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日的整理,劉卓帶著家眷悄無聲息的離開了登州府城。李常在則帶著數量驚人的銀兩與人手跟隨隊伍前往濟南。
元朝時,山東省的省會是青州府的益都。
明朝洪武元年,設置山東行省,省治在濟南。但是,關於什麽時候把山東治所設在濟南就有了分歧。
另一說法是,元末明初,朱元璋將山東行省的治所設在青州府的益都。洪武九年,朱元璋詔令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大明所有行省都改名為承宣布政使司。
隨著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衙門遷往濟南府,濟南府就成為了山東的政治中心。
可惜的是,在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多爾袞入關劫掠,攻克了濟南城(為明山東曆城縣城,即山東省治,以下多稱濟南城),屠殺十多萬百姓。
直至次年三月份,清軍方才帶著擄掠的四十多萬人,十多萬牲畜、數百萬的金銀、以及德王朱由樞北返。臨走前,清軍一把火焚燒了濟南城。
如今,原有的曆史已經被改變了,而劉卓也絕對不會允許那般場景再現。
由於登萊兩府的東西線水泥路已經徹底貫通,僅僅六日的功夫,劉卓一行就踏入了青州府境內。青州府與濟南府之間水泥路並未建成貫通,劉卓一行隻能通過官道趕路。
天啟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劉卓一行人終於來到了濟南城下。而李常在一行也放慢了行程,與劉卓一行保持距離。
抵達濟南城後,劉卓並未進城,派人將家眷先行安置。然後按照朝廷的規製停留三日,進行齋戒。
三日後,劉卓在一眾官吏的迎接下入城,並在父老等人的導引下,拜謁神祠,進行祭祀。然後則是參見僚屬、與前任巡撫王惟儉交接。整個繁瑣的流程,花了十多日的時間。
三月六日,劉卓才帶著一眾家眷入主撫台衙門。
抵達濟南府的前半個月,劉卓隻是熟悉了山東六府一百零四州縣的情況。
明初,山東人口大約在五百多萬。明朝中期,山東人口大概在七百五十萬左右。如今,山東省的人口已經過千萬。
明朝時期的山東,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商業流通為為輔助。
農業方麵,糧食種植則變為兩年三熟,有小麥、大麥、高粱、穀豆等搭配。但是,無論哪一種的搭配,都是以豆麥複種為前提。即先種冬小麥,小麥收後複種大豆,晚秋收獲,再種植高粱、穀子、棉花等。
這一合理而又適宜的搭配種植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同等麵積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經濟作物方麵,棉花是首選,其次則是各種的蔬果。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山東一百零四個州縣,種植棉花的州縣接近半數。
而且,山東省境內,棗、梨、核桃、柿子等大麵積種植,暢銷各處。簡單了解了山東的概況後,劉卓才開始處理政務。
修路的任務已經交給了陳川平,現今如何給李常在安排任務成為一個難點。主要也是山東省的農業、商業等方麵做的都挺好。不僅是糧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
抵達濟南城不久後,劉卓就令邱泰秘密的將人員、器械轉移至濟南府附近。主要也是濟南城附近有煤礦、鐵礦,可以極大減少運輸成本和時間。
“這山東省發展的十分全麵,除了戰馬、皮毛、人參、鹿茸、熊掌、茶葉等沒有外,其他的各行業,山東省幾乎都有涉及。比如博興縣與禹城縣的白酒、萊州府的榨油、顏神鎮的陶瓷、博山琉璃等等。”
“此外,山東在棉紡織、絲織品、製曲、榨油、釀酒、幹果、製香、造紙、皮毛加工、燒炭、燒石灰、采礦、煙草等各個方麵也都有涉及。”
“你們覺得商行應該從什麽行業下手?既可以能賺錢,又不至於遭到本地人的排斥。”劉卓略有期待的詢問兩人,希望可以給出一些意見。
“夫君不是不是已經令陳川平修建水泥路了,可以在州府沿途設置各類客棧、酒店,供來往的商旅休息、停留。也可以將將東北、朝鮮等地的特產運來此處販賣。”
