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築盛世之基,卻無盛世之命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隋朝大運河分為多段。
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全長650公裏。西段起點為洛陽,連接洛水和穀水;中段起點為板渚,連接黃河,引水向東流向開封;東段終點為今江蘇盱眙,連接淮河。
永濟渠: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溝渠,進行大規模開挖和連接,引沁水通涿郡(今北京),是連接洛陽與北方地區的重要水利通道,全長1000餘公裏。
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至杭州流入錢塘江,全長400公裏,串聯江南地區眾多水運交通。
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100多公裏,主要連接長安與東部地區。
邗溝: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開,楊廣下令對邗溝進行修整和拓寬,連接了淮河與長江,將揚州與淮安等地連接起來,全長200多公裏。
至此,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由全長2700多公裏的大運河連接,成為貫通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隋朝大運河從公元605年開始修建,到公元611年完工,總共耗費約6年時間。
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陶瓷、海鹽、木材、香料等等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
同時,北方的鋼鐵、牲畜、皮革、藥材、煤炭也可大量運往南方銷售。
大運河的修建和運營,直接帶動了造船、碼頭、倉庫等產業快速發展,造船技術不斷提高。
又間接帶動運河沿線的服務業也逐漸興起,為過往的商人、旅客提供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
眾多人口得以從事除農業之外的工業和服務業。
運河沿岸也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如揚州、杭州、蘇州、洛陽等。
這些城市成為了商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城市規模得以不斷擴大。
同時漫長的大運河,也使得沿岸眾多原本缺乏水資源的土地,成為地力優渥的灌溉田,農業產出和耕地數量躍升。
中國南北之間的溝通有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以往朝代當人口數量發展到社會製度和資源承載上限時,必然會爆發動亂,造成大量人口損失,王朝滅亡。
而此時的隋朝因為均田製和各種生產資料的開發,人口承載上限大幅提高。
人口反而成為了此時隋朝高速發展最需要的。
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因為大運河在較短的時間裏調動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參與建造,導致相當數量的人口因為管理不善、勞累、疾病而大量死亡。
(不同的說法出入很大,有說死亡人數占全數的一半,有說二十五萬,有說一百五十萬,由於缺乏明確的官方曆史記錄,這些數據大多是基於一些推測和估算。)
而且在大力挖掘運河的同時,楊廣又下令在北方修建馳道和長城。
此外,隋煬帝楊廣又於公元609年親征吐穀渾並取得勝利。
將西域部分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國土,並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調發戍卒,大興屯田。(具體調動了多少人口經營西域沒有記載。)
從東漢失去西域到隋朝收複西域,時隔420年,西域再次重歸中原王朝統治。
而在隋朝以前,東漢對西域的控製比較薄弱,主要以冊封藩屬國為主,並沒有大規模遷移漢民屯田,西域的實際控製權仍在西域各國手中。
而隋朝通過遷民屯田的策略,使得中原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直接控製,西域部分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王朝國土。
在隋煬帝楊廣之前,中國曆史上還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到過玉門關以西。
如此致力於國事、軍事的帝王,也足可見其雄心壯誌。
但是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大事件,在楊廣手中同時進行,無疑是相當透支國力的。
在大興土木和開疆拓土方麵,隋朝和秦朝極為相似,楊廣和秦始皇都有急功好利、不恤民力、窮兵黷武之弊病。
但這些弊病如果沒有在同一時期進行,而是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基礎、用合適的方式穩步推進,卻又都是冠絕古今的重大功績。
隋朝到了這一時期,百姓們的勞役和賦稅已經達到了能夠承受的頂點,民怨漸起。
如果楊堅和獨孤伽羅還在世,以他們能夠忍辱負重般果斷叫停科舉製的政治能力來說,必然會在這時選擇與民休息,用更為平穩的方式穩步發展國家。
但楊廣不是楊堅,他的身邊也沒有獨孤伽羅。
他與秦始皇一般,意圖隻在他這一朝就解決國家的所有隱患。
他的下一步,便是向國家的最大威脅——關隴集團,揮刀砍去。
公元606年,楊廣重啟科舉製。
在父親楊堅的基礎上,完善和規範科舉,嚴查作弊與賄賂,並細分科舉取士的標準。
分別為: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
這十科取士標準,根據不同文武官職,幫助國家全麵吸收天下人才。
無數寒門子弟重新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才能進入官場的希望。
而更為嚴格的科舉製,極大削弱了世家們的利益。
但此時皇權與世家們的鬥爭仍然隻在暗中進行,尚未搬到明麵上來。
而楊廣也明白,這樣的鬥爭遲早會演變成軍事衝突。
而他要做的,就是向世家們的根基開刀,兵馬,就是世家們之所以能與皇權對抗的根本倚仗。
於是繼征服吐穀渾之後,隋煬帝以東征不臣之高句麗,集結各路世家兵馬多達百萬,隋煬帝禦駕親征大舉進攻高句麗。
隋煬帝用這一正當理由,讓世家們承擔龐大的戰爭費用和物資供應。
並且在正麵戰場上,著重派遣世家兵馬進行戰事消耗,而自己的親信兵馬則始終拱衛中軍大營不做過多調遣。
戰爭的消耗無論是人員的傷亡還是物資的損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的軍事力量,從而減少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世家們當然也清楚楊廣的用意。
所以對待戰事尤為消極,各路兵馬都以保存自身實力為首要目的。
即便遇到高句麗軍隊頑強抵抗,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也堅持不做退兵。
這便成為了隋煬帝舉百萬大軍三征高句麗,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一離奇結果的真正內因。
