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城皇宮內。
“這是令範文程、寧完我將那些漢人安置在遼陽城的旨意。倘若他二人抗命不從,你們視情況自行決斷。但是,必須要在兩日之內,必須要將那些漢人驅趕至遼陽城。”
“末將領命。”巴布泰、德格類等人齊聲答道,隨後接過皇太極手中的聖旨。
隨後,巴布泰五人快馬趕到了漢人的安置區域。在找到範文程、寧完我後,巴布泰才說明來意。
盡管範文程、寧完我對聖旨上的吩咐疑惑不解,但在簡單詢問之後,還是照做了。
“公甫兄,遼陽城內的守軍現今依舊與明軍交戰,將百姓安置在遼陽城,這會不會弄錯了?”範文程百思不解。
“憲鬥老弟,倘若你剛才再多言幾句,恐怕此時已是人頭落地了。”寧完我並未理會範文程的提問,卻低聲說道。
“這是何意?”範文程大驚失色。
“噓!聽我細細道來。”
“半個月前,從沈陽城附近來了大量的八旗兵。剛開始時候,我以為是大汗擔心百姓鬧事,所以派兵過來維持秩序。可越往後,我就越看不明白了。直到今日,我才明白這哪是來維持秩序,分明就是監視、驅趕的。”
“你我接到聖旨之後,憲鬥老弟你也就多問了幾句,可杜度、碩托、豪格便兇神惡煞般看著你我,腰間的刀也在緩緩抽出,這分明就是要取了你我的性命啊。”寧完我滿臉真誠的將心中猜測一五一十告知範文程。
“那你我二人如今的處境豈不是與這幾十萬的百姓相差無幾了?”範文程小心翼翼的問道。
“差不多吧。憲鬥老弟,我們先按照大汗旨意上的吩咐行事,到了遼陽城之後,你我再詳談。”寧完我提議道。
“好。”
遼陽城附近,明軍騎兵與後金騎兵之間的廝殺依舊持續著,損失令吉達心驚不已。
“將軍,經過這五六日與後金騎兵的接戰,騎兵已經損失慘重。若是我部騎兵盡皆折損,大軍可就耳目盡失了,再難探查後金大軍的動向。”吉達跪地,一臉急切的懇求劉卓下令撤迴騎兵。
“婦人之仁,你往日是如何向我保證的?如今,騎兵還未損失過半,就心疼不已,我大明騎兵就這般慫包嗎?”聽了吉達的求情,劉卓臉色大變,瞬間大發雷霆。
“將軍息怒,將軍息怒,吉達將軍所言並非毫無道理啊。倘若騎兵盡失,我部六萬餘步軍後路便絕,隻能與後金騎兵死戰了。”蘇暉坦言道。
“糊塗,我部騎兵隻有五千,後金騎兵是我部的近二十倍,有和沒有又有什麽區別?後金七八萬的騎兵,一日的人吃馬嚼就是個天文數字,區區百萬的人口,又能支撐多久?因此,後金騎兵抵達遼陽之後,必定急於求戰。”
“況且,我部營寨堅固,糧草、輜重充足,更有數百門的火炮可用,即便是與後金耗下去,亦可支撐四月。更何況,與之死戰也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劉卓見諸將困惑,遂耐心的解釋道。
眾將聽完劉卓所言,這才豁然開朗,就連滿臉急切的吉達也若有所思。
劉卓動用所有騎兵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後金的仇恨。同時也是為了讓後金明白,大明騎兵遠勝後金。今日之敗非力不能也,奈何戰馬不足。
明軍隻有從各方麵超越了後金,才能讓皇太極看到劉卓對於後金的威脅,從而迫使後金大軍與劉卓殊死一戰。
城內的八旗兵不是為了消耗城外的中軍嗎?
無所謂了,消耗就消耗吧。
你不是想消耗掉城外的火炮與彈丸嗎?