“還可以將登萊兩地的生產、加工遷移至濟南府。”董映雪聽了劉卓的話後,隨即大腦飛速的運轉,然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娘子的提議不錯,是個好法子。”劉卓笑著看向董映雪,隨後又看向了張嫣。
“老爺可別為難我了,我連外麵的世界什麽樣子都不知道,又怎麽能想出什麽好法子。”張嫣麵露為難之色,不知該如何迴答,隻能如實告知。
“倒是為夫疏忽了。”劉卓有些無奈的歎了口氣。隨後調整了情緒,望向兩人說道。
“我打算在濟南城外,建造一處宅院。這些年,你們跟著我從遼州到青島,然後是青島到登州,再是登州到濟南府,確實辛苦。你們覺得如何?”劉卓望著兩人,十分認真的說著。
雖說在劉家在青島、遼州也有宅院,但山東的治所在濟南,不可能在整日待在青島。如今,在濟南城外建造一處宅院,也是安兩人之心,省得來迴奔波。
“夫君若是以後被調任其他省份,那豈不是就將宅院給空下了,還是不要浪費銀兩了吧。”董映雪想了想劉卓的近些年的動作,不讚同建造宅院。
“我也同意姐姐說的,還是把銀兩節省下來吧。”張嫣十分堅定的與董映雪站到一起。
“你們想多了,我是打算在山東幹上幾年就辭官。以後長時間待在山東,自然就得未雨綢繆,建上一處大宅子。”劉卓的臉上帶著愉悅的笑容。
“辭官?夫君莫不是在開玩笑吧。”董映雪有些出乎意料,先是一臉的詫異,而後,臉上的笑容漸漸浮現。
辭官就辭官吧,省得整日與那些官員勾心鬥角。建造一處宅院也挺好,總算可以安定下來,不用在長途奔波。
“老爺如今還不到而立之年,為何如此早早的離開官場?”張嫣不解。
“以後,你就知道了。”
“現在,你們應該不會有什麽意見了吧。都說一說喜歡什麽樣式的宅院,我也好安排人手去做。”劉卓認真詢問著兩人的意見。
雖然作為一家之主沒必要與兩人商量,但受到前世的各種因素影響,劉卓還是十分尊重二人的想法與意見。
“我想在宅院中間種上各種花花草草,建上一處花園。旁的就沒有什麽要求了。”董映雪笑著說道。隨後看向了張嫣。
“我喜歡江南水鄉風的院落。不知道是否與會姐姐的花園衝突?”張嫣小心翼翼的說著。
“不妨事,都可以滿足的。”
濟南城中,一處酒樓雅間內。劉卓與李有為在酒樓內聊著。
“公子,想要建造多大的宅子?什麽樣式的宅子?公子對宅子有沒有特殊的要求?工期方麵是否需要加快進度?”李常在恭順而又細心的詢問著。
“不需要太大,隻需要容納百人生活即可。風格就按照江南園林的樣子建造,院子中央留出一塊空地,至於其他的不做要求。但是宅院的兩側,需要再建造可以容納三百人生活的院子。”劉卓說出了自己的要求。
“稍後我就請人設計,並繪製布局圖,供公子選擇。”李常在迴複道。
“水泥路如今還未全麵建成,道路兩側還無法建造大型的休息、停留之所。至於商行這塊的發展,我暫時沒有頭緒。你這邊也可以在城中多看看,看做什麽生意比較好。”劉卓實在是想不出商行在濟南從事什麽行業合適,隻能將皮球踢給了李常在。
雖然李常在年齡大些,但是閱曆十分豐富。況且,其能力也不差,或許他能有什麽比較好的辦法吧。
僅僅片刻後,李常在就有了主意,並試探性的開口詢問劉卓的意見。
“公子,水泥路的便利、快捷,大家有目共睹。待山東省的水泥路東西貫通後,濟南城,濟南府,乃至整個的山東省都會迎來大量的商隊、流民。”
“我商行若是在城外建上一座集貨物保管、存儲、交易於一體的集市,那時,我商行必定會賺的盆滿缽滿。”李常在麵帶笑容,自信滿滿的說道。
“想法挺不錯,你迴去後,先把圖紙繪出來,然後再估算所需人力、物力、耗費錢糧。”劉卓認可了流李常在的想法,然後望著李常在補充道。
“公子請放心,李常在一定按照公子的吩咐行事。”李常在信誓旦旦的說著。
“我還得吩咐你幾件事,第一,派人盡快將登萊兩地的生產、加工人手,各種設施工具遷移至濟南府。願意跟來的工人,就集中安排;不願意來的就給了遣散費後,任其去留。”
“第二,近期我會將陳川平召迴來,然後你與其討論在水泥路沿線建立酒店、客棧等事宜;第三,我會在濟南城外修建大營、校場、糧倉,商行這邊可以提供什麽物資,盡快告知於我。”
“第四,你與陳川平、林懷書信溝通一下,將偏遠地區、落後地區、及非省會縣城開設的鋪麵與生意盡快處理,隨後撤迴濟南府,以後將濟南府作為商行發展的中心。”
每次到任新的地方,劉卓都會練兵。這或許就是天生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吧。
