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三月十日,劉卓令人傳來了濟南府知府樊時英。


    “樊知府,山東六府的水泥路修建的進度,你可知曉?”劉卓詢問。


    “迴撫台大人的話,山東境內,隻有登州府城至萊州濰縣的水泥路建成貫通。其它各州府由於準備時間的較晚,未能開始修建。”


    “不過,各府已在去年都在道路沿途備上了大量的材料。下官相信,憑借著近萬人的努力,一定可以盡快修好。”樊時英十分恭敬的匯報著,絲毫沒有因劉卓年齡而有任何的怠慢。


    但是,此時的樊時英心中卻是犯起了嘀咕,怎麽那麽多人關心水泥路。先是萊州府的朱萬年,接著是前任巡撫王惟儉,然後就是這位劉大人。


    “修建水泥路利國利民,是關乎數十萬百姓生計的大事。省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阻撓、影響水泥路的修建。違反者,嚴懲不貸。這是其一。”


    “其二,估計等不到山東省東西向的水泥路貫通,相鄰各省、州府就會前來取經。此外,本官已令其擴大施工隊伍,濟南知府在招收人手方麵必須予以協助。”


    “其三,水泥路建成後,濟南府、乃至整個山東都會迎來高速發展期。我提議由省內的商人合力在城外修建大型倉儲、中轉、交易市場,官府入駐收稅,稅率按照二十稅一執行。”


    “其四,東西向水泥路建成後,我建議各州府的重要縣城之間、府城與縣城間修建水泥路。”


    “以上水泥路的修建全部由商人主導進行,官府派人監督、協調。”劉卓將自己所能想到的全部說出來,中心思想就是圍繞著水泥路的修建。


    “大人,商人這方麵恐不好強製幹涉,若是手段過於強硬,操之過急的話,隻會適得其反。”樊時英有些擔憂,不知道這撫台大人以前怎麽和別人打交道的。


    “無妨。還有一事,傳信給本省六府知府,四月一日,在巡撫衙門議事。”劉卓吩咐著。


    “下官領命。”樊時英。


    “本官初到濟南府,人不生地不熟。樊大人可否在閑暇時詢問濟南府及其它州府的商人是否有興建大型市場的意願。若是徐大人能夠促成此事,本府必將上奏朝廷嘉獎你在任的功績。”劉卓態度謙虛,言辭溫和,恭敬有禮。但是,心中想的卻是把市場籌建任務推給樊時英處理。


    “固所願也,不敢請爾。”樊時英一臉微笑,十分爽快的答應下來。


    樊時英實在沒想到,這撈錢的好處,撫台大人也往外推,真不知他是怎麽想的。登州集市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如今,若是傾力籌建,不愁日後沒銀子花。


    看著樊時英爽快而又興奮的樣子,劉卓十分疑惑,自己是哪裏做錯了?


    ……


    天啟五年三月十二日,撫台衙門發了募兵告示,並列明了募兵條件與募兵的待遇。濟南知府衙門也隨即發出了招工告知書,列明了工作的內容與待遇。


    天啟五年三月十三日,陳川平收到了劉卓的消息後,火速趕到了濟南城。


    “短短數月不見,公子就升任了山東巡撫,這升遷速度在我大明朝可不多見啊。”陳川平大笑著。


    “這些都是別人賞的,隨時可以被人拿走。我召你來有事相商。你還記得去年準備的六千青壯勞力嗎?”劉卓望著陳川平十分嚴肅的詢問。


    “記得,他們的表現都很不錯。”陳川平笑著誇獎道。


    “你這次返迴施工場地後,詢問那些人的意願,看他們是否願意繼續在山東修路?”


    “願意留下的,按照勞工的標準每日支付報酬;至於不願意留下的,我會將差人將他們送往遼東。”劉卓直截了當,向陳川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公子,若是任由勞力離開,且不說商行得支出不少的銀兩,又該從哪裏再招收熟練的勞工?”陳川平有些肉疼的勸說,那六千人中即便是離去小半都會影響水泥路的進度。


    “這不是人手招收的問題,也不關乎耗費銀兩多少。當時與李有為、張義約定好的,就是一年時間。做人得說話算數,萬不能言而無信呐。”劉卓覺得必須按約定執行。


    即便如今李有為身死,張義未能痊愈。但是,當時的約定還在,必須言而有信。


    況且,這些遼東百姓對於一年的工期也是清楚的。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是為人之根本。


    “銀兩的事,你不用操心。我已經決定令各省的掌櫃,放棄諸多縣城的經營,調集人手、銀兩前往濟南。你也無需擔憂人手不足的情況,官府會出麵協助招攬人手,推動水泥路的建造。”


