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眉頭一挑。


    他以為皇帝要嘉獎陳東,大宋朝的嘉獎很多了,可以授予爵位,可以加封文散官,以及其他的各種封賞,都在李綱的承受範圍內。


    沒想到,卻是讓禦史台主官拜相。


    這就意味著禦史台的話語權大大的增加。


    這是真正的實權宰相。


    李綱卻暫時沒表態,靜靜等著。


    吳敏率先坐不住了,以陳東的強勢,隻要陳東拜相,絕對會超過他僅次於楊時。


    實際上,楊時的年紀太大,又去了大理國,也沒人把楊時放在眼中,那都是到頤養天年的年紀。


    吳敏的目標是次輔。


    陳東來了,變數就大了。


    吳敏深吸口氣,表態道:“官家,禦史台從沒有拜相的先例。如今,突然讓禦史台主官拜相,恐怕不合適。”


    李綱、徐處仁都看向了趙桓,等著趙桓的反應。


    趙桓淡淡道:“哪裏不合適?”


    吳敏見趙桓反對,卻沒有屈從,反而是強硬道:“官家,一旦禦史台的權勢太大,就可能指使官員黨同伐異。”


    “為了權勢,禦史大夫指使人彈劾首輔、次輔,從而進一步達到奪權的目的。”


    “這是很危險的。”


    “一貫的安排,都是禦史台和各部尚書平齊,且首輔要掌控禦史台,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宰執。”


    “現在禦史台拔高了,等於是削弱了首輔的權利,要如何治理朝廷呢?”


    “朝廷的爭鬥,也就更多了。”


    吳敏洋洋灑灑一番話,高聲道:“為朝廷安寧,為天下太平,請官家停止提拔陳東,給予其他的賞賜即可。”


    趙桓神色依舊從容,沒有任何的憤怒,笑眯眯道:“你們認為如何呢?”


    李綱、徐處仁依舊沒急著表態。


    王宗濋出聲了,開口道:“官家,臣同意陳東拜相。”


    趙桓問道:“為什麽?”


    吳敏看著王宗濋,心中很是憤然,站在文官的層麵,就不應該讓陳東拜相,因為禦史台的權勢增大,成了政事堂宰相之一,就可以獨立一座山頭,可以不怕任何人了。


    這是很不合理的。


    王宗濋卻不管這些,高聲道:“官家,臣不是讀書人,認死理,就知道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陳東孤身前往江寧府,力挽狂瀾解決了江南路的危機。同時,還為朝廷募集到這麽多的銀子。”


    “如此大功,不能不賞賜。”


    “現在陳東迴來了,理當嘉獎才是,入政事堂拜相也理所應當。”


    “唯有如此,才能向天下人,證明官家的心胸和恩德。”


    王宗濋擲地有聲道:“一句話,臣支持陳東拜相,這是應該的。”


    吳敏哼了聲道:“王相公,你是武人出身,不懂朝廷規矩,我不怪你。可是,也不應該亂說。”


    王宗濋冷笑道:“我不懂,難道你吳敏很懂?我如果記得沒錯,當初你也曾當過主和派。”


    刷!


    吳敏臉色大變。


    曾經,金人強勢的時候,吳敏的確主和,隻不過他的主和是希望先服軟穩定局勢,等有了實力再反攻。


    雖是如此,也遭到一些人的詬病,說他不配當宰相。


    好在皇帝沒有放在心上,他始終是宰相之一。


    趙桓卻在這時候看向李綱,直接點名道:“李卿,你意下如何?”


    李綱被點名問,知道躲不過去了,開口道:“官家提拔陳東,臣沒有意見。”


    吳敏皺眉道:“李首輔,你怎麽如此軟弱?”


    李綱眉頭微皺,卻沒搭理吳敏。


    說他軟弱,他怎麽去反駁呢?


    第一,這是皇帝提拔陳東,是皇帝的意見。在皇帝執意要安排下,根本就無法阻攔。


    第二,曾經他陷入牢獄,是陳東號召無數的太學生叩闋,迫使朝廷讓步,才有了他出獄主持朝政的事情。


    第三,陳東這一次去江南路,事情辦得的確漂亮,幹脆利落的鏟除了四大家族,使得朝廷得到了無數的錢財,又清理了地方蛀蟲。


    一舉數得的安排,他無論如何都無法反駁。


    趙桓又看向了徐處仁,點名道:“徐卿,你怎麽看待這件事呢?”


    “臣也同意!”


    徐處仁最終也選擇了認同。


    陳東疾惡如仇,是貪官汙吏的克星,有陳東拜相,總體上是相當好的事兒。


    趙桓斜眼一掃吳敏,淡淡道:“既然李卿、徐卿和王卿都同意,那就是三比一了,這事情就這麽定了。擬定旨意,在陳東迴朝的時候,宣布對他的晉升嘉獎。”


    “遵命!”


    李綱行了一禮應下。


    趙桓又說了些對江南路,乃至於天下各州貪官汙吏的處理,才讓眾人退下。


    趙桓一個人在殿內,想著陳東入政事堂的事情。


    有了陳東在政事堂,朝廷中的權力格局又發生了變化,在某些程度上,實際上是分化了一些李綱的影響力。


    可是,提升禦史台的權重又勢在必勝。


    在趙桓預想的未來,禦史台的官員要監察百官,要真正能夠徹查天下貪腐的官員。


    不再像是曾經的風聞奏事。


    早年的禦史台,是風聞奏事,其實就是跳出來找茬,是宰相掌握話語權的根本之一。


    如今的禦史台,就要改成依據檢具辦案,查清楚出現的情況,直接拿人辦案,再交給刑部問罪。


    在趙桓思考的時候,一陣腳步聲傳來,黃經走了進來,行禮道:“官家,康王求見。”


    “傳!”