那就稱了你的意。
皇太極引以為傲的八萬鐵騎、喪心病狂般的毒計,隻會使得六萬餘明軍同仇敵愾,無所畏懼,舍生忘死。
隻是皇太極永遠不會知道,劉卓自打決定與後金較上勁的那刻開始,就在一直為今日之戰準備。其自幼時招攬工匠研究火器開始,至少為此戰準備了十八年。
十八年,後金立國也不過十二年,劉卓為之付出的努力與準備遠超皇太極的想象。
在邱泰率人取得槍械研發的重大進展後,劉卓耗費大量的人力,在現有條件的情況下為親衛準備了三百支的最新的米涅步槍。
這批米涅槍至今依舊在營中的軍需庫中放著,劉卓也就偶爾練練手,即便是後金精銳的紅甲、白甲兵都擋不住,一槍足以斃敵。
其實,米涅槍並不是燧發槍。米涅步槍的發明是前世的法國人設計的前裝速射槍。米涅步槍是為了配合米涅彈的使用,是線膛槍大批量裝備步兵時代的開始。
而燧發槍是使用燧石撞擊點火的火器,其特點在於簡單,通常隻有一根槍管,不需要複雜的機械結構。此外,裝填方式相對不便,需要手動準備每一發子彈。
劉卓不知道後金的皇太極有什麽可以逆轉戰局的底牌,隻能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加自己的勝率。
兩日,僅兩日的時間,明軍的騎兵部隊再次大量折損。數日下來,僅剩千餘人。
由於後金騎兵牢牢控製著遼陽城附近的關鍵區域,城外的明軍對於大批百姓抵達城中,並不知曉。
在明軍第二日攻城的時候,巢車上的觀察員發現了城中異常。匯報中軍大帳後,劉卓命令停止了攻城。
“遼陽城北大營的騎兵這幾日頻發出動,就隻是為了掩護這些百姓入城?”原來造成騎兵折損的竟是城中的百姓,吉達恍然大悟,但心有不甘。
“後金皇太極將這些百姓安置在城中是什麽意思?使得我們投鼠忌器,不敢攻城嗎?”趙星塵提問。
“暫緩攻城,將營中的井欄、巢車布置在三軍各處,時刻觀察城中、四處動靜。”劉卓沒有理會眾人的疑惑,直接下達軍令。劉卓雖有所猜測,但是始終不願相信。
與此同時,範文程、寧完我躲在一間僻靜的屋內討論著。
“從這幾日的觀察來看,大汗恐怕是早已決定采用降將李有為的毒計了。”寧完我歎了口氣。
“唉,古今能大成事的,終歸是梟雄居多啊。”範文程一臉無奈的說道。
“憲鬥老弟,別感慨了。倘若皇太極現今需要治理後金,你我尚有用處。但是,如今的局勢你也一目了然。後金明顯已是窮途末路,日暮途窮了。”
“況且,皇太極對你我動了殺意,再繼續留在後金也沒什麽意思。我打算今日就投奔城外的劉卓,此人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來日必定不甘屈居人下,此時投效說不定還可以博一番成就。”寧完我沉思片刻之後,向範文程坦言了自己的想法。
“公甫兄,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即已投效後金,我又有何麵目再事新主。你放心,我必定不會透露你的去處。”範文程唉聲歎氣道,一副心灰意冷的樣子。
見狀,寧完我也不再勸說,徑自走了出去,隻留範文程獨自一人黯然神傷。
就在百姓抵達遼陽沒幾日後,後金派出大量的民夫平整遼陽城四周的濠溝。劉卓等將領通過望遠鏡看到後,不禁吐槽,這挖濠溝的是你們,填濠溝的又是你們,一點不把民夫當迴事。
即便是城中的百姓對後金的種種行為心生不滿,可也隻能暗自發發牢騷,不敢輕易反抗。
