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早上,村子裏已經有些人家,帶著小輩開始挨家挨戶的拜年了。
曼舟家沒有人出去,到她們家來拜年的人也沒有幾個,就楊大嫂和楊春蘭多坐了一會。
楊大嫂又黑又瘦,才三十幾歲的人,看上去倒像是四十好幾。
幾個人說了好一陣子的話,正碰上了張家的大嫂帶著女兒張彩雲也來拜年。
張大嫂家就住在楊大嫂家的旁邊,當年喬氏剛住到清河村的時候,她還過來送過幾次吃的。
這些年雖然不常走動,但兩家的關係還一直維持著。
張家大嫂性格爽朗,幹起活來風風火火,曼舟對她的印象不錯,不過卻不太喜歡她的女兒張彩雲。
張彩雲的性格與張大嫂沒有半分相似之處,說起話來細聲細氣,一對兒眼珠子從來不與人對視,到了別人家裏隻會四處的看。
喬氏令周嬤嬤給來拜年的媳婦和孩子每人都塞了一把花生又給了幾塊糖果。
這花生可是個稀罕物,一般尋常的百姓家可吃不到,糖果就更不用說了,連見都沒見過。
從曼舟家出來的楊大嫂和楊春蘭都把花生和糖果藏在了貼身的衣服兜裏。
這些新鮮吃食如果被楊老太太看到了,定然會全部要去都給了二兒子一家。
直到初三晌午的時候,曼舟才聽見隔壁茅草屋有了些動靜,知道是顧硯初從廟裏迴來了。
她將花生糖用帕子包好,又裝了小雞蘑菇、紅燒魚、紅燒排骨和炒青菜,這才跑去了旁邊。
顧硯初的身上穿的是喬氏給他新做的鴨青色袍服。
“正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這身新衣裳把他襯托的斯文俊逸,一眼瞧去竟像是神仙一般。
眼前的少年,麵容俊美、神情溫潤,眼底是讓人看不透的深邃,曼舟忽然發現他好似又長高了一些。
“曼舟”顧硯初伸出手在她的眼前晃了晃。
“硯初哥哥,你從廟上迴來了,我來給你送些吃的。”說著她把食盒放到了桌子上。
曼舟穿了一身杏黃色小襖,左右丫髻上各插了一朵淺黃色的珠花,唇邊是兩個淺淺的小梨渦,看上去十分可愛。
顧硯初從懷裏掏出一隻玉鐲送到她的麵前:“送你的。”
曼舟驚訝的睜大了眼睛,卻沒有伸手去接:“硯初哥哥,這不合規矩,咱們這是私相授受。”
“師父臨終前有囑托,況且喬嬸嬸也答應了我們的親事,這怎麽能算是私相授受。”
曼舟眨著眼睛想了想,說道:“那我迴去問問我娘,她若是不同意,我便給你退迴來。”
顧硯初輕笑著點了點頭,曼舟這才拿著鐲子迴了自己家中。
喬氏聽了曼舟的話以後,忍不住笑了起來,隻說把鐲子先替她收著。
整個一下午,曼舟都在研究膏方,思索著除了書中以外的病症應該怎樣加減藥量,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想著一到了冬日,喬氏和周嬤嬤兩個人就開始手腳發涼,她便琢磨著配了幾味藥。
天色陰沉的厲害,曼舟說要試做新方子。周嬤嬤便把小爐子搬進了廚房。
她坐在爐子旁,一邊熬煮膏方,一邊看著周嬤嬤試做劉阿婆食譜裏麵的吃食。
天上又飄起了大片大片雪花,在院子裏的地上薄薄的蓋了一層。
屋子裏暖洋洋的,喬氏坐在臨窗的大炕上,垂著頭一針一針的繡著鬆鶴圖掛屏。
傍晚的時候,周嬤嬤忙活了一下午做出來的吃食,擺了滿滿的一桌子。
曼舟看著桌子上的菜,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喬氏好笑的拍了她一把,等兩個人動筷子嚐了以後,都是滿口的稱讚。
放下筷子,喬氏用帕子擦了擦嘴,又端起了一旁的茶水漱了口。
她指著桌子上的蜜汁肉和幹炸雞塊說道:“我們進城以後,這兩道菜可以做來賣。”
曼舟也讚同道:“我和娘想的一樣,我覺得整個青州城都沒有人能做出這種味道。”
周嬤嬤感歎道:“還真別說,用這食譜裏的方子做出來的菜和咱們平時做出來的,還真不是一個味道。沒想到這做菜還有這麽多講究,放多少料都要按照上麵說的來,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
曼舟道:“嬤嬤,這就叫秘方,咱們哪裏能隨隨便便就做的出
來。”
看著她一臉的認真,喬氏忍不住笑道:“反正過年這幾日也沒什麽事情可做,再多試做幾樣嚐嚐,等咱搬進城裏以後,再租一個小一點的鋪麵,隨意做些吃食,每天賣上一兩個時辰,就當補貼咱們平日裏的菜錢了。”
曼舟終於趕在臨睡前,熬好了一小罐藥,因著藥量小,隻用了二個多時辰便熬好了。
周嬤嬤正在給喬氏鋪炕,看到曼舟抱了個藥罐子進來便問道:“怎麽把藥拿進屋裏了?”
