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臣子,得君王器重,在同時代的萬千能人中,經精挑細選後,脫穎而出,委以重任,本是一件人人稱羨的天大好事。但高忠同其他為數不多的中選者一樣,不僅毫無喜悅可言,反而暗生慘怨。
受命之時,皆未獲悉全盤相告,隻得到了片段式的交代,且各人各有不同,留出了大量自行揣測的空間。
但誰也不是庸人,均有一顆玲瓏心,片段式的任務,足以令他們聯想出諸多駭人的深意,於是發出了一個統一的心聲——朱厚熜意欲行險。
以異想天開之心,施兵行險招之舉。
不禁偷偷驚歎:那位是修玄修傻了麽?
成功了,固然能夠獲得巨大的迴報,但付出的代價同樣是驚人的;失敗了,所引發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甚至不敢設想。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論成敗,朝廷都鐵定將遭受重大損失。
忠直者當場諫言勸阻,神情肅穆,唾沫橫飛,陳述諸般弊端。
結果自然是勸阻無效。
朱厚熜素來胸中有大主意,自“大禮儀”之後,其恣意任性、敢犯眾怒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了每一個或經曆或目睹者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每每憶起,迴想那以勢壓人、以力降人的場麵,浩大轟動,驚心動魄,以及勢、力之間蘊藏著無數巧勁的高妙手段,仍會不寒而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此番謀劃,為了減小阻力,他無視規矩章程,任性地繞過了內閣,親自統攬全局。
此等大事,要想絲毫不走漏風聲是不可能的,遭到群臣反對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著重補充了一條嚴格保密的死命令。
所謂保密,對某些少數人不過是擺設罷了。
這些人知道了,隨之就會有更多人知道。
但保密命令的首要目的不是保密,如果真是為了保密,哪裏需要特意發出這樣一道命令,而是為了切斷一切有可能泄密的正當途徑。
正當途徑都被切斷了,剩下的傳播途徑,自然概屬非正當途徑。不被允許知悉之人獲悉,概屬非法,可定罪論處。
再輔以一些旁的巧妙手段,加以彌補修飾,中選者人寡力弱,影響有限,非中選者無知情權,發聲等同承認知情,知情即為非法,觸犯了律法,自當依罪論處,斬首抄家株連,視情況而定。
事情太大,該走漏、能走漏的消息一點不落都走漏了,因措施在前,群臣始終無法擰成一股繩,所以很好的杜絕了大麵積唱反調的場麵出現。
眾怒終究是能不犯就不犯,能犯的眾怒都不叫真正的眾怒。
後來,深庭宮變毫無征兆地爆發了,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朱厚熜身為當事人兼受害者,不僅沒有為此而動搖堅持貫徹原計劃的決心,反而促使他變得更加堅決。
毛伯溫等為數不多的中選者認為朱厚熜的行徑已經超出了兵行險招的範疇了,分明是在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玩火自焚、自毀長城,隻道是朱厚熜不堪屈辱、惱羞成怒、意氣用事,暗歎荒唐之餘,再次諫言勸阻。
結果依然是勸阻無效。
高忠身為中選者行列中的一員,多麽希望朱厚熜能終止計劃,奈何事與願違,那便隻好收拾心情,全身心投入到任務中。
能在舉步維艱的環境中屹立數年之人,絕非常人。
高忠有著非常成熟的心智,一流的隱藏功夫,二流的識大體,三流的大局觀以及水準之上的品性。
當他真正意識到事情再無迴旋餘地後,果斷按下各種不必要的情緒,立馬進入狀態,再未把不該流露的心跡表露在臉上,並對自身做了精細的定位,對今後將共事的相關人等進行了全麵的了解。
他清楚明確的認識到,自朱厚熜旨令下達起,自己同毛、曾等人便是一條船上的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按照多年來養成的行事風格,損人則必利己,否則絕不為之。
推責或爭功是枝葉,隻需不時稍加留意、預防即可,差事本身才是主幹。差事辦壞了,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無論如何都是能找出治罪的由頭的,不過是輕重之分。可差事太大,再輕又能輕到哪裏去?差事辦好了,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把功勞抹除幹淨的,不過是多少之別。差事太大,再少又能少到哪裏去?推責也好,爭功也罷,都是事後才該幹的事情。如果不出事,哪裏需要想著推脫責任?如果出事了,哪裏還有爭功的機會?
