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串關鍵詞:聞人詮案、破而後立、革新除弊、吏治、財政……請君入甕、兵行險招、兵事……
他恍然大悟:原來此役不僅僅是一場對拚的消耗戰,以己身之巨大消耗換取韃靼從自身比例上講更為巨大的消耗,從而至少在數年內能大大緩減邊境壓力;而且隱隱含有破而後立之意,通過己身之巨大消耗,來打破己方軍隊內部某些建立在根深蒂固的頑疾上的畸形平衡,根除最好,緩減亦可。
吏治、財政、兵事,三管齊下,縱橫延伸,幾乎囊括了整個江山社稷。
以他對朱厚熜的了解,不認為朱厚熜會大破大立,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起碼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程度上的整頓是必然的——對他來說,這就夠了。
正如徐階所想,朱厚熜追求長生不老是為了永享無上皇權,皇權若動搖了,甚至丟了,長生不老意義何在?
或許,真正長生不老者根本瞧不上所謂的無上皇權。可是,誰也沒有跟長生不老者打過交道,更是未曾親身經曆過長生不老,誰又能真正了解那種狀態下的心境。
機遇與風險,果然是並存的。
很多方麵依然缺乏足夠的憑據,甚至沒有憑據,但按照高忠自身的邏輯推演,達到了自洽,那便有足夠的理由按著自己的解讀來行事。
籠罩頭頂數年的陰雲難得出現了鬆動的跡象,隱隱有光芒透出;懸掛心頭多日的巨石終於看到了落地的希望,整個人都變得輕鬆了。
暗暗欣然間,仿佛看到了朱厚熜對他的期許,他覺得朱厚熜能把他安排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是對他的一種信任和器重,是一個實在而難得的鍛煉機會。
鍛煉就是栽培,栽培後有大用。
他很興奮,激動到整個後半夜都沒再合眼。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到他的臉上時,他輕輕地合上了雙眼,心也跟著冷靜下來了。
風險與機遇,是並存的。
不渡風險,何談機遇?
把握當下,方能放眼未來。
落到實處,體現在許多方麵,其中同毛、曾及其他一眾將官搞好關係,無疑是極重要的一個部分。
不光是把握當下,全靠他們,連朱厚熜都指望他們落實戰略規劃;還有實現未來,同樣需要他們,他們腦中的才華、手中的權力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與人相處本就是他的強項,沒了怨氣和茫然,有了希望和底氣,心態變得更好了,自然更加得心應手,唯一的不足之處也不著痕跡的逐步收了起來。
當然該端著的時候還得端著,有些架子還是很有必要擺的,有些距離還是很有必要保持的,表麵文章無聊而重要。內廷宦官結交外廷重臣是容易犯忌諱的,除了像黃錦這種異類,但凡有些權勢的內廷宦官或多或少都會結交上幾個外廷重臣。也不可能完全瞞過朱厚熜,隻要不觸及他的底線,把握好分寸,照樣是可以容忍的,這種容忍也是上位者所必備的。
結交是相互的,大部分外臣同樣樂意結交一些手握權柄或有前途的宦官。
毛伯溫是久經宦海的老油子,曾銑亦非初出茅廬的愣頭青,與內廷宦官搞好關係的重要性心底門清。他們本就對口碑不錯的的高忠觀感頗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共事,好感進一步提升。而高忠又在不易覺察中做出了改進,等於是釋放出了一個願與他們交好的信號。
雖然不清楚高忠是什麽時候做出改變的,也不知道高忠是基於什麽做出改變的,但絲毫不影響他們接受。
不願領高忠這份情的人,也不是沒有,無關痛癢,一笑了之,心裏有數就成。
然而,一切建立在好不容易梳理出的自洽性上的希望與願景,皆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怪雪而支離破碎。
高忠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在挫折麵前輕言放棄,下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迎難而上。
十三萬西路軍能順利而高效地移師小平原,高忠在其中起到僅次於毛伯溫的重要作用,將事態從瀕臨失控的邊緣拉了迴來。
一個人獨自麵對難題時,會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也會左右為難,舉棋不定;多個人共同麵對難題時,會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也會齟齬不合,各執一詞。
心態再積極,意願再強烈,都無法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
毛、高二人就迴調五萬人馬拱衛京城一事,產生了分歧。