很快,遼陽城南城牆下,除了護城河外的所有的濠溝盡皆被填平。填平之後的兩軍陷入了短暫的和平期。
後金的所有大軍不動,是因為後金的大汗皇太極沒有抵達遼陽城。明軍不動,是因為暫時沒搞不清楚後金到底想要做什麽,所以就以靜製動。
天啟七年六月初九,寧完我故意與後金一甲喇額真發生了衝突。在被其毆打之後,寧完我趁著夜色掩護來到了明軍中軍大營。
劉卓在收到親衛的匯報,極不情願的起身來到了寧完我跟前。
“說吧,來此所為何事?”劉卓打了個哈欠,睡意朦朧的說道。
“將軍年少有為、文武雙全、思深憂遠,大敗後金八旗兵簡直是易如反掌,輕而易舉。寧完我仰慕已久,特意前來投效,還請將軍看在小人一片赤誠份上,收下寧某。”寧完我嬉皮笑臉,逢迎、奉承著,令人有些看不懂。
“誠意,你的誠意在哪呢?”劉卓認真了幾分。
“皇太極令巴布泰、德格類、杜度、嶽讬、碩托、豪格率五萬騎兵,押送了近二十萬的漢人百姓進了遼陽城,企圖驅趕百姓衝擊將軍的三軍大營。”寧完我神情嚴肅,鄭重其事道。
“你可以留下來了。”劉卓瞬間變得精神起來,隨口道。
“將軍似乎並不意外。”寧完我疑惑道。
“有所猜測,隻是無法確定。”
“世昌,你帶寧先生下去,命人好生照料,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怠慢。”劉卓認真的說道。
“是。”戴世昌領命。
“且慢,將軍聽到這個消息不應該立即召集三軍將領嗎?”寧完我百思不解道。
“無妨,天塌不下來。”劉卓談笑自如,從容鎮定道。
隨後,在劉卓的注視下,戴世昌帶著寧完我逐漸消失在劉卓的視野中。
天啟七年六月十二,皇太極在安排了沈陽城的諸多政務後,帶著一萬金蒙騎兵快馬趕到了濟南城中大營。
“這是令範文程、寧完我將那些漢人安置在遼陽城的旨意。倘若他二人抗命不從,你們視情況自行決斷。但是,必須要在兩日之內,必須要將那些漢人驅趕至遼陽城。”
“末將領命。”巴布泰、德格類等人齊聲答道,隨後接過皇太極手中的聖旨。
隨後,巴布泰五人快馬趕到了漢人的安置區域。在找到範文程、寧完我後,巴布泰才說明來意。
盡管範文程、寧完我對聖旨上的吩咐疑惑不解,但在簡單詢問之後,還是照做了。
“公甫兄,遼陽城內的守軍現今依舊與明軍交戰,將百姓安置在遼陽城,這會不會弄錯了?”範文程百思不解。
“憲鬥老弟,倘若你剛才再多言幾句,恐怕此時已是人頭落地了。”寧完我並未理會範文程的提問,卻低聲說道。
“這是何意?”範文程大驚失色。
“噓!聽我細細道來。”
“半個月前,從沈陽城附近來了大量的八旗兵。剛開始時候,我以為是大汗擔心百姓鬧事,所以派兵過來維持秩序。可越往後,我就越看不明白了。直到今日,我才明白這哪是來維持秩序,分明就是監視、驅趕的。”
“你我接到聖旨之後,憲鬥老弟你也就多問了幾句,可杜度、碩托、豪格便兇神惡煞般看著你我,腰間的刀也在緩緩抽出,這分明就是要取了你我的性命啊。”寧完我滿臉真誠的將心中猜測一五一十告知範文程。
“那你我二人如今的處境豈不是與這幾十萬的百姓相差無幾了?”範文程小心翼翼的問道。
“差不多吧。憲鬥老弟,我們先按照大汗旨意上的吩咐行事,到了遼陽城之後,你我再詳談。”寧完我提議道。
“好。”
遼陽城附近,明軍騎兵與後金騎兵之間的廝殺依舊持續著,損失令吉達心驚不已。
“將軍,經過這五六日與後金騎兵的接戰,騎兵已經損失慘重。若是我部騎兵盡皆折損,大軍可就耳目盡失了,再難探查後金大軍的動向。”吉達跪地,一臉急切的懇求劉卓下令撤迴騎兵。