自知之明,是一個很可貴的優點,有太多的人知道而做不到,又有太多的人根本從未真正知道過,高忠恰好就擁有。
他太了解自己有幾斤幾兩了,長在何處,短在哪裏。就當前事件,以固有製度而論,他擔任的監軍一職不可或缺,以執行之事本身而論,有他沒他一個樣,關鍵全在毛伯溫等人。所以同毛、曾等人共事時,他既不惡言相向,也不刻意刁難,更沒有胡亂指揮,盡可能地讓毛伯溫等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差事本身上,而不是旁的無謂的勾心鬥角上。大體上保持著足夠的配合和禮數,唯一不足的是架子端的有點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從自身的角度上慢慢品出了朱厚熜的更多深意。
某個午夜夢迴,忽而靈光乍現。
雖然沒有足夠的依據證明自己的靈光乍現是對的,但憑借直覺仍堅信朱厚熜的用意就是這樣的。
簡單來說,一個字——換。
有付出,才有收獲,利益需要用代價去交換。
通常而言,兩者達到層麵對等,交換便是成功的;用小代價換取大利益,便是極高明的;反之則是低劣的。
可是很多時候,其中的大與小、高明與低劣,不能光看表麵。
好比一場戰爭,敵對雙方傷亡比呈五對一。就戰爭本身而言,傷亡大的一方是失敗方。但戰爭從來都不是沒來由的,透過表麵,究其根源論,傷亡大的未必是失敗方,傷亡小的不見得是成功者。
傷亡大是消耗,傷亡小同樣是消耗,消耗抵消耗,就是一場交換,拚的是底蘊。
縱然有五倍於敵的消耗,隻消自身底蘊足夠深厚,依然無關痛癢、無關大局;即便僅是對手的兩成消耗,可若底蘊太過薄弱,照樣會傷筋動骨,甚至有可能會成為滅頂之災。
窮人眼中的十兩白銀,是一大家子數月乃至整年賴以糊口的活命錢,是生計的根本,某種程度而言,比家庭和睦團結更重要;豪紳一頓飯的花銷或許都要五十兩往上的白銀,盡管這位豪紳的真實處境很可能並非如表麵般風光,正被各種各樣的問題擾得焦頭爛額,但底蘊還是在的,實在不行還有家產可以變賣。
明朝地大物博人多,縱使現如今的國力遠不如立國之初,供養的兵馬仗打得不怎麽樣,有的是窮的快活不下去的人,朝廷裏的弊病多的數不過來,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但曆朝曆代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底蘊擺在那裏,整體國力依然不知勝過韃靼多少倍,畢竟韃靼連燒飯做菜用的鐵鍋都未曾普及。
兩相對耗,承受力之差,顯而易見。
大規模的戰爭,本身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一筆驚人的消耗,而把戰場擺到自家地頭上所帶來的損失,同樣大的驚人。林林總總,交相加疊,之於明廷,說是傷筋動骨也不為過。可即便如此,隻要做好兩點——對韃靼的消耗大到足夠傷其元氣,穩穩當當守住京城——那麽如此巨大的代價依然是值得的。而且還不用擔心民心問題,明蒙雙方宿仇深似海,但凡抗虜,從來都不需要刻意煽動,事後從輿論上稍加粉飾引導,必會贏得天下萬民拍手叫好,反而成了一件得民心的大好事。
以上,是高忠從自身視角上,對朱厚熜戰略規劃的解讀。
他並不意外於朱厚熜的冷漠,對生命的漠視,但還是忍不住暗暗感慨了一番,但也僅僅是感慨了一番。
再不懷疑朱厚熜是修玄修傻了,兵行險招是真,異想天開絕非,不由地對朱厚熜的魄力和才智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他以自身毫不深厚的學識和算不上卓絕的見識,認為朱厚熜此舉同當年遠征大漠的朱棣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用己方的巨大消耗換取對方從自身比例上講更大的消耗。朱棣幾度親征大漠,打擊北元殘餘勢力,最多一次調動了整整五十萬人馬。五十萬是什麽概念?光是一個緊挨著一個排隊,就能排上幾百裏路。別說是去打仗,哪怕隻是去踏青,開銷也會大到一個驚人的數字。區別在於,一個是衝到人家地頭上去打,另一個是把人家引到自家地頭上來打。今時不同往日,兩個時期的整體國力差別巨大,對手的情況也大為不同。
憑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想到了這一層,再想到下一層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如水往低處流一般自然而然。
於是又有了以下解讀。
受命之時,皆未獲悉全盤相告,隻得到了片段式的交代,且各人各有不同,留出了大量自行揣測的空間。
但誰也不是庸人,均有一顆玲瓏心,片段式的任務,足以令他們聯想出諸多駭人的深意,於是發出了一個統一的心聲——朱厚熜意欲行險。
以異想天開之心,施兵行險招之舉。
不禁偷偷驚歎:那位是修玄修傻了麽?