明明毛伯溫的說辭,思路邏輯鬆散,漏洞百出,可他就是想不出有力的反駁,更想不到切實可行的舉措,感覺就像是雙眼被遮上了一層紗布,能看見,卻看不清。
一直以來,二人的相處都非常融洽,各自表現出的誠意均十分充足,盡管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有時候適度的小算盤,反而更加真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減輕相互間的猜忌。所以哪怕毛伯溫的邏輯鬆散,漏洞百出,高忠仍願意往好的方麵去想,權當是事情太棘手,毛伯溫無法想出萬全之策也在情理之中。至於看見卻看不清的問題,則歸結於自身對兵事不精,缺乏天生的敏銳。
所以經過一場並不縝密、和諧的談話,達成了共識,簽發了需要二人共同簽署才合法有效的調兵指令。
當高忠還沉浸在如何向毛伯溫施加壓力,讓毛伯溫使出十二分力時,不想僅僅過了幾個時辰,毛伯溫竟親手推翻了自己剛剛還在堅定堅持的主張。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毛伯溫的新想法,是他的老主張。
一股陰謀的氣息撲麵而來,瞬間擊潰了二人間穩定但不深厚的信任,占據了他的全部意識。勾心鬥角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年浸淫其中,個中套路技巧了然於胸,是融入血液裏的東西。
毛伯溫存有大量隱瞞已是明擺著的事情,甚至可能挖下了一個大坑。
若換作他人,極可能會當場撕破臉,但高忠不是一般的他人,憑借多年的爭鬥經驗和精心錘煉的涵養功夫,惱火卻不失理智。麵對毛伯溫棉花式地迴應,他用怒氣掩飾冷靜,厲聲質問道:“經略大人!幾個時辰前,你還堅定不移地反對咱家提出的從東路調兵,那叫一個振振有詞呐,把咱家是批得一文不值!說什麽韃子在東路有後手;說什麽東路軍一撤,等同拱手送給了韃子一條坦途;還說什麽不管韃子有沒有攻城狠招,隻要他們到不了城下,再狠的招都用不上!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理由!這才過去幾個時辰,想法就變了!經略大人,你是戲子麽?你是孩兒麽?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變就變!”
毛伯溫麵色驟變,他是成名已久、能文善武的儒人祿仕,是當世最體麵的一小撮人,被當麵指責為“戲子”、“孩兒”,對他來說甚至比破口大罵髒話還要刺耳。
然而,麵對不堪入耳的譏諷,他僅僅是變了變臉色,並無針鋒相對之意。
因為他知道高忠真正氣憤的原因是什麽。
抽調一部分兵力迴防京師是他和高忠都認同的做法。
由西路調兵迴防京師,是他先前所堅持的。
由東路調兵迴防京師,是高忠先前所主張的。
他說服了高忠。
由東路調兵援助西路,是他現在的提議。
繞了一圈,多費了諸多手腳,卻近乎是高忠的老主張。
所以高忠十分合理的動氣了,不動氣才不合理,換誰都會動氣,高忠的氣動得還算客氣。
但是,這並不是高忠動氣的真正原因,他隻是順勢動了迴合理的氣。
他恍然大悟:原來此役不僅僅是一場對拚的消耗戰,以己身之巨大消耗換取韃靼從自身比例上講更為巨大的消耗,從而至少在數年內能大大緩減邊境壓力;而且隱隱含有破而後立之意,通過己身之巨大消耗,來打破己方軍隊內部某些建立在根深蒂固的頑疾上的畸形平衡,根除最好,緩減亦可。
吏治、財政、兵事,三管齊下,縱橫延伸,幾乎囊括了整個江山社稷。
以他對朱厚熜的了解,不認為朱厚熜會大破大立,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起碼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程度上的整頓是必然的——對他來說,這就夠了。
正如徐階所想,朱厚熜追求長生不老是為了永享無上皇權,皇權若動搖了,甚至丟了,長生不老意義何在?
或許,真正長生不老者根本瞧不上所謂的無上皇權。可是,誰也沒有跟長生不老者打過交道,更是未曾親身經曆過長生不老,誰又能真正了解那種狀態下的心境。
機遇與風險,果然是並存的。
很多方麵依然缺乏足夠的憑據,甚至沒有憑據,但按照高忠自身的邏輯推演,達到了自洽,那便有足夠的理由按著自己的解讀來行事。
籠罩頭頂數年的陰雲難得出現了鬆動的跡象,隱隱有光芒透出;懸掛心頭多日的巨石終於看到了落地的希望,整個人都變得輕鬆了。
暗暗欣然間,仿佛看到了朱厚熜對他的期許,他覺得朱厚熜能把他安排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是對他的一種信任和器重,是一個實在而難得的鍛煉機會。
鍛煉就是栽培,栽培後有大用。
他很興奮,激動到整個後半夜都沒再合眼。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到他的臉上時,他輕輕地合上了雙眼,心也跟著冷靜下來了。
風險與機遇,是並存的。
不渡風險,何談機遇?
