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並不怕李思恭不動作,就怕這廝還真就這麽給忍下去了。


    自己近萬大軍,可是花了不少財帛的,當然不可能就這樣按兵不動,於宥州混下去。


    涼軍大部而來的不低,就是為了擊潰宥州地區的黨項大族,能夠集結動用的主力兵員,唯有如此,涼軍才能在宥州徹底掌握住局勢。


    而與此同時,涼軍這邊也開始飛速動員起來


    以靈州為核心的擴軍工作,正在各地展開,但就宥州戰場而言,動用的兵力並不算多。


    以朔方軍、效節軍為主,共計九千餘人。


    但這兩股軍力,都沒有直接主官,朔方軍隻有一個都指揮同知李唐賓,效節軍同樣是由都指揮同知張歸霸署理。


    二人再往上,則是秦彥、李弘義二人


    這二位,是此時涼軍將領體係梯隊中的第二梯隊。


    是僅次於符、楊的主要將領,但目前都還沒有做出任命,隻是在帳內府掛了一個副領軍的職銜。


    故而麵臨此戰,李業並沒有親自指揮,而是把指揮權托付二人,自己在懷德縣等著。


    自然也就是有考察比較的心思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山頭,秦彥和李弘義,雖然都是僅次於符楊,最早一批跟隨李業的老人,可在涼軍正式被劃分為幾個係統之後,卻是各有自己的班底。


    其實不僅是秦彥和李弘義,包括符楊,隻要分派一地擔任主官,肯定要培養自己的親信。


    如此前的劉鄩,就是符存審所發掘出來,現在也正在他麾下任職,作為兵馬副使。


    秦彥和李弘義自然也存在競爭關係,主要競爭的對象,便是朔方軍都指揮使的位置。


    因為此前李業已經任命趙嶽為帳內府兼親事府典軍,如果不出所料,必然是要兼任效節軍都指揮使的,正式統領衙軍的。


    朔方軍都指揮使,也就成為了唯一剩下的籮卜坑,競爭失敗的一方,隻能去給符存審、楊師厚做副手。


    當然,李業給的機會也很公平,命秦彥臨時統率朔方軍,李弘義臨時統領效節軍,李唐賓、張歸霸給二人做副手,在懷德縣左右兩翼,分為東西兩路,北上征討。


    -------------------------------------


    往利、費聽、野利、米擒四個黨項大族,昔日之間都是有過不少矛盾的。


    但現在,卻是於李思恭的撮合下重新站在了一起。


    李思恭不願意自己出兵,可同樣出力不小,為四家提供了數千兵械和甲胄。


    黨項部落沒有常備軍的說法,都是臨時征發,臨時作戰,打完就解散。


    所以武器裝備相較於唐軍,多有不如,這是最大弱點。


    唯有李思恭,因為數年前就已轉為夏綏節度使,麾下一票拓跋部丁壯,都已經變成了正經藩鎮軍隊,有控製了有技術生產能力的幾個重鎮,才能大量提供這些裝備。


    隻是他現在麾下,也不過一萬精幹人馬,自然是不會拉出來和李業硬碰硬,隻能鼓動四族聯軍動手,同時承諾時候承認宥州、鹽州的獨立地位。


    至於四族而言,並非不知道李業的厲害。


    但一方麵宥州是他們的主要地盤,實在是退無可退,另一方麵,他們也不打算真的擊潰涼軍,隻是想讓涼軍不敢繼續北上,將兵鋒停留在懷德縣以南而已。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涼軍北征的決心


    光啟二年十一月末,涼軍不顧三萬多黨項聯軍集結的阻撓,正式分左右兩路,誓師北征。


    懷德再往北,便是茫茫河套平原,這裏既有草原,也有叢林地帶,但總的來說,地勢較為平坦,沒有明顯的地理阻隔。


    涼軍的主動出擊,讓黨項聯軍頗為慌亂,但反應過來後,依舊以人數優勢,費聽氏、往利氏兩部黨項突騎,合計七千餘眾,率先迎戰。


    大約在後世內蒙古鄂托克旗的地區,兩軍前鋒碰撞


    秦彥指揮下,朔方軍左路兵馬使,韓遵,率一個騎兵都千餘騎,和兩都強弩一千八百人,列為圓陣反擊,讓數千黨項突騎留下了數百屍體。


    哪怕是在李思恭的支援下,黨項騎兵的裝備,依舊沒辦法對唐軍步卒陣列造成太大傷害。


    在光啟元年,原效節軍移鎮靈州以後,李業就開始整頓軍備。


    尤其是年前,南下長安,從三輔地區帶走了大量官營工坊的工匠。


    轉過迴頭,李業就開始在靈州,建設官營的冶鐵工坊。


    這個工作,是讓工曹長史,同時也是李業的親信孫勝專門抓的。


    到了唐末,甲胄鍛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現有的冶煉條件前提下,都沒有多少改進空間。