成功了,固然能夠獲得巨大的迴報,但付出的代價同樣是驚人的;失敗了,所引發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甚至不敢設想。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論成敗,朝廷都鐵定將遭受重大損失。
忠直者當場諫言勸阻,神情肅穆,唾沫橫飛,陳述諸般弊端。
結果自然是勸阻無效。
朱厚熜素來胸中有大主意,自“大禮儀”之後,其恣意任性、敢犯眾怒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了每一個或經曆或目睹者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每每憶起,迴想那以勢壓人、以力降人的場麵,浩大轟動,驚心動魄,以及勢、力之間蘊藏著無數巧勁的高妙手段,仍會不寒而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此番謀劃,為了減小阻力,他無視規矩章程,任性地繞過了內閣,親自統攬全局。
此等大事,要想絲毫不走漏風聲是不可能的,遭到群臣反對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著重補充了一條嚴格保密的死命令。
所謂保密,對某些少數人不過是擺設罷了。
這些人知道了,隨之就會有更多人知道。
但保密命令的首要目的不是保密,如果真是為了保密,哪裏需要特意發出這樣一道命令,而是為了切斷一切有可能泄密的正當途徑。
正當途徑都被切斷了,剩下的傳播途徑,自然概屬非正當途徑。不被允許知悉之人獲悉,概屬非法,可定罪論處。
再輔以一些旁的巧妙手段,加以彌補修飾,中選者人寡力弱,影響有限,非中選者無知情權,發聲等同承認知情,知情即為非法,觸犯了律法,自當依罪論處,斬首抄家株連,視情況而定。
事情太大,該走漏、能走漏的消息一點不落都走漏了,因措施在前,群臣始終無法擰成一股繩,所以很好的杜絕了大麵積唱反調的場麵出現。
眾怒終究是能不犯就不犯,能犯的眾怒都不叫真正的眾怒。
後來,深庭宮變毫無征兆地爆發了,一時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朱厚熜身為當事人兼受害者,不僅沒有為此而動搖堅持貫徹原計劃的決心,反而促使他變得更加堅決。
毛伯溫等為數不多的中選者認為朱厚熜的行徑已經超出了兵行險招的範疇了,分明是在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玩火自焚、自毀長城,隻道是朱厚熜不堪屈辱、惱羞成怒、意氣用事,暗歎荒唐之餘,再次諫言勸阻。
結果依然是勸阻無效。
高忠身為中選者行列中的一員,多麽希望朱厚熜能終止計劃,奈何事與願違,那便隻好收拾心情,全身心投入到任務中。
能在舉步維艱的環境中屹立數年之人,絕非常人。
高忠有著非常成熟的心智,一流的隱藏功夫,二流的識大體,三流的大局觀以及水準之上的品性。
當他真正意識到事情再無迴旋餘地後,果斷按下各種不必要的情緒,立馬進入狀態,再未把不該流露的心跡表露在臉上,並對自身做了精細的定位,對今後將共事的相關人等進行了全麵的了解。
他清楚明確的認識到,自朱厚熜旨令下達起,自己同毛、曾等人便是一條船上的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按照多年來養成的行事風格,損人則必利己,否則絕不為之。
推責或爭功是枝葉,隻需不時稍加留意、預防即可,差事本身才是主幹。差事辦壞了,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無論如何都是能找出治罪的由頭的,不過是輕重之分。可差事太大,再輕又能輕到哪裏去?差事辦好了,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把功勞抹除幹淨的,不過是多少之別。差事太大,再少又能少到哪裏去?推責也好,爭功也罷,都是事後才該幹的事情。如果不出事,哪裏需要想著推脫責任?如果出事了,哪裏還有爭功的機會?