內鬥,永遠比對外戰爭帶來的影響更為嚴重。】
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全長650公裏。西段起點為洛陽,連接洛水和穀水;中段起點為板渚,連接黃河,引水向東流向開封;東段終點為今江蘇盱眙,連接淮河。
永濟渠: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溝渠,進行大規模開挖和連接,引沁水通涿郡(今北京),是連接洛陽與北方地區的重要水利通道,全長1000餘公裏。
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至杭州流入錢塘江,全長400公裏,串聯江南地區眾多水運交通。
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100多公裏,主要連接長安與東部地區。
邗溝: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開,楊廣下令對邗溝進行修整和拓寬,連接了淮河與長江,將揚州與淮安等地連接起來,全長200多公裏。
至此,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由全長2700多公裏的大運河連接,成為貫通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隋朝大運河從公元605年開始修建,到公元611年完工,總共耗費約6年時間。
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陶瓷、海鹽、木材、香料等等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
同時,北方的鋼鐵、牲畜、皮革、藥材、煤炭也可大量運往南方銷售。
大運河的修建和運營,直接帶動了造船、碼頭、倉庫等產業快速發展,造船技術不斷提高。
又間接帶動運河沿線的服務業也逐漸興起,為過往的商人、旅客提供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
眾多人口得以從事除農業之外的工業和服務業。
運河沿岸也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如揚州、杭州、蘇州、洛陽等。
這些城市成為了商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城市規模得以不斷擴大。
同時漫長的大運河,也使得沿岸眾多原本缺乏水資源的土地,成為地力優渥的灌溉田,農業產出和耕地數量躍升。
中國南北之間的溝通有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以往朝代當人口數量發展到社會製度和資源承載上限時,必然會爆發動亂,造成大量人口損失,王朝滅亡。
而此時的隋朝因為均田製和各種生產資料的開發,人口承載上限大幅提高。
人口反而成為了此時隋朝高速發展最需要的。
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因為大運河在較短的時間裏調動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參與建造,導致相當數量的人口因為管理不善、勞累、疾病而大量死亡。
(不同的說法出入很大,有說死亡人數占全數的一半,有說二十五萬,有說一百五十萬,由於缺乏明確的官方曆史記錄,這些數據大多是基於一些推測和估算。)
而且在大力挖掘運河的同時,楊廣又下令在北方修建馳道和長城。
此外,隋煬帝楊廣又於公元609年親征吐穀渾並取得勝利。
將西域部分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國土,並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調發戍卒,大興屯田。(具體調動了多少人口經營西域沒有記載。)
從東漢失去西域到隋朝收複西域,時隔420年,西域再次重歸中原王朝統治。
而在隋朝以前,東漢對西域的控製比較薄弱,主要以冊封藩屬國為主,並沒有大規模遷移漢民屯田,西域的實際控製權仍在西域各國手中。
而隋朝通過遷民屯田的策略,使得中原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直接控製,西域部分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王朝國土。
在隋煬帝楊廣之前,中國曆史上還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到過玉門關以西。
如此致力於國事、軍事的帝王,也足可見其雄心壯誌。
但是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大事件,在楊廣手中同時進行,無疑是相當透支國力的。
在大興土木和開疆拓土方麵,隋朝和秦朝極為相似,楊廣和秦始皇都有急功好利、不恤民力、窮兵黷武之弊病。
但這些弊病如果沒有在同一時期進行,而是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基礎、用合適的方式穩步推進,卻又都是冠絕古今的重大功績。
隋朝到了這一時期,百姓們的勞役和賦稅已經達到了能夠承受的頂點,民怨漸起。
如果楊堅和獨孤伽羅還在世,以他們能夠忍辱負重般果斷叫停科舉製的政治能力來說,必然會在這時選擇與民休息,用更為平穩的方式穩步發展國家。
但楊廣不是楊堅,他的身邊也沒有獨孤伽羅。
他與秦始皇一般,意圖隻在他這一朝就解決國家的所有隱患。
他的下一步,便是向國家的最大威脅——關隴集團,揮刀砍去。
公元606年,楊廣重啟科舉製。
在父親楊堅的基礎上,完善和規範科舉,嚴查作弊與賄賂,並細分科舉取士的標準。
分別為: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
這十科取士標準,根據不同文武官職,幫助國家全麵吸收天下人才。
無數寒門子弟重新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才能進入官場的希望。
而更為嚴格的科舉製,極大削弱了世家們的利益。
但此時皇權與世家們的鬥爭仍然隻在暗中進行,尚未搬到明麵上來。
而楊廣也明白,這樣的鬥爭遲早會演變成軍事衝突。
而他要做的,就是向世家們的根基開刀,兵馬,就是世家們之所以能與皇權對抗的根本倚仗。
於是繼征服吐穀渾之後,隋煬帝以東征不臣之高句麗,集結各路世家兵馬多達百萬,隋煬帝禦駕親征大舉進攻高句麗。
隋煬帝用這一正當理由,讓世家們承擔龐大的戰爭費用和物資供應。
並且在正麵戰場上,著重派遣世家兵馬進行戰事消耗,而自己的親信兵馬則始終拱衛中軍大營不做過多調遣。
戰爭的消耗無論是人員的傷亡還是物資的損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的軍事力量,從而減少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世家們當然也清楚楊廣的用意。
所以對待戰事尤為消極,各路兵馬都以保存自身實力為首要目的。
即便遇到高句麗軍隊頑強抵抗,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也堅持不做退兵。
這便成為了隋煬帝舉百萬大軍三征高句麗,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一離奇結果的真正內因。
內鬥,永遠比對外戰爭帶來的影響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