“婦人之仁,你往日是如何向我保證的?如今,騎兵還未損失過半,就心疼不已,我大明騎兵就這般慫包嗎?”聽了吉達的求情,劉卓臉色大變,瞬間大發雷霆。
“將軍息怒,將軍息怒,吉達將軍所言並非毫無道理啊。倘若騎兵盡失,我部六萬餘步軍後路便絕,隻能與後金騎兵死戰了。”蘇暉坦言道。
“糊塗,我部騎兵隻有五千,後金騎兵是我部的近二十倍,有和沒有又有什麽區別?後金七八萬的騎兵,一日的人吃馬嚼就是個天文數字,區區百萬的人口,又能支撐多久?因此,後金騎兵抵達遼陽之後,必定急於求戰。”
“況且,我部營寨堅固,糧草、輜重充足,更有數百門的火炮可用,即便是與後金耗下去,亦可支撐四月。更何況,與之死戰也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劉卓見諸將困惑,遂耐心的解釋道。
眾將聽完劉卓所言,這才豁然開朗,就連滿臉急切的吉達也若有所思。
劉卓動用所有騎兵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後金的仇恨。同時也是為了讓後金明白,大明騎兵遠勝後金。今日之敗非力不能也,奈何戰馬不足。
明軍隻有從各方麵超越了後金,才能讓皇太極看到劉卓對於後金的威脅,從而迫使後金大軍與劉卓殊死一戰。
城內的八旗兵不是為了消耗城外的中軍嗎?
無所謂了,消耗就消耗吧。
你不是想消耗掉城外的火炮與彈丸嗎?
那就稱了你的意。
皇太極引以為傲的八萬鐵騎、喪心病狂般的毒計,隻會使得六萬餘明軍同仇敵愾,無所畏懼,舍生忘死。
隻是皇太極永遠不會知道,劉卓自打決定與後金較上勁的那刻開始,就在一直為今日之戰準備。其自幼時招攬工匠研究火器開始,至少為此戰準備了十八年。
十八年,後金立國也不過十二年,劉卓為之付出的努力與準備遠超皇太極的想象。
在邱泰率人取得槍械研發的重大進展後,劉卓耗費大量的人力,在現有條件的情況下為親衛準備了三百支的最新的米涅步槍。
這批米涅槍至今依舊在營中的軍需庫中放著,劉卓也就偶爾練練手,即便是後金精銳的紅甲、白甲兵都擋不住,一槍足以斃敵。
其實,米涅槍並不是燧發槍。米涅步槍的發明是前世的法國人設計的前裝速射槍。米涅步槍是為了配合米涅彈的使用,是線膛槍大批量裝備步兵時代的開始。
而燧發槍是使用燧石撞擊點火的火器,其特點在於簡單,通常隻有一根槍管,不需要複雜的機械結構。此外,裝填方式相對不便,需要手動準備每一發子彈。
劉卓不知道後金的皇太極有什麽可以逆轉戰局的底牌,隻能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加自己的勝率。
兩日,僅兩日的時間,明軍的騎兵部隊再次大量折損。數日下來,僅剩千餘人。
由於後金騎兵牢牢控製著遼陽城附近的關鍵區域,城外的明軍對於大批百姓抵達城中,並不知曉。
在明軍第二日攻城的時候,巢車上的觀察員發現了城中異常。匯報中軍大帳後,劉卓命令停止了攻城。
“遼陽城北大營的騎兵這幾日頻發出動,就隻是為了掩護這些百姓入城?”原來造成騎兵折損的竟是城中的百姓,吉達恍然大悟,但心有不甘。
“後金皇太極將這些百姓安置在城中是什麽意思?使得我們投鼠忌器,不敢攻城嗎?”趙星塵提問。
