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安史之亂(二)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仙芝和封常青被處死後,年逾五十一歲的哥舒翰,臨危受命鎮守潼關。
與高仙芝和封常青一樣,身為名將的他們都選擇了嚴守潼關,據守不出,等候大唐各路支援兵馬對傾巢而出占領洛陽的安祿山形成包圍,屆時再以絕對優勢的兵馬一舉殲滅叛軍。
但是這個穩妥無慮的戰略,卻被李隆基反感。
而哥舒翰也因誘殺楊國忠在軍中的心腹,並吞並其軍隊,導致與楊國忠存在嚴重的矛盾。
楊國忠便在此時大力幫了安祿山一把。
誣陷斬殺大唐將領的哥舒翰,如若再不出戰平定叛亂就有謀反自立之嫌。
一道道命令不斷催促著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
而原本中風癱瘓導致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因為臨時受命對軍中的掌控能力並不強。
即便吞並了楊國忠心腹的軍隊,軍中將領也仍然相互爭權,互不統屬,軍隊指揮混亂難以發揮真正的作戰能力。
如若再放棄潼關這道屏障,主動出戰,又極容易兵敗導致潼關失守,進而致使潼關之後的長安都恐將不保。
可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對哥舒翰起了極大的猜疑,甚至已經在心中將其認定為了叛逆。
於是明知這是楊國忠的陽謀,哥舒翰也不得不率軍主動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
結果便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大敗。
哥舒翰麾下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哥舒翰手下潰兵擔心迴去長安後也會像高仙芝、封常清一樣被問罪處死。
於是他們勸說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哥舒翰誓死不從,手下潰兵便將其綁到了安祿山大營。
潼關就此失守,哥舒翰也被迫投降了安祿山。
一年後洛陽被唐軍收複,哥舒翰被安慶緒匆忙處死,哥舒翰死後被大唐追贈為太尉,追諡武湣。
(因為哥舒翰被安慶緒殺害,且與楊國忠敵對有被抹黑造謠的可能,所以有說法哥舒翰並未投降,或者假降。)
潼關被破,二十萬大軍盡失,大唐京師長安危在旦夕。
而原本三麵被圍,絕處逢生的安祿山興奮至極,立即率領大軍兵近長安。
震驚不已的李隆基,白天還揚言要禦駕親征,到了晚上卻又急忙帶著楊玉環和最信任的皇子皇孫大臣們急忙逃出長安前往西蜀。
怕死終究多過了身為皇帝的尊嚴。
那些不得寵也來不及組織撤離的皇子皇孫以及官員們,就被留在了長安。
得知連皇帝都逃跑了的長安百姓們,紛紛開始哄搶財物並四散逃跑。
大唐的繁榮和承平日久,卻沒能在一個英明的皇帝下組織起理應的守城大軍。
李隆基逃出長安四天後,安祿山大軍殺到,守備空虛的長安很快被攻破。
留在長安的皇子公主們被安祿山開膛剖腹,用他們的心髒祭祀。
那些選擇留守長安的守將、官員們,也被安祿山通通殺死泄憤。
長安的府庫也被大規模的洗劫。
府庫中存放著大量的金銀財寶、糧食物資等,都是唐朝長期積累的巨大財富。
同時長安的百姓們也被安祿山的大軍劫掠搜刮。
無論是貴族女子還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子,都被叛軍大肆奸汙。
長安眾多的宮殿廟宇和文物典籍也在大火中被焚毀。
李隆基等人逃亡至馬嵬驛時,隨行的禁軍將領們終於按耐不住怒火了。
雖然叛軍安祿山打著的是清君側殺楊國忠的幌子,但將領們目睹了楊國忠排斥賢良、冤殺大將後,也深知楊國忠的確就是奸佞。
於是發動兵變,將楊國忠剁成了肉泥,並逼迫李隆基下令處死楊玉環。
雖然禁軍將領們說的是楊玉環禍國殃民,但李隆基也知道將領們真正不滿的是他李隆基。
自知釀成大錯的李隆基,不得已下令處死了楊玉環,以泄眾怒。
這便是馬嵬驛兵變。
同時跟隨大唐逃亡的百姓和將領們,紛紛哭求李隆基長安就是大唐的國祚,要是連長安都不要了,天下人又還有誰會心向大唐?又豈能將偌大的中原拱手讓賊?
