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盛唐的一去不返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香積寺一戰後,叛軍退守洛陽。
唐軍之後相繼收複潼關、上洛郡、陝郡,叛軍自知大敗難以再守洛陽。
擔心被圍,便在殺了哥舒翰等降將後退出洛陽,逃向河北。
攻占睢陽的尹子奇也在這時被江淮唐軍剿滅。
叛軍徹底收縮逃迴河北。
至此大唐終於收複長安和洛陽兩都,剿滅叛軍也指日可待。
但未來的情況卻是,唐軍的平亂之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退出洛陽的安慶緒,僅率一千三百人逃至鄴城。
但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了史思明。
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將上黨、潁川、南陽,各部召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
而此時的史思明勢力,已經壓過慘敗之後的安慶緒了。
安慶緒忌憚於他,便遣使要調走史思明的兵馬。
史思明囚禁安慶緒的使者,雙方已然有決裂之隙。
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受命討伐鄴城安慶緒部。
而史思明雖然已有自立之心,但也知唇亡齒寒,於是派大軍支援安慶緒。
史思明部沒有受到東麵戰場大敗的影響,實力強大。
而唐軍一方因為各路節度使各自為戰,軍隊勢力混亂沒有明確的統帥統一指揮。
於是叛軍一舉擊潰了唐軍,史思明所部叛軍重新占領洛陽。
郭子儀兵敗,又受到宦官進讒言,於是被李亨召還長安,解除兵權。
並且占領洛陽前,史思明殺了安慶緒。
史思明吞並安慶緒的兵馬,稱大燕皇帝。
公元759年,叛軍與據守河陽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發起多次進攻,均被唐軍挫敗。
因為嚴重的戰事導致大唐和叛軍都遭受了太大的損失,難以再耗費人員糧草發動大規模決戰。
於是除了河陽之戰,大唐和史思明沒有發生太大規模的戰事,即便李光弼挫敗了叛軍,大唐也沒有舉大軍反攻史思明。
公元761年,叛軍內部發生政變。
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弑父奪權。
因內部離心,叛軍屢為唐軍所敗。
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相隔僅十幾天後,李亨也因病去世。
作為統帥大軍收複長安和洛陽的李豫,又是李亨的兒子,原本應該沒有阻礙地登上皇位。
但因為李亨的張皇後無子,擔心李豫功高難製,於是在李亨去世前暗中召越王李係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
不過張皇後的陰謀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得知,於是派兵軟禁了李係和張皇後,李豫得以順利即位。
繼位後的李豫,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仆固懷恩本身是鐵勒九姓仆固部落的領袖,且迴紇可汗是他的女婿,與迴紇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大唐忌憚重用這樣的外族將領,但能得到迴紇兵馬的幫助,便任用了他作為討伐叛軍的副帥,皇長子李適為主帥。
唐軍和迴紇軍連連獲勝,斬殺叛軍六萬,捕俘虜兩萬人。
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
公元763年,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
這場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但這場波及大半個唐朝的動亂,保守估計造成大唐損失了3600萬人口。
而當時全世界人口也僅有兩億左右。
就全球人口損失比例來看,比後世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加起來還要嚴重。
這場空前浩劫讓大唐國力和民心損失嚴重,從此一蹶不振,落下神壇,曆史由此發生大轉折。
華夏文明留下了一道廣為人知的傷疤。
而且這場動亂造成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
公元762年,唐廷為追征江淮地區八年賒欠租調,派豪吏為縣令,搜括民間粟帛,農民紛起反抗。
一時之間起義的饑民竟多達二十萬。
但次年便被李光弼部所敗,浙東之亂快速平息。
而與此同時。
因為安史之亂抽調了鎮守西北邊疆和防備吐蕃的安西、北庭、隴右三軍,西域諸郡連同整個西北兵力長期空虛。
而從唐朝初期就與大唐經曆多次戰爭的吐蕃再不受壓製。
於是公元763年,趁著大唐剛剛經曆安史之亂,連口氣都來不及喘,便舉大軍從青藏高原向大唐進攻。
一路攻占陝西十餘座城池。