曼舟抿嘴一笑:“這是我為你們兩個人製的膏方。”
“給我們兩個人?”
“娘,您和嬤嬤不是一到冬天就手腳發涼嗎,我這罐藥可是想了好半天才做出來的,以後每日早晚,您和嬤嬤都要用熱水衝一些服下去。這一罐夠你們用十天右左,等十日過後,我再看看是否需要添加別的草藥。”
周嬤嬤喜的趕緊過去從曼舟的手中接過了罐子,放到一旁的桌子上。
她迴身去了廚房,再迴來時一隻手拿了兩個空碗和湯匙,另一隻手提了壺熱水。
曼舟用湯匙在罐子裏盛了兩勺藥,分別置於兩個碗中,又濃又稠的厚膏子粘在碗底,她在碗裏倒入了熱水,拿湯匙緩緩的攪動著。
喬氏先端了碗,小口的嚐了:“還有些甜呢?”
“我在裏麵加了些蜂蜜。”曼舟的眼睛亮亮的。
直到看著她們兩個人都喝光了藥,她才心滿意足的迴房睡了。
周嬤嬤坐在桌前,看著自己手中的空碗,眼睛慢慢變得濕潤:“姑娘對我可真好。”
喬氏安慰道:“嬤嬤就如同我們的親人一樣,曼舟當然對你好。”
“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想起咱們在平南侯府的那些日子,想起秋杏。”周嬤嬤有些傷感。
喬氏點頭:“早就不在人世了罷。”
“是啊,不提她了,都多少年的事了。”
周嬤嬤擦了擦眼角,站起身將桌子上的碗端了起來:“娘子,你歇息吧,我也迴房去睡了。”
曼舟家沒有人出去,到她們家來拜年的人也沒有幾個,就楊大嫂和楊春蘭多坐了一會。
楊大嫂又黑又瘦,才三十幾歲的人,看上去倒像是四十好幾。
幾個人說了好一陣子的話,正碰上了張家的大嫂帶著女兒張彩雲也來拜年。
張大嫂家就住在楊大嫂家的旁邊,當年喬氏剛住到清河村的時候,她還過來送過幾次吃的。
這些年雖然不常走動,但兩家的關係還一直維持著。
張家大嫂性格爽朗,幹起活來風風火火,曼舟對她的印象不錯,不過卻不太喜歡她的女兒張彩雲。
張彩雲的性格與張大嫂沒有半分相似之處,說起話來細聲細氣,一對兒眼珠子從來不與人對視,到了別人家裏隻會四處的看。
喬氏令周嬤嬤給來拜年的媳婦和孩子每人都塞了一把花生又給了幾塊糖果。
這花生可是個稀罕物,一般尋常的百姓家可吃不到,糖果就更不用說了,連見都沒見過。
從曼舟家出來的楊大嫂和楊春蘭都把花生和糖果藏在了貼身的衣服兜裏。
這些新鮮吃食如果被楊老太太看到了,定然會全部要去都給了二兒子一家。
直到初三晌午的時候,曼舟才聽見隔壁茅草屋有了些動靜,知道是顧硯初從廟裏迴來了。
她將花生糖用帕子包好,又裝了小雞蘑菇、紅燒魚、紅燒排骨和炒青菜,這才跑去了旁邊。
顧硯初的身上穿的是喬氏給他新做的鴨青色袍服。
“正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這身新衣裳把他襯托的斯文俊逸,一眼瞧去竟像是神仙一般。
眼前的少年,麵容俊美、神情溫潤,眼底是讓人看不透的深邃,曼舟忽然發現他好似又長高了一些。
“曼舟”顧硯初伸出手在她的眼前晃了晃。
“硯初哥哥,你從廟上迴來了,我來給你送些吃的。”說著她把食盒放到了桌子上。
曼舟穿了一身杏黃色小襖,左右丫髻上各插了一朵淺黃色的珠花,唇邊是兩個淺淺的小梨渦,看上去十分可愛。
顧硯初從懷裏掏出一隻玉鐲送到她的麵前:“送你的。”
曼舟驚訝的睜大了眼睛,卻沒有伸手去接:“硯初哥哥,這不合規矩,咱們這是私相授受。”
“師父臨終前有囑托,況且喬嬸嬸也答應了我們的親事,這怎麽能算是私相授受。”
曼舟眨著眼睛想了想,說道:“那我迴去問問我娘,她若是不同意,我便給你退迴來。”
顧硯初輕笑著點了點頭,曼舟這才拿著鐲子迴了自己家中。