這番話,逃命心切的李隆基沒聽進去,但太子李亨聽進去了。
於是李亨決定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前往靈武組織力量抗擊叛軍。
之後李亨在靈武稱帝,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心係國家的大唐各兵將和百姓們,重新有了主心骨。
而這時的安祿山占領長安後誌得意滿,日夜荒淫享樂,無心南下追擊李隆基奪取天下。
但是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有。
被父親不喜的安慶緒,於是派親信李豬兒趁夜剖開了親爹安祿山的大肚子,安慶緒取代安祿山奪權成功。
隨即下令東出進攻睢陽,打通南下進取江淮的通道。
江淮地區尤為富饒,承擔著大唐近一半的賦稅,而睢陽是江淮的門戶,一旦睢陽城破,叛軍攻入江淮實力大增,大唐就真正危亡在即了。
而自發鎮守睢陽重地的,卻不是軍伍出身的唐將,而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縣令張巡。
就是這麽個小縣令,將在安史之亂後,以極其悲壯和血腥的經曆被載入史冊成為大唐名將。
但也因為經曆過於血腥,被後世一些人詬病為為了救國不擇手段的惡魔。】
李隆基看著自己一手促成的盛唐,在未來會因為自己的極度昏庸導致天下發生了如此大亂,他引以為傲的一切榮耀和自豪,在這一刻全部崩塌了。
他不敢想天下人在看到天幕呈現的這一幕後,會對他這個毀滅盛唐的昏君抱以怎樣的怨恨和咒罵。
為什麽未來的自己會昏庸到這一步?將所有一心為國的忠臣義士隔絕在外;為了心安理得地享受,大肆重用隻會阿諛奉承的誤國之人;昏聵失智到自絕三位能夠有望力挽狂瀾的大將……
這樣的未來太過可怕了,且上蒼對安史之亂的陳述還遠未結束,之後是否還會發生更可怕的後果還猶未可知。
一切的粉飾虛張通通被打破。
大唐的盛世絕對不能在他的手裏終結,也絕對不能在任何人的手裏終結。
李隆基隻有拋去一切質疑,堅信這就是昏庸的真正未來,找迴曾經那個以大治之心嚴於律己的明君,才有真正延續盛唐的希望……
其它朝代的帝王和百姓,對這樣的李隆基當然是一麵倒的鄙夷。
但出於對人性好逸惡勞的天性,還是能些許理解李隆基這番前後劇烈轉變的原因的。
隻能感歎一句,要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想來他也是一代賢名赫赫的盛世之君。
與高仙芝和封常青一樣,身為名將的他們都選擇了嚴守潼關,據守不出,等候大唐各路支援兵馬對傾巢而出占領洛陽的安祿山形成包圍,屆時再以絕對優勢的兵馬一舉殲滅叛軍。
但是這個穩妥無慮的戰略,卻被李隆基反感。
而哥舒翰也因誘殺楊國忠在軍中的心腹,並吞並其軍隊,導致與楊國忠存在嚴重的矛盾。
楊國忠便在此時大力幫了安祿山一把。
誣陷斬殺大唐將領的哥舒翰,如若再不出戰平定叛亂就有謀反自立之嫌。
一道道命令不斷催促著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
而原本中風癱瘓導致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因為臨時受命對軍中的掌控能力並不強。
即便吞並了楊國忠心腹的軍隊,軍中將領也仍然相互爭權,互不統屬,軍隊指揮混亂難以發揮真正的作戰能力。
如若再放棄潼關這道屏障,主動出戰,又極容易兵敗導致潼關失守,進而致使潼關之後的長安都恐將不保。
可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對哥舒翰起了極大的猜疑,甚至已經在心中將其認定為了叛逆。
於是明知這是楊國忠的陽謀,哥舒翰也不得不率軍主動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
結果便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大敗。
哥舒翰麾下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哥舒翰手下潰兵擔心迴去長安後也會像高仙芝、封常清一樣被問罪處死。
於是他們勸說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哥舒翰誓死不從,手下潰兵便將其綁到了安祿山大營。
潼關就此失守,哥舒翰也被迫投降了安祿山。
一年後洛陽被唐軍收複,哥舒翰被安慶緒匆忙處死,哥舒翰死後被大唐追贈為太尉,追諡武湣。