“屬下明白。”李常在迴複。
元朝時,山東省的省會是青州府的益都。
明朝洪武元年,設置山東行省,省治在濟南。但是,關於什麽時候把山東治所設在濟南就有了分歧。
另一說法是,元末明初,朱元璋將山東行省的治所設在青州府的益都。洪武九年,朱元璋詔令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大明所有行省都改名為承宣布政使司。
隨著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衙門遷往濟南府,濟南府就成為了山東的政治中心。
可惜的是,在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多爾袞入關劫掠,攻克了濟南城(為明山東曆城縣城,即山東省治,以下多稱濟南城),屠殺十多萬百姓。
直至次年三月份,清軍方才帶著擄掠的四十多萬人,十多萬牲畜、數百萬的金銀、以及德王朱由樞北返。臨走前,清軍一把火焚燒了濟南城。
如今,原有的曆史已經被改變了,而劉卓也絕對不會允許那般場景再現。
由於登萊兩府的東西線水泥路已經徹底貫通,僅僅六日的功夫,劉卓一行就踏入了青州府境內。青州府與濟南府之間水泥路並未建成貫通,劉卓一行隻能通過官道趕路。
天啟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劉卓一行人終於來到了濟南城下。而李常在一行也放慢了行程,與劉卓一行保持距離。
抵達濟南城後,劉卓並未進城,派人將家眷先行安置。然後按照朝廷的規製停留三日,進行齋戒。
三日後,劉卓在一眾官吏的迎接下入城,並在父老等人的導引下,拜謁神祠,進行祭祀。然後則是參見僚屬、與前任巡撫王惟儉交接。整個繁瑣的流程,花了十多日的時間。
三月六日,劉卓才帶著一眾家眷入主撫台衙門。
抵達濟南府的前半個月,劉卓隻是熟悉了山東六府一百零四州縣的情況。
明初,山東人口大約在五百多萬。明朝中期,山東人口大概在七百五十萬左右。如今,山東省的人口已經過千萬。
明朝時期的山東,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商業流通為為輔助。
農業方麵,糧食種植則變為兩年三熟,有小麥、大麥、高粱、穀豆等搭配。但是,無論哪一種的搭配,都是以豆麥複種為前提。即先種冬小麥,小麥收後複種大豆,晚秋收獲,再種植高粱、穀子、棉花等。
這一合理而又適宜的搭配種植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同等麵積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經濟作物方麵,棉花是首選,其次則是各種的蔬果。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山東一百零四個州縣,種植棉花的州縣接近半數。
而且,山東省境內,棗、梨、核桃、柿子等大麵積種植,暢銷各處。簡單了解了山東的概況後,劉卓才開始處理政務。
修路的任務已經交給了陳川平,現今如何給李常在安排任務成為一個難點。主要也是山東省的農業、商業等方麵做的都挺好。不僅是糧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
抵達濟南城不久後,劉卓就令邱泰秘密的將人員、器械轉移至濟南府附近。主要也是濟南城附近有煤礦、鐵礦,可以極大減少運輸成本和時間。
“這山東省發展的十分全麵,除了戰馬、皮毛、人參、鹿茸、熊掌、茶葉等沒有外,其他的各行業,山東省幾乎都有涉及。比如博興縣與禹城縣的白酒、萊州府的榨油、顏神鎮的陶瓷、博山琉璃等等。”
“此外,山東在棉紡織、絲織品、製曲、榨油、釀酒、幹果、製香、造紙、皮毛加工、燒炭、燒石灰、采礦、煙草等各個方麵也都有涉及。”
“你們覺得商行應該從什麽行業下手?既可以能賺錢,又不至於遭到本地人的排斥。”劉卓略有期待的詢問兩人,希望可以給出一些意見。
“夫君不是不是已經令陳川平修建水泥路了,可以在州府沿途設置各類客棧、酒店,供來往的商旅休息、停留。也可以將將東北、朝鮮等地的特產運來此處販賣。”
“還可以將登萊兩地的生產、加工遷移至濟南府。”董映雪聽了劉卓的話後,隨即大腦飛速的運轉,然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娘子的提議不錯,是個好法子。”劉卓笑著看向董映雪,隨後又看向了張嫣。