自知之明,是一個很可貴的優點,有太多的人知道而做不到,又有太多的人根本從未真正知道過,高忠恰好就擁有。
他太了解自己有幾斤幾兩了,長在何處,短在哪裏。就當前事件,以固有製度而論,他擔任的監軍一職不可或缺,以執行之事本身而論,有他沒他一個樣,關鍵全在毛伯溫等人。所以同毛、曾等人共事時,他既不惡言相向,也不刻意刁難,更沒有胡亂指揮,盡可能地讓毛伯溫等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差事本身上,而不是旁的無謂的勾心鬥角上。大體上保持著足夠的配合和禮數,唯一不足的是架子端的有點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從自身的角度上慢慢品出了朱厚熜的更多深意。
某個午夜夢迴,忽而靈光乍現。
雖然沒有足夠的依據證明自己的靈光乍現是對的,但憑借直覺仍堅信朱厚熜的用意就是這樣的。
簡單來說,一個字——換。
有付出,才有收獲,利益需要用代價去交換。
通常而言,兩者達到層麵對等,交換便是成功的;用小代價換取大利益,便是極高明的;反之則是低劣的。
可是很多時候,其中的大與小、高明與低劣,不能光看表麵。
好比一場戰爭,敵對雙方傷亡比呈五對一。就戰爭本身而言,傷亡大的一方是失敗方。但戰爭從來都不是沒來由的,透過表麵,究其根源論,傷亡大的未必是失敗方,傷亡小的不見得是成功者。
傷亡大是消耗,傷亡小同樣是消耗,消耗抵消耗,就是一場交換,拚的是底蘊。
縱然有五倍於敵的消耗,隻消自身底蘊足夠深厚,依然無關痛癢、無關大局;即便僅是對手的兩成消耗,可若底蘊太過薄弱,照樣會傷筋動骨,甚至有可能會成為滅頂之災。
窮人眼中的十兩白銀,是一大家子數月乃至整年賴以糊口的活命錢,是生計的根本,某種程度而言,比家庭和睦團結更重要;豪紳一頓飯的花銷或許都要五十兩往上的白銀,盡管這位豪紳的真實處境很可能並非如表麵般風光,正被各種各樣的問題擾得焦頭爛額,但底蘊還是在的,實在不行還有家產可以變賣。
明朝地大物博人多,縱使現如今的國力遠不如立國之初,供養的兵馬仗打得不怎麽樣,有的是窮的快活不下去的人,朝廷裏的弊病多的數不過來,官場上一片烏煙瘴氣,但曆朝曆代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底蘊擺在那裏,整體國力依然不知勝過韃靼多少倍,畢竟韃靼連燒飯做菜用的鐵鍋都未曾普及。
兩相對耗,承受力之差,顯而易見。
大規模的戰爭,本身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一筆驚人的消耗,而把戰場擺到自家地頭上所帶來的損失,同樣大的驚人。林林總總,交相加疊,之於明廷,說是傷筋動骨也不為過。可即便如此,隻要做好兩點——對韃靼的消耗大到足夠傷其元氣,穩穩當當守住京城——那麽如此巨大的代價依然是值得的。而且還不用擔心民心問題,明蒙雙方宿仇深似海,但凡抗虜,從來都不需要刻意煽動,事後從輿論上稍加粉飾引導,必會贏得天下萬民拍手叫好,反而成了一件得民心的大好事。
以上,是高忠從自身視角上,對朱厚熜戰略規劃的解讀。
他並不意外於朱厚熜的冷漠,對生命的漠視,但還是忍不住暗暗感慨了一番,但也僅僅是感慨了一番。
再不懷疑朱厚熜是修玄修傻了,兵行險招是真,異想天開絕非,不由地對朱厚熜的魄力和才智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他以自身毫不深厚的學識和算不上卓絕的見識,認為朱厚熜此舉同當年遠征大漠的朱棣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用己方的巨大消耗換取對方從自身比例上講更大的消耗。朱棣幾度親征大漠,打擊北元殘餘勢力,最多一次調動了整整五十萬人馬。五十萬是什麽概念?光是一個緊挨著一個排隊,就能排上幾百裏路。別說是去打仗,哪怕隻是去踏青,開銷也會大到一個驚人的數字。區別在於,一個是衝到人家地頭上去打,另一個是把人家引到自家地頭上來打。今時不同往日,兩個時期的整體國力差別巨大,對手的情況也大為不同。
憑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想到了這一層,再想到下一層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如水往低處流一般自然而然。
於是又有了以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