(因為哥舒翰被安慶緒殺害,且與楊國忠敵對有被抹黑造謠的可能,所以有說法哥舒翰並未投降,或者假降。)
潼關被破,二十萬大軍盡失,大唐京師長安危在旦夕。
而原本三麵被圍,絕處逢生的安祿山興奮至極,立即率領大軍兵近長安。
震驚不已的李隆基,白天還揚言要禦駕親征,到了晚上卻又急忙帶著楊玉環和最信任的皇子皇孫大臣們急忙逃出長安前往西蜀。
怕死終究多過了身為皇帝的尊嚴。
那些不得寵也來不及組織撤離的皇子皇孫以及官員們,就被留在了長安。
得知連皇帝都逃跑了的長安百姓們,紛紛開始哄搶財物並四散逃跑。
大唐的繁榮和承平日久,卻沒能在一個英明的皇帝下組織起理應的守城大軍。
李隆基逃出長安四天後,安祿山大軍殺到,守備空虛的長安很快被攻破。
留在長安的皇子公主們被安祿山開膛剖腹,用他們的心髒祭祀。
那些選擇留守長安的守將、官員們,也被安祿山通通殺死泄憤。
長安的府庫也被大規模的洗劫。
府庫中存放著大量的金銀財寶、糧食物資等,都是唐朝長期積累的巨大財富。
同時長安的百姓們也被安祿山的大軍劫掠搜刮。
無論是貴族女子還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子,都被叛軍大肆奸汙。
長安眾多的宮殿廟宇和文物典籍也在大火中被焚毀。
李隆基等人逃亡至馬嵬驛時,隨行的禁軍將領們終於按耐不住怒火了。
雖然叛軍安祿山打著的是清君側殺楊國忠的幌子,但將領們目睹了楊國忠排斥賢良、冤殺大將後,也深知楊國忠的確就是奸佞。
於是發動兵變,將楊國忠剁成了肉泥,並逼迫李隆基下令處死楊玉環。
雖然禁軍將領們說的是楊玉環禍國殃民,但李隆基也知道將領們真正不滿的是他李隆基。
自知釀成大錯的李隆基,不得已下令處死了楊玉環,以泄眾怒。
這便是馬嵬驛兵變。
同時跟隨大唐逃亡的百姓和將領們,紛紛哭求李隆基長安就是大唐的國祚,要是連長安都不要了,天下人又還有誰會心向大唐?又豈能將偌大的中原拱手讓賊?
這番話,逃命心切的李隆基沒聽進去,但太子李亨聽進去了。
於是李亨決定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前往靈武組織力量抗擊叛軍。
之後李亨在靈武稱帝,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心係國家的大唐各兵將和百姓們,重新有了主心骨。
而這時的安祿山占領長安後誌得意滿,日夜荒淫享樂,無心南下追擊李隆基奪取天下。
但是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有。
被父親不喜的安慶緒,於是派親信李豬兒趁夜剖開了親爹安祿山的大肚子,安慶緒取代安祿山奪權成功。
隨即下令東出進攻睢陽,打通南下進取江淮的通道。
江淮地區尤為富饒,承擔著大唐近一半的賦稅,而睢陽是江淮的門戶,一旦睢陽城破,叛軍攻入江淮實力大增,大唐就真正危亡在即了。
而自發鎮守睢陽重地的,卻不是軍伍出身的唐將,而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縣令張巡。
就是這麽個小縣令,將在安史之亂後,以極其悲壯和血腥的經曆被載入史冊成為大唐名將。
但也因為經曆過於血腥,被後世一些人詬病為為了救國不擇手段的惡魔。】
李隆基看著自己一手促成的盛唐,在未來會因為自己的極度昏庸導致天下發生了如此大亂,他引以為傲的一切榮耀和自豪,在這一刻全部崩塌了。
他不敢想天下人在看到天幕呈現的這一幕後,會對他這個毀滅盛唐的昏君抱以怎樣的怨恨和咒罵。
為什麽未來的自己會昏庸到這一步?將所有一心為國的忠臣義士隔絕在外;為了心安理得地享受,大肆重用隻會阿諛奉承的誤國之人;昏聵失智到自絕三位能夠有望力挽狂瀾的大將……
這樣的未來太過可怕了,且上蒼對安史之亂的陳述還遠未結束,之後是否還會發生更可怕的後果還猶未可知。
一切的粉飾虛張通通被打破。
大唐的盛世絕對不能在他的手裏終結,也絕對不能在任何人的手裏終結。
李隆基隻有拋去一切質疑,堅信這就是昏庸的真正未來,找迴曾經那個以大治之心嚴於律己的明君,才有真正延續盛唐的希望……
其它朝代的帝王和百姓,對這樣的李隆基當然是一麵倒的鄙夷。
但出於對人性好逸惡勞的天性,還是能些許理解李隆基這番前後劇烈轉變的原因的。
隻能感歎一句,要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想來他也是一代賢名赫赫的盛世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