蘭州、河州、洮州、臨州、岷州、疊州、宕州、渭州、秦州、成州等地相繼淪陷,隴右之地盡數歸了吐蕃。
甚至攻占了大唐國都長安,大唐皇帝李豫出逃。
吐蕃劫掠府庫市裏,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
危急時刻,大唐再次想起了老將郭子儀。
時年六十六歲的老將郭子儀奔走唿告,號召同僚共赴國難。
郭子儀用疑兵之計,派出數百騎兵到長安城外策馬遊蕩,激起滾滾煙塵。
城外吐蕃守將誤以為唐軍陣容龐大,嚇得向西撤退。
次日,郭子儀率軍擊鼓入城,城中吐蕃餘部也慌忙棄城而去,長安收複。
吐蕃軍占據長安僅二十日。
吐蕃被擊退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唐朝的侵擾。
此後數十年間,吐蕃與唐朝在邊境地區反複展開拉鋸戰,雙方互有勝負。
吐蕃軍隊不時東進,劫掠關中地區,給唐朝的邊境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並且在吐蕃進犯的同時,平定安史之亂的仆固懷恩叛唐,率領朔方軍,聯合迴紇大軍也欲意進攻長安。
郭子儀到達汾州後,數萬朔方軍得知老帥前來,痛哭流涕,紛紛歸降。
朔方軍臨陣重歸大唐,讓迴紇軍不敢再戰。
大唐又一次被郭子儀從亡國的邊緣拉了迴來。
時間再迴到李豫剛剛登基的762年。
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人幫助下,才得以幽靜張皇後,登基為帝。
而李輔國因擁立之功日益驕橫,甚至說出,陛下隻管在宮中享福即可,外事自有他來處理。
這就是重用太監的通病。
而李豫自然不能容他,於是假意捧殺他。
但李豫暗中又籠絡另一個大太監程元振,得到大多數禁軍將領支持後,突然下詔解除了李輔國的兵權,遷居宮外,並指使人將他刺殺。
次年,吐蕃入侵長安,李豫以程元振隱瞞軍情,將其削奪官職,遣迴原籍。
公元765年,大太監魚朝恩權傾朝野,李豫與宰相元載合謀,鏟除了魚朝恩。
雖然李豫有種種措施想要挽迴大唐的頹勢。
但大唐的根基已經深受動搖。
在唐朝前後接近三百年的曆史中,安史之亂發生的時間隻在中期。
可他從根本上讓國家徹底走向了惡化與衰落。
藩鎮之禍未除、民心大失、邊疆諸國再不畏懼大唐。
此後一百五十年,往昔的盛唐再不複現。
盛唐過去了,但盛唐為中國曆史開創的輝煌榮耀不滅。
那是一個距今一千三百年前,於世界尚處迷茫紛亂之際建立的富強帝國。
她讓那時的華夏百姓就過上了彌足珍貴的安寧富庶生活,為一個民族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驕傲。
她的離去帶走了很多,但也留下更多不滅的印記。
盛唐,永遠是中國人能夠為之驕傲的時代與記憶。】
唐軍之後相繼收複潼關、上洛郡、陝郡,叛軍自知大敗難以再守洛陽。
擔心被圍,便在殺了哥舒翰等降將後退出洛陽,逃向河北。
攻占睢陽的尹子奇也在這時被江淮唐軍剿滅。
叛軍徹底收縮逃迴河北。
至此大唐終於收複長安和洛陽兩都,剿滅叛軍也指日可待。
但未來的情況卻是,唐軍的平亂之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退出洛陽的安慶緒,僅率一千三百人逃至鄴城。
但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了史思明。
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將上黨、潁川、南陽,各部召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
而此時的史思明勢力,已經壓過慘敗之後的安慶緒了。
安慶緒忌憚於他,便遣使要調走史思明的兵馬。
史思明囚禁安慶緒的使者,雙方已然有決裂之隙。
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受命討伐鄴城安慶緒部。
而史思明雖然已有自立之心,但也知唇亡齒寒,於是派大軍支援安慶緒。
史思明部沒有受到東麵戰場大敗的影響,實力強大。
而唐軍一方因為各路節度使各自為戰,軍隊勢力混亂沒有明確的統帥統一指揮。
於是叛軍一舉擊潰了唐軍,史思明所部叛軍重新占領洛陽。
郭子儀兵敗,又受到宦官進讒言,於是被李亨召還長安,解除兵權。
並且占領洛陽前,史思明殺了安慶緒。
史思明吞並安慶緒的兵馬,稱大燕皇帝。
公元759年,叛軍與據守河陽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發起多次進攻,均被唐軍挫敗。
因為嚴重的戰事導致大唐和叛軍都遭受了太大的損失,難以再耗費人員糧草發動大規模決戰。
於是除了河陽之戰,大唐和史思明沒有發生太大規模的戰事,即便李光弼挫敗了叛軍,大唐也沒有舉大軍反攻史思明。
公元761年,叛軍內部發生政變。
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弑父奪權。
因內部離心,叛軍屢為唐軍所敗。
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相隔僅十幾天後,李亨也因病去世。
作為統帥大軍收複長安和洛陽的李豫,又是李亨的兒子,原本應該沒有阻礙地登上皇位。