    劉卓一方麵說出自己必須這麽做的原因,另一方麵將銀兩與人手招收的問題全部解決了。


    “既然公子都這麽說了,我也隻能按照公子的意思執行。”陳川平隻能無奈遵從。


    看著陳川平為商行操勞揪心的模樣,劉卓也是有些心疼,隻能開口勸說。


    “川平,如今我從各地召迴了不少的管事、掌櫃,等這些人趕到,你那就不用這般操勞了。以後,你也無需各地奔波,就和我一起經營濟南府。如何?”劉卓態度溫和,誠意十足的講述著。


    “公子是打算以後長期在濟南府發展了?”陳川平有些疑惑,開口詢問。


    “對,十年,甚至更久,商行就以山東為中心進行發展。山東省各行各業的發展都不錯,若是水泥路貫通,肯定發展的更加迅猛。至於以後,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劉卓思考片刻後,才緩緩的開口。


    “如此也好,也就無需終日奔波,也可以有個落腳的地方了。”陳川平笑著說道。


    公子現任山東巡撫,商行以山東為中心擴展,倒也還算便利,很多事情可以披著官府的外衣做事。


    兩人又繼續聊了一些水泥路的問題後,陳川平就離開撫台衙門,找到了李常在。


    登州府城外的集市,林懷望著府城的方向心裏有些空落落的。公子升任山東巡撫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自己就是開心不起來。


    如今能與自己談心的也就隻有盧海,以及那始終未能蘇醒的張義了。


    “你說公子以後是不是對登州、遼東、以及海上貿易的關注就少了很多。公子官做的越大,我就感覺離他越遠。盧海,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林懷情緒低沉,狀態有些不佳。


    “我啊,海上航行習慣了,也就沒有你說的那種感覺。再說了,往日我和公子接觸的也不多啊。你可能是看到公子的離去,短暫的不舍和想念,過些日子差不多就好了。”


    “人是情緒動物,即控製不了情緒的發生,又無法消除情緒。隻能認識、理解、接受、管理好情緒。你如今的狀態,就是沒有妥善的管理好情緒。”


    “你可以埋頭苦幹,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集市、商行繁雜的事務中,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盡量讓自己身體疲勞。時間久了,或許就習慣了。”盧海望著林懷的樣子,隻能竭力勸說,至於有沒有效果,那就隻有天知道。


    “但願如此。”林懷歎息。


    由於陳川平在鄰府青州益都附近,與濟南城相距不遠。短短五六日的功夫,陳川平就再次來到了濟南城。


    “公子,我已一一詢問了施工隊伍中的遼東百姓,共有四千二百一十一人想要返鄉。剩餘的遼東百姓,多是家破人亡,親人已逝,所以就自願留下來混口飽飯。”陳川平做事十分高效,用了極短的時間將想要離去的遼東百姓統計出來。


    “好。這幾日,山東這邊已經登記了五千左右的青壯勞力。我盡快安排人手給你送過去。”


    “那我就等他們人手交接完後,再放其離去。”


    陳川平離去後,劉卓寫信給林懷、盧海,吩咐兩人安排人手接應四千餘遼東百姓,並一路運送至遼東。然後,又喚來李常在安排、護送五千勞力到青州府益都。


    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妥當後,劉卓才帶著幾個親衛走出撫台衙門,來到城內大街。


    城內的吃喝販賣、街麵布局與以往去過的城池並無太大的區別,不過省城的人流倒是比其他城池明顯多了。


    濟南城給人最為直接的感官就是,省城的街道、城牆、城池規模遠遠超過了府城。


    近十一米高,闊近十七米,城牆周六千一百六十米。真不知道,如此規模的城池,還有護城河,到底又是怎麽被清軍攻克的呢?


    逛完了濟南城後,劉卓就返迴了撫台衙門。


    “初到濟南府,覺得人手不太夠用,身邊也就那麽幾個人。”劉卓感歎。


    “是你的攤子鋪的太大了,人手基本上都安排出去。不然,何至於如此為難。”董映雪剛開口就一語中的。


    “娘子的言辭鞭辟入裏,為夫有些無地自容啊。”劉卓無奈的笑了笑。


    “得了吧。我估計你已經有其他安排了。”董映雪隨口道。


    “娘子慧眼,真是什麽也瞞不過娘子。”劉卓笑著說道。


    “你真的打算當幾年巡撫,就不再當官了嗎?我感覺你說的話不像是假的。你是不是有什麽其他的事瞞著我?”董映雪麵帶疑惑,十分好奇。


    “人怎麽可能沒有秘密呢?難道娘子就沒有什麽秘密嗎?我的秘密可是多了去了,你想知道哪一方麵的?”劉卓似笑非笑的看著董映雪。


    女人的直覺有時候是很準,但是,並不是每次都準。


    “算了,不問了,早些歇息吧。”董映雪話鋒一轉,索性不再聊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周太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小水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小水滴並收藏明末:大周太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