喬氏聽了曼舟的話以後,忍不住笑了起來,隻說把鐲子先替她收著。
整個一下午,曼舟都在研究膏方,思索著除了書中以外的病症應該怎樣加減藥量,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想著一到了冬日,喬氏和周嬤嬤兩個人就開始手腳發涼,她便琢磨著配了幾味藥。
天色陰沉的厲害,曼舟說要試做新方子。周嬤嬤便把小爐子搬進了廚房。
她坐在爐子旁,一邊熬煮膏方,一邊看著周嬤嬤試做劉阿婆食譜裏麵的吃食。
天上又飄起了大片大片雪花,在院子裏的地上薄薄的蓋了一層。
屋子裏暖洋洋的,喬氏坐在臨窗的大炕上,垂著頭一針一針的繡著鬆鶴圖掛屏。
傍晚的時候,周嬤嬤忙活了一下午做出來的吃食,擺了滿滿的一桌子。
曼舟看著桌子上的菜,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喬氏好笑的拍了她一把,等兩個人動筷子嚐了以後,都是滿口的稱讚。
放下筷子,喬氏用帕子擦了擦嘴,又端起了一旁的茶水漱了口。
她指著桌子上的蜜汁肉和幹炸雞塊說道:“我們進城以後,這兩道菜可以做來賣。”
曼舟也讚同道:“我和娘想的一樣,我覺得整個青州城都沒有人能做出這種味道。”
周嬤嬤感歎道:“還真別說,用這食譜裏的方子做出來的菜和咱們平時做出來的,還真不是一個味道。沒想到這做菜還有這麽多講究,放多少料都要按照上麵說的來,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
曼舟道:“嬤嬤,這就叫秘方,咱們哪裏能隨隨便便就做的出
來。”
看著她一臉的認真,喬氏忍不住笑道:“反正過年這幾日也沒什麽事情可做,再多試做幾樣嚐嚐,等咱搬進城裏以後,再租一個小一點的鋪麵,隨意做些吃食,每天賣上一兩個時辰,就當補貼咱們平日裏的菜錢了。”
曼舟終於趕在臨睡前,熬好了一小罐藥,因著藥量小,隻用了二個多時辰便熬好了。
周嬤嬤正在給喬氏鋪炕,看到曼舟抱了個藥罐子進來便問道:“怎麽把藥拿進屋裏了?”
曼舟抿嘴一笑:“這是我為你們兩個人製的膏方。”
“給我們兩個人?”
“娘,您和嬤嬤不是一到冬天就手腳發涼嗎,我這罐藥可是想了好半天才做出來的,以後每日早晚,您和嬤嬤都要用熱水衝一些服下去。這一罐夠你們用十天右左,等十日過後,我再看看是否需要添加別的草藥。”
周嬤嬤喜的趕緊過去從曼舟的手中接過了罐子,放到一旁的桌子上。
她迴身去了廚房,再迴來時一隻手拿了兩個空碗和湯匙,另一隻手提了壺熱水。
曼舟用湯匙在罐子裏盛了兩勺藥,分別置於兩個碗中,又濃又稠的厚膏子粘在碗底,她在碗裏倒入了熱水,拿湯匙緩緩的攪動著。
喬氏先端了碗,小口的嚐了:“還有些甜呢?”
“我在裏麵加了些蜂蜜。”曼舟的眼睛亮亮的。
直到看著她們兩個人都喝光了藥,她才心滿意足的迴房睡了。
周嬤嬤坐在桌前,看著自己手中的空碗,眼睛慢慢變得濕潤:“姑娘對我可真好。”
喬氏安慰道:“嬤嬤就如同我們的親人一樣,曼舟當然對你好。”
“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想起咱們在平南侯府的那些日子,想起秋杏。”周嬤嬤有些傷感。
喬氏點頭:“早就不在人世了罷。”
“是啊,不提她了,都多少年的事了。”
周嬤嬤擦了擦眼角,站起身將桌子上的碗端了起來:“娘子,你歇息吧,我也迴房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