但因為李亨的張皇後無子,擔心李豫功高難製,於是在李亨去世前暗中召越王李係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
不過張皇後的陰謀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得知,於是派兵軟禁了李係和張皇後,李豫得以順利即位。
繼位後的李豫,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仆固懷恩本身是鐵勒九姓仆固部落的領袖,且迴紇可汗是他的女婿,與迴紇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大唐忌憚重用這樣的外族將領,但能得到迴紇兵馬的幫助,便任用了他作為討伐叛軍的副帥,皇長子李適為主帥。
唐軍和迴紇軍連連獲勝,斬殺叛軍六萬,捕俘虜兩萬人。
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占洛陽城。
公元763年,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
這場曆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但這場波及大半個唐朝的動亂,保守估計造成大唐損失了3600萬人口。
而當時全世界人口也僅有兩億左右。
就全球人口損失比例來看,比後世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加起來還要嚴重。
這場空前浩劫讓大唐國力和民心損失嚴重,從此一蹶不振,落下神壇,曆史由此發生大轉折。
華夏文明留下了一道廣為人知的傷疤。
而且這場動亂造成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
公元762年,唐廷為追征江淮地區八年賒欠租調,派豪吏為縣令,搜括民間粟帛,農民紛起反抗。
一時之間起義的饑民竟多達二十萬。
但次年便被李光弼部所敗,浙東之亂快速平息。
而與此同時。
因為安史之亂抽調了鎮守西北邊疆和防備吐蕃的安西、北庭、隴右三軍,西域諸郡連同整個西北兵力長期空虛。
而從唐朝初期就與大唐經曆多次戰爭的吐蕃再不受壓製。
於是公元763年,趁著大唐剛剛經曆安史之亂,連口氣都來不及喘,便舉大軍從青藏高原向大唐進攻。
一路攻占陝西十餘座城池。
蘭州、河州、洮州、臨州、岷州、疊州、宕州、渭州、秦州、成州等地相繼淪陷,隴右之地盡數歸了吐蕃。
甚至攻占了大唐國都長安,大唐皇帝李豫出逃。
吐蕃劫掠府庫市裏,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
危急時刻,大唐再次想起了老將郭子儀。
時年六十六歲的老將郭子儀奔走唿告,號召同僚共赴國難。
郭子儀用疑兵之計,派出數百騎兵到長安城外策馬遊蕩,激起滾滾煙塵。
城外吐蕃守將誤以為唐軍陣容龐大,嚇得向西撤退。
次日,郭子儀率軍擊鼓入城,城中吐蕃餘部也慌忙棄城而去,長安收複。
吐蕃軍占據長安僅二十日。
吐蕃被擊退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唐朝的侵擾。
此後數十年間,吐蕃與唐朝在邊境地區反複展開拉鋸戰,雙方互有勝負。
吐蕃軍隊不時東進,劫掠關中地區,給唐朝的邊境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並且在吐蕃進犯的同時,平定安史之亂的仆固懷恩叛唐,率領朔方軍,聯合迴紇大軍也欲意進攻長安。
郭子儀到達汾州後,數萬朔方軍得知老帥前來,痛哭流涕,紛紛歸降。
朔方軍臨陣重歸大唐,讓迴紇軍不敢再戰。
大唐又一次被郭子儀從亡國的邊緣拉了迴來。
時間再迴到李豫剛剛登基的762年。
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人幫助下,才得以幽靜張皇後,登基為帝。
而李輔國因擁立之功日益驕橫,甚至說出,陛下隻管在宮中享福即可,外事自有他來處理。
這就是重用太監的通病。
而李豫自然不能容他,於是假意捧殺他。
但李豫暗中又籠絡另一個大太監程元振,得到大多數禁軍將領支持後,突然下詔解除了李輔國的兵權,遷居宮外,並指使人將他刺殺。
次年,吐蕃入侵長安,李豫以程元振隱瞞軍情,將其削奪官職,遣迴原籍。
公元765年,大太監魚朝恩權傾朝野,李豫與宰相元載合謀,鏟除了魚朝恩。
雖然李豫有種種措施想要挽迴大唐的頹勢。
但大唐的根基已經深受動搖。
在唐朝前後接近三百年的曆史中,安史之亂發生的時間隻在中期。
可他從根本上讓國家徹底走向了惡化與衰落。
藩鎮之禍未除、民心大失、邊疆諸國再不畏懼大唐。
此後一百五十年,往昔的盛唐再不複現。
盛唐過去了,但盛唐為中國曆史開創的輝煌榮耀不滅。
那是一個距今一千三百年前,於世界尚處迷茫紛亂之際建立的富強帝國。
她讓那時的華夏百姓就過上了彌足珍貴的安寧富庶生活,為一個民族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驕傲。
她的離去帶走了很多,但也留下更多不滅的印記。
盛唐,永遠是中國人能夠為之驕傲的時代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