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巡苦守睢陽半年多,河北的顏真卿率領義軍與叛軍史思明陷入對峙時,大唐駐守西域的安西軍終於帶著十餘萬精銳邊軍抵達關中。


    盤踞長安的叛軍安慶緒一方,也派遣十一萬精銳與之對抗。


    此時雙方軍隊情況為:


    唐軍以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率前軍,郭子儀率中軍,河源軍使王思禮率後軍,總兵力十五萬人。


    其中包括迴紇、大食、南蠻等總計四萬外族軍隊。


    因為叛軍過於強大,郭子儀在此前的清渠之戰中失利,唐肅宗李亨與迴紇達成交易,雙方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迴紇”。


    即,允許迴紇軍隊在幫助唐軍攻下城池後,劫掠除官員世家以外的大唐百姓。


    事關大唐的存亡,為了取勝,大唐的統治集團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叛軍方麵,安慶緒派遣將領安守忠、李歸仁,指揮十一萬精銳大軍應戰。


    本質上,這是大唐的河北邊軍與西北邊軍的決戰,雙方都是大唐最精銳的軍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


    雙方士兵大部分著甲,守衛邊疆,曆戰無數,作戰方式和經驗相差無幾。


    兵器亦是當時最全麵最精良的器械。


    尤其雙方絕大部分都是唐人,且都認為是在為國而戰。


    雙方總兵力共計二十六萬餘。


    公元757年9月27日,雙方最終在長安西南方向香積寺爆發大戰。


    沒有偷襲,沒有謀略,在過於強大的力量前,勢均力敵的雙方拚的隻有自己的實力。


    衝鋒開始,雙方鐵騎頂著箭雨衝撞在一起。


    鋼鐵與鋼鐵碰撞,血肉驅動著鐵甲與鋼刀長矛戰至力竭。


    交戰雙方的兵馬不斷湧入戰場。


    受傷倒地的兵卒都得被踩踏至死。


    當唐軍一方出現頹勢時,安西軍將領李嗣業,組織兩千敢死之士,全員皆執斬馬刀,排成一道牆齊頭並進,如同一排絞肉機般與敵軍廝殺在一起。


    其中將領李嗣業最為悍勇。


    所謂“擋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唐軍的陣腳得以在李嗣業率領的敢死隊下穩住,雙方大軍繼續廝殺。


    極為慘烈的傷亡下,勢均力敵的雙方最後拚的就是誰先扛不住退縮。


    經過了短暫卻也漫長的六個小時,雙方共計戰死人數就達到了十三萬人。


    最終唐軍以七萬精銳的慘重代價,斬殺六萬叛軍精銳,另外俘虜兩萬。


    安慶緒殘軍退入長安,次日棄城東逃,唐軍收複長安。


    在此戰中,唐軍與叛軍幾乎是一換一的戰損比,唐軍陣亡率達到了一半,叛軍陣亡率到了六成以上。


    而在後世戰爭中認為,當陣亡率達到百分之三十仍然看不到獲勝的希望時,軍隊就會無法遏製地發生全麵潰逃。


    但香積寺之戰中,雙方的陣亡率卻是如此之高。


    此戰也被認為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之戰。


    但是此戰過後,大唐的精銳軍隊幾乎損失殆盡,大唐直接從強盛徹底走向衰落。


    香積寺一戰後,唐軍收複長安。


    迴紇等外族軍隊要求按照約定開始劫掠長安的百姓。


    唐軍主帥李俶,即唐肅宗李亨長子,阻止了他們。


    對他們說如今剛得長安,若大肆劫掠百姓,必然會迫使洛陽百姓堅決幫助賊軍一同守城,不如等收複洛陽後再履行約定。


    迴紇暫時同意下來。


    之後,唐軍與迴紇軍繼續東進,收複了洛陽,迴紇軍在洛陽府庫奪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


