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貞觀之治,不世之功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親信們,在看到李世民將會建立如此功績時,心中的不妙難以言喻。
他李建成真的還有人心基礎戰勝李世民獲得皇位嗎?
如果是他做了皇帝,能建立比李世民還要重大的功績嗎?
這個概率貌似並不大。
在大唐的統一戰爭中,他作為太子擁有更多的資源,掌控了更多的兵馬,可仍然沒有建立比弟弟李世民更多的戰功。
相同條件下,他又如何有自信比李世民還要強?
皇位之爭,他怕是要落敗了。
如果注定落敗,自己能甘心放棄太子之位,去保全兒子家人安享富貴太平嗎?
……
【東突厥被大唐納入統治後,李世民沒有采取趕盡殺絕或歧視的態度,而是“全其部落,順其土俗”,設都督府管轄,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還選拔了一些突厥首領入朝為官。
這種包容的政策和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也為唐朝贏得了周邊各族的擁護和尊重,自此西北各蕃邦都請求為大唐皇帝李世民上尊號曰“天可汗”。
李世民也由此說出了:“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之後的貞觀之治也漸漸有了盛世的雛形。
李世民用人唯賢、納諫如流,科舉製的堅定實行,也讓大唐擁有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基層人才。
大唐的天下開始得以吏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足、文化興盛、疆域遼闊、民族和睦。
同時同時貞觀之治下,大唐鼓勵商業貿易,設立廣州、泉州等對外貿易港口,與東南亞、南亞,甚至中東地區都有貿易往來,大為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絲綢之路也得以在貞觀之治時期重新恢複暢通。
大唐以其開明大度的對外民族態度,領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強大無比的國力實力,受到諸國來朝。
根據《唐六典》,向唐帝國朝貢的國家累計多達三百餘。
唐朝時期無比強大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受到眾多國家對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高度認可,誠願與之建立朝貢關係。
中原王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已成就如此大唐的李世民仍沒有止步於此。
在經過足夠的籌備之後,大唐開始迅猛地向外擴張。
公元634年,盤踞河西走廊南側,扼守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吐穀渾,因其不肯向大唐朝貢稱臣,並出兵襲擊大唐邊境地區。
於是李世民命令時年六十四歲的李靖為主帥,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率軍隊分途討伐吐穀渾。
曆時一年後,公元635年,唐軍大舉擊敗吐穀渾,吐穀渾王慕容伏允在逃亡過程中自縊而死。
伏允死後,他的兒子慕容順率眾投降於唐軍,從此吐穀渾納入大唐版圖。
而在大唐蒸蒸日上,李世民付諸自己的雄心壯誌之際,李淵去世,次年長孫皇後也身患重病離世,年僅36歲。
疼愛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相繼離世,這讓李世民傷心不已。
長孫皇後十二歲時就嫁給了十五歲的李世民。
長孫皇後溫良儉讓,貴為皇後卻無欲無求。
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置全家於不測之險時,長孫氏也一直堅定站在李世民身邊。
長孫皇後也與曾經的獨孤伽羅一般,深知外戚權力過大對於王朝的危害,因此一直反對給長孫氏族人過多的權力和賞賜。
當他的哥哥長孫無忌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大功,李世民欲意提拔長孫無忌為宰相時,長孫皇後竟能拋開家族利益多次阻止自己的哥哥成為宰相,以免外戚勢力過大。(三省最高官職皆可稱宰相。)
斯人已逝,李世民仍然要繼續為大唐履行他的責任。
公元640年,位於西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國家的高昌國,與大唐關係惡化,阻礙了唐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
李世民命侯君集率軍討伐高昌。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聞唐軍來攻,驚懼而死,其子麴智盛繼位後投降。
唐朝隨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唐朝的疆域向西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公元641年,年僅16歲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鬆讚幹布。
這位飽讀詩書容貌秀美的宗室之女,為了大唐和吐蕃之間的和平,從長安西行三千餘公裏到達吐蕃都城邏些(後世拉薩),此後文成公主一生都沒有再迴過大唐。
公元643年,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寵愛,於是李泰暗中產生了奪嫡的想法。
太子李承乾見李泰勢力越發壯大,心中恐懼和憤恨交織,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
