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走在新開辟的莊園田土之上


    眼前數條從唐徠渠主渠,引過來的小渠上,清澈的大河水淅瀝流淌,灌溉兩側數千畝田地。


    這時候的黃河,還沒完全變成“黃河”。


    尤其是上遊,當然河水以清澈為主,而且流量也比自己印象中要大許多。


    渠道兩側田地,則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左側,沒有開鑿太多支渠灌溉


    上麵,剛剛種下不久的棉花種子,才發芽破土不久


    這時候的棉花品種,和後世那改良不知道多少代的,肯定是兩碼事,恐怕與明代普遍種植的,也不盡相同。


    畢竟棉花第一次出現在正史記載中,是《宋史》,雖然此前各地其實已經有少量流傳了,但還沒有棉花這個稱唿。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就在兩個月前,作為涼王的李業,才剛剛在自己批示的公文上,發明了“棉”這個字。


    棉花傳入以前,漢語中隻有“綿”,而沒有“棉”,這個字的發明,就是專門指代棉花作物。


    如此一來,無論如何,李業以後在曆史上,和棉花的普及,也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了。


    李業看過袁襲帶來的西域棉花,據他所言,這玩意其實是從天竺,也就是印度傳過來的。


    袁襲手中的棉花,比李業印象中的那種新疆棉花,要小很多,而且絨毛也比較短,不過好在保暖功能差別不大。


    那內宦一邊小心侍從在李業身後,一邊稟報


    棉花的種植,農戶們花了不少心思,最後發現這玩意比較耐旱,便沒有直接引渠水灌溉,發芽也很快,一般十五天便會破土,隻是不知道生長周期如何,但看這情況,可能六個月就能長一茬。


    李業聞言微微頷首,這些與他後世知道的一些知識,也比較相近。


    水渠另一邊,則大為不同


    側麵挖掘了十幾條小支渠,互相把田地劃分為小塊


    然後引水灌溉入內,將上百畝田地,變成了深約一尺餘,反射著天色的——水田。


    作為一個南方人,李業對水稻並不陌生,但卻沒成想,能在北方,還是大西北見到。


    銀川地區,種植水稻的曆史,已經有幾百年了


    早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大麵積種植水稻,所謂塞上江南,便是這般來的。


    隻是安史以後,靈州水利設施大量廢棄,自然也就喪失了種植水稻的條件。


    “這一共有多少畝?這邊百姓會種水稻嗎?”


    那內宦也是笑著答道


    “攏共三百畝,都是開春才種下的,說起來,這邊的民戶也不會種水稻,大家哪裏見過這場麵啊?當時奴婢也著急,便去找了張大官(張承業,大官是對權重太監尊稱)。”


    “哦?繼元兄怎麽說的?”


    李業也是好奇


    “張大官聽完,直接拍手道好辦!便帶著奴婢,往軍中去尋人,奴婢一開始還不解,後來才明白過來,軍中許多將士,本是巢眾投誠而來,可不就有南人嗎?還大都是原先的農戶!”


    “如此,找到幾個淮南、浙東籍貫的將士指點,方才把這幾百畝水稻給倒騰了出來。”


    李業聞言頷首,張承業在民政方麵,一直都是整個涼國政權的主心骨。


    雖然他既不是什麽親事府參政,也不是什麽六曹長史,但其一直都在扮演著整個涼國行政中樞的定海神針,上下、內外官員,但凡有疑難雜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張大官。


    李業在對方介紹下,一一查看了水稻和棉花的種植狀況,目前還都處在嚐試階段,問題肯定是不少的,但大多都不難解決,隻是要見效,便還得等一段時間了。


    而真正見效最快的,還是李業指示的堆肥


    其實堆肥技術,中華民族的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所應用,北魏農書齊民要術裏,也有堆肥技術的記載。


    但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最大的阻礙,就在這裏。


    明明某個地方,已經出現了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想普及起來,或者與其他技術交流,卻非常麻煩,如果朝廷又不重視,往往需要好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經曆戰亂、瘟疫之後,還會導致技術的斷代,甚至遺失。


    歸根到底,還是通訊條件,和基層文化水平的限製。


    這就是一個強權政府,應該進行的工作了。


    當年明初的老朱,就硬生生用了短短幾十年,把棉花種植推廣到全國範圍,從稀奇玩意變成常見經濟作物。


    李業指示道


    “堆肥一定要重視,以後每家每戶都會養有牛羊,要注意圈社的修建,人糞也要收集起來,這可是好東西,還有種植大豆的秸稈,也可以丟到糞池裏麵發酵,漚肥。不過要注意一點,糞池發酵後,若不通風,周邊不能見明火,否則會爆燃。”


    李業絲毫沒有半點王爺的架子,幹脆招來莊中所有內侍、官吏,以及幾個農活老手,二三十號人,仔細囑咐。


    待到這些事情都吩咐完,又聽取了他們提出的不少意見


    一開始,所有人都誠惶誠恐,十分拘謹,但見涼王如此姿態,卻也逐漸放開話匣。


    李業對這些意見,乃至於抱怨,都讓身邊跟著的親事府參從,用筆墨記錄下來,事後讓侍從左司派人解決。


    秘書處嘛,除了替領導處理文件,扈從左右,便是辦理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了。


    最後李業還是激勵道


    “你們迴去告知每一家一戶,這些作物呢,算是大家幫我的忙,自然不會虧待大家,秋收以後,無論是棉花、水稻,王府都會出錢全部統購,讓大家放心。隻要有什麽新點子,有益於增產的,都不要藏拙,本王重重有賞!”


    並開出了賞格,隻要日後,有任何人,在農具、農業生產、紡織、水利等方麵,有益於提高產量的新技術進獻,可以直接封賞官職,並賜錢帛五百至三千貫不等。


    這個懸賞,不僅是麵對莊園內的八百農戶,而是讓侍從左司事後張貼各地,以正式政令傳達下去。


    勞動人民的智慧,總是無窮的,很多時候,隻是需要引導與激勵。


    完成了一係列安排,李業才放下心來,迴到自家妻妾身邊


    崔瑛不禁嬌笑打趣


    “怎麽?我還以為你要睡在田裏呢!”


    李業卻是哈哈大笑,手不老實的左擁右抱起來,驚得一旁細封茗捂嘴。


    然後讓一旁麵紅的張嫣去取葡萄釀來


    李業這才附耳抱著崔瑛細腰道


    “內兄過幾日便要來靈州述職了,擺個家宴聚一聚吧。”


    指的乃是崔瑛之兄,現在位居隴右布政使、青州刺史的崔艤,崔瑛也許久沒有見過自家兄長了,自無不可。


    “這麽好,恐怕不隻是聚一聚吧?是不是有什麽事?”


    李業嗅著青絲發際間香味,輕聲道


    “隴右的馬政嘛,也是筆糊塗賬。”


    崔瑛聞言,不禁用纖手碰了碰李業額頭道


    “我看你這個涼王,在靈州安穩下來,卻是比以前打仗還忙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