    趙桓吩咐一聲。


    黃經傳下旨意,不多時,趙構走了進來,行禮道:“臣弟趙構,拜見官家。”


    趙桓說道:“九弟,你今天入宮有什麽事情?”


    趙構正色道:“迴稟官家,臣弟來請旨,想要在半個月後起程去倭國。之前臣迴了東京城,原定計劃待半個月左右就離開的。”


    “中途父皇因為吃了丹藥昏迷,臣弟去伺候了一段時間。”


    “現如今,父皇身體基本恢複了。”


    “臣弟想著,再伺候半個月左右,也就不需要人看著,就可以起程了。”


    趙構迅速道:“臣弟這一次來,是希望官家能給一些支持。否則,臣弟去了倭國,也無法迅速打開局麵。”


    趙佶煉丹服藥,最終是栽了。


    吃了藥後,渾身熾熱,以至於高燒不退,燒得都昏迷了。多虧宮中的禦醫及時診治,才把趙佶從死亡邊緣救了迴來。


    即便如此,趙佶還是很虛弱。


    趙構就一直在伺候。


    其他在東京城的皇子,也陸續去探望了,趙佶也慢慢恢複。


    趙桓也去看望過,對於趙佶自找死路的事情,他隻是委婉提了幾句話,並沒有就禁止趙佶,反正小命是趙佶自己的。


    明明可以花天酒地,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卻要去煉丹服藥修仙,把自己煉死那是趙佶自己作死。


    趙佶也怕死。


    吃丹藥出了問題,再也不搞什麽丹藥長生了,徹底老實。


    趙桓看著神色很迫切的趙構,開口道:“九弟你需要些什麽,具體可有想法?”


    “我要貨物,尤其是茶葉、瓷器和布匹!”


    趙構毫不猶豫給出了答案,繼續道:“除此外,再有兩百餘精兵也就差不多了。”


    趙桓略微思索就明白了,問道:“你是打算以商人的身份進入倭國,先打通關係,了解倭國的情況,再伺機取代嗎?”


    “官家聖明!”


    趙構連忙點頭道:“臣弟就是這麽想的。”


    趙桓吩咐道:“你要去倭國,不要藏著掖著,可以招攬一些人才,帶上人才協助你。到了倭國,才好伺機而動。”


    趙構感激道:“臣弟謝官家隆恩。”


    宗室子弟,隨意招攬人才,這是極容易犯忌諱的事情。


    你是宗室,招攬無數的人,意欲何為?


    現在趙桓主動給了口信,趙構就可以大膽去做,能準備得更充分,不像昔日去大理那樣很簡陋。


    趙桓安排了趙構的事情,忽然道:“關於你去倭國,以及鼓勵宗室子弟去外麵,宗室中有什麽反應?”


    趙構說道:“一些人願意,卻在觀望,因為不知道具體結果。估摸著,要等著臣弟去了倭國才知道。”


    “還有一些人,說在國內可以享受,卻要跑去外麵蠻荒之地找罪受不值得。”


    “總之,有人心動有人不願意。”


    “臣弟認為,等臣弟在倭國開拓出一番事業,自然就不一樣了。”


    趙桓點頭道:“你好好去做,朕在後麵支持你。”


    趙構心中也興奮起來。


    皇帝支持,他自然就更容易立足,他再一次點頭應下。


    趙桓甚至留下了趙構用膳,兄弟兩人一番兄友弟恭,一頓吃喝拉近了感情後,趙構才恭恭敬敬離開了皇城,迴去準備遠行倭國的事情。


    ……


    九月的東京城,秋風早已經來臨。


    天氣轉涼了。


    城外的街道上,有著一輛輛馬車行駛而來。


    車隊周圍,更有禁軍護送,一派肅殺景象。


    赫然是陳東迴來了。


    陳東和趙楷一起迴來,同時押送著大批的金銀珠寶迴來。一箱箱的金子銀子,全都要人護送,還要車夫運送,所以征調了一批百姓來護送。


    陳東也沒有虧待百姓,不是以徭役的方式征調,是以雇工的方式,每天都是結算了工錢,還管飯的。


    隊伍從渡口下船,一路往城門來。


    距離城門口越來越近了。


    臨近城門口,趙楷卻坐不住了,看向不苟言笑的陳東,拱手道:“陳大人,本王先走一步,先迴王府去了。”


    “王爺慢走!”


    陳東點了點頭。


    趙楷覺得陳東無趣。


    一路上,趙楷都主動找陳東談話,希望和陳東拉近些關係。


    可是陳東的話很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幾句話就聊死了,根本聊不起來。


    趙楷無奈,才熄了拉近關係的心思。


    趙楷吩咐馬夫停下,下了馬車後,帶著鄆王府的人離開了。


    陳東押送著物資,繼續進城。


    馬車來到城門口,還沒有跨入城內的時候,一聲大喊傳來:“官家有旨,陳東接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