那日,京城裏的女子會在夜裏結伴同遊,有一人燃香走在最前麵,曰為走百病,取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之意。”
看著曼舟眼神裏的期待,喬氏輕撫她的臉頰,意味深長道:“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去京城。”
安陽山上的破廟中,顧硯初一個人跪坐在佛堂前,聽不清他的口中在低低的誦著什麽。
就這樣靜靜的跪坐在佛堂裏,直到過了子時,他才起身走到院中的那棵銀杏樹下,拿起一旁的鏟子挖了起來。
不大一會功夫,樹下就被他挖出了一個大約兩尺深的坑洞。
顧硯初將一個用蠟密封好的罐子放了進去,放好之後,他又把坑掩埋了起來。
用腳將土踩實,又踢過去了一些枯樹葉,這才緩步迴到了後麵的禪房。
禪房裏的地席十分涼,盡管鋪上了厚厚的褥子,也依舊冷的讓人睡不著。
顧硯初迴想著那日在明德書院,秦夫子追問他“師出何人”時的神情,並不像是隨意問起來的樣子。
難道說秦夫子與師父以前有什麽交情?可是他卻從未聽師父提起過。
到底這個人是敵是友,現在還不清楚。
他確信秦夫子如果真的與師父相識的話,那麽以後他一定還會找機會接近自己。
那封信他已經埋到了樹下,信裏麵提到的人,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那位。
吹熄了蠟燭,顧硯初從懷裏摸出一隻玉鐲,拿在手裏反複摩挲著,鐲子上還帶著他的體溫,心裏想著曼舟戴上它的樣子。
過了年,搬進城裏以後,這間破廟他恐怕也不會再迴來幾次了。
兩年以後的秋闈,一定要高中,查清楚當年的真相。
過年的前一天,喬氏做了四喜素丸子、雞蛋卷、香菇釀豆腐和素八珍,又煮了一小盆的素餡餃子,用提梁食盒裝好了,讓周嬤嬤給顧硯初送去。
年三十的晚上,村子裏好多人家都“劈劈啪啪”的放了爆竹。旁邊老牛頭家的院子裏也支起了大鍋,燉肉的香味飄出去了老遠。
因著家中都是女人,過了年沒多久又要搬進城裏,曼舟家也隻是像模像樣的做了幾種過年才吃的東西。
晚上,三個人早早的就用完了晚飯,在正屋的炕桌上,周嬤嬤沏好了茶水,擺上了花生,還有一些曼舟自己熬了糖,拌了花生和芝麻做的糖果。
曼舟家的院子在村子的最裏邊,東邊就是安陽山,過年的氣氛不似村子中間人丁旺盛的人家那樣熱鬧,加上一家子都是女人,大年夜難免就顯得冷清了些。
周嬤嬤感歎道:“以往過年的時候,咱們都要做許多素齋送到山上,今年明空師父不在了,我這心裏還有些空落落的。”
喬氏點頭:“咱們在這村子裏住了十幾年,今年也是最後一次在這裏過年。”
說話間,喬氏將前幾日在城裏買的首飾拿了出來,她將玉蘭花簪插到了曼舟的發間:“又長了一歲,今年過年娘送你一支發簪。”
曼舟抬手摸了摸頭上的簪子,說道:“娘,這白玉簪貴重,女兒整日忙裏忙外的,害怕弄掉摔壞了。”
喬氏摸了摸她的臉:“過了年,我們就搬進城裏去住,這麽多年以來,你和明空師父學了一肚子的學問,學識並不比誰差,以後要像大家閨秀一般行止有度,舉止端芳,切不可再跑跑跳跳的。”
曼舟聽話的點了點頭,一雙眼睛亮晶晶的。
周嬤嬤在一旁抹了把眼淚,心中不由得酸澀,當年她們若是沒有逃出來,那後果簡直無法想象。
喬氏拉住了她的手,將包在帕子裏的銀鐲子拿了出來,一下子套在她的手腕上。
周嬤嬤看著那又大又沉的銀鐲子,著實嚇了一跳,急忙要往下摘:“娘子,這太貴重了,可使不得,使不得。”
喬氏紅了眼睛,撲倒在她的懷中:“嬤嬤,當年你我二人逃出平南侯府,一路上多虧有你護著我,這十幾年來又一直起早貪黑的伺候,我早就將你視為親人。”
“娘子”周嬤嬤也是滿臉的淚珠。
曼舟擦了擦眼淚,轉了話題:“大過年的,你們兩個快別哭了。娘,這帕子裏還有兩根簪子是給誰的?”
