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們走後,趙佶召見殿前都指揮使姚麟和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狄詠,召他們兩位一來是現在大宋水軍都在殿前司麾下,二來就是狄詠之父狄青當年也曾南征,對於廣南西路應該也算比較熟悉的。


    姚麟、狄詠來後,趙佶直接問道:“李乾德挑釁一事,三衙知道嗎?”


    姚麟、狄詠都搖搖頭表示不知道,趙佶將李乾德的要求說給兩位管軍說了,姚麟、狄詠都是大怒,大爺的,現在連西賊都得把尾巴夾緊,小小交趾,還敢紮刺,這不是找死嗎?大宋對交趾,還是有足夠的信心的。


    狄詠說道:“交趾如惡犬也,隻有打痛可以得暫時安定,若要求一世安定,唯有將其滅國,重行郡縣。”


    趙佶何嚐不想盡起大軍攻滅交趾,但是南方諸路禁軍不多,若是從陝西或者東京抽調主力勞師遠征,一來是耗費不菲,二來是北方士卒難以適應南方濕熱氣候,非戰鬥減員太大,而且從北方抽調禁軍也不是辦法,況且現在滅亡交趾,耗費太大,趙佶現在不想對交趾大動幹戈。


    趙佶希望交趾存在,占城才會心甘情願的給大宋交保護費,要是交趾都被滅了,占城有什麽理由給大宋進貢大量的糧食。


    趙佶對姚麟說道:“殿帥查閱水軍還有多少戰船可用,而今水軍新建,正好用以對交趾襲擾,卿看看水軍還有多少戰船可用,具折以聞。”


    姚麟、狄詠走後,趙佶令人找來關於交趾、大理的全部資料,查看翻閱起來。


    趙佶翻看發現大理和交趾的相關記錄,發現大理和交趾關係也異常緊張。從地緣上說交趾高大理低.由於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等原因,兩國必然發生政治和外交關係,其中還發生了戰爭,邊界衝突和跨居民族遷徙等事件。


    之前宋朝親交趾疏大理的政治取向,利用交趾牽製大理的潛在意圖以及大理與交趾的實力平衡使大理與交趾保持了長期的均勢格局,但是現在很明顯,對於大宋來說交趾已經不再是那個用來牽製大理的棋子。


    現在大理衰落,交趾強勢,應該做的就是用大理牽製交趾才是。趙佶對現在的大理不甚了解,令梁師成去尋找這兩年關於大理的奏疏和大理的相關情況。


    趙佶在奏疏中發現了一個老熟人,段正淳,這哥們現在是大理國王,趙佶想遣使問問他,會不會一陽指,有沒有一個兒子叫段譽。


    當然,趙佶也發現,現在的大理,確實是空前衰落,已經無法壓製交趾了。大理主要是內鬥太過於嚴重了。大理國內主要有三大勢力,段氏、楊氏和高氏。


    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隻好請嶽侯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隻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


    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廟號興宗。其子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在熙寧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時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東方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


    段壽輝即位後,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即保定帝。高升泰封為善闡侯。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


    天授元年(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於雲南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仍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現在的大理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高氏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不敢輕易廢立,段氏雖然據有大義名分,但是畢竟實力不濟,難以反抗高氏。雙方現在達成了一眾詭異的平衡。


    趙佶知道,這種平衡不會持續多久的,隨著高氏坐穩相位,對反對者的不斷打擊,高氏的力量將會壓倒段氏,如果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高氏就會成為大理的主人。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段正淳雖然是後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段正淳的權力有多大,趙佶覺得要打很大的一個問號。


    趙佶看過這些資料後,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大理出產銅礦、滇馬,此時大理又相對空虛,能不能與段正淳達成交易,假借段氏名義,派遣宋軍攻略大理。


    畢竟和唐代時的南詔不同,大理如今已經是漢化程度非常高的民族了,大理和中原一樣,尊奉孔子,誦經拜佛,故索求儒家經典、史書、韻書、總集、佛典等文集,傳統相仿,觀念相同。大理王室自認為是漢人後裔,所以漢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而且大理篤行佛教,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係在這裏都存在,這裏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係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國家的大量錢財都投入在寺廟中了,和唐代時驍勇善戰的南詔已經大為不同了,甚至比起大理開國時的勇武也早就不複了。


    取得大理,就可以得到大量的銅,這對於緩解錢荒和財政拮據大有益處。趙佶想到此處,不禁有些心癢,這麽大一塊領土,怎麽能不讓人眼饞,熟話說得好,有德者居之嘛,我趙佶這麽有德,怎麽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宣和軼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宣和軼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