他暗中派人刺殺李泰,但計劃失敗,勾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以及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宮,但因泄密,政變尚未發生就被李世民鎮壓。
李承乾因政變被廢除太子之位貶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鬱鬱而終,年僅二十六歲。
作為李世民弟弟的李元昌,被賜令自盡。
作為大唐開國功臣,並立下赫赫戰功的侯君集,被下令處死。
其餘參與政變的官員,也都或處決,或流放。
李世民深思熟慮後,最終選擇晉王李治作為太子。
公元644年,因高句麗聯合百濟,意圖吞並大唐的附屬國新羅,李世民決定親自領兵討伐。
曆時七個月大敗高句麗,斬殺和俘虜敵軍多達十餘萬人,但在圍攻安市城時久攻不下,加上冬季來臨,唐軍適應不了北方寒冷的氣候,且後勤補給也出現問題,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軍。
雖然此戰沒能一舉消滅高句麗,但被極大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在二十多年後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派兵成功消滅,將廣闊的遼東和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
公元646年,李世民派遣李積、李道宗消滅薛延陀。
同年西突厥內亂,乙毗射匱可汗為了得到唐朝支持,將龜茲、於闐、疏勒、朱俱婆、蔥嶺五國之地贈送給了唐朝,唐朝在此設立了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大據點,史稱“安西四鎮”。
至於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或部落,如南詔國等,雖然偶爾會有一些小規模的衝突或摩擦,但因其弱小,並無具體的征討記載。
唐朝在西南地區主要采取羈縻政策,通過冊封當地的首領、設立羈縻州等方式來維持統治,這種方式既可以保持當地的相對自治,又可以使唐朝的影響力滲透到西南地區。
李世民在位期間,大唐疆域擴張到了八百萬平方公裏左右。
東至大海,西抵安西四鎮,北達貝加爾湖,南至交趾(今越南)。
經過三十餘年的繁榮發展,大唐從統一之初的800萬人口,到貞觀末年,公元648年時,人口已經增長至1440萬。
也得益於貞觀之治打下的盛世基礎,大唐巔峰時期的人口,將達到5288萬。(因為唐朝對戶籍登記管理較為寬鬆,現代史學家估算唐朝巔峰真實人口數量可能在7000萬到8000萬之間。)
半生戎馬,半生治國的李世民,最終在為大唐立下眾多不世之功後,於公元649年病逝,終年五十一歲。
李世民即位之前,率領唐軍統一天下,即位之後開創貞觀之治,使大唐走向繁榮昌盛,也讓大唐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帝國。】
他李建成真的還有人心基礎戰勝李世民獲得皇位嗎?
如果是他做了皇帝,能建立比李世民還要重大的功績嗎?
這個概率貌似並不大。
在大唐的統一戰爭中,他作為太子擁有更多的資源,掌控了更多的兵馬,可仍然沒有建立比弟弟李世民更多的戰功。
相同條件下,他又如何有自信比李世民還要強?
皇位之爭,他怕是要落敗了。
如果注定落敗,自己能甘心放棄太子之位,去保全兒子家人安享富貴太平嗎?
……
【東突厥被大唐納入統治後,李世民沒有采取趕盡殺絕或歧視的態度,而是“全其部落,順其土俗”,設都督府管轄,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還選拔了一些突厥首領入朝為官。
這種包容的政策和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也為唐朝贏得了周邊各族的擁護和尊重,自此西北各蕃邦都請求為大唐皇帝李世民上尊號曰“天可汗”。
李世民也由此說出了:“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之後的貞觀之治也漸漸有了盛世的雛形。
李世民用人唯賢、納諫如流,科舉製的堅定實行,也讓大唐擁有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基層人才。
大唐的天下開始得以吏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足、文化興盛、疆域遼闊、民族和睦。
同時同時貞觀之治下,大唐鼓勵商業貿易,設立廣州、泉州等對外貿易港口,與東南亞、南亞,甚至中東地區都有貿易往來,大為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絲綢之路也得以在貞觀之治時期重新恢複暢通。
大唐以其開明大度的對外民族態度,領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強大無比的國力實力,受到諸國來朝。
根據《唐六典》,向唐帝國朝貢的國家累計多達三百餘。
唐朝時期無比強大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受到眾多國家對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高度認可,誠願與之建立朝貢關係。
中原王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已成就如此大唐的李世民仍沒有止步於此。
在經過足夠的籌備之後,大唐開始迅猛地向外擴張。
公元634年,盤踞河西走廊南側,扼守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吐穀渾,因其不肯向大唐朝貢稱臣,並出兵襲擊大唐邊境地區。
