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隋滅,唐起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剿殺過自己親自冊封的兄弟們的劉邦,對此感受頗多。
“這就是政治鬥爭,遠比世人表麵看到的要複雜得多,也兇險詭譎得多。
昏暴、賢明,都不過是成王敗寇的另稱罷了。
上蒼既然說楊廣在成就如此多的豐功偉業之後,仍有暴君之名,想來最後他還是在這場鬥爭中落敗了。
隻是可惜了隋朝這一奠定了興盛之基的王朝,若是楊廣能夠得勝,隋朝定然能夠延續地更為長遠,在後世之人的口中也能有更多的盛名。”
……
嬴政也已經從上述的內容中,預見了隋朝將會因為世家而滅亡。
不免對這個也完成了統一天下,成就諸多功績深遠影響後世,與大秦有如此多相似之處的王朝感到遺憾。
“隋朝可惜了,不過除了科舉和三省六部製,這連通全國水運的大運河也可以為我大秦借鑒。
定為大秦後世帝王的國策吧,朕是沒有機會做到了。”
……
【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麗。
隋軍傷亡慘重,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物資裝備。
第一次東征宣告失敗。
但隋煬帝也已經初步達成了目標,世家兵馬被大量消耗。
如果楊廣此時收手,或許隋朝還有轉旋的餘地,不至於在不久的未來瞬間爆發亡國的大動亂。
但是楊廣或許是覺得,世家仍然還有相當的兵馬,此時就逼反世家,他沒有十足的把握借此一舉剿滅他們。
於是便緊接著有了第二次的東征。
但是楊廣卻忽略了一點。
世家們最大的倚仗是兵馬不假,但世家們的兵馬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世家們掌握著大量土地和佃農。
世家們在戰場上損失的兵馬和物資,必然會轉嫁到百姓們的身上。
通過提高田租和招募佃農繼續維持自己的兵力倚仗,以此避免被皇帝趁弱剿滅。
世家們以皇帝窮兵黷武的理由,轉嫁百姓受到高壓和剝削的怒火。
原本對世家們的打壓削弱,實際上還是迴到了國家和百姓們的身上。
對形勢和決策影響的錯誤判斷,也讓楊廣坐實了暴君之名。
加上此時的山東河南正好爆發了大規模洪澇和泥石流等天災。
使得大量農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歲大饑,人相食”的記載再次出現在了史書上。
而此時的皇帝不顧百姓的安危,不願撤兵縮減開支,仍然要加征賦稅對外用兵。
民怨在此時正式開始爆發。
山東受災的百姓率先扛起起義的大旗,僅一年的時間義軍隊伍便發展到數萬人,聲勢浩大,屯駐於泰山之下。
但是很快就被隋軍打得潰逃。
不過這支起義軍隻是暫時偃旗息鼓,並沒有就此消散。
會在將來攪動天下風雨,甚至連殺死楊廣的宇文化及,都在後來被這支起義軍生擒,在史書上留下驚人的一筆。
而這次農民起義被輕鬆鎮壓,並沒有讓楊廣重新審視國內情況,沒有放棄繼續東征削弱世家。
第一次東征失敗的次年,相隔不過數月,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發兵高麗。
而這次逆天而行的東征,也讓世家們徹底明白楊廣是鐵了心要置他們於死地。
世家們再也無法接受。
身為禮部尚書的弘農楊氏楊玄感,同時也是關隴集團的主要代表之一,作為世家,弘農楊氏率先發起了叛亂。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更是幫助楊廣成為太子的關鍵人物。
楊玄感的叛亂直接威脅了隋朝的存亡。
(雖然隋朝皇室也姓楊,但與弘農楊氏應該並非一脈,雖然《隋書》記載他們是一脈的,但從多方史料考證,可能是隋朝皇室為了改造寒門出身造假。)
隋煬帝匆忙下令撤軍迴師救援洛陽,軍隊未與高麗軍進行大規模正麵交戰便撤退,第二次東征也宣告失敗。
而在楊玄感叛亂之前,另一支農民起義軍占據吳郡,其首領劉元進甚至自稱天子。
同時還有一個向海明,自稱彌勒菩薩轉世,蠱惑百姓起義,也在扶風稱帝。
但是農民起義軍早期的實力普遍不強,他們沒堅持多久,同年就被隋軍剿滅。
而作為關隴集團代表之一的弘農楊氏楊玄感,則與這些農民軍完全不同。
振臂一唿,達官子弟、世家豪強踴躍響應,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動叛亂,隋朝統治集團中的皇權和世家們也徹底決裂。
歸屬關隴集團的李密等人也跟隨楊玄感叛亂。
楊玄感的兵威直指京師洛陽。
楊廣緊急班師迴朝。
楊玄感因久攻洛陽不克,隋援軍到來後使其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楊廣雖然鎮壓了楊玄感,但各地世家們的反叛之心已經被激起。