    但李業還是讓孫勝想辦法,盡可能的減少工序和複雜度,從而加快鍛造速度,寧可犧牲質量,也要先把產量拉高。


    在這種情況下,靈州官營工坊的生產速度,提高到每月產鐵甲三百五十領,皮甲七百五十領的水準。


    還有大量陌刀、槊首和橫刀,都是軍中的主要消耗品。


    其中最重要的,除了甲胄,還是弓弩,好在西北產弓,本來就是有悠久傳統的,並不缺乏這方麵的工匠,甚至民間都有不少。


    李業也鼓勵民間工坊,承擔官府分派的任務,給予優厚報酬,以至於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鐵匠、木匠,聚集於靈州城外,發展成了一片“軍工產業園”。


    此時,黨項聯軍所麵對的朔方軍將士,步卒每都大約九百人。


    其中就有鐵甲兩百,皮甲七百,步槊三百,橫刀四百,強弩和陌刀各兩隊。


    至於弓箭,在唐軍當中,一般不會單獨編製,屬於兼職兵種,基本上大部分步卒,都會攜帶弓箭。


    這樣的武裝強度,遠不是鐵質箭頭都得掂量著分配的黨項部落可以撼動的。


    而表現在具體的交戰過程,則是每當涼軍結為弓弩與步槊、騎兵結合的緊密隊列,一旦遇到黨項遊騎,立即就地聚攏。


    然後像個刺蝟一樣,不斷放箭,讓黨項人無從下嘴,一旦對方敢集結突陣,則力爭讓其無法脫身,留在陣內與之近身搏殺。


    若對方敗退,原本被圍攏在陣內的涼軍騎兵,立馬就會變成脫弦利箭,追擊而去,死死咬住尾巴。


    隨後敗退,也就會變成大潰敗


    這就是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付北方部落,最有效的兩個利器,裝備和紀律。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黨項這樣的對手,還沒有完成軍隊的正規化。