把握當下,方能放眼未來。
落到實處,體現在許多方麵,其中同毛、曾及其他一眾將官搞好關係,無疑是極重要的一個部分。
不光是把握當下,全靠他們,連朱厚熜都指望他們落實戰略規劃;還有實現未來,同樣需要他們,他們腦中的才華、手中的權力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與人相處本就是他的強項,沒了怨氣和茫然,有了希望和底氣,心態變得更好了,自然更加得心應手,唯一的不足之處也不著痕跡的逐步收了起來。
當然該端著的時候還得端著,有些架子還是很有必要擺的,有些距離還是很有必要保持的,表麵文章無聊而重要。內廷宦官結交外廷重臣是容易犯忌諱的,除了像黃錦這種異類,但凡有些權勢的內廷宦官或多或少都會結交上幾個外廷重臣。也不可能完全瞞過朱厚熜,隻要不觸及他的底線,把握好分寸,照樣是可以容忍的,這種容忍也是上位者所必備的。
結交是相互的,大部分外臣同樣樂意結交一些手握權柄或有前途的宦官。
毛伯溫是久經宦海的老油子,曾銑亦非初出茅廬的愣頭青,與內廷宦官搞好關係的重要性心底門清。他們本就對口碑不錯的的高忠觀感頗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共事,好感進一步提升。而高忠又在不易覺察中做出了改進,等於是釋放出了一個願與他們交好的信號。
雖然不清楚高忠是什麽時候做出改變的,也不知道高忠是基於什麽做出改變的,但絲毫不影響他們接受。
不願領高忠這份情的人,也不是沒有,無關痛癢,一笑了之,心裏有數就成。
然而,一切建立在好不容易梳理出的自洽性上的希望與願景,皆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怪雪而支離破碎。
高忠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在挫折麵前輕言放棄,下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迎難而上。
十三萬西路軍能順利而高效地移師小平原,高忠在其中起到僅次於毛伯溫的重要作用,將事態從瀕臨失控的邊緣拉了迴來。
一個人獨自麵對難題時,會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也會左右為難,舉棋不定;多個人共同麵對難題時,會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也會齟齬不合,各執一詞。
心態再積極,意願再強烈,都無法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
毛、高二人就迴調五萬人馬拱衛京城一事,產生了分歧。
明明毛伯溫的說辭,思路邏輯鬆散,漏洞百出,可他就是想不出有力的反駁,更想不到切實可行的舉措,感覺就像是雙眼被遮上了一層紗布,能看見,卻看不清。
一直以來,二人的相處都非常融洽,各自表現出的誠意均十分充足,盡管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有時候適度的小算盤,反而更加真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減輕相互間的猜忌。所以哪怕毛伯溫的邏輯鬆散,漏洞百出,高忠仍願意往好的方麵去想,權當是事情太棘手,毛伯溫無法想出萬全之策也在情理之中。至於看見卻看不清的問題,則歸結於自身對兵事不精,缺乏天生的敏銳。
所以經過一場並不縝密、和諧的談話,達成了共識,簽發了需要二人共同簽署才合法有效的調兵指令。
當高忠還沉浸在如何向毛伯溫施加壓力,讓毛伯溫使出十二分力時,不想僅僅過了幾個時辰,毛伯溫竟親手推翻了自己剛剛還在堅定堅持的主張。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毛伯溫的新想法,是他的老主張。
一股陰謀的氣息撲麵而來,瞬間擊潰了二人間穩定但不深厚的信任,占據了他的全部意識。勾心鬥角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年浸淫其中,個中套路技巧了然於胸,是融入血液裏的東西。
毛伯溫存有大量隱瞞已是明擺著的事情,甚至可能挖下了一個大坑。
若換作他人,極可能會當場撕破臉,但高忠不是一般的他人,憑借多年的爭鬥經驗和精心錘煉的涵養功夫,惱火卻不失理智。麵對毛伯溫棉花式地迴應,他用怒氣掩飾冷靜,厲聲質問道:“經略大人!幾個時辰前,你還堅定不移地反對咱家提出的從東路調兵,那叫一個振振有詞呐,把咱家是批得一文不值!說什麽韃子在東路有後手;說什麽東路軍一撤,等同拱手送給了韃子一條坦途;還說什麽不管韃子有沒有攻城狠招,隻要他們到不了城下,再狠的招都用不上!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理由!這才過去幾個時辰,想法就變了!經略大人,你是戲子麽?你是孩兒麽?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變就變!”
毛伯溫麵色驟變,他是成名已久、能文善武的儒人祿仕,是當世最體麵的一小撮人,被當麵指責為“戲子”、“孩兒”,對他來說甚至比破口大罵髒話還要刺耳。
然而,麵對不堪入耳的譏諷,他僅僅是變了變臉色,並無針鋒相對之意。
因為他知道高忠真正氣憤的原因是什麽。
抽調一部分兵力迴防京師是他和高忠都認同的做法。
由西路調兵迴防京師,是他先前所堅持的。
由東路調兵迴防京師,是高忠先前所主張的。
他說服了高忠。
由東路調兵援助西路,是他現在的提議。
繞了一圈,多費了諸多手腳,卻近乎是高忠的老主張。
所以高忠十分合理的動氣了,不動氣才不合理,換誰都會動氣,高忠的氣動得還算客氣。
但是,這並不是高忠動氣的真正原因,他隻是順勢動了迴合理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