此時的楊廣卻極為異常地,在如此局勢下依然選擇第三次發兵征討高句麗。
這一次倒是成功擊敗了高句麗,高句麗王主動派遣使者乞降。
此時隋朝國內已經叛亂四起了,楊廣也心急於迴朝鎮壓叛亂,於是接受了高句麗的請降,便立即撤兵迴京。
然而隋煬帝撤兵後,高句麗國王並沒有按照隋煬帝的命令入朝覲見,這表明高句麗的投降隻是緩兵之計,並非真正的歸附。
從戰略目的來講,第三次征討高句麗也宣告失敗了。
然而這一場倒行逆施的東征抽調了朝廷的兵力,使得各地起義軍和世家兵馬得以在這段時間快速壯大。
楊廣此時再想平定全國已經有心無力,各地起義軍如同飛蝗一般剿滅不絕。
尤其是關隴世家之一的李密,在楊玄感兵敗後投奔瓦崗起義軍,後來成為瓦崗軍領袖,數年時間瓦崗軍占領大半個中原,直逼洛陽城下。
同時又有竇建德率領的起義軍占據河北冀州部分地區。
高曇晟、高開道割據河北懷戎、漁陽。
杜伏威攻占江淮多地……
反複鎮壓各路叛軍以至兵力大損的楊廣,自知大勢已去,於公元616年,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則率領最後的精銳前往江都(即後世揚州)。
楊廣在江南待了兩年時間,並欲意遷都丹陽(即後世南京),明顯企圖偏安,無意在再此時過多消耗兵力鎮壓叛亂。
跟隨他的大臣和將領多為關中人士,祖上基業和家眷都在北方,不願意長居江南。
加上江都糧盡,眾人跟隨楊廣看不到重振大隋的希望。
於是公元618年,作為楊廣親信將領的宇文化及、司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
隋煬帝被殺,宇文化及等人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此時關隴世家之一的李淵也已占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楊廣死後,李淵逼迫楊侑禪位,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同時洛陽都城留守的官員和世家貴族,擁立越王楊侗為帝,即隋末帝。
天下已經徹底進入大亂之世。
隋朝雖有第三代的隋末帝,但普遍觀點認為楊廣被殺可被認為隋朝滅亡。
終結亂世統一天下的隋朝,便隻存在了三十八年。
楊堅開創的盛世,如煙花一般驟然升起無比絢爛,卻又如煙般很快消散。
如果他知道死後發生的事,或許會死不瞑目。
楊堅也不會知道,他與秦始皇竟會有如此相似的終局。】
“這就是政治鬥爭,遠比世人表麵看到的要複雜得多,也兇險詭譎得多。
昏暴、賢明,都不過是成王敗寇的另稱罷了。
上蒼既然說楊廣在成就如此多的豐功偉業之後,仍有暴君之名,想來最後他還是在這場鬥爭中落敗了。
隻是可惜了隋朝這一奠定了興盛之基的王朝,若是楊廣能夠得勝,隋朝定然能夠延續地更為長遠,在後世之人的口中也能有更多的盛名。”
……
嬴政也已經從上述的內容中,預見了隋朝將會因為世家而滅亡。
不免對這個也完成了統一天下,成就諸多功績深遠影響後世,與大秦有如此多相似之處的王朝感到遺憾。
“隋朝可惜了,不過除了科舉和三省六部製,這連通全國水運的大運河也可以為我大秦借鑒。
定為大秦後世帝王的國策吧,朕是沒有機會做到了。”
……
【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麗。
隋軍傷亡慘重,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物資裝備。
第一次東征宣告失敗。
但隋煬帝也已經初步達成了目標,世家兵馬被大量消耗。
如果楊廣此時收手,或許隋朝還有轉旋的餘地,不至於在不久的未來瞬間爆發亡國的大動亂。
但是楊廣或許是覺得,世家仍然還有相當的兵馬,此時就逼反世家,他沒有十足的把握借此一舉剿滅他們。
於是便緊接著有了第二次的東征。
但是楊廣卻忽略了一點。
世家們最大的倚仗是兵馬不假,但世家們的兵馬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世家們掌握著大量土地和佃農。
世家們在戰場上損失的兵馬和物資,必然會轉嫁到百姓們的身上。
通過提高田租和招募佃農繼續維持自己的兵力倚仗,以此避免被皇帝趁弱剿滅。
世家們以皇帝窮兵黷武的理由,轉嫁百姓受到高壓和剝削的怒火。
原本對世家們的打壓削弱,實際上還是迴到了國家和百姓們的身上。
對形勢和決策影響的錯誤判斷,也讓楊廣坐實了暴君之名。
加上此時的山東河南正好爆發了大規模洪澇和泥石流等天災。
使得大量農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歲大饑,人相食”的記載再次出現在了史書上。