    如果麵對中原同為藩鎮的唐軍,或者後來西夏時代的黨項人,這一套肯定就沒多大用處了。


    北上的短短十多日間,朔方軍和效節軍進展迅速,先後擊破費聽氏和往利氏的突騎主力,然後又與其他兩家的步卒碰上。


    雙方在庫結沙漠之南決戰


    李唐賓和張歸霸這對不打不相識的老搭檔,再次聯手,率千餘精騎,突破黨項中軍,甚至生擒了野利部首領,斬俘四千餘。


    而黨項聯軍雖說有三萬餘,但真正的主心骨,其實也就是這四家而已,當騎兵和步卒主力接連失利消息傳來後,不少黨項部落都紛紛動搖。


    此時,細封氏的明確倒戈,就產生了很大作用


    細封和賴率領族中三千餘青壯精銳,參加戰鬥,同時也被臨時編為義從軍兵馬副使。


    當黨項聯軍看到對麵出現的,和自己打扮形象差不多的唐軍,立馬就意識到了除對抗外的另一條出路。


    不少中小部落,紛紛脫離四部,轉投細封氏


    等到十二月,涼軍不僅快速席卷了整個宥州境內,前鋒甚至已經躍入夏州。


    夏綏節度使李思恭無奈,隻能再次派人,向李業尋求請和。


    希望雙方以契吳山和石子嶺為界


    涼軍在宥州的戰鬥才算告一段落,但實際上雖說是對宥州動武,可包括經略軍在內的夏州北部,也被納入了涼軍範圍當中。


    李業再次犒賞軍士,分發了兩三萬財帛,方才止兵。


    雖說此戰消耗了不少錢帛、糧食,但也繳獲了許多馬匹,和牛羊資產。


    光啟三年到來的大雪中,數以萬計的黨項俘虜,被唐軍軍士看押著,在宥州北部的平原之上,修築城牆和堡壘。


    歸仁、延恩,先後建縣


    隨後又在宥州北部設立長澤縣,並在四縣之間,設立八堡,每縣置一都將,整個宥州,在完成對黨項部落的編戶齊民工作後,至少能多出三萬戶來。


    與此同時,李業終於帶著兩府衛隊和效節軍迴到了靈州。


    秦彥和李弘義之間的競爭也分出了結果,最終秦彥擔任朔方軍都指揮使。


    而各地在年前統計的戶口,也在此時匯集到了靈州


    根據張承業、敬翔匯報


    此時李業所領十五州境內,共有統計漢民人口十八萬戶,約九十七萬口;蕃民許多沒法直接統計,但通過估計,大約也有十二萬戶,六十多萬口,這還沒算上還沒納入統計的宥州黨項。


    這個數字,說多不算多,可能不到關中核心地區的一半


    但也絕對不少了,唐代,尤其是唐末,因為生產力水平就到這了,人口數量本來就不多,曆史上的貞觀年間,全國可統計人口也就幾百萬戶而已。


    中國的人口大爆發,還是要等到宋代,這一點從不同年代記載的土地畝產也能看出。


    張承業等人上報的數據,說明兩個問題


    西北人口不少,但蕃民眾多,所以在可見的未來,推行漢化,依舊是最重要的工作。


    另一件嘛,說明至少在西北,土地矛盾並不凸顯,甚至近乎沒有。


    事實上不僅是西北,殘唐五代以後,整個國家,在經曆數十年藩鎮混戰後,土地矛盾反而顯得不明顯了。


    更重要的問題,還是穩定二字。


    對於百姓而言,最大的威脅,還是兵災,隻要沒有兵災,其實哪怕再重的稅賦,都可以勉強承受,可一旦丘八們殺進來,那連命都保不住。


    同樣是在這一年初,朱全忠終於聯合平盧、成德二鎮,大敗秦宗權。秦宗權退縮蔡州。


    朱全忠所部軍紀,在中原諸多軍閥裏是最好的,向來沒有劫掠地方的習慣。而秦宗權又是在河南禍害了好幾年的混世魔王,別說是劫掠,吃人,殘殺民眾以充軍糧的事情,都不止一起。


    故而朱全忠在河南,可謂是百姓贏糧影從,紛紛歡迎宣武軍南下驅逐秦宗權。


    同時,和李業在河西一樣,朱全忠在汴州招撫流民屯墾的工作,也取得了卓越成效。


    汴州、陳州、宋州、亳州多地豐收


    朱全忠是個善於變通的人,他知道淮南的高駢現在已經逐漸被部下架空,便派人攜帶重金,賄賂高駢麾下將領和寵幸的道士,重新開通了淮南到中原的商道。


    汴州本來就是運河交通之地,商路暢通以後,立馬變得繁華起來。


    有錢有糧的朱全忠,立即著手擴軍,實力迅速壯大


    他委任在和秦宗權戰爭中,表現優異的將領氐叔琮,為宋州刺史兼都知兵馬使,訓練新軍,取得很大成效。


    朱全忠治軍本來就嚴格,氐叔琮同樣如此,宣武軍在短短半年間,從兩萬擴充到近四萬。


    其實朱全忠治下,民眾稅務甚至比李業還重。


    但他善於嚴肅吏治,對手下看得很嚴,以至於地方官員不敢貪墨,相較而言,民眾的負擔也就沒這麽重了。


    -------------------------------------


    迴到靈州以後的李業,也意識到了吏治問題


    因為自己到靈州安家,不過兩年多的時間,從這次張承業審計各州戶口的工作裏,就已經發現了不少駐守州縣的軍官,私自攤派的案例。


    這讓李業相當惱怒


    雖說,如此便是此時代軍頭們的普遍作風,但李業依舊毫無容忍可言。


    於是乎,在擴軍完成後,嚴肅軍紀,又被擺到涼國軍政事務的頭號。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些丘八們隔三差五不整肅一波,還真就會騎上臉來。


    當然了,軍政學堂第三期學員,也是在今年畢業


    第三期因為學製延長,規模也比以往要大,足足有文武學員六百五十餘人,其中軍官學員三百八十餘,李業不介意讓人給他們騰一下位置。


    李業暫時還不敢動基層士卒,但對於上麵的軍官,對於在從建軍之初,就致力於軍隊嫡係建設的李業而言,是從來不怕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