    無數百姓被迴紇軍洗劫,眾多婦女也被他們擄走奸淫。


    受盡叛軍劫掠的大唐百姓,卻又被他們望眼欲穿盼來的“王師”再一次劫掠。


    無數百姓活不下去死亡,而其它地區活著的百姓,在得知消息後也對如此大唐徹底心死。


    此時的大唐軍隊傷亡太多,且叛軍還沒有被剿滅殆盡。


    不願再付出更多傷亡與迴紇軍交戰的唐軍們,也隻能按照命令眼睜睜看著自己國家的百姓們被劫掠淩辱。


    直到大唐朝廷拿出羅錦一萬匹給迴紇,迴紇軍才停止了劫掠。


    唐軍們雖然明白朝廷的動機和無奈,但對大唐也漸漸失去了那份為國征戰到死的信仰。】


    大唐的百姓們看著這樣的朝廷和皇帝,心中的怒火壯大到無以複加。


    朝廷為了平息叛亂,兵力不足,隻要朝廷發動他們,跟他們講清楚其中的“大義”,他們當然可以挺身而出與大唐一起為了國家存亡而戰。


    為什麽要用殘害百姓的方式,去求外族?


    百姓在朝廷嚴眼中真的就與牲畜牛羊無異嗎?那這樣的朝廷還有必要存在嗎?


    在天幕的影響下,大唐的許多百姓誕生出如此想法。


    不過人與人的悲歡總是不相通的。


    比如身處安史之亂,親曆過戰爭殘酷的百姓可能是這樣的想法。


    但盛世時期,或者安定和平時期的大唐百姓,想的可能就隻是皇帝已經看到了天幕,會反省自己的過錯的,或者會引以為戒,絕不會步其後塵的。


    要這樣想法的百姓去為了國家奉獻一切,乃至生命,可能就不那麽容易了。


    隻有苦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時,且避無可避時,人才會爆發出驚人的勇氣。


    沒辦法,這是人性。


    但如果有“覺醒者”未雨綢繆提前激發百姓的安危意識,情況或許才會大為不同。


    ……


    李世民看著大唐成了一副末世景象,氣到渾身都在發顫。


    若是可以,他恨不能讓李隆基跪在這裏,讓他也看看未來的大唐被他禍害成了什麽模樣。


    但平息過後更多的還是無奈。


    即便有改進過的三省六部製,可到頭來還是沒有杜絕昏君亂國。


    晚年的李隆基為了享樂,為了落個耳根清淨,三省最高官員他想換就換。


    隻要皇權擁有最高權力,那製度可以由皇權建立,就可以被皇權毀壞。


    皇權究竟要如何限製,才能既平衡國家不出現權臣亂政,又能將皇帝的責任心深度與百姓的利益綁定在一起?


    難不成隻有複辟恢複禪讓製嗎?


    由百姓推舉出部落首領,再由各個部落從諸首領中推舉賢明者為天子?


    這樣看似倒是解決了問題。


    百姓有了推舉天子的權力,天子如若不顧百姓安危,壓榨百姓享受特權,那麽百姓就有重新推舉新天子的權力。


    這樣天子在天下人的監督中就失去了享受特權的環境,身為天子更多的就是在榮耀和百姓期望的壓力下兢兢業業操持政務。


    各部落首領,或者說各地官員也是同理,必須經由推舉出任。


    而賢明的天子也需設定固定的任期,期滿必須禪讓推舉新天子,以確保天子的職位不以人的精力消耗和人的本性而降低執政能力。


    可這樣的製度完全就是理想世界中才會存在的。


    未經過足夠開智的百姓,其眼界就必然會局限在個人的利益得失中。


    哪個天子承諾給予百姓更多利益,百姓就會盲目推舉誰,漸漸的國家就必然無法行使真正有利於國家利益,但難免會損害百姓利益的政策。


    比如收取必要的賦稅,以及對外戰爭等必須要百姓承擔的付出。


    站在國家角度的統治集團,與未開智隻顧自己利益的百姓,必然要在很多事情上站在“對立麵”。


    如此,統治集團又如何履行應盡的責任?隻怕會在大勢之下,漸漸陷入不斷搶著給百姓畫餅的混亂之中。


    而且軍隊又該掌握在誰的手裏?


    天子?還是各部落首領?


    總之沒有在百姓心中建立足夠的國家認同感,沒有普及教育讓全國百姓都有足夠的“大義”前,這種製度就隻能是理想。


    不過現在有天幕在陳述曆史和優秀製度中,為百姓建立了一定的“大義”理念,並且各古代王朝也成功用足夠的時間建立了各種基礎的話,這個理想或許會以設想之外的速度實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