“暫緩攻城,將營中的井欄、巢車布置在三軍各處,時刻觀察城中、四處動靜。”劉卓沒有理會眾人的疑惑,直接下達軍令。劉卓雖有所猜測,但是始終不願相信。
與此同時,範文程、寧完我躲在一間僻靜的屋內討論著。
“從這幾日的觀察來看,大汗恐怕是早已決定采用降將李有為的毒計了。”寧完我歎了口氣。
“唉,古今能大成事的,終歸是梟雄居多啊。”範文程一臉無奈的說道。
“憲鬥老弟,別感慨了。倘若皇太極現今需要治理後金,你我尚有用處。但是,如今的局勢你也一目了然。後金明顯已是窮途末路,日暮途窮了。”
“況且,皇太極對你我動了殺意,再繼續留在後金也沒什麽意思。我打算今日就投奔城外的劉卓,此人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來日必定不甘屈居人下,此時投效說不定還可以博一番成就。”寧完我沉思片刻之後,向範文程坦言了自己的想法。
“公甫兄,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即已投效後金,我又有何麵目再事新主。你放心,我必定不會透露你的去處。”範文程唉聲歎氣道,一副心灰意冷的樣子。
見狀,寧完我也不再勸說,徑自走了出去,隻留範文程獨自一人黯然神傷。
就在百姓抵達遼陽沒幾日後,後金派出大量的民夫平整遼陽城四周的濠溝。劉卓等將領通過望遠鏡看到後,不禁吐槽,這挖濠溝的是你們,填濠溝的又是你們,一點不把民夫當迴事。
即便是城中的百姓對後金的種種行為心生不滿,可也隻能暗自發發牢騷,不敢輕易反抗。
很快,遼陽城南城牆下,除了護城河外的所有的濠溝盡皆被填平。填平之後的兩軍陷入了短暫的和平期。
後金的所有大軍不動,是因為後金的大汗皇太極沒有抵達遼陽城。明軍不動,是因為暫時沒搞不清楚後金到底想要做什麽,所以就以靜製動。
天啟七年六月初九,寧完我故意與後金一甲喇額真發生了衝突。在被其毆打之後,寧完我趁著夜色掩護來到了明軍中軍大營。
劉卓在收到親衛的匯報,極不情願的起身來到了寧完我跟前。
“說吧,來此所為何事?”劉卓打了個哈欠,睡意朦朧的說道。
“將軍年少有為、文武雙全、思深憂遠,大敗後金八旗兵簡直是易如反掌,輕而易舉。寧完我仰慕已久,特意前來投效,還請將軍看在小人一片赤誠份上,收下寧某。”寧完我嬉皮笑臉,逢迎、奉承著,令人有些看不懂。
“誠意,你的誠意在哪呢?”劉卓認真了幾分。
“皇太極令巴布泰、德格類、杜度、嶽讬、碩托、豪格率五萬騎兵,押送了近二十萬的漢人百姓進了遼陽城,企圖驅趕百姓衝擊將軍的三軍大營。”寧完我神情嚴肅,鄭重其事道。
“你可以留下來了。”劉卓瞬間變得精神起來,隨口道。
“將軍似乎並不意外。”寧完我疑惑道。
“有所猜測,隻是無法確定。”
“世昌,你帶寧先生下去,命人好生照料,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怠慢。”劉卓認真的說道。
“是。”戴世昌領命。
“且慢,將軍聽到這個消息不應該立即召集三軍將領嗎?”寧完我百思不解道。
“無妨,天塌不下來。”劉卓談笑自如,從容鎮定道。
隨後,在劉卓的注視下,戴世昌帶著寧完我逐漸消失在劉卓的視野中。
天啟七年六月十二,皇太極在安排了沈陽城的諸多政務後,帶著一萬金蒙騎兵快馬趕到了濟南城中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