於是李世民命令時年六十四歲的李靖為主帥,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率軍隊分途討伐吐穀渾。
曆時一年後,公元635年,唐軍大舉擊敗吐穀渾,吐穀渾王慕容伏允在逃亡過程中自縊而死。
伏允死後,他的兒子慕容順率眾投降於唐軍,從此吐穀渾納入大唐版圖。
而在大唐蒸蒸日上,李世民付諸自己的雄心壯誌之際,李淵去世,次年長孫皇後也身患重病離世,年僅36歲。
疼愛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相繼離世,這讓李世民傷心不已。
長孫皇後十二歲時就嫁給了十五歲的李世民。
長孫皇後溫良儉讓,貴為皇後卻無欲無求。
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置全家於不測之險時,長孫氏也一直堅定站在李世民身邊。
長孫皇後也與曾經的獨孤伽羅一般,深知外戚權力過大對於王朝的危害,因此一直反對給長孫氏族人過多的權力和賞賜。
當他的哥哥長孫無忌為唐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大功,李世民欲意提拔長孫無忌為宰相時,長孫皇後竟能拋開家族利益多次阻止自己的哥哥成為宰相,以免外戚勢力過大。(三省最高官職皆可稱宰相。)
斯人已逝,李世民仍然要繼續為大唐履行他的責任。
公元640年,位於西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國家的高昌國,與大唐關係惡化,阻礙了唐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
李世民命侯君集率軍討伐高昌。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聞唐軍來攻,驚懼而死,其子麴智盛繼位後投降。
唐朝隨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唐朝的疆域向西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公元641年,年僅16歲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鬆讚幹布。
這位飽讀詩書容貌秀美的宗室之女,為了大唐和吐蕃之間的和平,從長安西行三千餘公裏到達吐蕃都城邏些(後世拉薩),此後文成公主一生都沒有再迴過大唐。
公元643年,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寵愛,於是李泰暗中產生了奪嫡的想法。
太子李承乾見李泰勢力越發壯大,心中恐懼和憤恨交織,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
他暗中派人刺殺李泰,但計劃失敗,勾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以及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宮,但因泄密,政變尚未發生就被李世民鎮壓。
李承乾因政變被廢除太子之位貶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鬱鬱而終,年僅二十六歲。
作為李世民弟弟的李元昌,被賜令自盡。
作為大唐開國功臣,並立下赫赫戰功的侯君集,被下令處死。
其餘參與政變的官員,也都或處決,或流放。
李世民深思熟慮後,最終選擇晉王李治作為太子。
公元644年,因高句麗聯合百濟,意圖吞並大唐的附屬國新羅,李世民決定親自領兵討伐。
曆時七個月大敗高句麗,斬殺和俘虜敵軍多達十餘萬人,但在圍攻安市城時久攻不下,加上冬季來臨,唐軍適應不了北方寒冷的氣候,且後勤補給也出現問題,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軍。
雖然此戰沒能一舉消滅高句麗,但被極大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在二十多年後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派兵成功消滅,將廣闊的遼東和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
公元646年,李世民派遣李積、李道宗消滅薛延陀。
同年西突厥內亂,乙毗射匱可汗為了得到唐朝支持,將龜茲、於闐、疏勒、朱俱婆、蔥嶺五國之地贈送給了唐朝,唐朝在此設立了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大據點,史稱“安西四鎮”。
至於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或部落,如南詔國等,雖然偶爾會有一些小規模的衝突或摩擦,但因其弱小,並無具體的征討記載。
唐朝在西南地區主要采取羈縻政策,通過冊封當地的首領、設立羈縻州等方式來維持統治,這種方式既可以保持當地的相對自治,又可以使唐朝的影響力滲透到西南地區。
李世民在位期間,大唐疆域擴張到了八百萬平方公裏左右。
東至大海,西抵安西四鎮,北達貝加爾湖,南至交趾(今越南)。
經過三十餘年的繁榮發展,大唐從統一之初的800萬人口,到貞觀末年,公元648年時,人口已經增長至1440萬。
也得益於貞觀之治打下的盛世基礎,大唐巔峰時期的人口,將達到5288萬。(因為唐朝對戶籍登記管理較為寬鬆,現代史學家估算唐朝巔峰真實人口數量可能在7000萬到8000萬之間。)
半生戎馬,半生治國的李世民,最終在為大唐立下眾多不世之功後,於公元649年病逝,終年五十一歲。
李世民即位之前,率領唐軍統一天下,即位之後開創貞觀之治,使大唐走向繁榮昌盛,也讓大唐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