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素有大誌,打小便整天嚷著將來要成為草原上的大英雄,像他祖父達延汗巴圖孟克那樣的大英雄;長至少年,見的懂的更多了,思考的也更深更遠了,嘴上不再嚷嚷,暗暗發下宏願,立誌要重塑黃金家族巔峰榮耀;而後心氣不墜,奮發不懈。


    在阿勒坦之前,土默特部的最高首領是他的兄長麥力艮,同時還是右翼三萬戶的濟農。彼時阿勒坦便憑借自身高人一籌的才智氣魄,在聲望上隱隱蓋過了兄長。


    麥力艮壯年早逝,阿勒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土默特部名正言順的最高首領。


    他的才幹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威望隨著本部族日隆,對其他五大部族的影響力隨著他的威望漸增。


    黃崗梁一役,做為主要的參與雙方,中原武林和無為教都是受害者,而韃靼六部或者更準確地說阿勒坦是最大的獲益者。


    救命之恩,是一份大無可大的恩情;實力折損嚴重,則方便他人掌控;底子依然還在,即尚有利用價值;輔以旁的籠絡手段。


    綜上四點,阿勒坦順利將無為教收為己用。


    土默特部本就是韃靼六大部族中實力最強的,有了無為教的加入,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儼然一副新一代霸主崛起的雄姿。


    然而,儼然終究隻是儼然。


    悠悠千百年,於中原百姓而言,不管是位於正北方的大漠高原,還是位於東北方的鬆遼平原,都無甚分別。相應的,生活在這兩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由他們建立的各種政權,皆無分別。


    東胡聯盟,滅亡東胡聯盟的匈奴,從東胡聯盟分化出去的烏桓和鮮卑,曾為匈奴一部分的羯人,從殘餘鮮卑演化來的吐穀渾和柔然,擊敗柔然的突厥,殘餘柔然化為契丹,聯合漢人滅亡突厥的迴鶻,把部分契丹同化的女真……時至大明,大元變北元,後分瓦剌和韃靼,各種遊牧政權、勢力,伴隨著曆史的車輪,暗合著興亡的定律,輪番登上曆史這座宏大的舞台。不管登台的是誰,在中原百姓眼中,並無質的分別。


    每當缺乏正統遊牧政權之時,廣袤無垠的大地上,大小部族林立,各自割據一方。有互為聯盟的,卻也並非全然是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和睦共處、同舟共濟,依然時有摩擦;也有敵對鮮明的,摩擦自然也就更頻更兇了。


    沒事,找事造事。


    有事,小事化大事。


    都有份的利益,隻需坐下來好好談談,談妥了都能從中獲益。可有人就是想獨吞,那便沒的談了,隻剩下打,打來打去,原本該得的好處半點沒得到,還落得個兩敗俱傷。倒也不全是動手不動口,還是有人願意坐下來談的,也有談好的。有談好的自然也有沒談好的,常常是談著談著就起了爭執,爭著爭著就當場崩了,互放狠話、不歡而散還是輕的,當場拳腳相向也不少見,大規模械鬥,簡稱戰爭,亦不稀奇。沒釀成大衝突的,等迴頭氣消了,坐下來再談,可有些東西是不等人的,比如說放牧的草場,它是有季節性的,耽擱一天都是巨大的浪費。都有份的分攤不清,沒份的則挖空心思去搶,結果不是一場誰也不落好的亂鬥,就是一方用不小的代價把另一方消滅。總而言之,各部族間的爭鬥把民族特性和人性的陰暗麵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了。


    內耗猛於虎。


    內耗愈盛,生計愈艱。


    生計愈艱,力量愈弱。


    力量愈弱,必遭欺辱。


    中原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鐵木真之所以成功,是把大漠高原上所有不同族源的遊牧部落給統一了。不再各自為政,有了統一有效的政令,為後來蒙元鐵蹄席卷亞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各自為戰,難成氣候;欲成大事,先凝其力。


    是為人心。


    以德可服人,以理可曉人,以義可聚人,以情可動人,以威可懾人,以力可降人,以利可誘人。


    服、曉、聚、動、懾、降、誘為結果,德、理、義、情、威、力、利是手段。


    手段行之有效,所謀結果指日可期。


    但行之有效的手段從來都不是流於表麵的,不在於手段本身,而在於手段之所以能成為手段的內因。


    何以豎德?