喬氏坐直了身子,扯了扯嘴角,勉強笑道:“曼舟說的對,大過年的不哭了。”
她拿起那根梅花銀簪在自己的頭上比了比:“這是娘給自己買的,好看嗎?”
“好看,我娘生的美,戴什麽都好看”曼舟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喬氏拍了她一把:“還學會打趣娘了。”
她將那根白玉竹節簪子拿在手上,仔細的觀瞧了一遍,才放到曼舟的手裏。
笑著對周嬤嬤說道:“這是給硯初那孩子的,他無父無母,以後是要和咱們曼舟成親的,我這個未來的嶽母得送給他個像樣的東西,嬤嬤你說對嗎?”
周嬤嬤點頭:“娘子說的極是,這以後就是一家人了,是該送件拿的出手的東西當作兩個孩子的定情信物。”
喬氏喝了口茶,說道:“嬤嬤,我想著過年搬進城裏以後,再買個丫頭做些粗活。咱們又不缺銀子,你年紀大了就不要再做那些力氣活了。”
見周嬤嬤有些猶豫,曼舟在一旁也勸道:“嬤嬤,買個丫頭做粗活,我請人熬煮膏方的時候你幫我盯著點,交給別人我也不放心。即便以後不做膏方了,到時候我們兩個一起研究劉阿婆留下來的食譜,做點吃的拿去賣,也好補貼一些家用。”
聽到曼舟的打算,周嬤嬤這才點了點頭,她慈愛的看著眼前的少女。
在燭光的映襯下,她的臉上好像鍍了一層淡淡的光暈,濃密的睫毛下,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清澈明亮。
周嬤嬤抿嘴一笑,眼角的皺紋都跟著柔和了不少:“娘子,你看咱們姑娘生的多好看,顧秀才可真是有福氣。”
喬氏也看向曼舟,不由得也跟著笑了起來:“兩個孩子都是好相貌,又是從小一起長大,這是上天注定的姻緣。”
曼舟被她們兩個人看的臉慢慢紅了起來,她眨了眨眼睛問道: “娘,以前聽師父說,京城裏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可以賞燈的,那幾天無論是深宅大院裏的小姐還是尋常百姓家的姑娘都可以到街上觀燈而不受禮法約束。”
喬氏笑著點頭:“正月初十開始賞燈,直到正月十六那日罷燈,罷燈那日,京城裏的女子會在夜裏結伴同遊,有一人燃香走在最前麵,曰為走百病,取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之意。”
看著曼舟眼神裏的期待,喬氏輕撫她的臉頰,意味深長道:“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去京城。”
安陽山上的破廟中,顧硯初一個人跪坐在佛堂前,聽不清他的口中在低低的誦著什麽。
就這樣靜靜的跪坐在佛堂裏,直到過了子時,他才起身走到院中的那棵銀杏樹下,拿起一旁的鏟子挖了起來。
不大一會功夫,樹下就被他挖出了一個大約兩尺深的坑洞。
顧硯初將一個用蠟密封好的罐子放了進去,放好之後,他又把坑掩埋了起來。
用腳將土踩實,又踢過去了一些枯樹葉,這才緩步迴到了後麵的禪房。
禪房裏的地席十分涼,盡管鋪上了厚厚的褥子,也依舊冷的讓人睡不著。
顧硯初迴想著那日在明德書院,秦夫子追問他“師出何人”時的神情,並不像是隨意問起來的樣子。
難道說秦夫子與師父以前有什麽交情?可是他卻從未聽師父提起過。
到底這個人是敵是友,現在還不清楚。
他確信秦夫子如果真的與師父相識的話,那麽以後他一定還會找機會接近自己。
那封信他已經埋到了樹下,信裏麵提到的人,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那位。
吹熄了蠟燭,顧硯初從懷裏摸出一隻玉鐲,拿在手裏反複摩挲著,鐲子上還帶著他的體溫,心裏想著曼舟戴上它的樣子。
過了年,搬進城裏以後,這間破廟他恐怕也不會再迴來幾次了。
兩年以後的秋闈,一定要高中,查清楚當年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