“老爺可別為難我了,我連外麵的世界什麽樣子都不知道,又怎麽能想出什麽好法子。”張嫣麵露為難之色,不知該如何迴答,隻能如實告知。
“倒是為夫疏忽了。”劉卓有些無奈的歎了口氣。隨後調整了情緒,望向兩人說道。
“我打算在濟南城外,建造一處宅院。這些年,你們跟著我從遼州到青島,然後是青島到登州,再是登州到濟南府,確實辛苦。你們覺得如何?”劉卓望著兩人,十分認真的說著。
雖說在劉家在青島、遼州也有宅院,但山東的治所在濟南,不可能在整日待在青島。如今,在濟南城外建造一處宅院,也是安兩人之心,省得來迴奔波。
“夫君若是以後被調任其他省份,那豈不是就將宅院給空下了,還是不要浪費銀兩了吧。”董映雪想了想劉卓的近些年的動作,不讚同建造宅院。
“我也同意姐姐說的,還是把銀兩節省下來吧。”張嫣十分堅定的與董映雪站到一起。
“你們想多了,我是打算在山東幹上幾年就辭官。以後長時間待在山東,自然就得未雨綢繆,建上一處大宅子。”劉卓的臉上帶著愉悅的笑容。
“辭官?夫君莫不是在開玩笑吧。”董映雪有些出乎意料,先是一臉的詫異,而後,臉上的笑容漸漸浮現。
辭官就辭官吧,省得整日與那些官員勾心鬥角。建造一處宅院也挺好,總算可以安定下來,不用在長途奔波。
“老爺如今還不到而立之年,為何如此早早的離開官場?”張嫣不解。
“以後,你就知道了。”
“現在,你們應該不會有什麽意見了吧。都說一說喜歡什麽樣式的宅院,我也好安排人手去做。”劉卓認真詢問著兩人的意見。
雖然作為一家之主沒必要與兩人商量,但受到前世的各種因素影響,劉卓還是十分尊重二人的想法與意見。
“我想在宅院中間種上各種花花草草,建上一處花園。旁的就沒有什麽要求了。”董映雪笑著說道。隨後看向了張嫣。
“我喜歡江南水鄉風的院落。不知道是否與會姐姐的花園衝突?”張嫣小心翼翼的說著。
“不妨事,都可以滿足的。”
濟南城中,一處酒樓雅間內。劉卓與李有為在酒樓內聊著。
“公子,想要建造多大的宅子?什麽樣式的宅子?公子對宅子有沒有特殊的要求?工期方麵是否需要加快進度?”李常在恭順而又細心的詢問著。
“不需要太大,隻需要容納百人生活即可。風格就按照江南園林的樣子建造,院子中央留出一塊空地,至於其他的不做要求。但是宅院的兩側,需要再建造可以容納三百人生活的院子。”劉卓說出了自己的要求。
“稍後我就請人設計,並繪製布局圖,供公子選擇。”李常在迴複道。
“水泥路如今還未全麵建成,道路兩側還無法建造大型的休息、停留之所。至於商行這塊的發展,我暫時沒有頭緒。你這邊也可以在城中多看看,看做什麽生意比較好。”劉卓實在是想不出商行在濟南從事什麽行業合適,隻能將皮球踢給了李常在。
雖然李常在年齡大些,但是閱曆十分豐富。況且,其能力也不差,或許他能有什麽比較好的辦法吧。
僅僅片刻後,李常在就有了主意,並試探性的開口詢問劉卓的意見。
“公子,水泥路的便利、快捷,大家有目共睹。待山東省的水泥路東西貫通後,濟南城,濟南府,乃至整個的山東省都會迎來大量的商隊、流民。”
“我商行若是在城外建上一座集貨物保管、存儲、交易於一體的集市,那時,我商行必定會賺的盆滿缽滿。”李常在麵帶笑容,自信滿滿的說道。
“想法挺不錯,你迴去後,先把圖紙繪出來,然後再估算所需人力、物力、耗費錢糧。”劉卓認可了流李常在的想法,然後望著李常在補充道。
“公子請放心,李常在一定按照公子的吩咐行事。”李常在信誓旦旦的說著。
“我還得吩咐你幾件事,第一,派人盡快將登萊兩地的生產、加工人手,各種設施工具遷移至濟南府。願意跟來的工人,就集中安排;不願意來的就給了遣散費後,任其去留。”
“第二,近期我會將陳川平召迴來,然後你與其討論在水泥路沿線建立酒店、客棧等事宜;第三,我會在濟南城外修建大營、校場、糧倉,商行這邊可以提供什麽物資,盡快告知於我。”
“第四,你與陳川平、林懷書信溝通一下,將偏遠地區、落後地區、及非省會縣城開設的鋪麵與生意盡快處理,隨後撤迴濟南府,以後將濟南府作為商行發展的中心。”
每次到任新的地方,劉卓都會練兵。這或許就是天生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吧。
“屬下明白。”李常在迴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