    何以覺曉?


    何以聚義?


    何以生情?


    何以立威?


    何以畜力?


    何以產利?


    往樸實了說,是能過上愈來愈好的日子,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人壽年豐;往功利了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多多益善。


    是為民生。


    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以食,車馬為家,逐水草而居,謂之遊牧。


    遊牧之一部一族,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加上大批牛馬羊,非水草豐美的草場不可為居。然大漠貧瘠,此種草場有數,且隨氣候變化和人為影響而變化。


    為了適應高寒幹旱的氣候條件,他們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輪轉多地,以此來保護稀缺的水資源,使其可持續使用。


    組織人群、牧群大規模遷徙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內裏大有學問。


    有水有草、風和日麗當然是放牧的必要條件,但光有這些還是不能保證妥當放牧,萬事大吉,還要時刻防範狼群等兇獸對牧群乃至人類的攻擊。長期實踐總結,牧人們並不隻是一味被動防守,也時常會主動出擊,組織一批數量不定的人員,背弓負箭持械,或圍捕或設伏兇獸,既減輕潛在隱患,又獲取額外收入。


    生活環境和生存模式造就了所有遊牧部族,不分老少婦孺,皆能騎專射善戰。經過無數代人的傳承,這些處處都表現出了與行軍打仗高度契合的生活必備技能,早已融入了他們血脈之中。


    盡管他們有意識、合規律地進行著輪轉遷徙,依舊不能阻止環境的變化,仍時有部族因沒能適應環境變化而無法養活全部族人,甚至部族消亡。再者,他們本身的生存模式,存在著天然的巨大缺陷。此中缺陷非內部挖掘可化解,遊牧經濟實在太過單一,所謂的內部挖掘無非還是圍繞著畜牧做文章,而具體的方式無非就是擴大數量和提高質量。且不論一片草場的承載是有限的,不是想牧養多少便能牧養多少。肉食、皮毛等物的功用終究不是無窮的,本身並不能完全滿足他們全部的衣食住行。況且肉食、皮毛等物也不是愈多愈好,凡事過猶不及,產出一旦超過飽和點,過剩的牲畜皮毛,反而會成為部族的累贅和阻礙。


    簡而言之,遊牧經濟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而另一種與之相對的模式恰好能滿足自給自足,那便是農耕。


    不可否認,相交於遊牧,農耕確實有著諸多方麵的進步性。


    以良好的生存環境為基礎,構築框架,內部挖掘,框架構築的同時就是在內部挖掘,挖掘內部的同時就是在構築框架,隨著深度和寬度的不斷拓展,便會構建起一座有定式卻又無邊無形的宏大框架,其內是無數既自有脈絡又各有關聯的小框架。將生產資料的豐富性、循環性、持續性以及生產力本身,都拔到了一個十分可觀的文明高度。


    漁樵耕讀織……一套下來,農耕民族便可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無需外求。日常裏守望田園、辛勤勞作,掌握能創造豐收的農藝、園藝等技藝,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氛圍。久而久之,建立在吃飽穿暖之上的物事也得到了誕生及發展。盡管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遊牧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靜即穩,穩易治,治而長;動則不穩,不穩則難治,難治則難長。


    素書老人有雲:“遊牧起於內不足,內不足則需向外尋求,因此而為流動。農耕可以自給,無事外求,並繼續一地,反複不舍,因此而為安定的,平穩的。”


    縱觀古今,隻有自然條件不能滿足農耕的地方,才會停留在遊牧社會,凡自然條件能夠滿足農耕的地方,一定會進化到農耕社會。從事農耕,是人類實現定居的必然條件,而定居是一切高級文明產生的前提。中原的農耕王朝,曾先後多次對大漠高原進行移民墾殖,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新墾殖的耕地不能長久維持下去,以至於重新放棄撂荒。


    遊牧民族既然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較之農耕民族又多有不如,那麽古往今來,那些強盛的遊牧政權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做到在多個不同的時間段壓著農耕政權一頭,甚至將其覆滅?


    生存與財富是遊牧政權崛起的原因。


    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解決生存問題的同時,就是在創造財富,財富的積累,又能反哺生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陳並收藏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