而此時的皇帝不顧百姓的安危,不願撤兵縮減開支,仍然要加征賦稅對外用兵。
民怨在此時正式開始爆發。
山東受災的百姓率先扛起起義的大旗,僅一年的時間義軍隊伍便發展到數萬人,聲勢浩大,屯駐於泰山之下。
但是很快就被隋軍打得潰逃。
不過這支起義軍隻是暫時偃旗息鼓,並沒有就此消散。
會在將來攪動天下風雨,甚至連殺死楊廣的宇文化及,都在後來被這支起義軍生擒,在史書上留下驚人的一筆。
而這次農民起義被輕鬆鎮壓,並沒有讓楊廣重新審視國內情況,沒有放棄繼續東征削弱世家。
第一次東征失敗的次年,相隔不過數月,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發兵高麗。
而這次逆天而行的東征,也讓世家們徹底明白楊廣是鐵了心要置他們於死地。
世家們再也無法接受。
身為禮部尚書的弘農楊氏楊玄感,同時也是關隴集團的主要代表之一,作為世家,弘農楊氏率先發起了叛亂。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更是幫助楊廣成為太子的關鍵人物。
楊玄感的叛亂直接威脅了隋朝的存亡。
(雖然隋朝皇室也姓楊,但與弘農楊氏應該並非一脈,雖然《隋書》記載他們是一脈的,但從多方史料考證,可能是隋朝皇室為了改造寒門出身造假。)
隋煬帝匆忙下令撤軍迴師救援洛陽,軍隊未與高麗軍進行大規模正麵交戰便撤退,第二次東征也宣告失敗。
而在楊玄感叛亂之前,另一支農民起義軍占據吳郡,其首領劉元進甚至自稱天子。
同時還有一個向海明,自稱彌勒菩薩轉世,蠱惑百姓起義,也在扶風稱帝。
但是農民起義軍早期的實力普遍不強,他們沒堅持多久,同年就被隋軍剿滅。
而作為關隴集團代表之一的弘農楊氏楊玄感,則與這些農民軍完全不同。
振臂一唿,達官子弟、世家豪強踴躍響應,帶動全國各地紛紛發動叛亂,隋朝統治集團中的皇權和世家們也徹底決裂。
歸屬關隴集團的李密等人也跟隨楊玄感叛亂。
楊玄感的兵威直指京師洛陽。
楊廣緊急班師迴朝。
楊玄感因久攻洛陽不克,隋援軍到來後使其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楊廣雖然鎮壓了楊玄感,但各地世家們的反叛之心已經被激起。
此時的楊廣卻極為異常地,在如此局勢下依然選擇第三次發兵征討高句麗。
這一次倒是成功擊敗了高句麗,高句麗王主動派遣使者乞降。
此時隋朝國內已經叛亂四起了,楊廣也心急於迴朝鎮壓叛亂,於是接受了高句麗的請降,便立即撤兵迴京。
然而隋煬帝撤兵後,高句麗國王並沒有按照隋煬帝的命令入朝覲見,這表明高句麗的投降隻是緩兵之計,並非真正的歸附。
從戰略目的來講,第三次征討高句麗也宣告失敗了。
然而這一場倒行逆施的東征抽調了朝廷的兵力,使得各地起義軍和世家兵馬得以在這段時間快速壯大。
楊廣此時再想平定全國已經有心無力,各地起義軍如同飛蝗一般剿滅不絕。
尤其是關隴世家之一的李密,在楊玄感兵敗後投奔瓦崗起義軍,後來成為瓦崗軍領袖,數年時間瓦崗軍占領大半個中原,直逼洛陽城下。
同時又有竇建德率領的起義軍占據河北冀州部分地區。
高曇晟、高開道割據河北懷戎、漁陽。
杜伏威攻占江淮多地……
反複鎮壓各路叛軍以至兵力大損的楊廣,自知大勢已去,於公元616年,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則率領最後的精銳前往江都(即後世揚州)。
楊廣在江南待了兩年時間,並欲意遷都丹陽(即後世南京),明顯企圖偏安,無意在再此時過多消耗兵力鎮壓叛亂。
跟隨他的大臣和將領多為關中人士,祖上基業和家眷都在北方,不願意長居江南。
加上江都糧盡,眾人跟隨楊廣看不到重振大隋的希望。
於是公元618年,作為楊廣親信將領的宇文化及、司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
隋煬帝被殺,宇文化及等人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此時關隴世家之一的李淵也已占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楊廣死後,李淵逼迫楊侑禪位,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同時洛陽都城留守的官員和世家貴族,擁立越王楊侗為帝,即隋末帝。
天下已經徹底進入大亂之世。
隋朝雖有第三代的隋末帝,但普遍觀點認為楊廣被殺可被認為隋朝滅亡。
終結亂世統一天下的隋朝,便隻存在了三十八年。
楊堅開創的盛世,如煙花一般驟然升起無比絢爛,卻又如煙般很快消散。
如果他知道死後發生的事,或許會死不瞑目。
楊堅也不會知道,他與秦始皇竟會有如此相似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